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15.05.04
《浮生》之面對
文/董秉哲(凱特文化主編)
Ⅰ
那是身邊所有男生幾乎都聽王傑的時代,記得是從〈孤星〉開始,為了聽歌、每逢小學打掃時間就會巴著「有錢人家」(不好意思、當時候都是這樣講的沒有別的意思)同學,久後自尊心作祟而央求母親買了自己第一台AIWA隨身聽以及《忘了你,忘了我》的專輯卡帶。那是很久很久以前親戚仍會相約年初二返回雙溪老家(對、其實只在新北市)的年代,記得與堂哥等幾個男孩們漫步於鄉間時,瞥見涼亭裡一穿著牛仔外套的青年,經過後彼此在不遠處停步徘徊並討論著:會不會那是王傑(可他為何得出現在雙溪?)、會不會我們不回頭確認就可能就此錯過此生唯一親見到他的機會?
至今我仍會在加班夜裡或開車時聽著王傑的曲目並感懷著一個時代的消逝,我相信那是自己的初次偶像崇拜且不曾改變,甚至在他聲勢下坡的時候試圖捍衛著他;我也相信那是一個很酷的年紀,沒有太複雜的思考,就只想在逾期歸還之前將租回的「七匹狼」VHS反覆倒轉、播放為了盡快學會〈永遠不回頭〉。
後來當擁有越來越多王傑專輯(曾經我最驕傲的是可默背出他所有專輯名稱)時,才認真發現似乎所有詞、曲欄位都填上了那幾個姓陳的:陳大力陳志遠陳樂融陳秀男…難道這會是一場騙局?以致我總小心翼翼維護自己的美好記憶,避免與人提及或討論,擔心某天有人跳出來說:其實所有詞曲都是竊來的而隨意以陳為姓取了一堆名字做掩飾…直到二○一三年底我坐在陳樂融面前,透過他的言談,確認了真相。
而我始終相信,或許人的心境會隨時間而有所遷異、調整,但歌的旋律永遠將會自己返回每道人生的關卡——那個屬於自己那個看似破銅爛鐵卻無比珍稀的時代、那些總在苦戀時心底迴旋起〈為了愛,夢一生〉或單戀失敗而一籌莫展逕自唱著〈是否我真的一無所有〉的無盡溫柔的單純時日(裡頭間奏那飛機滑行而過的音效多帥啊那樣就夠了)……
Ⅱ
記得聽聞張雨生意外過世的消息是在高三準備晚自習前的用餐空檔,我和J(就是後來導出了傑出短片《狀況排除》的那位)走在冗長天牆上,一邊講著一邊心有不甘……但多半是他啦,因為他一直在談那張卓越的全創作專輯《卡拉OK‧台北‧我》,當時候我印象不深且似乎略有不敬地在那理應傷懷的時刻,腦中盤旋起歡樂電影「1989放暑假」首場課堂戲,老師宣布暑假開始而學生將書本紛紛拋至空中的漂浮感受,明顯音量過大的配樂〈想念我〉唱著「生活不再是七堂課/好夢也都特別久/心情早飛出窗口/風箏等待升空…想念我/在心底招手在任何時刻/為我加油/想念我/記得來找我高山帶你追求/大海任你遨遊從日出陪到日落」然後、回頭望向天橋來時稍遠的校舍光源,彷彿被籠罩於那每一夜每一夜重複的層層厚重夜黯之下,突然想就此離去卻又悲傷地明知只能在用餐後乖乖原路走回,甚至沒有第二種方式讓我穿越那條八線道的馬路。
多年後,每當懷念張雨生,總優先響起〈天天想你〉的旋律(可能因歌詞裡那天殺的純愛畫面吧),但同樣陳樂融寫的詞(很奇怪、作曲又都是陳志遠),自己記得的總是那夜裡的悲傷中的歡愉之幻或苦中作樂之感傷,當時那似乎被提前封凍的年少之心以及只想放棄一切的壞情緒…當面對樂融老師,總覺他有著提前看透(看穿、看破)浮生的態勢,某種超然以及某種輕睨一切的傲然。而我常想,因自身創作能反覆引爆無數人的細微情緒,是什麼樣的感受?是否常自喜因得以在芸芸眾生中被部分理解、部分愛好而領受一定的溫暖與不孤獨;又或僅在被路人扯著衣袖說:「好愛你寫的歌,那首歌曾經……」之際,感到怪不怪覺得不過就幾個字幾句話一點感觸一些時間下的天然產物一旦拋出之後被編曲了被詮釋了其實也就不痛不癢且有著遙遠遙遠的距離(遞出一句謝謝即可)?我不清楚那樣手握多人記憶引信的感覺?可確然當我多年後開車途經那八線道馬路,心裡仍會清晰記得那場談話、那段違和的旋律以及身後那道幽微脆弱的光,宛如浮生之前奏。
那是身邊所有男生幾乎都聽王傑的時代,記得是從〈孤星〉開始,為了聽歌、每逢小學打掃時間就會巴著「有錢人家」(不好意思、當時候都是這樣講的沒有別的意思)同學,久後自尊心作祟而央求母親買了自己第一台AIWA隨身聽以及《忘了你,忘了我》的專輯卡帶。那是很久很久以前親戚仍會相約年初二返回雙溪老家(對、其實只在新北市)的年代,記得與堂哥等幾個男孩們漫步於鄉間時,瞥見涼亭裡一穿著牛仔外套的青年,經過後彼此在不遠處停步徘徊並討論著:會不會那是王傑(可他為何得出現在雙溪?)、會不會我們不回頭確認就可能就此錯過此生唯一親見到他的機會?
