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出版前哨
2013.08.12
從梁啟超到泰戈爾,喚醒亞洲與改變世界
文/梅心怡(聯經出版社編輯)
《從帝國廢墟中崛起》一書的中心主角是波斯的阿富汗尼(1838-1897)、中國的梁啟超(1873-1929),及印度的泰戈爾(1861-1941)。書中也談及了孫中山、越南的胡志明、土耳其的凱末爾、伊朗的沙里亞蒂等亞洲思想家及領袖。
本書的主軸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亞洲知識份子為自己的國家尋求出路的故事。他們在圖強的同時,不斷思考應如何面對西方帝國主義有形的軍事侵略或無形的意識形態的侵擾。他們厭惡西方,但清楚地意識到亞洲的復興離不開西方的影響。一連串的社會巨變及政治事件,包括印軍譁變、英國與阿富汗戰爭、日俄戰爭、中國革命、土耳其與阿拉伯的民族主義、第一次世界大戰等,都顯示出亞洲各國在西方體制及舊有傳統之間的搖擺掙扎。
作者米什拉首先描繪十九世紀亞洲各國,如中國、印度、土耳其、越南,乃至北非的的埃及、中東的波斯等各國,如何面對西方殖民或是侵略。亞洲的知識份子一方面憂心民族的舊價值觀與西方理念衝突,一方面又在界定民族此一新觀念與仿效西方的「文明開化」之間掙扎。而1905年的日俄戰爭中,亞洲小國日本打敗歐洲大國俄國的事實,激勵了這些區域的知識份子與有志之士,「擺脫歐洲枷鎖」成為共同的目標。
阿富汗尼、梁啟超及泰戈爾這幾位有識之士,早年皆是以西方為標桿的改革派。但在西化的過程中他們也逐漸意識到,除非擺脫西方,亞洲各國將無法取得自主、成為獨立強盛的國家。西方人在亞洲侵略期間對文物歷史及當地文化的破壞、戰爭的罪行及「集中營」的設立等野蠻行徑,正與他們原先認識的西方理性背道而馳,也讓梁啟超、泰戈爾等人開始揣想,是否「文明歐洲強迫中國等大國吃下的毒藥,已帶給它自己永原無法復原的重創」。這樣的恐懼最終讓他們對西方失望,促使他們背離西方,積極找尋讓亞洲重生之路。這些思想家坐在當時似乎注定將被列強永久瓜分的舊帝國廢墟之中,構思出的觀念反倒是將使新帝國注定走向滅亡的預言,且這些觀念也在百年後的今天成為支撐二十一世紀亞洲大國的支柱。
《從帝國廢墟中崛起》結合東方的政治思想,集結印度、中國及阿拉伯的精神,對現今的亞洲及西方國家而言,是一本不容忽視的預言式作品。身為台灣的知識份子,在這個東西意識形態自由競爭,相互角力的場域中,更該閱讀此書,培養超然於東、西之上的視野。
*《從帝國廢墟中崛起》預計2013年8月23日出版。
本書的主軸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亞洲知識份子為自己的國家尋求出路的故事。他們在圖強的同時,不斷思考應如何面對西方帝國主義有形的軍事侵略或無形的意識形態的侵擾。他們厭惡西方,但清楚地意識到亞洲的復興離不開西方的影響。一連串的社會巨變及政治事件,包括印軍譁變、英國與阿富汗戰爭、日俄戰爭、中國革命、土耳其與阿拉伯的民族主義、第一次世界大戰等,都顯示出亞洲各國在西方體制及舊有傳統之間的搖擺掙扎。
作者米什拉首先描繪十九世紀亞洲各國,如中國、印度、土耳其、越南,乃至北非的的埃及、中東的波斯等各國,如何面對西方殖民或是侵略。亞洲的知識份子一方面憂心民族的舊價值觀與西方理念衝突,一方面又在界定民族此一新觀念與仿效西方的「文明開化」之間掙扎。而1905年的日俄戰爭中,亞洲小國日本打敗歐洲大國俄國的事實,激勵了這些區域的知識份子與有志之士,「擺脫歐洲枷鎖」成為共同的目標。
阿富汗尼、梁啟超及泰戈爾這幾位有識之士,早年皆是以西方為標桿的改革派。但在西化的過程中他們也逐漸意識到,除非擺脫西方,亞洲各國將無法取得自主、成為獨立強盛的國家。西方人在亞洲侵略期間對文物歷史及當地文化的破壞、戰爭的罪行及「集中營」的設立等野蠻行徑,正與他們原先認識的西方理性背道而馳,也讓梁啟超、泰戈爾等人開始揣想,是否「文明歐洲強迫中國等大國吃下的毒藥,已帶給它自己永原無法復原的重創」。這樣的恐懼最終讓他們對西方失望,促使他們背離西方,積極找尋讓亞洲重生之路。這些思想家坐在當時似乎注定將被列強永久瓜分的舊帝國廢墟之中,構思出的觀念反倒是將使新帝國注定走向滅亡的預言,且這些觀念也在百年後的今天成為支撐二十一世紀亞洲大國的支柱。
《從帝國廢墟中崛起》結合東方的政治思想,集結印度、中國及阿拉伯的精神,對現今的亞洲及西方國家而言,是一本不容忽視的預言式作品。身為台灣的知識份子,在這個東西意識形態自由競爭,相互角力的場域中,更該閱讀此書,培養超然於東、西之上的視野。
*《從帝國廢墟中崛起》預計2013年8月23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