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14.05.01
愛的箴言
文/李?卿(《親子天下》特約撰述)
「我將春天付給了你,將冬天留給我自己。」 ——羅大佑「愛的箴言」
去年,我接受《親子天下》委託,採訪撰寫裕翔的成長故事。在採訪他母親許月桂女士時,這句歌詞不時浮現在我腦海。
若干年前,為了撰寫一本以身障人士為主角的公益書籍,我認識了裕翔這個盲人鋼琴師。對他的第一印象是:這個年輕人,還真是愛笑。他的笑容,不是客套禮貌的世故笑容,而是像孩童一般純真無邪的笑。跟那本書其他個案血淚斑斑的坎坷故事相比,黃裕翔的故事比較不那麼「勵志」。他給人的感覺就像一張白紙,潔淨、單純、清新,如同《逆光飛翔》導演張榮吉說的,他的人生好像沒有這麼多的「傷」。
接受《親子天下》委託,採訪撰寫本書的過程中,我愈來愈明白,為什麼黃裕翔會擁有這樣明亮沒有翳影的人格特質。
那是因為,他有一個堅強的母親,用豐沛執著的愛織就一個溫暖幸福的成長環境,並且盡她所能,排除萬難,鋪陳裕翔的音樂之路。買鋼琴和學音樂都不便宜,我原本以為,能讓裕翔長期學琴,家境應該是小康以上,後來才知道,黃家的經濟其實並不是那麼寬裕。
採訪過程中,許月桂說過好幾次:「我一直很怕我先生會失業,我只求他一件事,拜託一定要撐到裕翔大學畢業,我就阿彌陀佛了。」儘管家裡並沒有什麼「閒錢」,許月桂女士還是長期請家教教裕翔鋼琴。而她這麼做,並不是為了要「栽培」兒子成為音樂家,她不懂音樂,也無法想像靠音樂要怎麼生活,她只是單純憐惜這個盲兒子,既然他喜歡也擅長彈琴,她就願意縮衣節食咬牙供應。
黃裕翔念小學時,許月桂利用孩子在學校的時間,到社區當清潔員,幫忙打掃騎樓店家跟樓梯間,偶爾還要兼任水電工,搬梯子到公共區域去換燈泡,這對一個脊椎不好的女人來說,實在是樁吃力活。除此以外,她還會到辦公大樓幫忙擦電話,擦一只十塊錢。那附近有家賣雞肉飯的小吃店,雞肉飯便當一個三十塊,看起來色香味俱全,十分誘人。許月桂每次中午經過都嘴饞得厲害,好想買一個來嚐嚐。但最後,她還是打消念頭,回家看冰箱有什麼剩菜,湊合果腹過一餐。這樣涓涓滴滴地攢錢,連一個三十塊的便當都捨不得吃,就是為了讓裕翔上一個鐘點好幾百甚至千把塊錢的鋼琴課。
許月桂心疼兒子,她娘家媽媽則心疼女兒。每次到女兒家做客,總會趁女兒沒看到,在電話下面或櫃子裡偷偷塞一疊鈔票,回家後再打電話給許月桂,臨要掛電話前才含糊要她注意一下哪裡哪裡,媽媽有留一些東西給她。母女兩代,都是癡心的媽媽。
因為寫這本書,到黃家叨擾過好幾次。黃家住在一棟舊公寓裡,陳設簡單,維持得很整潔,只是屋裡的一切看起來都頗有歲月痕跡了。小客廳旁邊有一小間和室,擺放著黃裕翔的平台鋼琴,在那個略顯蒼白的樸素空間裡,這架龐大黑亮的平台鋼琴是最熠熠生輝的存在。
這個家庭,傾注了所有,資源與情感,用來成全裕翔的音樂才華。
從旁人的眼光來看,許月桂是一個偉大的慈母,但是,她不止一次對我說,她覺得心裡很虧欠。她虧欠,因為她沒有把裕翔「生好」,沒能給他一雙好眼睛。此外,她也對大女兒鈺純充滿虧欠,為了照顧失明的兒子,排擠了原本應該要給她的關愛。
黃裕翔讀啟明幼稚園時,許月桂每天跟兒子搭火車到豐原去上課,寸步不離地陪伴他八小時,再一起回家。與此同時,跟黃裕翔只差一歲的姐姐鈺純正在讀幼稚園中班,也還是依戀母親的年紀。
