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人物動向
2014.06.06
我想把耳朵借給馬世芳
文/葉美瑤(新經典文化編輯)
馬世芳這段話,可以總結我認識了四分之一世紀的他。
大學時代,我在文學院地下室第一次看見馬世芳,離他國三那一年在母親抽屜中發現一捲錄音帶,聽起全球流行了20年的披頭四,也不過五年。從初萌探索世界熱情的15歲走來,他開始了自己對音樂莫名的熱忱,開始了他跟周遭青年對文化不同的追尋。
那是八0年代,麥可.傑克森MTV瑪丹娜麥當勞一股腦衝入原本蒼白單純世界的時代,很多人還懵懂分不清瑪丹娜穿的是內衣或打歌服時,出沒於地下室的馬世芳,已經在自己主編的大學刊物籌畫《台灣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專題,當時他還主持廣播節目、為滾石唱片寫側標、談唱著年代久遠又很厲害的西洋歌,知道的樂壇軼事比報紙影劇版還多……簡單說,當年他就像電影MIB裡被登記有案的外星人一樣,任誰看到他都會想:這傢伙是人嗎?
後來我知道,年少的馬世芳不像一般人,因為他太早知道音樂世界的天高地厚。太早弄清楚「美麗島」這首歌被禁的緣由、太早聽出李宗盛「生命中的精靈」吹起流行音樂大潮將變的哨音、太早懂得音樂不是只有偶像、一首歌曲背後的製作人扮演了要角……因此他早早脫掉傻乎乎的青春狂妄,認真豎起耳朵。
從那捲錄音帶開始,聽到好東西,他就回頭找更好的東西,別人追流行,他追歷史追經典,所以第一次跟馬世芳合作《地下鄉愁藍調》(時報文化),爽快答應寫序的詹宏志就說他「彷彿是一個老靈魂裝錯了青春的身體」,言下之意:你怎麼會聽懂我這一代人聽的東西?三年多前合作《昨日書》(新經典文化),陳昇在新書發表會上嘻笑怒罵,直白地表達他對馬世芳少年老成的感嘆。
但如果沒有馬世芳,沒有一個年少就願意將青春時光獻給聆聽,不斷用耳朵向好聲音致意的樂評,那麼樂壇的高手們該有多寂寞,兩岸三地的華語音樂人會少了多少行家知音。
再度合作出版,兩本書《耳朵借我》和《歌物件》(皆為新經典文化)一起登場,平日根本不看樂評的李宗盛居然一口答應寫序,早早交了稿,還答應6月25日出席一場我們自己都不敢奢想的超級對談,我於是體會到華語音樂人那熱切的心意:讓這個世界多幾個人想把耳朵借給馬世芳吧!
*文中馬世芳照片,由新經典文化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