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動

出版故事 /人物動向

2013.09.20

吉田修一暢談新作《路》

文/楊玉鳳(聯經出版編輯)
吉田修一生於1968年,長崎市出身,高中以前生活在日本長崎,後移居東京。 1997年以《最後的兒子》(麥田)獲得第84屆文學界新人獎,並以小說家的身分出道。而同作,也是第117屆的芥川賞候補。

此後,吉田獲獎不斷,2002年以《同棲生活》(麥田)獲得第15屆山本周五郎賞,同年,又以《公園生活》(麥田)獲得第127屆芥川賞。吉田因兼獲純文學與大眾小說的文學獎,成為與山田詠美與島田雅彥一樣的跨界作家而蔚為話題。

吉田的作品多描繪年輕人的都市生活,而以殺人事件為題材的長篇小說《2018611043505》(麥田)則於2007年獲得第61屆每日出版文化獎以及第34屆大佛次郎獎,並改編為同名電影。吉田修一因此更受矚目。

吉田式的黑暗面在《惡人》中發揮得淋漓盡致,將人性脆弱與不堪的一面毫不保留地呈現出來,讓人讀著讀著不禁毛骨悚然起來。

然而在這本新作《2018611045899》(聯經)中,卻一掃過去的沉重,反而增添了許多溫情。這是因為對吉田修一而言,台灣是很特別的。

吉田修一18歲時便離開家鄉移居東京,長年在外生活,讓他對家鄉產生了距離感,但同時卻又無法將自己定位為東京人。可是,他初到台灣時,卻對台灣的風景、氣候、人物、街道甚至整個氛圍都感到異常熟悉、親切,因此,台灣在他而言,不只是一處觀光景點,而是打從心底喜愛的土地。

吉田曾說,也許是因為台灣的某些地方與他的故鄉長崎很相似,所以才讓他對台灣產生了興趣。不過,吉田修一會頻繁來台灣的原因,還是因為這塊土地上親切的人們,也因此他開始寫起了與台灣有關的散文與小說。這十幾年來,吉田修一來來去去台灣好幾次,他與台灣朋友的家人一起用餐、跟台灣人一起去聽演唱會、穿梭在台北街頭的各式巷弄中,還跑去電影院看《海角七號》。

吉田修一雖然不懂中文,但仍深受故事情節感動,之後《海角七號》在銀座上映,他又跑去看了一次,他說,如果沒有與《海角七號》相遇,也許就不會有《路》這部作品的誕生。

《路》這部小說,之所以取名為「路」,指的是台、日兩國合作興建的台灣新幹線,也是登場人物互相重疊又分開的生命道路;另一個原因則是因為吉田修一很喜歡台北的街道、巷弄,所以作品中也可以見到許多對街道與巷弄的描寫,熟門熟路的程度簡直就像是出自台灣作家之筆。而且,吉田修一也非常喜歡「路」這個字的中文發音。

《路》這本小說,從內文到書名,可以說都充滿了吉田修一對台灣的深深愛戀,怪不得他自己也說,《路》這本小說是他寫給最愛的台灣的情書。也難怪《路》這本書的中文版要在台灣上市時,想到台灣人在閱讀後會有什麼樣的感想,就讓吉田修一感到有些緊張與興奮。

今年十月,這位很愛台灣的日本重量級作家將應聯經出版公司之邀,來台與讀者面對面暢談他的新作《路》。不知道這次的台灣行,是否又會帶給吉田修一另一個以台灣為背景的寫作契機?

*文吉田修一照片,由聯經出版提供。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