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15.04.06
談阿德勒的勇氣心理學
文/周偉航(輔大哲學博士、部落格「人渣文本」作者)

像是勇於挑戰困境,勇於為人付出生命,勇於面對悲慘的命運等等。但阿德勒的「勇氣」,卻指向自己,企圖在外人看不到、自身也從未察覺的內在部份中,進行全面的改造。所以,如果你覺得世界有問題,那很可能是你自己出了問題。你應該改變看待自己的方式,就能改變你和世界的互動。
但這樣的想法,不是很「自虐」嗎?
阿德勒逼你「自虐」,但並不停在這種自虐中,而是企圖透過這過程,讓你走出能產生向外張力的正面人生。
雖然名之為「心理學」,但阿德勒卻抱持一種非主流心理學特色的方法論。他回到過去的思想巨人之中去找答案。
不論古今,人們都面臨相同的困境:「不快樂。」
我們總困在世界和自我的互動挫敗之中,揪心於別人對自己的批評,執著於自身對他人的成見。我們從小被教導這些問題能透過溝通與互動慢慢解決,但卻從來沒有真正解決過。這些困境往往隨著社會生活的慣性而深化,到最後,我們煩悶不安,甚至整個人生只剩煩悶不安,忘記自己是「誰」。
那,「我是誰?」
心理學探究人的內在世界,然而「我是誰?」卻是個哲學問題。與其他走向新方向並企圖建構科學理論的心理學者不同,阿德勒整合心理學與哲學,對人生的具體困境做出回應。
他認為你該改造自己。與其說他開出了什麼藥方,或是提供什麼具體建議,不如說他是整理了哲學家們的相關看法,提出一種簡便的切入角度,希望你能打破問的糾結,一次「砍掉重練」。他所要的「勇氣」,正是這種把自己砍掉重練的勇氣。
常人總是習於觀看過去,考量他人的眼光,追求極緻的卓越,但阿德勒要你著眼未來,思考自己擁有什麼,並承認自己是個普通人。講起來簡單,也很合理,但多數人就是做不到,甚至要擁有絕大的勇氣才能辦到。
所以,你要找到真正的勇氣。我們往往以為勇氣是「自己敢做什麼」,但勇氣的真正定義是「為別人犧牲些什麼」。西方哲學傳統把勇氣定義為「為他人犧牲」,並可由此延伸出仁愛、慈善等高貴德行,而我們卻往往只重視仁愛與慈善,忽略其背後需要具備真正的勇氣,才能讓善行擁有真正的價值與意義。
那我們該為別人犧牲什麼?每個人的答案都不會一樣,也不該一樣,因為每個個人都是特殊的個體,會對這個問題有自身的答案。阿德勒指出了大方向,剩下的部份,就要你自己去填補專屬於你的答案。
本書堪稱是阿德勒思想的入門手冊,可讓外行的讀者快速進入阿德勒的思維模式之中。但在閱讀之餘,別忘了,最重要的,還是真的有勇氣嘗試去改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