最新活動

出版故事 /人物動向

2007.11.05

學術型的暢銷書作者 易中天

文/趙南榮(上海文藝出版社編輯)
八Ο年代,我在上海文藝出版社當編輯,記不得是1984年還是1985年了,在來稿中讀到易中天的兩萬字的論文《〈文心雕龍〉的美學思想》。文章對劉勰的文論梳理得很有特色,按時下的說法,就是抓住了「關鍵字」。《文藝論叢》編輯部研究後,建議易中天在論文的基礎上補充材料,發展成一部學術著作。易中天欣然接受建議,花了一年多時間終於完成了12萬字的《〈文心雕龍〉美學思想論稿》。

當時電話未普及,為引文的版本和準確與否,我只能同易中天頻繁通信。開始談的多是書稿上的內容,後來話題日漸廣泛,友誼也就這樣建立起來了。在我看來,編輯與作者的友誼,說到底是一種互相信任、互相欣賞的關係。

有一個時期,我與易中天討論的話題是:學術著作能否走通俗化的道路?如何走通俗化的道路?當時,我用這個話題同學界許多朋友探討過,大家都贊成通俗化的想法,但同時對通俗化的寫法有畏難情緒。後來,易中天提出了「高品位,廣讀者」的目標,認為有一部分學術著作就是要「高、精、尖」,代表一個國家的文化形象、一個時代的學術水準,大眾讀不讀沒有關係,只要學術圈內有少數人願意讀就可以了。

其實我知道,在易中天內心深處,還有著強烈的學術情結,對通俗化著作還缺乏自信。他接著寫的《閒話中國人》(馥林文化)也十分辛苦,改了好幾稿,個別章節幾乎是重寫的。在別人看來已經很不錯的章節,他卻常常推倒重來,易中天後來解釋說,主要是文氣不夠順。書是讓人閱讀的,閱讀閱讀,就要既能閱,又能讀,這才是好文章。

易中天自己最滿意的作品是《品人錄》(馥林文化)。

《品人錄》是一部品質獨特的著作,無法被傳統學科分類。它談歷史人物,卻不是歷史學著作;它談人物,又不是傳記著作;它的文筆優美,也有抒情感慨的表述,似乎又不是文學評論。它就是好讀,閱讀有快感,又能引人思考,覺得有濃厚的學術內涵在支撐著。

書中「品讀」了項羽、曹操、武則天、海瑞、雍正五個人物,表面上看,這五個人物並沒有什麼聯繫。但望深裡看,似乎又是有聯繫的,他們都是中國歷史上的英雄,同時也都是悲劇人物。「性格決定命運」,深刻揭示這五個悲劇人物性格上的弱點,對今天的人們是有啟迪意義的。

因此,《品人錄》表面上在娓娓地敘述歷史人物的生平事蹟,但字裡行間卻以思考的方式在檢討當代人生,讀者在閱讀中經常會得到意外啟示,其中不乏驚心動魄的見解。

傳統歷史著作關注歷史事件,而易中天更關注的是人物的性格和心理,通過品讀古人的內心世界,從而還原歷史真相。通過故事談人物,通過人物談歷史,通過歷史談文化,通過文化談人性,最後的落腳點是人性,而人性古今是相通的,這也就走到歷史為當下服務的正路了。

萬事具備,易中天夯實了他能「火」的基礎,最後點這把「火」的是電視媒體「百家講壇」,將易中天的演講才能發揮到極致,講稿集成的圖書《品三國》(三聯書店)自然「火爆」圖書市場。

易中天成了學術明星,到處簽名售書、做學術報告。這時候,作為他的老朋友,內心生出淡淡的擔憂,只要有機會我就勸他「適度」。易中天也很尊重我的意見。2006年11月初,易中天到上海,他告訴我:「接受你的建議,這次在上海,不見媒體,拜見學者。」於是,我陪同他拜見了著名學者王元化和著名歷史學家朱維錚、樊樹志,收穫匪淺。

很多媒體記者問我,「易中天還會『火』多久?」

我的回答是:「不知道。」

一個作者「火不火」,在媒體時代,變數很大,並不完全由他的作品決定。易中天的《品三國》發行量突破130萬冊,其他四部隨筆體著作也立即成了暢銷書,媒體一波接一波的宣傳報導,使一本書的出版逐漸演變成一個「事件」,一種「現象」。易中天的責任只是寫好他的作品,而「火不火」,就不是他能左右的了。我作為一個圖書編輯,也只能說,即使易中天在媒體上不再「火」了,他的作品仍然是好讀的,仍然會被讀者喜歡,這就夠了。

編註:本文作者趙南榮在中國大陸是負責易中天書籍的責任編輯,亦是易中天的好友。

*文中易中天照片,馥林文化提供。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