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企劃
2013.04.01
閱讀最大的魔力:從現實的道德桎梏中解放
文/新井一二三(作家)
當時的我是剛學了三年漢語的日本大學生,中文書,之前只看過大陸出版的簡體字橫排五四文學而已。雖然魯迅、老舍、巴金等大師的小說都給人印象很深刻,但是張愛玲的魅力則完全另一回事,另一個境界了。好比小孩子趁父母不在悄悄進入大人臥房,發現了不應該發現的秘密一樣,令讀者怎麼也忘不了那頹廢華麗的世界。
作為藝術的一領域,文學超越世俗的道德觀念。否則《張愛玲小說集》中的〈心經〉那樣充分發揮父女戀主題的作品,怎麼可能出於芳齡才二十三歲的女作家之筆,公開發表在孤島期上海的文學雜誌上,後來的幾十年都收錄在小說集裡,不停地誘惑一代又一代的文學少女呢?對於現實中不可以發生也不宜說出來的種種事情,文學提供合法的庇護所,這一道理我是跟張愛玲學的。在拖長的青春歲月裡,〈心經〉一直是我的聖經、避風港。有些評論家卻以「變態心理」一句話把它一刀兩斷的。究竟為何我被它那麼地吸引,連自己都不以為然。但中文裡的「痴情」一詞就是指這樣沒道理的戀情吧。
後來我結婚生育,在人生階梯上,從女兒一級升為母親一級了。出乎預料,一整天的陣痛換來了不一樣的眺望。我忽然明白,從前的自己是害著女兒的疼痛,好比受傷的貓兒舐自己的傷口舐上癮一般,把〈心經〉用來當麻藥的。心理學家也說:戀父情結其實是母愛不足所造成。自己成了母親以後,對於曾經不足的母愛,居然能夠自給自足的。
儘管如此,對類似主題的小說,我也一直關注到今天。前幾年以《本格小說》轟動了日本文壇的水村美苗,2012年發表的《母親的遺產》,在報紙上的廣告文案竟然寫道:「母親,你到底甚麼時候給我死掉?」顯而易見,又有一個女作家,在文學提供的庇護所裡,要探討現實中絕不被許可的主題:女兒的殺母情結。她把自己跟親生母親的關係,在虛構的框架裡大膽披露、勇敢發揮。但事實之奇竟勝過小說,女作家的母親水村節子進入晚年後跟專業老師學起文學創作來,最後從商業出版社問世了自傳體小說《高崗上的家》,全為的是阻止女兒在文學的領域裡對母親進行攻擊,甚至象徵性的殺戮。閱讀最大的魔力,由我看來,不外是從現實中的道德桎梏得以解放,在心理層面上獲得平衡。但是水村美苗的母親就追逼女兒到文學創作的領域來了,豈不是惡夢成真嗎?總之,《母親的遺產》和《高崗上的家》我都手不釋卷地一口氣看完了。
**********
新井一二三,一位用中文創作的日本東京人。她寫土生土長的東京家鄉,寫一切可愛的日本人,但她對中文著迷,她喜歡台灣,每來一次就更愛台灣一次。新作《東京故事311》,裡面寫的有一半大抵是311後日本人的日常生活,雖然國家社會面臨的問題很多很大,但是對大部分的日本人來說仍然還是一天過一天。外國評論家說日本人缺乏面臨現實的勇氣,但對於身為日本人的新井一二三來說,正是因為能保持樂觀的生活態度,才能越過現實世界的殘酷與無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