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動

主題企劃

2014.06.09

關於伏筆及說故事的基本原則

文/詹姆斯‧傅瑞(作者)

7.伏筆的藝術

Q.讀者提問:在不少出色的懸疑小說裡,作者總能在故事進行的同時,埋下小小的線索(也就是伏筆),最後在答案揭曉的時候,一舉揭開所有謎底。如果想要自己的故事也達到這種效果,那我該怎麼做?是在故事開始之前就想好所有的伏筆,以及伏筆和結局之間的關聯嗎?還是可以邊寫邊依劇情之後的走向,再來把伏筆安插進去?

A.傅瑞回答:

在創意寫作的技藝裡,有些主題既重要又博大精深,卻鮮少在寫作書裡被提及。「伏筆」就是其中之一。這個主題可以寫上好幾本專書,而在我談寫作方法的五本書裡,相關的段落少之又少。我的朋友,以下的簡答僅是冰山一角。埋伏筆的藝術要花好幾年時間才能熟練精通。

埋伏筆的其中一個方法,就是創造出「故事疑問」。所謂的「故事疑問」並不是真的要用提問的形式來寫,而是一段可以挑起讀者好奇、讓人想繼續看下去的陳述。舉個例子,在羅曼史裡,你可能會用這樣的故事疑問來開始某一章或某個場景:

「愛麗絲對約翰的認識,全是從當地流傳的八卦聽來的──聽說他富有又傲慢,即將跟柏莎‧卡德威爾小姐訂婚。所以當她接到短箋,邀請她前往屋頂花園會面茶敘(當然要由她的阿姨阿嘉莎陪同)的時候,她相當震驚。」

像這樣的故事疑問,就會挑起讀者的好奇心,想知道後面會發生什麼事。

在戲劇性的故事裡,你可以提出較為微妙的故事疑問,像這樣:

「紐貝瑞是個小鎮。夜深時分,法蘭克心想,四十五英哩的時速限制簡直是個玩笑。即便有警察熬夜當班,拿個甜甜圈應該就可以輕鬆買通他們了。」

或是:

「朱莉安原本以為自己的胃痛,只是一般的腸胃不適,可是當她去霍爾醫師那裡拿檢驗報告的時候,護士臉上的沈重神情告訴她,問題嚴重多了。」

舉辦工作坊或演講的時候,我常鼓勵大家在一篇新故事裡的第一行就要提出故事疑問。我的學生有時會說:「放在第三行還不夠早嗎?」我的答案是:「不夠早」。可是你若是真的找不到好方法,無法在第一句或第二句話就提出故事疑問,那麼你至少一定要在第一段的末尾,就提出非常強有力的故事疑問。

當然,你在呈現場景或敘事的過程中,隨時都可以提出故事疑問,而且你也該這麼做。當偵探找到線索時,你就是提出了故事疑問;當壞人出現時,讀者會好奇即將發生的衝突對峙結果會如何,你就是提出了故事疑問;在愛情故事裡,當女主角有可能會愛上的某個人登場時,你就是提出了有吸引力的故事疑問;當主角或其他角色受到威脅時,你也是提出了故事疑問。

你會希望避免沒有故事疑問的章節、場景或敘事段落,像是這樣:

「泰德那天早上起床,打了哈欠、伸伸懶腰,望向窗外遼闊翠綠的田野,對自己昨天除草的成果感到相當滿意。他很高興自己的肌肉並不痠痛。太陽已經升起,他感覺到陽光撫照臉上的暖意,哇啦哇啦哇啦……」

我知道你老會在書裡讀到這樣的胡言亂語,而編輯和書評家似乎不以為意,但這是不好的小說寫法。技巧嫻熟的小說作者會讓故事疑問貫穿整本書。

埋伏筆的另一種方式,是運用人物刻畫和漸升的衝突。比方說,在故事的開頭,某個人正在為死去的妻子哀悼。這就提出了故事疑問,尤其是當他又遇到了可能會成為戀人的對象時──他到底能不能克服自己的傷慟?於是,那個人起初的境遇本身就提出了故事疑問,並且製造了伏筆。還有,漸升的衝突也能創造故事疑問:

「五月五日,警長帶著驅逐通知前來,老喬掏出手槍說:『沒人可以把我從這裡趕走……』」

隨著衝突升起,情緒高昂起來,賭注加大,讀者就知道攤牌的時刻即將到來。這些全都是最後高潮場景的伏筆。

伏筆的藝術,其實就是把故事說好的藝術。

有一種伏筆是你應該永遠別去用的,叫做「有話直說」,專業小說家都認為這種手法很外行。這裡有個「有話直說」的例子:

「我們那天早晨出門的時候,完全不知道之後會發生恐怖的事情。」

或是:

「他人生的最後一天,也就是慘遭轟炸的那天,柯爾早早用完了早餐。」

或是:

「我們那天早晨出發的時候,完全不知道後來會遇到一條龍。」

【預告】關於推理小說該怎麼寫,以及伏筆和線索該怎麼埋,敬請鎖定傅瑞的另一本書《超棒推理小說這樣寫》。

8. 寫著寫著,偏離原先構想了怎麼辦?

