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14.07.21
請和主角一起聽故事,思考《應該相信誰》
文/曾士珊(新經典文化編輯)
對子女而言,在父母之間選邊站是相當殘忍的事,更何況史密斯面對的是母親精神病發,或是父親企圖掩蓋罪行,這兩種極端的選擇。所幸他與小說中的主角不同,有姐姐與弟弟可以相互支持、討論、共同承擔,不用獨自背負重擔。但是,史密斯仍必須把這件「家事」以虛構小說的形式撰寫成書。他在訪問中表示,儘管很難,但是創作時讓他比較了解當初發生的狀況,小說完成後也使他的心靈恢復平靜,並且更拉近家人間的關係。精神科醫師林克明在書後解說提到,「史密斯當時的處境,無疑十分狼狽。所幸,他善用他的寫作能力,把他的害怕、畏縮、猶疑、羞恥、舉棋不定等等,都充分宣洩出來。在這過程中,他不但穩住了自己,也讓自己更有餘裕與精力去幫助他的父母親。」
除去「作者親身經歷」的特殊背景,本書是一本精彩的虛構懸疑小說。史密斯特的以大量母親蒂爾德的敘述與指控做為本書的主架構,其用意就是讓讀者和主角丹尼爾一起「聽故事」。相信大多數的讀者都會自行帶入丹尼爾的角色,聽到雙方截然不同的訊息,面對母親呈現在面前的證據,並以清晰口吻敘述著陰謀與罪行,不僅能感同身受主角心中的煎熬,也可以體會「應該相信誰」的困難與殘酷。
隨著故事的進展,讀者看見書中人物各自的謊言,不只如此,「女人」「性」「覬覦」「異地人」等名詞常重複出現在蒂爾德的敘述中,藉此巧妙觸及書中母親的心理狀態,並延伸到許多社會議題,暗示當地充滿不能說的祕密。史密斯在訪問說過,本書也試圖探討背負祕密的重量可以把人逼到何種地步。透過書中角色不管是善意或是掩飾真相的謊言,作者帶出幾組親子關係與問題,更直接發問:我們真的認識自己的父母或孩子嗎?
血源與親情是小說永遠寫不盡、理不清的議題,有的溫馨、有的感人、有的糾心、有的殘忍、有的造成一輩子的傷痛。我們看到最後除了被真相震驚之外,或許也會和丹尼爾同樣檢視,是什麼原因讓我們與父母或子女漸行漸遠,成了既熟悉卻陌生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