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人物動向
2008.12.01
黎智英:寫作是挑戰,不是樂趣
文/蘇惠昭(文字工作者)
……工作本來就是不如意的,如果事事如意,我們又還有工作做嗎?工作的目標就是解決困難,困難從來都是不如意的。……有人問我什麼帶來生意成長?知識,我說。--《你夠拼命嗎?黎智英的創業心法》
創業是挑戰,人要生存便要挑戰,解決困難,一個挑戰結束之後還有另一個挑戰,然而沒有家庭,沒有親愛的家人,這挑戰就像一場不設休息站的疾速奔跑,這是黎智英不斷創作的人生故事。他是一個驍勇善戰,一旦出征便絕情絕義,盡棄一切包袱的獵人,卻也是一個出征之後如此渴望著回家的獵人。
《我是黎智英》《生意》(皆為商周出版)之後,黎智英在台灣的第三本書《2014940935269》(商周出版),出版時間距離神旺集團收購中時集團剛好一個月,這一個月來,這一場被迫中止出征的戰役幻化成包圍他的噪音,於是他選擇保持沉默,甚至決定不再接受任何採訪。
一個月前,市場上沸沸揚揚,黎智英的「壹傳媒」集團就要收購「中時」集團,事情卻在最後一秒急轉直下,「旺旺」集團董事長蔡衍明搶下「中時」集團,「米果打贏蘋果」,拯救了《中國時報》被八卦報併吞的命運。
有人說黎智英不看好平面媒體的未來,不會安心經營《中國時報》;有人說《中國時報》恐怕《蘋果》化、羶色腥化,雖然蔡衍明親共,黎智英仇共,但正如《天下雜誌》報導所言,《中國時報》只能在維護社會價值與政治立場的兩難中抉擇。
這當然不是黎智英想要創造的故事,他是做好準備才來的。他知道《中國時報》能做的《蘋果》永遠做不到,《中國時報》58年來所見證的歷史,所捍衛的自由主義精神,以及所獲得的知識分子的敬重,這些是《蘋果》永遠都不可能得到的。黎智英也相信大三通以後的台灣將成為大中華文化中心,以《中國時報》的地位,必然可以吸納兩岸三地菁英,潮滿月圓,趁勢而為,他準備好要為《中國時報》找回過去的光榮,這不是追求理想,黎智英的語言裡沒有「理想」,他只是看到機會,想抓住它。
「《蘋果》化,我會這麼笨嗎?娶兩個一模一樣的女人?」黎智英說。
這一切都是泡沫了,不能不甘心,只是黎智英說起來仍有一絲掩不住的悵然,這樣的時刻,他多半一個人關起門來看書、寫作,那是最舒坦自在的時刻,但戰場上還有一個逐鹿電視的挑戰正在等待,蓄勢待發中。黎智英是天主教徒,「也許這是上帝在警告我,創業不能一心二用」。
上帝第一次警告他,是讓他的第一任妻子離開。當時他才三十多歲,事業成功,春風得意,完全沒有意識到妻子的心已經不在。那一次的摔跤讓他學會了謙卑和感恩,承認自己的平凡與幸運,同時知曉作為一個父親「有多大的樂趣!」
黎智英是直上雲端的生意人,學歷不高,但他愛閱讀,從他能夠以英文閱讀開始,便不斷挑戰大師的經典之作,用海耶克《到奴役之路》和卡爾巴柏《開放社會及其敵人》打下思想的基底,當然這是一段漫長的上坡路段,海耶克他爬梳了四年才慢慢明白,卡爾巴柏反反覆覆讀了八年,台灣這兩年才有譯本的《異常流行幻象與群眾瘋狂》(財訊),黎智英也早在創佐丹奴時期就仔細念過。很多人害怕大師,黎智英認為大師的作品反而最明白通曉,因為大師總是想到透徹才出手,唯透徹,才能用簡單的文字鋪陳思維的過程。
黎智英看待閱讀如同創業,所以永遠挑選他不懂的書,把閱讀等同一段不斷創作,不斷挖掘自我的挑戰,「它把我內在的能力一直、一直吸出來,讓我明白上帝到底給了我多少……」,如是由一本經典跨越另一本經典,一直到人生被閱讀改變。
黎智英很少讀中文書,自認「沒有文采」,但閱讀激發他一種「把我的想法清楚寫出來」的熱情,於是他開始寫作,「寫作也是挑戰,不是樂趣」,為了挑戰他又必須不斷的閱讀,拓展思想的寬度和高度,到最後寫作反成了他閱讀的動力。
閱讀與寫作都是最孤獨的創作活動,某個角度來說,這是黎智英為了馴服他洶湧的感情,他的逃離。他的感情能量炙燙到何種程度只有自己明白,曾經在李四端主持的「一0一高峰會」裡,黎智英談到他剛出生的孩子時,竟然眼泛淚光,嚇到不少電視機前的觀眾,這是黎智英最大的弱點,他因此不敢與朋友深交,面對任何誘惑都動心而不能行動,緊緊收束澎湃的感情守著唯一的家,用閱讀和寫作封鎖不羈的野心。
人生就是一場黎智英激發與馴服自我的挑戰,無論事業、家庭、閱讀和寫作。
*文中黎智英照片,由商周出版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