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動

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14.03.06

《熱地圖》反映作者不同處境下的內在風景

文/蔡琳森(九歌編輯)
《熱地圖》一書是散文家吳鈞堯十年以來散文寫作的選輯。編輯過程中,吳鈞堯自承,此書中收錄的作品,很多分別代表不同年紀彼時的心境,反映自己個人史中不同處境下的內在風景。

在編輯過程中我發現,書裡的不同篇章確如樹幹年輪之剖面,忠實記錄作者不同時期異質的思考策略,展現不同的語言習慣,反映不同的構篇技術和敘事邏輯。但同時,這些各自獨立的篇目又有同樣的感性溫度與幾乎雷同的內在關懷,它關乎一個人在個人歷史中如何被型塑為當下,像一個時光的抽屜倏然拉開,時間軸被拖曳出來,上面留有深淺不同的刻度,各自訴說光與影,各自映現文字的背後積累的經驗,那貌似騰錄了一個成熟散文家的產製過程,個人的身世,人情的碰撞,細節繁複的家庭經驗,對所處地域的綿密想像與觀望……以致整個編輯過程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其實是作者細緻地安排了書中的六十六個篇章(輯一三十,輯二三十六)的閱讀次序,那其實逼近一種個人的造史(如果歷史必須透過書寫被產製是一種前提),透過不同次序,提供觀看歷史的方式,讓意義也發生質變,一如電影敘事裡的蒙太奇技法,讓回憶的畫面更柔化,更具可見的織理。

「書裡面很多文章,以後大概再也不會再那樣去寫了。」電話裡,作者一邊討論文稿細節一邊這麼說著。像開啟一個畫面,畫面裡,一個「尚未」經過的自己,回顧一些「已然」經過的自己。而這些被留下來的文字,就像輪廓清晰的一個一個背影。我不知怎地想起雷蒙‧錢德勒(Raymond Chandler)在作品《漫長的告別》(The Long Goodbye)裡的經典陳述:每一次道別,都等於死去了一點點。書寫於此,更多時候其實像是死亡身影的攝像術,暫停的旗號,標本的製作……《熱地圖》以一本書做為一種告別的策略,如此溫煦又漫長。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