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嬉皮與喇嘛的孩子》(遠流),9月底才剛出版的新書,就因緣際會在網上看到相關資訊,隔幾天衝到書局買下後,只用一天時間就囫圇吞棗讀完,從初期對作者身份的好奇到逐漸跟隨其心境與思維的一路轉迴後隨之而來的生命領悟,收穫頗豐。
這本由華爾街日報主編ClareAnsberry根據美國人達加.梅斯頓(Daja Wangchuk Meston)的故事撰寫的小說,有著真實的故事背景、也有著細膩溫馨的文字描述;在作者奇特無比的身份故事之外,更多的是潛藏於文字間對於人性與親子情感的深度剖析,感人至深。
梅斯頓的父母是一對追求性靈的美國嬉皮,1970年在瑞士生下他沒多久,就又帶著他流浪到尼泊爾。之後,母親加入藏傳佛教出家為尼,父親則因此精神崩潰;年僅兩歲的梅斯頓,被母親送到當地一戶藏族家庭代為照顧,讓梅斯頓一直以為自己就是藏人的孩子,只是外觀與家人不同而已。
六歲時,依照母親的計劃,梅斯頓被送到當地的寺廟出家,成為一個獨特的金髮碧眼小僧人,接受嚴格的出家人教育。後來,知道經常來探望自己的女僧人就是親生母親後,梅斯頓對她是如此地難捨難分,然而在修持的母親總是試圖與他保持適度距離,並依自己的認知為他規劃了未來的僧侶生活。母親心中所謂的愛和對他最好的安排,卻是梅斯頓與她之間長期無法跨越的鴻溝。
十六歲,跟隨母親回美國探親,接觸到五光十色的西方世界後,梅斯頓愈發覺得僧人世界不是他想要的,決定還俗到美國唸書,讓母親失望之餘,也終止了對他的經濟援助。回到美國世界前,梅斯頓並沒有接受過任何西方教育,以藏語為母語的他英文也不流利,於是,融入眼前的世界對他而言困難重重,而他也成為一個沒有故鄉的異鄉人:尼泊爾人視他為美國人,美國人卻認為他是尼泊爾人。
拙於和人應對、甚至對於自己的身份和口音都深感自卑的梅斯頓,經常是獨來獨往,害怕把自己曝露在眾人之前,直到遇見他的西藏太太平妮。
平妮的家庭不堪中共統治,從西藏逃到印度,雖然過著窮困、寄人籬下的生活,但一家人的感情卻極其深厚,並且對人生充滿熱情與樂觀。這對於瑟縮、從小缺乏家庭關愛的梅斯頓而言,幾乎是上天賜予他的禮物,讓他學習用不同的角度去建立與他人的親密關係。
其實,平妮也是個有心靈傷痕的人,但這並未擊倒勇敢的她。平妮十餘歲時,一位美國牧師告訴平妮家人,他可以帶平妮到美國唸書、並負擔她的學費,於是,心中帶著夢想的平妮,跟隨牧師踏上了美國的土地。只是,在當地頗具威望的牧師卻是個戀童癖者,他不斷性侵平妮、控制平妮的生活。於是,婚姻成了平妮要追求自由的惟一管道,梅斯頓事後也才明白,為什麼認識沒多久後,平妮就頻頻催促他趕快結婚。
為了避免牧師傷害更多無辜的西藏女孩,梅斯頓和平妮決定訴諸法律,這在當地掀起了巨大風暴,有人質疑他們的企圖,幸好也有人給予他們各種支持,陪他們度過這段難堪的日子。
之後,牧師入獄服刑、並被限制出境,事情總算告一段落,梅斯頓也在平妮的鼓勵與支持下,繼續進入布蘭迪斯大學就讀,最後並以優異成績畢業。因懂得藏語,梅斯頓經常受邀協助翻譯、或帶人前往西藏考察。1999年,梅斯頓受國際聲援西藏的人道團體邀請前往安多(達賴喇嘛出生地)探查,以阻止某項不知背後實情的國際性援助。不幸的是,梅斯頓後來被中共逮捕,經過多天秘密拘禁後,他決定以自殺逃亡為自己尋找生機。出事後,經過國際救援組織和美國官方的多方交涉,傷重的梅斯頓終於被釋放、送往美國進行醫療。
