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蟲悅讀 /焦點閱讀
2014.07.21
從一顆足球,看德國的運動教育
文/皮爾斯夫人(《夢想德國》一書作者)

為什麼能得到世足冠軍?
七月十三日德國晚間十一點多,德國足球隊以一:○戰勝了阿根廷,當天夜裡,煙火汽車喇叭聲一直歡鬧到十四日的凌晨兩點多──住家外遠遠近近的煙火齊放,行走在馬路上的車肆無忌憚高八度的喇叭聲。我猜,這一夜應該有很多人跟我一樣,心情過度亢奮而無法成眠。看足球賽我不是專業球迷,喜歡上看足球賽只不過是這兩年的事。思考到德國為什麼能夠得到世界足球冠軍,我與身邊許多友人聊過,大多數人都提到:德國球隊不訴求單一足球明星,卻講求團隊間的合作無間;德國超級守門球員諾伊爾過人的眼明手快;以及勒夫教練過人精準的訓練績效──朋友提到,在諸多專訪時常聽到「尤阿希姆.勒夫(Joachim Loew)」教練強調,德式足球精神得以成功勝出,來自十多年來他在訓練球員期間,不斷強調每一刻充分的專注力,以及團員間的凝聚力。
一顆足球的背後
跳開朋友們對德國此次奪冠的分析,從一顆足球背後我們其實還可以看到不同的層次與思考。剛從德國基礎小學退休下來的Herr Mueller跟我提到,德國教育相當重視孩子的全能教育,那就是孩子從六歲或七歲進入基礎學校一直到十八歲,教育學習的本質,學科類知識雖然是教育學習主軸,但學理科外的音樂、美術、運動這三項是培養學生全能、多元性發展學習的關鍵,當中又以運動教育被教育體系視為對孩子身心發展裡最重要的一環。諸多的教育工作者都深知,透過運動的伸展與釋放,會直接引響孩子們在學業上的正向學習與發展。Herr Mueller跟我提到,喜歡運動的孩子學習起來特別輕鬆靈敏,學習效果也比一般不愛運動的孩子好得多。而針對某些不愛念書的孩子,運動方面的發展更可以引領他們找到自信的天空。德國一般基礎學校每個星期至少有三個小時的體育課,絕不會被老師拿來補課,而且離開學校後,孩子還會繼續去運動,足球、游泳、乒乓球、自行車、登山等。
德國夏天的足球練習場上,一個個孩子們在大太陽底下快樂又專注踢足球的神態,總是讓我看得入迷。德國小孩從四歲起,就可以開始加入運動協會或足球協會練球,我的好友Yvonne三個兒子都踢足球,我問她:「孩子喜歡踢足球是因為爸爸是足球迷的關係嗎?」她聽完後跟我表示那只是一小部分原因,她發現孩子多運動,他們回到家心情總是很好,也覺得運動帶給孩子的不只是身心的協調統合,更能透過踢足球練習專注力與團隊合作精神,而這些,都間接帶給孩子正向的品格教育。
成功一瞬,數十年因緣成就

二○一四年德國拿到世足賽冠軍,啟迪我們思考反芻里程碑後面那段走了數十多年來的風景路程:足球勇士們在很小的時候,有心的父母與教練們就為他們播下了好的種子,充滿愛心地為他們澆水,耐心陪伴他們的養成,給他們掌聲,也給他們肩膀……。
這一刻來得怎麼會容易?因為這些人、事、物、環境全來自社會國家十方,成功一瞬間其實是數十多年累積的因緣成就,因此,七月十六日足球勇士們從巴西回到柏林布蘭登堡門前與五十多萬球迷歡慶,當他們瘋狂歡呼再度高舉冠軍盃時,並沒有忘記向所有德國人大聲宣告;「這個冠軍是屬於德國的,是屬於這片土地上每一個人的。」而教練勒夫更是感性的跟大家說;「我很感謝所有球迷,把冠軍獻給你們,我們都是世界的冠軍。」
*文中圖片提供/DFB-Team
【編案】
皮爾斯夫人目前定居於德國,是文字和攝影工作者、手創藝術生活工作者、瑜伽老師。
在著作《夢想德國》書中,皮爾斯夫人用少女愛做夢的浪漫、用記者的敏銳目光、用人妻人母的細膩心思去認識日耳曼民族的包容和框架、先進與回歸,找出其中的真善美──那是一種合乎健康人性的平衡生活,也是一種尊重自然、友善人類、體貼動物的生命哲學,甚至是人類在追求文明生活的同時,失落已久的幸福信仰。
而在「從一顆足球,看德國的運動教育」文中,讓我們更瞭解「十年磨一劍」「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德國人的運動教育,造就出德國人的專注力與團隊合作精神,值得啟迪我們思考。
皮爾斯夫人的部落格:日耳曼幸福生活哲學blog.yam.com/FrauPres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