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13.07.15
南風的味道
文/鐘聖雄(《南風》作者)
「嬸仔,妳說背上有道15公分長的開刀疤痕,能讓我看看嗎?」
「好呀,哪有要緊?」
話才說完,魏林星顧不得客廳還有幾名男村民在場,便將上衣下擺高高拉起,直露出背上的傷疤,就連胸部也幾乎要走光。我看了連忙制止,她卻說沒關係,「歐巴桑了,嘸驚人看」。後來我要求魏林星到房裡拍照,她在兒子的協助下將上身衣物褪去,讓我拍下那道留在她背上,與癌症奮戰的勳章。
我在採訪筆記中寫下:「魏林星,74歲,肺腺癌,3年前左肺葉長了6公分大腫瘤,抱著『和你拚了』的心情說服醫生開刀……她說以前海的味道很香,現在南風裡只有臭味。」
多數人生病時不會張揚,遑論與陌生人談論病情;在台西村裡「等死」的多數老人家也是如此。但,例外還是不少。在魏林星、陳麗珠等受訪者的例子中,我覺得台西村民其實心底有很多話想說,也期待外界願意傾聽他們的處境,就怕沒人肯聽。
這次《南風》報導專題中,收集到許多看似不易採訪、拍攝的案例。事實上,這些採訪沒有那麼困難,若不是許多媒體早遺忘身為報導者應有的使命,這些弱勢者也不用苦等開口、曝光的機會。真的,這些受訪者讓我瞭解,有時候採訪並不難,就怕你根本不想聽不想看也不想報。
這些受訪者在訪談過程中,也時常不經意地說,「死都死了,不然能怎樣?」「你報導了又能改變什麼?六輕會走嗎?」淨說些悲觀的喪氣話。然而,隨著採訪案例越來越多,我逐漸看清,他們嘴上雖然悲觀,但其實他們只是想安慰自己(或者也包含我),提醒自己不要抱太大期望。
但他們終究是想開口的,不是嗎?如果心裡沒有一絲期望改變的樂觀存在,他們根本沒必要受訪。也正因如此,每當我結束一段訪談,要與受訪者道別時,總覺得肩上的擔子特別沈重。
6月22日,《南風》專題報導登出後第4天,報導攝影展終於開幕。幾名台西村民風塵僕僕地轉了幾小時的車上台北,只為了能對遙遠的「外地人」說幾句話。那天,許萬順站在幾張台西村孩童的照片前沈思,我上前跟他打招呼,問他是否能在座談會中說些話。未料,他還是那些老話:「沒效啦,說了有用嗎?」婉拒了我的要求。
幾分鐘後座談會正式開始,我和幾名村民陸續談了些感想,許震唐甚至一開口就紅了眼眶,非常激動。座談會結束前,我抱著一絲希望再問許萬順是否願意發言;終於,他走到觀眾面前,陸續談起他的親友罹癌、農作欠收的事情。
「土地沒性命,人還能活嗎?」許萬順說。當時我坐在許萬順身邊,眼裡看見的不只是這名堅韌的農民,還有在他身後那張陳金鳳與丈夫遺照的合影。照片中,陳金鳳的臉孔因逆光而顯得陰暗難辨,但我們仍可看見她的眼神中,隱約折射出幽微的光,正似這些村民彆扭的發言。
《南風》報導攝影展開幕一週以來,有許多特地前來看展的彰化、雲林鄉親與我分享了不少心得。在這些觀眾中,最特別的該算是那些平日不住台西村,被迫離鄉背井工作的青、壯年村民們。
李文羌的兒子到展場時,身上仍穿著沾了油漆的工作服。當他拿到印有死去父親照片的DM時,忍不住流著淚對工作人員說:「這是我的爸爸呀……」
隔一天,康有智的女兒從基隆帶了幾名小孩到台北看展。站在父、母親的照片前,她強忍住淚水對我說,「謝謝你做了這樣的報導……我們村子的故事終於能被看到。」身為一名報導者,我覺得自己竟然要為這些本來就應盡的義務而被感謝,著實是教人難受的事。
南風,帶來的到底是生機還是死亡?發展,到底發了誰,又是誰在承受代價?