至今我仍會在加班夜裡或開車時聽著王傑的曲目並感懷著一個時代的消逝,我相信那是自己的初次偶像崇拜且不曾改變,甚至在他聲勢下坡的時候試圖捍衛著他;我也相信那是一個很酷的年紀,沒有太複雜的思考,就只想在逾期歸還之前將租回的「七匹狼」VHS反覆倒轉、播放為了盡快學會〈永遠不回頭〉。
後來當擁有越來越多王傑專輯(曾經我最驕傲的是可默背出他所有專輯名稱)時,才認真發現似乎所有詞、曲欄位都填上了那幾個姓陳的:陳大力陳志遠陳樂融陳秀男…難道這會是一場騙局?以致我總小心翼翼維護自己的美好記憶,避免與人提及或討論,擔心某天有人跳出來說:其實所有詞曲都是竊來的而隨意以陳為姓取了一堆名字做掩飾…直到二○一三年底我坐在陳樂融面前,透過他的言談,確認了真相。
而我始終相信,或許人的心境會隨時間而有所遷異、調整,但歌的旋律永遠將會自己返回每道人生的關卡——那個屬於自己那個看似破銅爛鐵卻無比珍稀的時代、那些總在苦戀時心底迴旋起〈為了愛,夢一生〉或單戀失敗而一籌莫展逕自唱著〈是否我真的一無所有〉的無盡溫柔的單純時日(裡頭間奏那飛機滑行而過的音效多帥啊那樣就夠了)……
Ⅱ
記得聽聞張雨生意外過世的消息是在高三準備晚自習前的用餐空檔,我和J(就是後來導出了傑出短片《狀況排除》的那位)走在冗長天牆上,一邊講著一邊心有不甘……但多半是他啦,因為他一直在談那張卓越的全創作專輯《卡拉OK‧台北‧我》,當時候我印象不深且似乎略有不敬地在那理應傷懷的時刻,腦中盤旋起歡樂電影「1989放暑假」首場課堂戲,老師宣布暑假開始而學生將書本紛紛拋至空中的漂浮感受,明顯音量過大的配樂〈想念我〉唱著「生活不再是七堂課/好夢也都特別久/心情早飛出窗口/風箏等待升空…想念我/在心底招手在任何時刻/為我加油/想念我/記得來找我高山帶你追求/大海任你遨遊從日出陪到日落」然後、回頭望向天橋來時稍遠的校舍光源,彷彿被籠罩於那每一夜每一夜重複的層層厚重夜黯之下,突然想就此離去卻又悲傷地明知只能在用餐後乖乖原路走回,甚至沒有第二種方式讓我穿越那條八線道的馬路。
多年後,每當懷念張雨生,總優先響起〈天天想你〉的旋律(可能因歌詞裡那天殺的純愛畫面吧),但同樣陳樂融寫的詞(很奇怪、作曲又都是陳志遠),自己記得的總是那夜裡的悲傷中的歡愉之幻或苦中作樂之感傷,當時那似乎被提前封凍的年少之心以及只想放棄一切的壞情緒…當面對樂融老師,總覺他有著提前看透(看穿、看破)浮生的態勢,某種超然以及某種輕睨一切的傲然。而我常想,因自身創作能反覆引爆無數人的細微情緒,是什麼樣的感受?是否常自喜因得以在芸芸眾生中被部分理解、部分愛好而領受一定的溫暖與不孤獨;又或僅在被路人扯著衣袖說:「好愛你寫的歌,那首歌曾經……」之際,感到怪不怪覺得不過就幾個字幾句話一點感觸一些時間下的天然產物一旦拋出之後被編曲了被詮釋了其實也就不痛不癢且有著遙遠遙遠的距離(遞出一句謝謝即可)?我不清楚那樣手握多人記憶引信的感覺?可確然當我多年後開車途經那八線道馬路,心裡仍會清晰記得那場談話、那段違和的旋律以及身後那道幽微脆弱的光,宛如浮生之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