有一次,許月桂早上送鈺純去幼稚園,平常很乖巧的鈺純那天不知道為什麼特別黏人,哭哭啼啼拽著媽媽的衣裙不放,許月桂心裡也很難受,可是她得帶著黃裕翔趕火車去豐原,再不走就來不及了,內心煎熬了片刻,許月桂硬是掰開了鈺純的小手,把她拉進教室交給老師,然後轉身帶黃裕翔離開。直到今天,她還深深記得那天小鈺純在身後嚎啕大哭的聲音,一想起就覺得心痛。對她而言,手心手背都是肉,她對這兩個孩子的愛並無二致,也不想這麼「偏心」地狠心推開女兒,卻花一整天守在兒子身邊,但是,裕翔失明,需要更多的照顧,她必須做出選擇。
黃裕翔念小學時,許月桂每天晚上都陪兒子做功課,逐字逐句念課本給他聽,教他寫作業;而女兒鈺純,則自己讀書寫作業。雖然鈺純很聰明,沒有媽媽陪寫功課,學業成績一樣很好,小學時還拿了市長 ,但許月桂仍覺得「對她很不好意思」,可是光是要應付裕翔的功課,她就已經筋疲力盡,無力再做其他。
這樣的掙扎與內疚,在養育兩個孩子的這二十幾年來,從未離開許月桂的心,她從不覺得自己是個成功的母親,她只是很幸運,有兩個這麼善良的小孩。
我問黃鈺純,妳難道不會嫉妒弟弟,獨佔了媽媽的愛嗎?黃家姐弟的個性都很害羞,她靦腆地笑了笑,承認自己小的時候,的確會覺得媽媽「不公平」,但是,「那並不是弟弟的錯,我不會怪弟弟。」
「那你會怪媽媽嗎?」
「小時候,可能有一點。但是,長大一點就不會了。」一方面,是因為手足之間感情甚篤,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我知道媽媽也是不得已的,她很辛苦。」
她知道,媽媽已經盡她所能力求「公平」了,弟弟有的,媽媽其實也想給她,媽媽讓弟弟學鋼琴,她也學過舞蹈跟長笛,只是當資源就這麼一點時,媽媽必須做出取捨。她記得國二時,許月桂曾歉疚地對她說:「鈺純,家裡的經濟狀況無法讓你和弟弟同時學樂器,你比較會讀書,可是弟弟這輩子可能只有音樂的陪伴,不像妳有許多可以選擇,所以??」
黃鈺純很明白,媽媽已經盡力了。愛的多寡,原本就不是資源分配厚薄能估量的,而是那一份深怕自己給得不夠的心。
許月桂說得對,她確實很幸運,能夠擁有這麼善解人意的溫柔孩子。在撰寫這本書過程中,也採訪了好幾位黃裕翔的鋼琴老師以及音樂夥伴,他們不約而同都提到,黃裕翔的琴音,有種溫暖而療癒的魅力。在黃裕翔家中,我恍然領悟,他琴音中魅力的來源。所有生命中的不足、缺憾、虧欠,都在愛裡,充充盈盈被補足了。
去年,在正式採訪前,我跟許月桂約在松菸表演廳後台,先見個面聊聊書的方向。那天,許月桂有一點心不在焉,因為黃裕翔馬上就要上台演奏,她必須分神聆聽廣播唱名,確認什麼時候輪到裕翔。因為不確定該不該穿西裝,加上黃裕翔也怕熱,許月桂便先幫他把西裝外套帶著備用,她的動作很輕柔小心,免得把外套壓出摺痕。快要輪到黃裕翔時,工作人員覺得還是穿上西裝比較好,許月桂趕緊上前去幫兒子套上外套。穿好後,許月桂仔細幫兒子整裡衣領,拉平皺摺,檢查過一切細節後,才由工作人員扶著黃裕翔走進表演廳舞台。
黃裕翔坐上鋼琴椅後,在後台的許月桂著急地自言自語起來:「哎呀,這孩子怎麼直接坐下來了?他忘記鞠躬了啦。」此時,台上的黃裕翔,像突然想起什麼,又站了起來,朝著聽眾,俯身深深敬了一個可愛的九十度禮,台下不禁笑了,同時響起潮水般的掌聲。許月桂這才鬆了口氣,放心地笑說:「好險好險,差點就忘記了。從小我就跟裕翔說要有禮貌的……」不知道為什麼,許月桂幫兒子整理服裝,目送他一步步走上舞台,在後台著急關心,這一連串細細瑣瑣的動作與神情,竟讓我有一種熱淚盈眶的感覺。她或許從沒意識到,那正是「愛的箴言」中,最動人心弦的一句:
