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動

書蟲悅讀 /部落客推薦

2009.05.04

愛看書的眼睛不寂寞

文/眼睛
對「眼睛」來說,寫東西是一個持續性、習慣性的行為,雖然產量不多,但總是一直在寫,平台從電子報、新聞台轉換到部落格上,並且以寫讀書心得為主之後,部落格也就變成一個收拾記憶的盒子,把關於書的思索、觸發都收在裡面,萬一記憶年久失修,還有一個憑依可以翻看。

她將部落格取名叫「愛看書的眼睛不寂寞」,是因為覺得喜歡看書的人大概都有戴眼鏡吧,並且希望可以藉由書寫心得結交到其他的朋友。「寫著寫著,我也真的透過這個部落格交到不少文友,可以一起討論看過的書,從不同視角激盪想法,讓原本獨自的、帶點寂寞的閱讀活動,有了眾聲喧嘩的熱鬧。」

「眼睛」和書的關係從很小就開始了,在還看不懂字時,媽媽會錄唸故事的錄音帶給她聽;上了小學,下課後就去圖書館等爸媽下班,不知不覺就有了閱讀的習慣。平常最常看推理類的小說,但其實閱讀的範圍很廣,也著迷過科普、武俠、奇幻、科幻小說,一般的文學作品也看,是非常雜食性的閱讀者。

最近她看了兩本值得推薦的好書《死神的精確度》(獨步)和《家事女神》(馥林文化)。《死神的精確度》是由數篇中篇小說組合而成的死神千葉生活秀,透過一個客觀者的角度來審視人類生活的眾多情感,在身為死神的千葉眼中,人類唯一的可貴之處只有創造了音樂,其他的行為大多愚蠢盲昧,雖是如此,「眼睛」卻感覺從他所見的人類身上,得到治癒的感覺;而《家事女神》是屬於比較自我追尋類的小說,這種題材太多人處理,所以常有老套的嫌疑。「但我欣賞作者行文之間的幽默感,也被她寬厚的人物描寫觸動。在面對人生叉路口時,我會拾起這個教訓,好好思考究竟該往哪走。」

「眼睛」說自己並非文藝少女,所以也像一般的女孩子,喜歡逛街、看電影、吃甜點、散步,和朋友們相聚聊天,不會每天夢裡花落知多少、寫詩嘆氣過日子。而且立志要吃遍各地好吃的甜點才不枉此一生,也因為特別喜歡巧克力和布丁,所以朋友都叫她「巧克力大王」。

  •  著
     出版
    特價0

    要說它是一本有趣而深入探討十七世紀全球貿易歷史的書,恐怕許多人已經被「歷史」兩字的重量嚇得逃之夭夭,就算是前面的「有趣」兩字都救不了它。可是,有別於歷史課本的枯燥無味,卜正民透過六幅荷蘭畫家維梅爾的畫作,為讀者鉤織許多小人物的人生經歷,從而重現當時那股「中國熱」造成的大航海時代。這是以「人」為主軸的歷史敘述,傍以「物」的流轉,填補了中西歷史之間,不被課本詳述的空白。

    過去在上歷史課時,總是上完中國史後才上西方史,兩者之間幾乎毫不相關,你走你的獨木橋,我過我的陽關道,一直到清末面對外國的武力進逼,才真正有所交流。但這真的是符合過去真相的記載嗎?元代成吉思汗創造了橫跨歐亞兩洲的雄偉帝國,在背誦他的征服版圖時,心中不免疑惑當時這些鐵騎在面對不同膚色不同面孔的人群時,是什麼想法什麼態度,那些「回回」到了中土,又和中國文化激盪出怎樣的火花?做為一個不可思議的大帝國,元代歷史在課本上的記載很短,而且遠比從中土返回義大利的馬可波羅寫下的遊記不有趣。接下來的明代,耶穌會傳教士來到中土,帶給天朝上國西方科學的震撼,利瑪竇是這個章節最重要的人,帶來世界地圖、算術、天文學的知識,以及基督教教義。只是,他究竟是從哪裡知道中國,又從哪條航線前往中國,這些有趣的背景,通通沒有機會知道。台灣做為一個接近中國的島,經歷了更多海風的吹拂,也和大航海時代的三大強國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有深刻的關係,在講述那些占領與戰爭時,卻少去提到他們是為何而來。

    一直到看了羅蘋荷布的「刺客」系列,我才真正了解到:大陸國家與海洋國家在人民個性與國家統治心態上有多麼大的不同。過去身處其中時,往往不會察覺我所學的歷史中,少了很多的「海洋」,也因此,我們都沒有機會了解大航海時代與中國千絲萬縷的關係。

    先來說說維梅爾是何許人也,他是十七世紀的荷蘭畫家,最為世人所知的畫作是「戴珍珠耳環的少女(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以善用光線聞名,也是印象派的靈感始祖。他的年代稍晚於我很喜歡的林布蘭,但兩者的畫作光影有點像,都很會運用黑影來襯托打上光線的主題。他除了當畫家學徒的那幾年外,終生寓居於台夫特,而這個港口,正是荷屬東印度公司的六大會所所在地之一,這讓他的畫像任意門一樣,從細節中不經意透露了關於遙遠中國的蛛絲馬跡。

