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13.06.20
素人變專家
文/心岱(知名作者)
離開家鄉到台北定居後,幾十年下來,我像遊牧民族,漂移多處,但這期間,無論是承租或買房,我都不曾馬虎,總是要列出一筆預算,作為室內規劃的施作費用,一定得把居家用心打造一番。
早期,我會委請認識或朋友推薦的工頭執行。70年代末期,台灣經濟起飛、加上本土化之後,社會種種條件逐漸有了規則與秩序,最明顯的是「建築業」納入了管理,都市計畫也隨著開發,大家對於環境的感覺,開始有了一點追求的企圖,但是很茫然,尤其是居家的空間,並不知道怎樣才是符合自己的需求,於是,相關空間美學之書,大量的從國外翻譯而來,大家很熱中於移植的學習,此時,室內設計雜誌與承攬的設計公司也因應而生,並促成了國外學成的設計師之回歸潮。
但這是不是就證明整個台灣社會對於「環境、空間」的締造已趨於成熟?並帶給民眾潛移默化的正面影響?以我過去因遷徙而必須一而再再而三的為不同的居家施作裝潢的經驗來說,我自己不但沒有累積學習,我反而更加的依賴設計公司,總是放任著,以為那是很專業的工作,一般人絕對無法參與。
這樣的結果是:我發現我的生活習慣難以融入這些看來十分美觀、有氣質的設計,比如有一次,設計者以「空」為主體,我雖然很認同「空無一物」的美學,但偏偏我的工作需要至少三張桌子的使用,所以當我把三張桌子填滿空間,全然遮住了設計師精心舖設以「紫檀木」地板呈現出水流線條時,設計師非常的惱怒,怪我為何先前沒有說明,簡直毀了他的創作。
又例如,我需要很多收納資料的空間,設計師為了造型的極簡,必須犧牲笨重的抽屜與門片,改以簍空的規劃,結果收納成了我的災難,什麼都裸露在外,為了避免製造雜亂的印象,我時時刻刻都在收拾,也時時刻刻在尋找東西。
怎麼辦?室內設計真的是屬於「專家的專業」嗎?一般人要怎樣了解自己的需要?並懂得以合情合理的價碼,完成最佳的設計規劃與工程?
直到我認識了蔡穎卿老師,跟著她跑了幾個「工地」,我才發現我的問題,追根究柢就是她所強調的:「 只要你對生活有透徹的了解、有一份堅持與尊重,就可以跟我一樣,成為自己所擁有的空間的設計師。」
關於蔡穎卿這個人,起先,我們透過書,知道她是一個「親子教養」家,接著,我們品嚐她餐廳的廚藝,後來,我們看她開課,帶孩子學習各種家務:包括煮食、烘培、收拾、佈置、清潔、縫紉等等,並為媽媽們的親子問題解惑,教授媽媽們愛上鍋碗瓢盤,每天都能為家人端上美好的三餐,享受踏實愉快的家庭生活。
以上這些種種角色,已經很難為她歸類,定義,在她還非常年輕的時候,在大家都不認識她之前,她竟然就是一個「空間設計師」,到目前,她承攬的工程總共有三十個專案,從餐廳、戲院、家居、中醫院……令人難以置信的事實、令人歎為觀止的個案,都在這本書上一一回溯與追憶。
悠遠的二十五年,恍然一瞬間,三十個故事,不僅是她個人思維的分享,透過她這些實作彙整、觀察與分析、反省與批判,我們看到的是:台灣社會對空間美學的許多怪現象,是台灣職人所欠缺的嚴謹訓練與價值觀,是專業知識切入生活面時的暴力與霸凌,是商業機制的不良剝削,是文化與審美過程的衝撞……
《空間劇場》可視為室內設計的實用典籍,也可當做對審美眼光培養的範本,更多的內容是生活態度的取向,以及美學思考,就像作者在「廚房劇場」書中,不只是寫食譜,談食物,廚房這個舞台處處都是展現親子學習、品嚐生活滋味的天地。它實際是一本「生活教養」的書呢。
「空間劇場」延續這樣的概念,把大家習以為常認定是「專家」的事:空間設計,一一解剖,從技巧面提昇到態度面,從施作工法連結經驗竅門,她的個案說的是「打破慣性的勇氣」,很多實例就像鏡子,反映出我們內在的懦弱與鄉愿。
原來素人也可以變成「專家」;原來誰都能讓生活如此的輝煌、有趣。這就是「空間劇場」的魅力。
作者在書中展開一張「知識的、理性的拼圖」,凝聚了觀念建立與美感體驗,她企圖改變台灣人對於空間設計的刻板認知,與缺乏人性化的思考。她要幫助大家認識空間與生活之間的價值意義。
生活浩瀚如大海,要怎樣透徹的去了解?該如何堅持與尊重?才能「成為自己擁有的空間的設計師」?這本書,不止讓我觀摩到居家的空間應用奧妙,更觸動我對生活美學的重新省思。
「家」是一種召喚,意味著身心靈的釋放、回歸、安全、義務與責任,「居家空間」的樣態是自我存在與風格、價值的投射;蔡穎卿根源於愛與關懷,直接在日常生活裡微小細節尋找靈感,落實到設計中,在她眼中,設計更關乎人們的行為,要做有意義的設計,需要了解我們現有的、未有的、以及可以開拓的機會,這應該就是讓我們面對她所完成的每個「個案」時,總是眼睛閃閃發光,一種對「雋永」的崇敬。
