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動

出版故事 /人物動向

2014.05.09

張翎《陣痛》深知女性疼痛與韌性

文/Marine Sung(印刻出版編輯)
對台灣讀者而言,張翎並不是個陌生的名字。她筆觸細膩,擅長以大時代為背景,描述橫跨百年的家族故事。在台灣的初試啼聲之作《溫州女人:一個郵購新娘的故事》(允晨文化),以及日後所出版的《金山》《餘震》(皆為時報文化)等書,都可以看到她駕御長篇小說的功力,以及細膩的文字描摩。加上出身中國溫州,童年在甌江水邊度過,所以,故事中也常常可見故鄉溫州的身影。由於在海外生活多年,她的創作一直被歸在移民文學中,但她自己則不這麼認為,她反而借由寫作,來表達她對自己生活周遭的關懷。例如描述掏金移民的血淚《金山》,便是其中代表之一。

在新作《陣痛》(印刻)中,她再度挑戰三代家族故事,但與以往所不同的是,這次的故事架構反而側重在女性的堅強描寫上,故事中的每個女性,把命運的基因傳承到下一代,都逃不過「生產」這種「天職」的命運安排,前後歷經四代;相較下,父系反而變成點綴,而變化萬千的歷史大事,也僅是她們生命背後布景。張翎表示她的故事裡,雖然以女性為主體,但在描述故事時,她其實很少意識到她們是女性,更多的,是將她們當成芸芸眾生中的一員,然而在《陣痛》中,她第一次意識到主角的性別,所以寫來格外有感。

而之所以書寫《陣痛》,最初的感動是來自她母親家族那些勇敢而堅韌的女人們。其中,書裡有段描述在槍林彈雨中的生產過程,則源自於她家族中的真實事件。她的一位姨媽在一九六七年的文革硝煙中,足月臨盆,來到溫州娘家待產,並在武鬥中產子,甚至在產後第二天躺在一輛板車上,被拉到鄉下避難。這個故事在她心裡盤旋許久,只是遲遲沒有動筆,主要是因為她覺得一個孤立時代的孤立生育故事,無論如何驚心動魄,都不足以表達其對這個世界連綿不斷的災難和疼痛的整體感受。因此,她等待一個合宜的?事框架,能把這故事鑲嵌在其間,組成一個跨越時代的大故事,《陣痛》就是這個故事的總合。

如果要經歷過生產痛的女人將生產時陣痛具體描述的話,多半很難訴諸文字;在文學作品中,連最擅長描寫感覺的作者們,也盡量少碰觸;不過《陣痛》中涉及了三段女人在極端狀況下的生產經歷,張翎用文字挑戰了這樣的過程:「生產是過一趟鬼門關,和閻王爺的臉就隔著一層紗。」、「是慢刀剜心的疼,讓皮肉的疼都變成了癢,把時間扯成一條沒有頭尾的長繩,痛只有幾個時辰,卻讓人覺得已經捱過整整一生。」能寫出這樣的句子,是因為她對此有直觀的多方位了解,她不止去過婦產醫院觀察各種產婦的生產狀況,更向經驗豐富的助產士了解個案詳情。所以,書中多處描寫生產時的「痛」的文字讀來讓人彷彿也一同經歷,無怪乎許多評論張翎作品的評論家們,給了她「疼痛作者」這樣的稱號。

在一些訪談中,張翎曾提及母親家族中那些堅韌而勇敢的女性是她小說的種子,與時代相關的重大歷史事件則是根;如果說家族故事的書寫是一種形式,她用它挖掘出另一個故事的景深,而《陣痛》,則挖掘出很多她故土記憶中的積存。在寫作之餘,張翎同時還是位聽力康復師,而這層身分也為她的寫作累積了許多精采故事,她相信,將來一定還會再寫出更精彩的作品,直接或間接反映出她過往所在。

*文中張翎照片,由印刻出版提供。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