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15.07.20
你可能從來不知道,自己患了「厭女症」
文/任容(聯合文學編輯)

蕭紅過世已七十餘年,二?一五年的今日,男女看似平權,更多元的性別議題一一「浮出地表」,被更多人看見。然而,表面上男女已經平等,更有男性認真抱怨:「台灣女權太高漲了,應該把台女送到中東或印度。」讓小編不禁想起作家李維菁老師看完上野千鶴子《厭女》時的感嘆:「我們都以為這個時代早就男女平等,我們以為這個社會早就允許女人自由翱翔毫無限制,因此沒有人繼續去細究探討存在我們生活之中根深柢固牢不可摧的可怕歧視。」
《厭女》用厭女情結(misogyny)來探討日本社會的種種性別議題,我們可以從全新的角度思索,為什麼如鄭捷般的秋葉原砍人男動機是「交不到女友」?為什麼年薪千萬日幣的OL並不缺錢,卻要在下班後用兩千日幣「賤賣」自己?為什麼母親對兒女有強烈的控制欲,又似乎永遠不會對女兒的成就滿意?為什麼女性對女性和男性對女性的審美觀差異如此巨大?為什麼男人普遍討厭男同性戀,卻覺得女女的畫面很唯美?
這些議題,不只是日本獨有,在台灣,我們也依然可以從去年學運的雞排妹和太陽花女王、護家盟對同性戀的荒謬批判,到今年的女性三十不婚是國安問題、解放乳頭運動等議題中,摸索出一個完整的「厭女」脈絡。作家平路也曾分析過:台灣人情濃厚,但又公然歧視著女性的體重與年齡,將女性的價值簡化為外表,潛藏的就是整個社會的「厭女症」。或許,每個曾被社會的厭女情結所傷害過,卻又不知那股憤怒憂傷來源的女性,讀完《厭女》,會如李維菁一樣有被救助的感覺,因為「終於知道長期以來我深深怪罪自己的那些東西,不全然是我的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