Q.讀者提問:我在寫作的過程中最常出現的情況是,寫著寫著就偏離了原本在心中構想的故事,偏離了我的故事大綱或步驟表。有時候,就好像主角有了自己的想法一樣,不同意我起初給他們安排的劇情。面對這樣的狀況,有時就我故事就沒辦法寫完,收不了尾。想要請問傅瑞先生,像遇到這樣的問題,我應該要想辦法寫回原來的構想呢,還是應該要順從寫作時的感覺隨性所至呢?

A.傅瑞回答:

一部小說可能會包含不只一個故事。我們可以把「一個故事」定義為:關於某個人物在掙扎中有所轉變的一段敘事。當你把這個要點運用在故事裡,你就有了「前提」。

「前提」就是一個簡要描述,點出你的筆下角色是怎樣的人、經歷了怎樣的戲劇性掙扎,最後帶來了怎樣的轉變。在《超棒小說這樣寫》裡,我用《小氣財神》裡的史古基作例子。聖誕鬼魂迫使他檢視自己的人生,而後他搖身變成了某種聖誕老人。這個故事的步驟表起初可能把史古基設定為生性卑劣的老吝嗇鬼。接下來他遇到了鬼魂,跟它們爭論、掙扎不休,一步一步,他漸漸有了改變。到最後,他歷經巨大的改變,徹底變成為了另一個人。這就是我所謂的戲劇性故事。

還有其他種類的故事,雖說不是戲劇性故事,但依然會出版上市。有一類就是所謂的「娛樂小說」。詹姆士‧龐德(007)的故事就是娛樂小說,因為詹姆士‧龐德和故事裡的其他角色從頭到尾都沒有經歷任何轉變。寫娛樂小說並沒有不對;你寫來娛樂別人,而讀者是為了得到娛樂而買書。一般認為,那些寫出人物轉變歷程的戲劇性故事,是更嚴肅、更正經一點的小說。

娛樂小說的核心都一定有某個重大問題。比方說:壞人正要埋炸彈,非得阻止他不可;壞人正準備摧毀全世界的經濟體系;壞人正在某個國家奴役成千上萬的人民。在這樣的小說裡,總是有個英雄人物必須克服各種障礙,來解決這個重大問題。但是,這個英雄在故事結尾的時候,往往跟他在故事開始的時候,一模一樣;他沒有經歷任何改變。因此,這類娛樂小說的步驟表,主要是在設計英雄主角所必須要克服的重重難關,以及他加以克服的方法。

顯然地,如果在創作故事的中途,你對自己說:「等等,如果讓我的主角透過排水系統潛入城裡,不是比讓他用降落傘冒著被射擊的危險更好嗎?」既然主角應該聰明又足智多謀,總是能發揮最高智能,你在寫的過程中也許會發現,你主角還不夠聰明,也還沒有發揮出最高智能。或者說,壞人還沒有發揮出最高智能,或者既不聰明也不夠足智多謀。若是這樣,你當然必須邊寫邊做調整。步驟表的價值就在於,你可以好好坐下來,看看整個故事,檢視裡頭是否有逐漸升高的衝突。在娛樂小說裡,你會希望在故事往前推進的時候,障礙一個比一個大,風險愈來愈高。

在較為嚴肅的戲劇性故事裡,主角會經歷某種轉變,而步驟表會帶領你的故事按部就班地前進,不致偏離。當然,隨著故事開展,那種轉變不見得總是朝著同一個方向穩定向前。比方說,醉鬼原本想戒酒卻又故態復萌。但是,你若能事先掌握住轉變的進程,比起毫無計畫的作者來說,就佔了很大的優勢。

過去我常舉辦十五到二十人的大型工作坊,但現在已經縮減規模。說來傷心,我的體力已大不如前。但我也真的很喜歡舉辦七個人的工作坊。我在最近的兩次工作坊裡,要求每個人都要幫故事做步驟表。以往我只是「建議」大家這麼做,但是工作坊學員常常都是左耳進右耳出,根本不做。現在我定了新規矩:如果你不交步驟表,那就乾脆別來參加我的工作坊。

結果,這反倒成了我開辦工作坊以來最棒的一個構想。別的不說,工作坊的其他學員現在在讀到某個場景時,會知道那個場景的目的何在,也曉得整個故事在探討什麼,於是就能說出像是「讓他們現在就接吻太早了」等等的看法。

我也遇過有學員不把步驟表當一回事,說這只是平添麻煩,因為他們認為,一邊寫故事一邊摸索,透過一次次事件來發掘情節,才是真正有創意的寫作方法。可是,當他們一旦開始用步驟表寫作,就發現到自己筆下的故事變得更有威力,而且寫作速度會加快兩到三倍。

【延伸閱讀】關於什麼是「前提」,以及該怎麼用「步驟表」寫作,請見《超棒小說這樣寫》的第三章〈小說存在的理由:前提〉與第四章〈說故事的基本原則〉。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