「我將你的背影留給我自己,卻將自己給了你。」
去年,我接受《親子天下》委託,採訪撰寫裕翔的成長故事。在採訪他母親許月桂女士時,這句歌詞不時浮現在我腦海。
若干年前,為了撰寫一本以身障人士為主角的公益書籍,我認識了裕翔這個盲人鋼琴師。對他的第一印象是:這個年輕人,還真是愛笑。他的笑容,不是客套禮貌的世故笑容,而是像孩童一般純真無邪的笑。跟那本書其他個案血淚斑斑的坎坷故事相比,黃裕翔的故事比較不那麼「勵志」。他給人的感覺就像一張白紙,潔淨、單純、清新,如同《逆光飛翔》導演張榮吉說的,他的人生好像沒有這麼多的「傷」。
接受《親子天下》委託,採訪撰寫本書的過程中,我愈來愈明白,為什麼黃裕翔會擁有這樣明亮沒有翳影的人格特質。
那是因為,他有一個堅強的母親,用豐沛執著的愛織就一個溫暖幸福的成長環境,並且盡她所能,排除萬難,鋪陳裕翔的音樂之路。買鋼琴和學音樂都不便宜,我原本以為,能讓裕翔長期學琴,家境應該是小康以上,後來才知道,黃家的經濟其實並不是那麼寬裕。
採訪過程中,許月桂說過好幾次:「我一直很怕我先生會失業,我只求他一件事,拜託一定要撐到裕翔大學畢業,我就阿彌陀佛了。」儘管家裡並沒有什麼「閒錢」,許月桂女士還是長期請家教教裕翔鋼琴。而她這麼做,並不是為了要「栽培」兒子成為音樂家,她不懂音樂,也無法想像靠音樂要怎麼生活,她只是單純憐惜這個盲兒子,既然他喜歡也擅長彈琴,她就願意縮衣節食咬牙供應。
黃裕翔念小學時,許月桂利用孩子在學校的時間,到社區當清潔員,幫忙打掃騎樓店家跟樓梯間,偶爾還要兼任水電工,搬梯子到公共區域去換燈泡,這對一個脊椎不好的女人來說,實在是樁吃力活。除此以外,她還會到辦公大樓幫忙擦電話,擦一只十塊錢。那附近有家賣雞肉飯的小吃店,雞肉飯便當一個三十塊,看起來色香味俱全,十分誘人。許月桂每次中午經過都嘴饞得厲害,好想買一個來嚐嚐。但最後,她還是打消念頭,回家看冰箱有什麼剩菜,湊合果腹過一餐。這樣涓涓滴滴地攢錢,連一個三十塊的便當都捨不得吃,就是為了讓裕翔上一個鐘點好幾百甚至千把塊錢的鋼琴課。
許月桂心疼兒子,她娘家媽媽則心疼女兒。每次到女兒家做客,總會趁女兒沒看到,在電話下面或櫃子裡偷偷塞一疊鈔票,回家後再打電話給許月桂,臨要掛電話前才含糊要她注意一下哪裡哪裡,媽媽有留一些東西給她。母女兩代,都是癡心的媽媽。
因為寫這本書,到黃家叨擾過好幾次。黃家住在一棟舊公寓裡,陳設簡單,維持得很整潔,只是屋裡的一切看起來都頗有歲月痕跡了。小客廳旁邊有一小間和室,擺放著黃裕翔的平台鋼琴,在那個略顯蒼白的樸素空間裡,這架龐大黑亮的平台鋼琴是最熠熠生輝的存在。
這個家庭,傾注了所有,資源與情感,用來成全裕翔的音樂才華。
從旁人的眼光來看,許月桂是一個偉大的慈母,但是,她不止一次對我說,她覺得心裡很虧欠。她虧欠,因為她沒有把裕翔「生好」,沒能給他一雙好眼睛。此外,她也對大女兒鈺純充滿虧欠,為了照顧失明的兒子,排擠了原本應該要給她的關愛。
黃裕翔讀啟明幼稚園時,許月桂每天跟兒子搭火車到豐原去上課,寸步不離地陪伴他八小時,再一起回家。與此同時,跟黃裕翔只差一歲的姐姐鈺純正在讀幼稚園中班,也還是依戀母親的年紀。
有一次,許月桂早上送鈺純去幼稚園,平常很乖巧的鈺純那天不知道為什麼特別黏人,哭哭啼啼拽著媽媽的衣裙不放,許月桂心裡也很難受,可是她得帶著黃裕翔趕火車去豐原,再不走就來不及了,內心煎熬了片刻,許月桂硬是掰開了鈺純的小手,把她拉進教室交給老師,然後轉身帶黃裕翔離開。直到今天,她還深深記得那天小鈺純在身後嚎啕大哭的聲音,一想起就覺得心痛。對她而言,手心手背都是肉,她對這兩個孩子的愛並無二致,也不想這麼「偏心」地狠心推開女兒,卻花一整天守在兒子身邊,但是,裕翔失明,需要更多的照顧,她必須做出選擇。