這些影像與報導能訴說的終究有限,但我仍期盼各位能共同參與這項討論,持續傾聽,持續發聲,因為他們的故事仍未結束,而我們不該再度將目光移開。
最後,仍然想說的是,身為一名報導者,我可以將故事、影像帶到讀者的眼前,但我永遠無法確切告訴你,南風究竟是什麼樣的味道,吹撫在身上又是什麼感受。
除非,你也願意一起站到南風裡。
*《南風》同名攝影展至七月二十一日止,在八樓當代藝術空間舉行。
「好呀,哪有要緊?」
話才說完,魏林星顧不得客廳還有幾名男村民在場,便將上衣下擺高高拉起,直露出背上的傷疤,就連胸部也幾乎要走光。我看了連忙制止,她卻說沒關係,「歐巴桑了,嘸驚人看」。後來我要求魏林星到房裡拍照,她在兒子的協助下將上身衣物褪去,讓我拍下那道留在她背上,與癌症奮戰的勳章。
我在採訪筆記中寫下:「魏林星,74歲,肺腺癌,3年前左肺葉長了6公分大腫瘤,抱著『和你拚了』的心情說服醫生開刀……她說以前海的味道很香,現在南風裡只有臭味。」
多數人生病時不會張揚,遑論與陌生人談論病情;在台西村裡「等死」的多數老人家也是如此。但,例外還是不少。在魏林星、陳麗珠等受訪者的例子中,我覺得台西村民其實心底有很多話想說,也期待外界願意傾聽他們的處境,就怕沒人肯聽。
這次《南風》報導專題中,收集到許多看似不易採訪、拍攝的案例。事實上,這些採訪沒有那麼困難,若不是許多媒體早遺忘身為報導者應有的使命,這些弱勢者也不用苦等開口、曝光的機會。真的,這些受訪者讓我瞭解,有時候採訪並不難,就怕你根本不想聽不想看也不想報。
這些受訪者在訪談過程中,也時常不經意地說,「死都死了,不然能怎樣?」「你報導了又能改變什麼?六輕會走嗎?」淨說些悲觀的喪氣話。然而,隨著採訪案例越來越多,我逐漸看清,他們嘴上雖然悲觀,但其實他們只是想安慰自己(或者也包含我),提醒自己不要抱太大期望。
但他們終究是想開口的,不是嗎?如果心裡沒有一絲期望改變的樂觀存在,他們根本沒必要受訪。也正因如此,每當我結束一段訪談,要與受訪者道別時,總覺得肩上的擔子特別沈重。
6月22日,《南風》專題報導登出後第4天,報導攝影展終於開幕。幾名台西村民風塵僕僕地轉了幾小時的車上台北,只為了能對遙遠的「外地人」說幾句話。那天,許萬順站在幾張台西村孩童的照片前沈思,我上前跟他打招呼,問他是否能在座談會中說些話。未料,他還是那些老話:「沒效啦,說了有用嗎?」婉拒了我的要求。
幾分鐘後座談會正式開始,我和幾名村民陸續談了些感想,許震唐甚至一開口就紅了眼眶,非常激動。座談會結束前,我抱著一絲希望再問許萬順是否願意發言;終於,他走到觀眾面前,陸續談起他的親友罹癌、農作欠收的事情。
「土地沒性命,人還能活嗎?」許萬順說。當時我坐在許萬順身邊,眼裡看見的不只是這名堅韌的農民,還有在他身後那張陳金鳳與丈夫遺照的合影。照片中,陳金鳳的臉孔因逆光而顯得陰暗難辨,但我們仍可看見她的眼神中,隱約折射出幽微的光,正似這些村民彆扭的發言。
《南風》報導攝影展開幕一週以來,有許多特地前來看展的彰化、雲林鄉親與我分享了不少心得。在這些觀眾中,最特別的該算是那些平日不住台西村,被迫離鄉背井工作的青、壯年村民們。
李文羌的兒子到展場時,身上仍穿著沾了油漆的工作服。當他拿到印有死去父親照片的DM時,忍不住流著淚對工作人員說:「這是我的爸爸呀……」
隔一天,康有智的女兒從基隆帶了幾名小孩到台北看展。站在父、母親的照片前,她強忍住淚水對我說,「謝謝你做了這樣的報導……我們村子的故事終於能被看到。」身為一名報導者,我覺得自己竟然要為這些本來就應盡的義務而被感謝,著實是教人難受的事。
南風,帶來的到底是生機還是死亡?發展,到底發了誰,又是誰在承受代價?
這些影像與報導能訴說的終究有限,但我仍期盼各位能共同參與這項討論,持續傾聽,持續發聲,因為他們的故事仍未結束,而我們不該再度將目光移開。
最後,仍然想說的是,身為一名報導者,我可以將故事、影像帶到讀者的眼前,但我永遠無法確切告訴你,南風究竟是什麼樣的味道,吹撫在身上又是什麼感受。
除非,你也願意一起站到南風裡。
*《南風》同名攝影展至七月二十一日止,在八樓當代藝術空間舉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