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動

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13.06.17

辦一所我想給自己孩子的學校

文/賴宛靖(大步出版總編輯)
助理小娟的弟弟考上台大法律系,她想請假去看看他的學校。考上台大的是小娟同母異父的弟弟,生父因為酗酒肝硬化走了。媽媽為了養大孩子再嫁,但繼父竟也因猛爆性肝炎過世。大她幾歲的哥哥一樣有酗酒及暴力的惡習,她自己也是因為國中肄業,十多歲就到台北工作,染上了菸癮、毒癮,還因為被有心人灌醉,發生了不可挽回的憾事……

小娟說,她家的遭遇在原住民村落裡不稀奇,她覺得這是宿命,除了認命,她沒有絲毫的感覺。

但小娟媽卻不這麼認為。她想栽培孩子讀書,每天不辭辛苦,帶著幼小的弟妹走好幾公里山路到竹東上課。學校老師知道他們要比別人辛苦好多倍才能到校上課,給予最大的幫助,設計獨特的教案配合孩子的時間,讓他們可以早點下課,不用摸黑走山路回家。

一開始弟妹們也覺得辛苦想偷懶,但媽媽堅持陪著步行上下學,雖然自己不識字,但伴著孩子邊走邊複習功課,弟妹也感受到用心,加上讀書習慣已經養成,功課日漸表現出色,品格發展也健全。

「妹妹申請到紐約的學校攻讀商業設計,而弟弟也順利考上台大。」
我由衷佩服這位睿智的小娟媽,她知道只有教育可以幫助孩子脫離宿命,開啟另一扇窗。

他們的故事應證了《他們辦到了!──一群哈林區小孩成為榜首的奇蹟故事》作者黛博拉‧肯尼博士的教育理念。黛博拉是哥倫比亞大學國際比較教育的博士,丈夫因血癌早逝,她身為芝麻街出版事業集團的總裁,有足夠能力養大三個孩子,送他們去昂貴的私立學校接受菁英教育,長大後順理成章地成為頂尖人士。

但她卻立志為在學校遭受排擠、霸凌等弱勢孩子們爭取一所學校。美國的基礎教育並不缺乏,學校也沒少蓋,但政府和教師對於無法受教的孩子,卻拿不出方針。這些大部分是非裔的孩子為了自保,必須以暴力、武器護身,到學校去不是受教育,反而是進入一場爭鬥。

黛博拉散盡家產,迎戰政府機關訂下的遊戲規則與繁文縟節,爭取委辦學校的資格。她不是花錢辦貴族學校,而是為犯罪率高居不下的哈林區,爭取一所公辦民營的委辦學校,走遍全美找尋好老師,巧妙加上運用彼得杜拉克在卓越的商業管理理念,組織了絕佳的教學隊伍,立下了公立學校的典範,讓學校的孩子們從大字不識幾個的文盲、欺凌同學的惡霸,變成熱愛學校、喜歡學習的孩子,升學率打破全美公立學校紀錄,學生成為紐約州榜首。為此,美國總統還特別到她創立的哈林村學苑考察,想知道她到底是怎麼辦到的!

而哈林村學苑的「神奇魔法」其實再簡單不過。現行教育常常都是在「複製」一套做法,把教育當作產品來處理,老師只是「體力勞動者」,而非知識工作者。她做的只是幫助人耕耘出熱情、敲出才華。她創建的正是「平凡」的教育框架,一個能普及全民的教育方針。

如果教育只是框出一群菁英、在傾其全力挹注的珍貴教育資源中學習,那有何意義?

台灣不過是座小島,就有許多孩子因為教育資源不平均,犧牲了受教權。在窮鄉僻壤中因為上學不容易,久而久之孩子也覺得讀書不是個選項。我很開心看見身邊有孩子因為教育,讓人生有更多可能性。

誠如黛博拉在書中所說:「如果可以影響他們,就有機會做改變。」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