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動

出版故事 /人物動向

2013.08.02

余華發人深省的墓誌銘《第七天》

文/莊文松(文字工作者)
除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之外,若說當代中國最受關注與爭議的作家當屬余華,應該不為過!

一九六?年出生,一九八三年開始寫作。余華的作品翻譯成二十多種語言在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荷蘭、瑞典、挪威、希臘、俄羅斯、保加利亞、匈牙利、捷克、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波蘭、巴西、以色列、日本、韓國、越南、泰國和印度等國出版,曾獲義大利格林紮納.卡佛文學獎、法國文學和藝術騎士勳章等,可謂在海外最知名的中國作家之一。

他的長篇小說銷售能量,是出版市場上少數能與大眾暢銷書一較高下者,不僅出版社爭搶版權、讀者秒殺競購、盜版更是狂肆。永遠長銷的經典《活著(二十週年精裝珍藏版)》(麥田)長踞各大書店排行榜多年,不算盜版數量,僅正版銷量也已超過五百萬冊,至今仍穩定再版,堪稱中國當代文學第一暢銷書和長銷書。

余華每次出版新書,總能引起廣大的企盼、評比,甚至激烈爭辯,從《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到《兄弟》(皆為麥田),無一例外,其中,尤以今年出版的新書《2018577732055》(麥田)為甚。此書一開始堅持以不公開內容的方式,僅以書名取得了中國各書店瘋狂預訂七十萬冊,緊接著,大陸出版社編輯丟出了感人熱淚的閱讀感想,之後便是如火如荼的爭議之聲……

而作為台灣第一時間閱讀此書的讀者,我們該從什麼角度來看待《第七天》及這些爭議現象呢?

從〈十八歲出門遠行〉到今天備受矚目與爭議不斷的《第七天》,余華擘開小說創作新局,在《兄弟》之後七年交出《第七天》,面對如潮水般的爭議之聲,余華說:「假如要說一部最能代表我全部風格的小說,只能是這一部。」

余華的《第七天》,劈頭即以卡夫卡式的荒謬開場:主角楊飛死於一場爆炸意外,從此展開七天奇幻又令人幾乎無法逼視的亡靈之旅。

自第一天死者接獲電話,要他前往殯儀館火化,接續寫親情、愛情,直到第七天父子見面,將前往一個叫作「死無葬身之地」的地方,余華以簡潔且富詩意的語言敘寫出層出不窮的荒誕社會現象,且每一天發生的事件情節,環環相扣。比較起《呼喊與細雨》《活著》《兄弟》等經典長篇,余華《第七天》的文字更趨近精煉、單純與質樸,人物的性格、心理完全由小說角色自然地發聲,這是余華小說的重要特點,我們也因此更容易觸及小說所要表達的核心與價值。因為簡單,得以更直接面對生活中眾多稍縱即逝、遭到忽略的新聞事件真相,真實感受著我們活著的現實裡的痛苦。

對比於亂象叢生的現實問題,復旦大學中文系張新穎教授直截地點評出《第七天》的重要性:「我覺得余華很形象地把一個正常人在當代社會裡的那種無力感、那種無可奈何感,表達出來了。」

首刷即達八十萬冊的《第七天》,面對新作品出現的諸多雜音,余華如此坦然看待:「我知道我一出新書肯定有人罵,但是我覺得這是好事,不是壞事,因為關注你的人多,肯定罵你的人也多,不可能大家都說你好的,每個人都有自己說話的權利」、「有人說語言怎麼蒼白、語言枯燥無味、白開水一樣的語言。確實我沒有想到語言也有人罵,因為這個小說的語言我非常講究的,我修改了一遍又一遍,尤其到一校、二校的時候,改動的全是語言。」

中國平面媒體則如此解讀此現象:純文學作品能引發如此強烈的爭議,在當下已屬少見,對文學的關注本身也是一種意義所在。

閱讀《第七天》這部小說,作為余華的讀者,乍讀之下,文字的確過於簡單,但也就因為簡單,書中的許多細節更輕易深植內心而受撼動。因為作者的悲天憫人,因為潛藏在社會中諸多不公不義的現象,因為活著的時候無法言說而唯在死後才能釐清真相的悲哀??種種,就像銘刻在紙上的墓誌銘,一字一句重重地打擊我們雖然呼吸著、但其實早已瀕死麻木的心靈。

*文中 余華照片,由麥田提供。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