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15.04.16
生活感之所在──《家的模樣》
文/韓嵩齡(寫樂文化總編輯)
在編輯《家的模樣》這本書之初,我跟怡蘭與鎮志伉儷開過幾次會,參觀他們的家,思考著,對於像怡蘭這樣,有著深厚底?與累積的作者,她的第一本講述關於室內設計的書籍,該用何種角度切題,以何種視角呈現給讀者?這是編輯在編書之前的功課。
家,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體,共同生活的總和,我認識怡蘭與鎮志很長的時間,怡蘭是生活的夢想家,鎮志是計劃的執行者,從他們的家,看得出這對生活上的夫妻、志趣上的同好、事業上的夥伴,在生活上互補的痕跡。
當我們聊到,該如何讓我快速地理解這段長達一年的居家改造過程,鎮志建議,或許可以讓我一覽他們與設計師靜敏及其團隊,電子郵件的往來記錄,或許我可從中略窺一二。怡蘭進一步加碼建議,亦可規劃一場她與靜敏、業主V.S.設計師的對談,透過不同面向與專業的交流,讓本書呈現的面向更為多元。
非常棒的想法!這的確是從概念到成型的第一手原始素材,雖然以我對怡蘭的了解,約略可以想像中間往來的繁複,但在收到鎮志傳來的記錄整理,還是震驚了好一會兒,從出水龍頭加裝瞬間加熱器、網路線與電線的位置數量、冰箱深度與櫥櫃的關係,到他們詳述一年四季日照角度的不同,房屋內部各角落的溫涼差異,簡直巨細靡遺。
以小見大,這看似極度吹毛求疵的需求列表,卻再再顯示了這對夫妻對於生活細節的精雕細琢。我不禁感嘆,需求之所在,正是怡蘭那令人稱羨「生活感」的由來啊!(文/寫樂文化總編輯韓嵩齡)
家,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體,共同生活的總和,我認識怡蘭與鎮志很長的時間,怡蘭是生活的夢想家,鎮志是計劃的執行者,從他們的家,看得出這對生活上的夫妻、志趣上的同好、事業上的夥伴,在生活上互補的痕跡。
當我們聊到,該如何讓我快速地理解這段長達一年的居家改造過程,鎮志建議,或許可以讓我一覽他們與設計師靜敏及其團隊,電子郵件的往來記錄,或許我可從中略窺一二。怡蘭進一步加碼建議,亦可規劃一場她與靜敏、業主V.S.設計師的對談,透過不同面向與專業的交流,讓本書呈現的面向更為多元。
非常棒的想法!這的確是從概念到成型的第一手原始素材,雖然以我對怡蘭的了解,約略可以想像中間往來的繁複,但在收到鎮志傳來的記錄整理,還是震驚了好一會兒,從出水龍頭加裝瞬間加熱器、網路線與電線的位置數量、冰箱深度與櫥櫃的關係,到他們詳述一年四季日照角度的不同,房屋內部各角落的溫涼差異,簡直巨細靡遺。
以小見大,這看似極度吹毛求疵的需求列表,卻再再顯示了這對夫妻對於生活細節的精雕細琢。我不禁感嘆,需求之所在,正是怡蘭那令人稱羨「生活感」的由來啊!(文/寫樂文化總編輯韓嵩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