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動

出版故事 /人物動向

2014.11.14

人渣文本獨特的十三號星期五人生哲學

文/朱宥勳(作者)
去年(2013)九月中的某一天,網路上所有關心政治、社會議題的人們,突然讀到一篇論理綿密,切入角度奇特,卻又有種輕盈的靠北感的評論〈為何多數人覺得馬英九做錯了〉。在「馬王政爭」如火如荼、讓大家看傻了眼的那幾天,這篇文章被「瘋轉」的程度,絕不會讓人聯想到此文出自一位哲學教授之手,而且談論的其實是倫理學。

那一天正好是十三號星期五,對那些即將被他的銳利評論揶揄的人來說,是厄運開始發酵的日子,但對其他人而言,毫無疑問是一個分水嶺:從此之後,所有關心政治、社會議題的人們,都牢牢記住了「人渣文本」這個名字。一年多來,「人渣文本」寫出了許多引起熱烈迴響的評論,字很多、不附圖、有時候還會出現陌生的哲學名詞,但大家還是好喜歡讀他談政治、社會運動、頂泰豐和AKB48。

另外一個他擅長的領域是書寫世代差異,特別是對年輕世代的描述與建議。很奇怪,他的讀者應該算是台灣社會裡最桀驁不馴的一群,卻願意聽從他有時露出的大學老師口吻。他的〈攻城的鬱悶世代〉是318運動裡,談世代對抗意義最著名的文章,〈雞排妹與露出世代〉更是精準說出了這一代人的困局與突圍方式。

而這些都源於他的哲學背景,特別是倫理學的訓練。《2011910188083》(寶瓶文化)一書開宗明義就說,這是一系列關於「人生哲學」的書寫。乍看之下,它仿佛是知識份子時常斥之以鼻的「勸世文」,但讀來卻又能感到沛然底?和理路,介於學術著作和老生常談之間。這些文章正是他長期在大學開設「人生哲學」的結果,他說:「我認為它不是一個應用哲學學門,因為它在學術理論上不夠成熟。我認為它更像是『為了呼應一般大眾對哲學的期待』所生的一種產物。大眾有哲學需求,那學者就思考怎麼回應這個需求。」

推廣哲學、將哲學與大眾的生活需求連結起來,正是人渣文本部落格開設的動機。他在書寫過程中意識到:「一篇哲學論文會在一萬字裡處理數十個哲學概念,但兩、三千字的哲普文章,最多只能處理一個新概念,否則讀者就會因閱讀障礙而不願意繼續。學術界必須學習新的表述技能才有辦法進行這種轉換。」這時候,他的特殊經歷便形成了優勢:「我做過政治公關,又回到學術界,『廣宣』與『論證』都是我的謀生技能,但這兩者在許多層面存在互斥。我的論述通常會在兩者間不斷來回。」從他的臉書文字和部落格文章中,我們確實可以看到他銳利如匕首的文字,概念清晰、一目難忘,而且即使在篇幅短小的狀況下,都還有戲劇性的跌宕佈局。

透過這些文字,人渣文本建構了「年輕世代」vs「年長世代」的具體圖像:他們各別的欲望、思路和特質,因為:「我也希望讀者能夠認知社群的重要性,你必須反思你屬於『什麼』,透過認同或否證我的過程,讀者能進入一種社群主義所期待的情境,就是找尋自我的價值根源。」一種感知到自己身在人群裡,開始思考自己是誰,旁人是誰,而我們又該一起前往何方的意識。——讀出這些東西的時候,我們才發現在那個十三號星期五突然橫空出世、講話無比靠北的哲學大叔,對待這個世界的人們的方式,其實是蠻溫柔的。

*文中周偉航照片,由寶瓶文化提供。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