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動

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13.07.25

《孟買春秋》帶你看見不一樣的印度

文/劉偉嘉整理(木馬文化編輯)

Q1.在台灣,印度是一個常聽見但又很神祕的國家,比如大家都會認為印度人很刻苦耐勞,很樂觀,有智慧。妳在印度生活的這幾年中,覺得印度就其社會習俗、人民的生活態度,和妳原先所想像的有什麼不同之處呢?

作者: 搬到印度之前覺得印度很窮生活很辛苦,一定很悲慘,可是住在孟買之後發現許多人笑嘻嘻的非常友善,不管再怎麼窮也能自娛娛人韌性極強,是不是樂觀?我比較傾向是宿命論的緣故所以隨遇而安。
沒有預期的還有深遠的宗教影響力,我猜想對廣大無法受教育的人而言,宗教是寄託,神話故事是國民教育,這些故事清一色驅惡迎善,多彩多姿變化多端,在十多億人口中形成的影響力,有如銅牆鐵壁牢不可破。
另外印度的官僚和沒有效率,也完全超乎我的想像,一件小事好幾天來來回回也不見得辦得成。不過緊要關頭卻又令人驚奇,例如我書中提到的火車爆炸案,隔夜之間修繕完畢全線通車。我想印度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無法預期。

Q2:請問你寫《孟買春秋》的理由是什麼?這本書的書名有什麼特別的涵義嗎?

作者:搬到印度後覺得許多事不可思議匪夷所思,日後都是很好的朋友之間聊天話題。是記者文字就是工具,剛開始記下怕老了忘了,但漸漸發現對許多印度的人事物有了看法,寫著寫著就一直繼續下去。
至於書名,其實並沒有任何考慮,直覺喜歡春秋二字,春秋有歷史的感覺,也是時光荏苒人生百態,符合我寫的故事。孟買則是理所當然,因為要說是印度似乎有點誇張,畢竟我的認識只有孟買。出版之際為了書名有許多討論,但最後還是維持孟買春秋。

Q3:《孟買春秋》幾乎都是妳四年間生活在孟買的所見所聞,孟買是印度最大的城市,人口也最多,充斥著印度各地前來工作求生活的人。若要妳為孟買這個城市和其他印度大城市作比較──比如加爾各答、新德里,妳覺得孟買有什麼獨特的特色?

作者:我覺得孟買是許多城市的集合體,有極端炫富一家四五口人卻有僕傭數十人停車場好幾層,也有三餐無以為繼就住在有錢人家牆角的流浪漢;有最保守的印度傳統男女授受不親,婚前不僅不認識連見面都不可能,卻也有穿著打扮極端煽情,絢麗奪目的寶萊塢。
和許多城市一樣,孟買處於現代與傳統的十字路口,但對我而言,在孟買的衝突似乎更大一些。全國各地湧進的人口眾多,故鄉的傳統,都市築夢的憧憬,討生活的激烈競爭,縱橫交錯讓這個城市永不停歇,也讓住在孟買的人對她充滿了又愛又恨的情愫。

Q4:《孟買春秋》中紀錄了很多妳身為台灣人而覺得不可思議的印度人工作、處世方式,剛開始妳就像序中菲爾先生所說如「台灣龍捲風」處處感到不平,但相信經過四年對印度民族的了解,妳已經漸漸看開了。能舉幾個例子說說看開前後妳在心態上和處理上的不同嗎?

作者:如果你要問菲爾,台灣龍捲風一直在印度繼續著,威力未曾減弱!我們離開孟買三年多以後又回到印度,住在南印的班加羅爾剛滿一年,對於印度的食古不化,我仍舊不時要被激怒,如果有什麼改變的話,我的要求比住在孟買時更低。
舉例來說,一天我對著菲爾稱讚幫我們做清潔工作的芭薇亞,說她現在不需我提醒,已經主動去做一件我每次要提醒的事。菲爾覺得很不可思議,因為就工作的角度而言,過了一年才能自動自發一點都不可取,竟然得到我的稱讚。
這個改變可能是我知道以我既有的標準來看印度除了不盡公平,也是自討苦吃。很難界定這是因為我更能設身處地,或是覺得既然無法改變不如隨波逐流,也許兩者都有一點吧!

Q5:妳在書中談到很多很深入且詳細的印度生活大小事,但對於還沒看過妳的書就想勇敢到印度背包旅行的人,妳要給他們怎樣的建議呢?

作者:我並沒有背包旅行的經驗,如果勉強要給建議,對我而言最重要的是心態,要放寬自己的眼界,不要認定我們習慣熟悉的一切才是對的好的,凡事設身處地去發掘身在異域的樂趣,否則留在家裡無波無折就好了,不必去冒險。
但我說的冒險並不是橫衝直撞全憑感覺,例如許多人到印度旅遊的共同點是腸胃不適,我猜想是不是因為很難克制什麼都要試試的衝動?17年前我第一次到印度短暫停留,事隔十年在孟買住了四年,並沒有腸胃問題,因為我從不冒險吃我不確定的東西,我知道不吃某一樣東西我絕對不會有損失。
這種謹慎的態度如果能夠運用在旅行中的大小事上,應該可以避免許多麻煩,尤其在印度。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