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人物動向
2014.09.26
閱讀張戎 觀看慈禧嶄新的切面
文/巫維珍(麥田出版責任編輯)

張戎1952年出生於四川宜賓,文革中做過農民、赤腳醫生、翻砂工和電工。1973年就讀四川大學外文系。1978年留學英國,1979年入約克大學專攻語言學,1982年獲博士學位,是中共執政以來第一位獲英國博士學位的中國大陸人。曾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任教。
編輯與作者的第一次見面 2013年夏天在香港,第一次見到張戎女士。曾讀過張戎作品《鴻:三代中國女人的故事》的我,沒想過有機會見到作家本人。與過去常見到的張戎照片相較,時光似乎從未流逝,僅是垂下的長髮盤起了一些,會說故事的眼神增添了更多的智慧……以往她從三名女性書寫一個家族的命運,最新作品則以更寬廣的視角看待一個國族的現代化歷程:她寫的是「慈禧」。
自出版《鴻》、《毛澤東:鮮為人知的故事》之後,張戎的目光自近代中國更往歷史走廊推進一步。為什麼張戎對慈禧感興趣呢?寫作《鴻》的時候,折磨姥姥的「三寸金蓮」,原來是慈禧最早頒發諭旨廢除的;到了《毛傳》,「我意識到,中國邁出現代化第一步是在1861年慈禧執政後。農家孩子毛澤東成長在慈禧和她之後的時代,他享受的機會和自由是我在毛統治下不敢夢想的。」因著寫作的脈絡,開啟了張戎出版《慈禧:開啟現代中國的皇太后》的契機:繼兩部合計暢銷全球一千五百萬冊的重量級傳記書之後,張戎援引宮廷文件、外國皇室檔案、國會紀錄等等中英文史料寫慈禧,這是首度援引兩種語言史料的慈禧傳記。2013年香港書展正是邀請張戎做為貴賓,暢談成為傳記書作者的心路歷程。
與作者共同編輯的過程 《鴻》寫的是張戎外祖母、母親及她自身的成長故事,「1988年,我母親到倫敦來,談及了祖母與她的一生,那是長達六十小時的錄音」,三個女人的生命故事促成了張戎的作家之路:她就是能把人人視為不變的平凡經歷,轉換為讀者願意再次關注的重要議題。《鴻》出版二十三週年,至今仍是國際上許多人理解中國的第一部作品。它述說了女性在清末以後的生存、政權轉移予一個家族的影響……《鴻》絕對是其中的佼佼者:一則個人的家庭故事成為時代動盪之下動人的人性史詩。《慈禧》一書亦是如此,當大多數人懷有慈禧的即定印象時,張戎從「同治中興」、馬關條約及康梁變法等歷史事件,給予觀看慈禧嶄新的切面。下筆時,根據目標讀者對於歷史理解程度的差異,張戎將不同語文的史料化為英語版本,再將自己的作品翻譯為中文版,又是再一次跨越語言轉變的橋梁。
編輯中文版過程中,張戎總是先在信中約定好了通話時間,再從倫敦打來;由於繁體與簡體中文某些字詞的詮釋不盡相同,她對於編輯做的修改一定先問個明白,全書的編輯體例也一再商榷,如果能說服她的,她一定接受,這更加令人明白她企圖精準描寫慈禧面貌的初衷:統治全球近三分之一人口的一名女性,她究竟是怎麼帶領古老中國面對西方列強?「我要了解慈禧太后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對中國到底做了些什麼事,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到底扮演了什麼角色。做為一個對女性特別感興趣的傳記作家,我還想進入女人慈禧的內心。」作為洞悉人心的寫作者,張戎即將帶領讀者理解我們不曾知曉的慈禧。
*文中張戎照片,由麥田出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