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企劃
2013.10.07
自我獨立的探索之旅──劉軒的故事
文/李康莉(文字工作者)

曾經他被認識,因為是作家劉墉的兒子;如今他被認識,是因各方跨界的成就。他是一位無法被輕易定位、卻在各方面都受人矚目的人。
影響一生的《流浪者之歌》
高中時,擁有邏輯頭腦、數理資優的劉軒,在選擇志願上經歷一番探索。原本適合申請理工科系,卻因對音樂的熱情,申請到茱莉亞音樂學院先修班,又進入哈佛大學就讀。入學之後,他有些徬徨,先後考慮過音樂系、經濟系,最後選擇了心理系。一九九○年代的哈佛校園,人才濟濟,前有前輩校友馬友友、經濟學家法蘭西斯‧福山,後有尚未入學的臉書創辦人祖克柏。
如《流浪者之歌》的主人翁,離開六根清淨的修行、下山體驗俗世人生,劉軒也開始一段「頹廢放浪」的生活。他利用學校彈性的選課制度,參加各種社交活動,左手玩音樂、右手寫文章,並將遇到形形色色的人與事,透過觀察與體驗用文字記錄下來。
據劉墉當時的形容,兒子真是個「玩咖」,回家不到一星期,還沒跟他講上幾句話,人一下子就又飛回波士頓跑趴。
在思想前進的研究天地,劉軒對外界好奇探索,也不斷思考畢業後的人生方向。每隔一段時間,他都會重新閱讀當年啟發他的《流浪者之歌》,藉由與書中的主人翁對話,再次確認自己的人生態度,那就是:「沒有具體的規劃。唯一的原則就是:投入工作、盡情玩樂與生活,活出『出世又入世』的人生觀。」
碩士畢業後,劉軒跟隨心中的感動,在沒有告知父母的情況下,遠行到阿拉斯加、馬來西亞、墨西哥、英國等地,路程中遇到各種驚險的事件。
如同書中的啟示:在傳統中看似離經叛道、自我放逐的歷程,其實是充滿療癒與生命啟發的旅程。
每一次的出發與探索,劉軒都更認識自己,跟隨著路途中所遭遇的人與事,改變人生的航道,找到內心前進的動能。
透過閱讀,劉軒發現,過去的自己,無論被迫或自願,是活在各樣世俗價值之下,活在美國社會對華人的印象之下,也接受各種主流價值的引導。他不斷地出走,透過體驗生活、轉換身分,也去了父親的故鄉──中國,與不同經驗的人交流,掌握更多面對未來的自信與方法。
…………………………………………………………………………………
*劉軒現為DJ、作家,新作《2018551612816》反映出劉軒長期以來多重身分的狀態:DJ、作家、時尚玩家、音樂創作者、一位父親……其實這本書不只是寫他的生活,同時更是每個現代人每天面對複雜生活的真實狀態。劉軒說:「我只不過隨著自己的節奏,設法過一個值得分享的人生。只怪自己還悟不出什麼大道理,僅能以開懷、感恩的心,在反差中自得其樂──就是這麼簡單,簡單到不好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