黃裕翔念小學時,許月桂每天晚上都陪兒子做功課,逐字逐句念課本給他聽,教他寫作業;而女兒鈺純,則自己讀書寫作業。雖然鈺純很聰明,沒有媽媽陪寫功課,學業成績一樣很好,小學時還拿了市長 ,但許月桂仍覺得「對她很不好意思」,可是光是要應付裕翔的功課,她就已經筋疲力盡,無力再做其他。
這樣的掙扎與內疚,在養育兩個孩子的這二十幾年來,從未離開許月桂的心,她從不覺得自己是個成功的母親,她只是很幸運,有兩個這麼善良的小孩。
我問黃鈺純,妳難道不會嫉妒弟弟,獨佔了媽媽的愛嗎?黃家姐弟的個性都很害羞,她靦腆地笑了笑,承認自己小的時候,的確會覺得媽媽「不公平」,但是,「那並不是弟弟的錯,我不會怪弟弟。」
「那你會怪媽媽嗎?」
「小時候,可能有一點。但是,長大一點就不會了。」一方面,是因為手足之間感情甚篤,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我知道媽媽也是不得已的,她很辛苦。」
她知道,媽媽已經盡她所能力求「公平」了,弟弟有的,媽媽其實也想給她,媽媽讓弟弟學鋼琴,她也學過舞蹈跟長笛,只是當資源就這麼一點時,媽媽必須做出取捨。她記得國二時,許月桂曾歉疚地對她說:「鈺純,家裡的經濟狀況無法讓你和弟弟同時學樂器,你比較會讀書,可是弟弟這輩子可能只有音樂的陪伴,不像妳有許多可以選擇,所以??」
黃鈺純很明白,媽媽已經盡力了。愛的多寡,原本就不是資源分配厚薄能估量的,而是那一份深怕自己給得不夠的心。
許月桂說得對,她確實很幸運,能夠擁有這麼善解人意的溫柔孩子。在撰寫這本書過程中,也採訪了好幾位黃裕翔的鋼琴老師以及音樂夥伴,他們不約而同都提到,黃裕翔的琴音,有種溫暖而療癒的魅力。在黃裕翔家中,我恍然領悟,他琴音中魅力的來源。所有生命中的不足、缺憾、虧欠,都在愛裡,充充盈盈被補足了。
去年,在正式採訪前,我跟許月桂約在松菸表演廳後台,先見個面聊聊書的方向。那天,許月桂有一點心不在焉,因為黃裕翔馬上就要上台演奏,她必須分神聆聽廣播唱名,確認什麼時候輪到裕翔。因為不確定該不該穿西裝,加上黃裕翔也怕熱,許月桂便先幫他把西裝外套帶著備用,她的動作很輕柔小心,免得把外套壓出摺痕。快要輪到黃裕翔時,工作人員覺得還是穿上西裝比較好,許月桂趕緊上前去幫兒子套上外套。穿好後,許月桂仔細幫兒子整裡衣領,拉平皺摺,檢查過一切細節後,才由工作人員扶著黃裕翔走進表演廳舞台。
黃裕翔坐上鋼琴椅後,在後台的許月桂著急地自言自語起來:「哎呀,這孩子怎麼直接坐下來了?他忘記鞠躬了啦。」此時,台上的黃裕翔,像突然想起什麼,又站了起來,朝著聽眾,俯身深深敬了一個可愛的九十度禮,台下不禁笑了,同時響起潮水般的掌聲。許月桂這才鬆了口氣,放心地笑說:「好險好險,差點就忘記了。從小我就跟裕翔說要有禮貌的……」不知道為什麼,許月桂幫兒子整理服裝,目送他一步步走上舞台,在後台著急關心,這一連串細細瑣瑣的動作與神情,竟讓我有一種熱淚盈眶的感覺。她或許從沒意識到,那正是「愛的箴言」中,最動人心弦的一句:
「我將你的背影留給我自己,卻將自己給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