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罷《未見鍾情/虛擬》,心裡恍若空缺了一塊,莫名惆悵盈滿心頭,腦海裡依舊盤繞著喻笙寒重回格凸山莊的內心獨白:……只覺當年恍若昨日,而昨日,卻已經年。無意識地想起了許久以前南方二重唱的溫暖旋律,忍不住上了影音網,找到了記憶中那首〈飛不到你的天〉播放再播放……
很久沒好好認真地讀華文小說了,這一兩年,華文閱讀的喜好偏向了社會評論、現象觀察或生活繪本一類,小說涉獵的比重則偏向了歐美文學,也因此拿到《未見鍾情/虛擬》時,看著熟悉的詞彙、常見的網路用語,一抹親切油然而生,在報名試讀時,便已知悉這是段網路愛情故事,但實際上不禁惴惴不安,畢竟這種類型的故事曾經非常盛行,作者是否會掉入既有的模式,陷入一成不變的老套情節頗令人擔心。
然而,《未見鍾情》故事剛開頭,就深深吸引了我,喻笙寒,一個人類學系學生,前往中洞苗寨進行田野調查,從她的眼中,描繪了山區的風光、少數民族的生活,為了忠實記錄下可能即將消失的文化,她努力拍攝卻始終抓不住訣竅,最後經由哥哥,在網路上求教於一名暱稱為W3的陌生人,因當地意外的大水天災,W3在電話、網路那頭的陪伴,支撐著人在異鄉的她,自此串起了台北—芝加哥網路兩端的緣分。只是這段緣,並沒有因相見而圓滿,反因一個未問出口的誤會而分離,然而上集在結束前作者埋下了伏筆,兩人極可能再相見,只是相見後呢?時間、空間的距離是讓兩人揮揮衣袖帶著惆悵再分離?還是誰能先開口打破阻隔兩人的重重冰山,解開那段莫須有的誤會呢?
《未見鍾情》之所以吸引我,我想是作者為喻笙寒所設定的角色,人類學、田野調查、歷史追尋、行萬里路、勇闖天涯、用影像記錄世界,喻笙寒的角色可說是我曾經期待的夢想,而作者藉由她所闡述的理念,也曾經是我學生時期懷抱的理想,然而,我不夠勇敢,也因此更期待著喻笙寒這個角色的未來!
當然,對於另一個主角文以舫(W3),也引起我濃厚的興趣,滿族、正白旗、悠遠的家族歷史、傳自宮廷的珠寶工藝,對於文以舫,我始終有個疑惑:面對喻笙寒的忽然消失,為何不問?總覺得閱讀完上集,還是抓不太到這個角色的個性……(雖然…似乎…隱隱能猜到答案……)一度,在閱讀的過程中,喻笙寒和文以舫之間的網路情誼,讓我想起了《電子情書You've Got Mail》那部電影中梅格萊恩和湯姆漢克間的互動。
在虛擬空間,相信對方不認識自己、在真實生活中就算彼此相見也不相識,陌生人反而能夠敞開心胸,得以無所顧忌地暢談;然而,經由網路建立的關係,卻也如同絲線般易斷,正如文中所述:感情上的決定,往往純靠一股衝動。而距離,通常都讓人在衝之前,有足夠的時間空間,深思熟慮,抑或畏縮退卻。喻笙寒的退縮,使她和文以舫相隔的不僅僅是網路的兩端,還有浩瀚太平洋造就的空間距離,只是,想起這其中的誤會以及無意間的錯過,總是讓人欷噓……
其實這一路閱讀下來,自己對於「誤會」這件事的發生忽然有所領悟,對不熟的人,我們習慣去「猜測」,對於熟識的人,我們「自以為瞭解」,也因此,不管猜測或自己為瞭解,都因為沒有與對方確認而產生誤會。故事中的喻笙寒正好和學妹(與其男友)形成了對比,只是,想想「誤會」這件事真的很難避免啊!畢竟對於還不熟悉的人,總是不好意思問出口或怕冒犯到對方,而對於熟識的人,常常疏忽詢問對方的意見,總覺得一定是那樣而不用問了,於是,生活中「誤會」便經常發生。小說中也不盡然全是讓人感嘆或憂鬱的情節,作者對於兄妹之間的手足之愛、學姊妹間的友誼之情,描繪也不算少,當然其中也穿插了一些配角人物,像是讓人很想踢飛的追求者,或是令人鼓掌叫好的網路正義使者,文中的一些對話也頗為爆笑,閱讀起來自有樂趣!