本書是「設計生活」的教戰手冊,作者邀請我們一起學習、參與、分享、執行、體驗、擁有,在空間的舞台,大膽的與生活發生關係。從一個霧煞煞的外行人,因為空間、因為設計,你的生活會變得更寬廣、更美、更不同。素人如何變專家,書中處處是答案。
早期,我會委請認識或朋友推薦的工頭執行。70年代末期,台灣經濟起飛、加上本土化之後,社會種種條件逐漸有了規則與秩序,最明顯的是「建築業」納入了管理,都市計畫也隨著開發,大家對於環境的感覺,開始有了一點追求的企圖,但是很茫然,尤其是居家的空間,並不知道怎樣才是符合自己的需求,於是,相關空間美學之書,大量的從國外翻譯而來,大家很熱中於移植的學習,此時,室內設計雜誌與承攬的設計公司也因應而生,並促成了國外學成的設計師之回歸潮。
但這是不是就證明整個台灣社會對於「環境、空間」的締造已趨於成熟?並帶給民眾潛移默化的正面影響?以我過去因遷徙而必須一而再再而三的為不同的居家施作裝潢的經驗來說,我自己不但沒有累積學習,我反而更加的依賴設計公司,總是放任著,以為那是很專業的工作,一般人絕對無法參與。
這樣的結果是:我發現我的生活習慣難以融入這些看來十分美觀、有氣質的設計,比如有一次,設計者以「空」為主體,我雖然很認同「空無一物」的美學,但偏偏我的工作需要至少三張桌子的使用,所以當我把三張桌子填滿空間,全然遮住了設計師精心舖設以「紫檀木」地板呈現出水流線條時,設計師非常的惱怒,怪我為何先前沒有說明,簡直毀了他的創作。
又例如,我需要很多收納資料的空間,設計師為了造型的極簡,必須犧牲笨重的抽屜與門片,改以簍空的規劃,結果收納成了我的災難,什麼都裸露在外,為了避免製造雜亂的印象,我時時刻刻都在收拾,也時時刻刻在尋找東西。
怎麼辦?室內設計真的是屬於「專家的專業」嗎?一般人要怎樣了解自己的需要?並懂得以合情合理的價碼,完成最佳的設計規劃與工程?
直到我認識了蔡穎卿老師,跟著她跑了幾個「工地」,我才發現我的問題,追根究柢就是她所強調的:「 只要你對生活有透徹的了解、有一份堅持與尊重,就可以跟我一樣,成為自己所擁有的空間的設計師。」
關於蔡穎卿這個人,起先,我們透過書,知道她是一個「親子教養」家,接著,我們品嚐她餐廳的廚藝,後來,我們看她開課,帶孩子學習各種家務:包括煮食、烘培、收拾、佈置、清潔、縫紉等等,並為媽媽們的親子問題解惑,教授媽媽們愛上鍋碗瓢盤,每天都能為家人端上美好的三餐,享受踏實愉快的家庭生活。
以上這些種種角色,已經很難為她歸類,定義,在她還非常年輕的時候,在大家都不認識她之前,她竟然就是一個「空間設計師」,到目前,她承攬的工程總共有三十個專案,從餐廳、戲院、家居、中醫院……令人難以置信的事實、令人歎為觀止的個案,都在這本書上一一回溯與追憶。
悠遠的二十五年,恍然一瞬間,三十個故事,不僅是她個人思維的分享,透過她這些實作彙整、觀察與分析、反省與批判,我們看到的是:台灣社會對空間美學的許多怪現象,是台灣職人所欠缺的嚴謹訓練與價值觀,是專業知識切入生活面時的暴力與霸凌,是商業機制的不良剝削,是文化與審美過程的衝撞……
《空間劇場》可視為室內設計的實用典籍,也可當做對審美眼光培養的範本,更多的內容是生活態度的取向,以及美學思考,就像作者在「廚房劇場」書中,不只是寫食譜,談食物,廚房這個舞台處處都是展現親子學習、品嚐生活滋味的天地。它實際是一本「生活教養」的書呢。
「空間劇場」延續這樣的概念,把大家習以為常認定是「專家」的事:空間設計,一一解剖,從技巧面提昇到態度面,從施作工法連結經驗竅門,她的個案說的是「打破慣性的勇氣」,很多實例就像鏡子,反映出我們內在的懦弱與鄉愿。
原來素人也可以變成「專家」;原來誰都能讓生活如此的輝煌、有趣。這就是「空間劇場」的魅力。
作者在書中展開一張「知識的、理性的拼圖」,凝聚了觀念建立與美感體驗,她企圖改變台灣人對於空間設計的刻板認知,與缺乏人性化的思考。她要幫助大家認識空間與生活之間的價值意義。
生活浩瀚如大海,要怎樣透徹的去了解?該如何堅持與尊重?才能「成為自己擁有的空間的設計師」?這本書,不止讓我觀摩到居家的空間應用奧妙,更觸動我對生活美學的重新省思。
「家」是一種召喚,意味著身心靈的釋放、回歸、安全、義務與責任,「居家空間」的樣態是自我存在與風格、價值的投射;蔡穎卿根源於愛與關懷,直接在日常生活裡微小細節尋找靈感,落實到設計中,在她眼中,設計更關乎人們的行為,要做有意義的設計,需要了解我們現有的、未有的、以及可以開拓的機會,這應該就是讓我們面對她所完成的每個「個案」時,總是眼睛閃閃發光,一種對「雋永」的崇敬。
本書是「設計生活」的教戰手冊,作者邀請我們一起學習、參與、分享、執行、體驗、擁有,在空間的舞台,大膽的與生活發生關係。從一個霧煞煞的外行人,因為空間、因為設計,你的生活會變得更寬廣、更美、更不同。素人如何變專家,書中處處是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