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出版前哨
2015.02.09
摯愛臺灣,閱讀臺灣
文/陳珮真(時報出版新知識線編輯)
在你生命中,總是會有幾個朋友、幾本書,以意外的方式豐富你的生命。
剛接手這本書的編務時,「臺灣史」所引發的記憶連動反應,讓我不時想起大學室友D。尤其解嚴後的臺灣,各類社會運動蓄勢待發,那時D正醉心街頭抗爭,經常在廚房角落一隅,兩人邊烤著那幾片單薄的土司時,D便會熱切說起當週的「街頭戰報」。由於長期以來的空白,臺灣史突然變成顯學,偶而有人從政見場子帶回幾本談臺灣相關事物的地下書籍,都顯得稀有且刺激。然而,政黨幾經輪替,當年大家對「臺灣」那股獵奇般的熱誠,或許在時間沖刷中淡了,但並未完全消逝,而是以另一種熱誠,默默地在民間繼續深耕著。
讀駱芬美老師談臺灣史的系列著作,就有這種驚喜,並赫然發現讀臺灣史原來也可以輕鬆無負擔。從《被誤解的臺灣史:1553-1860之史實未必是事實》《被混淆的臺灣史:1861-949之史實不等於事實》到最新著作《被扭曲的臺灣史:1684~1972撥開三百年的歷史迷霧》,分別聚焦不同年代的個別事件,直探事實本源,並搭配古今圖片,引領度讀者自在穿越時空,重新認識臺灣這塊土地。駱老師不但是優秀的講者,更是熱誠的說書人,讓讀者有如聆聽一位摯愛臺灣的好友對你娓娓道來,對臺灣的前塵往事多一份瞭解後,也讓我們對安身立命的所在感到更踏實、更篤定。
剛接手這本書的編務時,「臺灣史」所引發的記憶連動反應,讓我不時想起大學室友D。尤其解嚴後的臺灣,各類社會運動蓄勢待發,那時D正醉心街頭抗爭,經常在廚房角落一隅,兩人邊烤著那幾片單薄的土司時,D便會熱切說起當週的「街頭戰報」。由於長期以來的空白,臺灣史突然變成顯學,偶而有人從政見場子帶回幾本談臺灣相關事物的地下書籍,都顯得稀有且刺激。然而,政黨幾經輪替,當年大家對「臺灣」那股獵奇般的熱誠,或許在時間沖刷中淡了,但並未完全消逝,而是以另一種熱誠,默默地在民間繼續深耕著。
讀駱芬美老師談臺灣史的系列著作,就有這種驚喜,並赫然發現讀臺灣史原來也可以輕鬆無負擔。從《被誤解的臺灣史:1553-1860之史實未必是事實》《被混淆的臺灣史:1861-949之史實不等於事實》到最新著作《被扭曲的臺灣史:1684~1972撥開三百年的歷史迷霧》,分別聚焦不同年代的個別事件,直探事實本源,並搭配古今圖片,引領度讀者自在穿越時空,重新認識臺灣這塊土地。駱老師不但是優秀的講者,更是熱誠的說書人,讓讀者有如聆聽一位摯愛臺灣的好友對你娓娓道來,對臺灣的前塵往事多一份瞭解後,也讓我們對安身立命的所在感到更踏實、更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