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人物動向
2015.04.17
我可不這麼想──佐野洋子的中年回望
文/張瑜珊(無限出版編輯)
2010年,導演小谷忠典拍攝佐野洋子生前最後時光的紀錄片《活了一百萬次的貓》上映,片中以此繪本串起了三十五年間受到感動的不同世代讀者。佐野洋子自己如此看待這本書呢?她在《2018611238420》(無限出版)裡提到,其內容「只是一隻公貓遇見一隻母貓、生下小貓、後來終於死掉了」的簡單故事,卻出奇的暢銷,「原來人們只是單純想望這種事。更重要的是,這似乎也表露出我祈願的也只是這樣的事。」
這就是佐野洋子吧,總能在簡單中挖掘珍貴,在無用裡找到樂趣。但她自承並非樂觀的人,在《我可不這麼想》裡,她提到自己長期處於鬱悶狀態,常歇斯底里又自私任性,簡直是人類的不良品。然而,透過這位「不良品」的眼睛,我們跟著她回顧所有人生片段:早逝的哥哥是一生的遺憾,幼時於中國大連成長的童年,面對虛榮母親的厭惡與不愛母親的罪惡感,妄自尊大卻又苦於缺乏才華的寂寞二十歲,和手帕交共同走過普通女人結婚生子的歲月,婚姻中所有苦澀的無言以對,離婚翌晨的舒暢,與獨生子的衝突與自省,拖著病痛的身體,推翻二十歲自己的四十歲豁然開朗,因癌症擴散而獲知離死期不遠的當下,馬上殺去買了一輛Jaguar,最後的日子,因死亡即將降臨而重獲自由……。
跟著她一起認真地生氣、大笑、疑惑、翻白眼、焦慮不安、不以為然,我們方能察覺,她直視世間之物的深情眼眸。她在日常裡的想像力,對於小事如吃哈密瓜、選購郵票的執著,爽利又獨特的觀點足以讓讀者笑到渾身發抖。但她不總是那麼想得開,也沒有那麼雲淡風輕,她的低潮與落寞時而讓我們震盪低迴,那是深不見底的孤獨,曾經受傷的靈魂,那是曾親歷無法挽回的懊悔之後,還勇敢向世間敞開的真心。
佐野洋子曾說對於活得毅然而然或光鮮亮麗,一點也不感興趣,對她而言,能活得不堪又毫不在乎,能撿拾那些無用之物才最為珍貴,無論多麼低潮,都要為還能親身感受而滿足。即使性格不夠坦率,即使總是彆扭著翻白眼說:「我可不這麼想」,然而那正代表著深思與在乎,確確實實地付出情感,並確確實實地失望、煩惱、悲傷,也代表著,當一個群陽子所說的,「有情之人」。
*文中佐野洋子照片,由無限出版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