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人物動向
2013.07.26
伊?幸太郎自詡最理想作品《SOS之猿》登場!
文/bubu(獨步文化編輯)

愛與和平好青年──伊(土反)幸太郎即將於8月正式訪台,這是他個人第一次的海外宣傳行程,伊(土反)將帶著他自詡最理想型的創作《SOS之猿》登台,和台灣的讀者與媒體聊聊他的作品。
伊(土反)幸太郎1971年生於日本千葉,大學時期就讀東北大學法學部,畢業後便一直生活在東北。在還沒寫作出道前,他在一家軟體公司擔任系統工程師,因為熱愛寫作,曾經有過一段一邊上班一邊創作小說的日子,2000年終於以《奧杜邦的祈禱》(獨步)榮獲第五屆新潮推理俱樂部獎,驚豔文壇正式出道,其後以《重力小丑》《孩子們》《蚱蜢》《死神的精確度》《沙漠》(皆為獨步)五度入圍直木獎,08年終以《GOLDEN SLUMBERS》(獨步)榮獲2008年日本書店大獎、山本周五郎獎雙料大獎。出道十多年的伊(土反),已經出版了20餘本的小說與散文,作品曾被翻譯成繁、簡中文、韓文等版本,更有多部作品被改編成電影,如今,他已經是享譽亞洲的日本作家。
2013年的8月,伊(土反)幸太郎將進行首度的海外新書宣傳行程,來到台灣。獨步自6月底發布作者訪台消息與讀者見面會的參加辦法後,收到讀者熱烈的響應。伊(土反)幸太郎過去在日本幾乎沒有公開會面讀者的行程,唯一一場公開簽書的行程是在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的週年活動,當時伊(土反)老師為50名讀者簽名,根據日方說法,之後便再沒有類似的公開行程了。這回他將為了中文版新書《2018611016530》(獨步)來台會讀者,一口氣舉辦北中南三場的座談簽書會,除了看得出對台灣讀者的重視,亦可見這部作品的重要性。
出道10週年新里程─《SOS之猿》,以故事拯救人心
《SOS之猿》是伊(土反)幸太郎2009年的作品,正好是他出道10週年的紀念作。伊?曾在訪問中談到過:「我感覺這是最近想做之事中,做得最好的『理想型』。」過去伊(土反)的作品總給人多條故事線埋伏,最後一一收回,完整收束,緊湊的情節與強大的故事性,讓他的作品充滿了閱讀的娛樂性。然而近年來,伊(土反)努力地嘗試著自我突破,從《Golden Slumbers:宅配男與披頭四搖籃曲》《魔王》《摩登時代》到《某王者》,喜愛伊?的讀者能夠強烈地感受到他的轉型與改變。直到《SOS之猿》,伊(土反)終於達到自己認為最佳「理想型」創作,在娛樂讀者與恣意創作中,找到了他所認為最佳的平衡狀態。「我的作品給人的印象就是全部伏筆一一收回,最後故事完整收束,給人十分均衡的感覺。當然我也喜歡這種型態,所以一直這樣寫。但我更喜歡有破綻而不能解決的部分,或是有些無法解釋的感覺,只是這樣就有些棄讀者不顧的意思。界線到哪裡能讓讀者接受,但是又能留下一些不可解釋的疑團,這兩、三年我一直在嘗試這種平衡,以作品來說,是從《Golden Slumbers--宅配男與披頭四搖籃曲》開始的。而《SOS之猿》是終於將這種平衡取得最好的作品。」
孫悟空、繭居男與瞬間消失的三百億日圓
《SOS之猿》仍舊帶有過去伊?讀者熟悉的寫作方式:看似摸不著頭緒的設定,多線敘事鋪陳,最終故事線在某處交融會合,給讀者一個意外的驚喜。同時也具備近期伊(土反)作品中,更曖昧不明且留點懸念的結局處理方式。故事分成兩條敘事線進行,由「我的故事」起始:我,遠藤二郎,原本要前往義大利學習繪畫,不知為何卻走上研習「驅魔」之路,返回日本後明處裡是位家電量販店的售貨員,暗處裡則接受他人委託,是個驅魔師。他人生最大的困擾莫過於總會在人群中,聽見他人SOS的求救訊號,善良的遠藤,總無法忽視這樣的聲響,卻又為自己的無能為力經常感到痛苦。這次他受理的案件是多年不見的鄰居大姊,委託遠藤為她的「繭居族」兒子真人進行驅魔儀式。(※繭居族意指人處於狹隘的空間,不與社會、人群接觸交流,不上學或不上班。)
真人這孩子不再與母親對話、足不出戶將自己封閉在小房間裡,真的只因為被邪魔附身?為尋求解答,遠藤二郎開始從真人封閉自我前的生活圈調查起……
另一頭則是「猴子的故事」,由大家所熟悉的角色「齊天大聖孫悟空」作為主述者,和讀者講述一則關於「五十嵐真」的故事,他是個凡事訴諸科學理性的系統工程師,興趣是為所有事情找出因果關係。這回他奉命到菩薩證券調查一宗三百億日圓瞬間消失的奇案,卻遇上各式各樣的「非現實生物」,豬八戒、蠍子精、牛魔王,乃至於齊天大聖孫悟空,為何會發生電腦下單錯誤的奇案?只是一名小職員的粗心所致?又為何會有《西遊記》中邪魔妖怪不斷搗亂?
我們都在聽故事、說故事,也同樣都在故事裡
在爬梳因與果的究極關係中,我們也發現,關於「人」這個主題上,似乎科學的理性無法進行窮盡的處理與分析,輕言判定因、果、善、惡,終究這世上沒有萬惡的魔、完美的神,只存在著不完美的人類。幸好伊(土反)好青年透過這娛樂性十足的故事,試圖告訴我們,即便這世界就是「種種不完美」所構成,這樣的不完美雖然導致了我們的無可奈何,但也就是因為有不完美的存在,人們才有改變與行動的價值。也就是說,無論再平凡不過的我們,聽見某人在某處發出SOS訊號,都可能因為自己的一點點行動,而讓故事從而改變。我們都在聽故事、說故事,也同樣都在故事裡。*文中伊(土反)幸太郎照片,由麥田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