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人物動向
2015.01.16
無法傾訴的哀傷,就留給書寫-周芬伶
文/林徹俐(東海大學中文所研究生)

有一年的張愛玲作品選讀課,忘了談論什麼,隱約記得說張愛玲內心憂傷之類,中堂休息的女廁裡,少女們正大肆談論著,有人說:「老師應該也是吧!」話才剛說完,周老師便從背後開門走了出來,大家一陣尷尬的逃離現場。
上了研究所後,我們親近,相處時間很長,有時在丹堤她喜歡的靠窗座位聊上幾小時,或偶爾到她家晚餐,吃她的家常菜,每次她都像一個母親那樣,一邊說:「妳太瘦了,多吃點!」或者問說:「要不要再點個蛋糕吃,這裡蛋糕不錯。」然後一面關心著每件小事情,傾聽,再說說她的看法,也替我們著急。在靜靜而安穩如河緩緩流過的時光裡,總可以感受到她的溫柔。
而這一份溫柔背後,卻有著如刺的憂傷。《北印度書簡》中周老師以溫柔的文字,訴說那些無法宣洩的哀傷。因乾燥症失去流淚的能力,情感與哀傷都密封於心裡,生離與死別留下的傷、被背叛與傷害的痛??等,都在一趟北印度的拉達克之旅中,在空氣稀薄的高原上、在日夜溫差與乾燥的折騰裡,向萬物,也向自己與所有人告解,一切都回歸初始與純粹。書中多篇以小說的手法向一個對象傾訴,或許是另一種自我對話,想尋找回自己的真正的心,擺脫糾纏的夢靨苦痛。
於是她回歸自身,以感官來書寫,在《北印度書簡》的〈輯二 指尖逝水〉中她以自己已病的乾燥口舌,透過味覺來感受食物,在食物之中不斷地回視過去,那些關於家族的記憶。記憶裡洩出的,不僅是畫面與食物的味道與香氣,更是一種鄉愁,關於小祖母、父親、母親、姐妹、弟弟??,一份沒有說出口的愛。尤其是對母親,我們慣常在聖誕節前的平安夜聚會,大家團聚在她家吃鍋取暖,而她的母親卻選擇在這樣的時刻離去,留下一個結。在追憶母親的文字中,她不僅是女兒,也是另一個母親,她深愛母親,亦不捨孩子。
2014年是動盪的一年,在這之前她經歷的那些,已如鎖鏈般纏繞她,而這一年原以為是平靜,卻又風雨踏來,使心慌亂。那一夜,夢生跳樓,隔天一早得知她心已碎,遺憾與傷痛充斥在空間裡。她說自己從不去告別式,怕去了承受不了,又往往與死去的靈魂牽絆。夢生走後的第一個生日,我們南下去看他,她身子禁不住熬夜,卻熬了幾晚抄了佛經燒給夢生。
夢生寫夢,她亦寫夢。在《北印度書簡》中有多變的夢身,夢裡的「我」幻化成每一個別人。〈輯三 光之梭〉中則返回舊夢,回顧家鄉空間與家的樣貌,H先生如夢魂一般,穿插在往事舊夢與現實之間,是她向流逝的時間裡的人與歷史傾訴的代號。
《北印度書簡》中不僅有周芬伶老師近年來面對人生與生活的真實地告解,也有她在面對生老病死之心痛下,以空間、食物織羅出與人之間的往事,以及藏在心底的那份真摯的多情。太多無法傾訴的哀傷,她都留給書寫了。
*文中周芬伶照片,由九歌出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