《未見鍾情/虛擬》這個故事並未完結,續集《未見鍾情Ⅱ/實境》將在年底出版,上集所埋藏的伏筆想來會在下集有所交代,只是看完上集被吊著胃口的我,想到還要再等N月才能看到結局,不禁有種想抓著編輯吶喊的衝動。不僅是期待著故事的結局,同時也期盼著作者藉由小說所提出的一些想法、觀點,像是作者藉由喻笙寒之口,對於人類學的工作所進行的描述:……少數民族的歷史幾乎都靠口耳相傳,文字記錄保留得極少,即使有,也都接近毀壞狀態。因此人類學者每次出田野,都像在跟時間賽跑,有著沉重的焦慮感。
想起自己曾經到過的湘西德夯苗寨,當時個人已經覺得當地已逐漸觀光化,再度上網搜尋時發現成為風景區後,寨裡的部分建築整修的讓人感到陌生,還有網友提及寨裡已經有商店街產生。自然的變遷、人為的推動,世間的變化如此之快,怎不教人心慌!又如同在故事中,喻笙寒對於文以舫所形容的一條攝影路產生了渴望:有一種人,他們隻身上路擁行走在山野荒原,一個背包,一頂帳篷,設法捕捉在一呼一吸之間,這世界不經意流露的姿態。如此闖蕩天涯、不畏旅途艱苦、逐步實現著理想,又怎不教人心生嚮往!
當然啦!對於故事中的兩位主角還是希望作者能給予圓滿的句點,畢竟人生已有太多無奈和分離,就讓小說來填補這些空缺吧!
書蟲悅讀 /部落客推薦
2013.10.18
廢墟迷思
文/Astraes
「眼看他起朱樓 眼看他讌賓客 眼看他樓塌了歷史的車輪依然緩緩向前 昔日的繁華盡成今日的廢墟我站在過去與未來的交界 閱讀現代……」
這是開始寫作「廢墟迷思」新聞台時的感觸,前三句來自孔尚任的〈桃花扇〉,是不經意間看到的詞句,有著一種冷眼看遍世間潮起潮落的滄桑感。廢墟是什麼?是文明也是沒落;曾經輝煌燦爛、也曾沒落頹傾……「廢墟迷思」便來自於我的困惑,是對歷史的迷思也是我心中的迷思。
「廢墟迷思」開台於最早的明日報新聞台;從小我就知道我的書寫能力比口語表達來得好,也因此習慣以文字記錄一切。因為喜愛旅行,開始了「廢墟迷思」新聞台,記錄我走過、看過的點點滴滴;而因為希臘之行,開始在日後的旅行中拍攝貓咪,於是在「廢墟迷思」中有了貓咪特輯;又因為嗜讀愛書,所以偶爾寫寫心得,記錄分享自己閱讀的痕跡;「廢墟迷思」的內容也因此愈來愈雜。
從小我便擁有很多書,也喜歡在書店、圖書館坐一下午,更喜歡逛書店買書。即使現在網路文學發達的時代,我還是偏愛紙本書籍一頁一頁翻過、讀過的感覺。也因此在大學畢業後,便因為愛書進入了書店工作;卻又因為發現在書店工作忙到沒時間看書而離開。
就像新聞台的內容,我看的書也很雜。若要介紹喜愛的作家倒不如介紹某位作家與我喜愛的作品,即使是同一位作家的作品,喜愛程度也有所區別。最能讓我一讀再讀的,便是張曼娟的《海水正藍》、珍‧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鹿橋的《未央歌》、林語堂的《京華煙雲》、丹‧布朗的《達文西密碼》和莫莉薊野的《貓國物語系列》……等,似乎介紹不完呢!而近期,則閱讀了關心則亂的穿越小說《海棠依舊》、東方出版社試讀活動的《奶奶的一季大禮》和貓攝影師吳毅平的《當世界只剩下貓》。
這是開始寫作「廢墟迷思」新聞台時的感觸,前三句來自孔尚任的〈桃花扇〉,是不經意間看到的詞句,有著一種冷眼看遍世間潮起潮落的滄桑感。廢墟是什麼?是文明也是沒落;曾經輝煌燦爛、也曾沒落頹傾……「廢墟迷思」便來自於我的困惑,是對歷史的迷思也是我心中的迷思。
「廢墟迷思」開台於最早的明日報新聞台;從小我就知道我的書寫能力比口語表達來得好,也因此習慣以文字記錄一切。因為喜愛旅行,開始了「廢墟迷思」新聞台,記錄我走過、看過的點點滴滴;而因為希臘之行,開始在日後的旅行中拍攝貓咪,於是在「廢墟迷思」中有了貓咪特輯;又因為嗜讀愛書,所以偶爾寫寫心得,記錄分享自己閱讀的痕跡;「廢墟迷思」的內容也因此愈來愈雜。
從小我便擁有很多書,也喜歡在書店、圖書館坐一下午,更喜歡逛書店買書。即使現在網路文學發達的時代,我還是偏愛紙本書籍一頁一頁翻過、讀過的感覺。也因此在大學畢業後,便因為愛書進入了書店工作;卻又因為發現在書店工作忙到沒時間看書而離開。
就像新聞台的內容,我看的書也很雜。若要介紹喜愛的作家倒不如介紹某位作家與我喜愛的作品,即使是同一位作家的作品,喜愛程度也有所區別。最能讓我一讀再讀的,便是張曼娟的《海水正藍》、珍‧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鹿橋的《未央歌》、林語堂的《京華煙雲》、丹‧布朗的《達文西密碼》和莫莉薊野的《貓國物語系列》……等,似乎介紹不完呢!而近期,則閱讀了關心則亂的穿越小說《海棠依舊》、東方出版社試讀活動的《奶奶的一季大禮》和貓攝影師吳毅平的《當世界只剩下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