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動

出版故事 /人物動向

2014.04.11

蘇絢慧 陪伴我們找回愛的能力

文/丁小雨(寶瓶文化編輯)
電話那頭的她聲音輕輕軟軟,帶著想像中「心理師」特有的平緩與溫和,初次與她通話的緊張感於是隨之放鬆。也或許,是因為剛看完她最新的書稿《其實你沒有學會愛自己:練習以愛,重新陪自己長大》(寶瓶),那些她分享於書中的個人生命歷練,以及充盈於字裡行間的理解和陪伴,早已讓我覺得與她很熟悉,彷彿認識了許久的老朋友。因為,她懂我。

無論是透過她的臉書「同哀傷」專頁,或是她的十餘本著作,只要你曾經讀過她的文字,你就知道我說的是誰,因為這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你也有。她就是蘇絢慧,知名諮商心理師、悲傷療癒專家,作者介紹上這麼寫著。

而事實上,在成為經驗豐富的助人工作者之前,十九歲的蘇絢慧曾因失戀認真地想要尋死。那時,她剛剛從初戀的天堂墜落,讓她繼從小與母親分離,十四歲時父親驟逝之後,再度感受到愛的「失去」。莫大的失落感讓她徹底放棄了自己,甚至打算割腕,幸好在緊要關頭,她急煞了車。正是這段戲劇化的人生經歷,成了她生涯的轉捩點。

在此之前,蘇絢慧是位櫥窗設計師,用她的創意和技術,呈現事物最美好的一面。而此後,她把自己視為一個全新的生命,考入社工系,因緣際會地踏上了社工師之路,從而以她的慧眼和專業,直視一頁又一頁人們最難以言說的生命議題。她把這段歷程寫在《因愛誕生》(寶瓶)書中。就從「我可以真實說出我的故事」開始,蘇絢慧逐漸走向了一個連她自己都大感意外的人生方向。

在醫院的安寧病房擔任社工師,她看盡人們的失落與悲傷,而這也正是她從小到大始終揮之不去的陰影。因而漸漸地,她轉向失落悲傷的療癒,成為諮商心理師,希望在這一塊不受理解與被忽視的領域,做一名忠實的陪伴者。《於是,我可以說再見──悲傷療癒心靈地圖》《當傷痛來臨──陪伴的修練》(寶瓶)等書於焉誕生,由自身的經驗出發,開始書寫悲傷,陪伴悲傷。她說:「對我而言,同理心不是一個技巧,而是一份對生命的尊重態度,與一份靠近生命的柔軟姿態。」

然而就在她二十九歲那年,一切的努力都化為烏有,失去工作、失去伴侶、失去人際連結……橫在眼前的關卡比十年前更為巨大,她絕望到只能與自己的傷口為伴。那些過去被她以好勝、不在乎、拒絕等形式藏起來的「傷」,全部無所遁形,讓她望見遍體鱗傷的自己,看清了傷痕的源頭;幸好她沒有就此放棄,而是選擇往更深一層的自我療癒之路前進。可以說,《其實我們都受傷了:在關係中療癒傷痛,學習成長》(寶瓶)是療傷的第一步,明白自己的種種不堪、關係的連連挫敗,其實是源起於那些隱形的傷。而後,在《其實你沒有學會愛自己:練習以愛,重新陪自己長大》的自序中,蘇絢慧寫道:
「當你拿起這本書閱讀的開始,正是你的生命歷經千辛萬苦終於讓你意識到自己的存在與重要,而讓你踏上尋找自己,與自己相遇之旅。」

早在多年前,她便自許成為一名「愛的療癒者」,期望喚回人能愛人、愛自己與單純接受愛的能力。而如今她更以最真實的體會與成長,對我們訴說著這個道理:愛自己,或成為愛,是一種生命的蛻變。

*文中蘇絢慧照片,由寶瓶文化提供。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