現在的梅斯頓和平妮,定居在波士頓,經營一家「星星」(Karma)精品店,也繼續著他們對藏族的支援工作。
這樣的真實故事,世間應該是罕見吧!重新回顧自己從小缺乏愛、在寺院裡長大的生活,對梅斯頓而言,應該是百感交集的;然而,從小接受佛教教義薰陶的他,開始學習用愛去回顧省視自己與父母間的關係,也試著去原諒母親老是用自以為是的想法安排他一生的行為。
梅斯頓的父母從小生長在環境良好,卻缺乏關愛與互動的環境裡。長大後,他們沉醉在酗酒、藥品中,藉著放逐自我來追尋人生的意義和心中缺乏的愛。沒有成功的父母榜樣,當他們有朝一日成為父母後,也不知道該如何當父母,如何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於是飽經美國社會物質誘惑與心靈摧殘的母親,在找到宗教的心靈依歸後,直覺認為這是人間最純淨無瑕的處所,不但自己出家,也幫兒子選擇了出家的道路,讓他能從小避開外界誘惑與不完美。只是她沒想到,她個人歷經滄桑後的抉擇未必最適合涉世未深的兒子,至少,他還沒有機會了解五光十色的社會為何,沒有機會為自己的生命進行選擇,一切決定權盡在母親的手中。
歷經曲曲折折後,梅斯頓終於開口向母親說出自己從小到大的感覺、以及對母愛的渴求,他也看到垂垂老矣的母親心中那股從來不曾減少、只是不知如何表達的母愛,他更恍然明白,當母親渴望終其一生和他成為母子僧,共同切磋佛理與人生哲理的夢想落空後,心中的無盡失落感。梅斯頓更走入一輩子都在精神療養院的父親,感受他畫作裡沒人能懂的語言和窮苦潦倒的一生。
生命,一切盡是循環,惟有釋放與原諒,才能化解循環的一再不已,並明白自己的靈魂選擇此肉體投身的功課所在!
書蟲悅讀 /部落客推薦
2007.11.26
閣樓的月光
文/八月女生
「閣樓是個遠離塵囂的世界,在月光照耀下,可以俯視眼下種種、傾觸內心世界。人生喜怒哀樂,時時難料;偶爾,放一首小曲,枕眠沈思,讓它也無風雨也無晴。」八月女生在部落格「閣樓的月光」刊頭上這樣寫道,「寫作和部落格都是我抒發生活情緒的出口,當初希望自己在這裡可以暫時放下職場和生活裡的得失,以平常心笑看人生與外界,所以取了這個名字。」因為不斷有網友回應很喜歡她文章所蘊含的正面思維,讓她感受到無比的鼓舞,更加喜愛分享寫作心情。
文學造詣源自於每個階段,她都喜歡看不同的書籍,兒童時代看二十四孝、一百個好孩子的故事;國中時看瓊瑤小說;專科時愛為賦新詞強說愁,所以看很多文學類的書籍,「那時候很喜歡一套古典文學書籍,但沒錢可買,還特別寫信給社長,請他留一套給我,等我學期末領到獎學金時再購買,對方也真的答應了。」其喜愛書的程度由此可見。
出社會之後,她看的書主要和工作有關,以行銷、企管、商業之類居多,三、四年前,八月女生在上海接觸到一群專注於身心靈領域的台灣人,開始轉往閱讀與身心靈相關的書籍,而且前後曾三訪西藏,故旅遊和西藏方面的書也經常翻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