    中國在當時是既遙遠又神祕的國度,十四世紀末馬可波羅穿越絲路返回義大利後,被囚下獄,在獄中透過口述,靠獄友幫他寫下傳世的《遊記》,這本書又給神祕的中國加上富饒的想像。於是,西方開始夢想東方,哥倫布橫越大西洋時,就帶著這本《遊記》,以抵達中國的預想,往西航行,從此開啟了歷史的新頁。

    卜正民在「維梅爾的帽子」一章中,從當時荷蘭時尚的海狸皮帽子推究到其原料產地北美洲,講述北美原住民以海狸皮與歐洲人交易,而歐洲人運回歐洲販賣後的獲利竟是用來拓展他們在北美洲的征服,並且,找到通往中國的道路。這個奇思妙想實在非常引人入勝。卜正民在序章「從台夫特看世界」中說明為何從台夫特可以窺見當時世界流通的現況,而下一章「維梅爾的帽子」則追溯至大航海時代的伊始,這兩章帶領讀者重新認識十七世紀歐洲人的心態,且為後來貿易的發展,做了說明與鋪墊。卜正民這種運用對「物」的觀察,以還原歷史情境的作法,其實是最近研究歷史的熱門走向,漸漸從研究人的權力傾軋、戰爭版圖變化,轉為由尋常物事的演變推知社會的變遷。像服裝史、茶史、印刷史都非常有趣,比起大人物的鬥爭,這些小民物事與我們更貼近,就是一頂帽子,也有遍及三大洲的玄機。

    接著,卜正民還細細抽繹瓷器、煙草、白銀這幾大貿易物的流動。原來在利瑪竇進入明代宮廷時,有比想像更多的歐洲人,搭船冒險通過好望角前往中國沿岸貿易:在「地理課」一章中,以擱淺在澳門近海的吉亞號為主線,讓讀者驚異於當時人口流通的境況,船上不只有歐洲人,還有非洲人、日本人、馬尼拉人,倖存者被一路輾轉遞解到上層官員處,卜正民藉此挑出盧兆龍、潘潤民、徐光啟三個明代官員,檢視當時明代官僚對於外國人及外國文化與中國碰撞的態度。徐光啟這位在歷史上留名的人物,是耶穌會進入中國後受洗的最高層官員,最著名的事蹟是與利瑪竇合譯歐幾里德的《幾何原理》,是引介西方科學方面重要的推手。但歷史課本上較少記載當時在國政上必然發生的兩派不同意見,恐怕不是「師夷長技以制夷」那麼簡單可以解決的爭論。日本在此時已走入鎖國,再過兩百年,也同樣會面臨鎖國與開國兩派之爭。在日本大河劇「篤姬」之中,薩摩藩主齊彬就因為對外國事物好奇,而被反對人士稱為「蘭癖」(因為日本當時僅開放荷蘭人在長崎一地貿易)。徐光啟應是當時思想最為先進開放的人士,面對外國文化他虛心以納,但這樣的人畢竟只是少數,多數人的反對,讓這個文化融合的契機消失。但反對者的恐懼其來有自,從日本、荷蘭而來的劫掠,使中國沿海防守疲敝,宗教與傳統文化的衝撞更不能讓他們安然接受。所以中國人的地理課,像徐霞客一樣冒險踏遍南北的少之又少,如酈道元用大量史籍整理疏通的還比較多。

    雖然文化不易融通,但日常貨品倒是透過港口不停傳入:卜正民也用「抽煙學校」「秤量白銀」兩章來談煙草和白銀兩個重要貨品,其中最吸引我注意的就是「白銀」。中國在明朝以前的主要流通貨幣是銅錢,所謂「五銖錢」「三銖錢」等等,但到了明朝,貴金屬開始成為貨幣主力,與銅幣並行使用,所以開始需要大量白銀,但是白銀在中國並不像銅一樣是以幣值流通,它憑藉自身的價值,用重量做為單位使用。「秤量」在當時就是一件尋常之事。西班牙人有也許沒有辦法在南美洲發現傳說中的黃金城,但卻掌握了當地大量的銀礦,卜正民從南美洲波托西談到馬尼拉,為了賺錢糊口或追求發達大夢的各色人種,流動到這兩個城市,也因為歐洲與亞洲的白銀差價發生了悲喜劇。

    我很喜歡這本書所呈現的地理觀:歷史上的種種貿易物其實都與千里之外的國度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讓我對明代史有更寬廣的認識。但卜正民並非只以客觀的角度來堆砌史實,他以小人物鉤連歷史的筆法委實高明,有人、有物,生活的氣息歷歷可見,透過維梅爾畫中的物件,把荷蘭台夫特一個畫家與遙遠中國之間拉起了一條航行的虛線。讓我了解那塊大陸其實從來不孤獨,因為海洋總是包圍著它!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