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蟲悅讀 /新書精選
-
2017.04.28老舍短篇小說選集(附:不成問題的問題----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原著)
文/「相見恨晚」,是小編讀了老舍先生的一眾短篇小說作品,並且在活了快四十年的當下,油然生出的四字感想。不知道愛好文藝的你,喜歡讀什麼樣的文學創作?小編自己喜歡「有畫面感」的文字,然後這些文字在巧妙的架構串連下,鋪寫成一篇或短或長的文章,這樣的文章無疑總是有血有肉,又貼合人心。收錄在《老舍短篇小說選集》裡的廿三篇故事,都具備了這樣的特質。聽起來好像沒什麼厲害的?的確,所謂「有畫面感」的文字,可能不夠花梢精美,也不見得多簡省凝練,因為老舍不是匠人,他並不斧鑿文字,他只管把腦海裡的角色身影記錄下來,把心心念念的情節故事鋪陳出來,他讓每個角色有了活色生香的生命,讓每個故事有了要說的宏旨或意興,然而,一切的促成是那麼自然而不刻意,刻畫於無形,無形中見力道。這就是本事了,是這位廿世紀華文創作大藝術家的大本事。編完這本書到現在,不翻開書頁查看目錄,仍有好幾篇故事是記得的──〈狗之晨〉,以狗兒大黑做第一人稱,講述牠的友情與愛情,... -
2017.04.28沒什麼事是喝一碗奶茶不能解決的...:我的人類學田野筆記
文/經由日常走向世界文/王舒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研究員)梁瑜,一個學習人類學的台灣原住民女孩,到北京念書,到新疆做少數民族研究,她以一種作田野的態度經營在中國的留學生活,透過慧詰的描述,不時展現日常生活背後的文化觀。有別於以往人類學擅長也注重的「書寫他者」,這本書做得更多的反而是書寫自己。透過經歷的現象與事件,梁瑜更多地關照到自己內心被觸發的感受,一趟求學之旅、田野工作,在個人意義上而言更像是覺察自己的過程。書寫自己是困難的,也是令人感到困擾的,但梁瑜認為,從自己所看出去的視角,試圖傳達出一個觀看者透過共同生活、情感連結所能達到的人與人之間的「共感」,或許也能發揮如同民族誌那般客觀、同理的作用。在台灣習於做「他者」,到了中國、去了新疆,開始感受到自己做為「他者」眼中的他者的角色變換。就是在這樣的穿梭之中,主客之間的對立反而變得不再重要,梁瑜更想看見的是,究竟是什麼使我們變得對立,又是什麼能使我們變得相同。... -
2017.04.17足球帝國:一窺英格蘭社會的華麗與蒼涼
文/足球無關生死,但重於生死「足球無關生死,但重於生死」這句來自前利物浦名帥香克利(William Bill Shankly)的名言,對於英格蘭人來說,是既嚴肅而真實的存在,足球牽引著英格蘭一百多年來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的變遷,甚至我們說「英格蘭是因為足球而存在」也並不為過, The Game of Our Lives 在字面上的意義是足球是一場生死遊戲,而我們不妨將其翻譯為足球就是生命、就是一切。想認識英格蘭,你必須先認識足球;想認識足球,你必須先認識英格蘭。如果清楚這樣的脈絡,就不難理解為何大衛‧哥德布拉特要用這樣的一本書,獻給正走在十字路口的英格蘭,用足球揭開整個英格蘭的現實狀態,有時候你很難去評價其中的好與壞,但唯有如此,才有可能真正理解現在這個國家所面臨的問題與未來前景之所在。身在臺灣這個運動不被重視的環境中,你很難想像在足球的背後,可以有這麼多錯綜複雜的故事,在英格蘭,每一條高速公路、每一個地鐵站、... -
2017.04.17吳寶春臺灣真尋味套書(共兩冊):走遍全臺,探訪小農、發現夢幻土產
文/不要殺麻雀──與自然共生的美好未來「世界麵包大賽」冠軍得主吳寶春先生,從製作麵包的技術層面上,不斷地創新、嚐試,更充分利用本土食材,開發出臺灣烘焙食品的自信與新格局。《吳寶春按讚 健康優土產》以及四月出版的《吳寶春嚴選 感心好食材》這兩本書,不僅敘述了他對健康食材的執著與愛鄉愛土的使命感,更從他實地拜訪農業達人種植的心得中,提及為農之道與鳥、蟲之間的生態平衡。普魯士大帝腓特烈二世(西元一七四○~一七八六年),因為果樹上的櫻桃被麻雀吃光,決定進行農業改革並消除農作害鳥,於是頒布命令:「殺死麻雀者有賞」。不久,麻雀絕跡,卻導致果園、農田裡害蟲充斥、樹葉枯萎,大地不毛而生靈消逝。麻雀雖無辜,但這無妄之災也波及到類似的雲雀,讓雲雀也跟著消聲匿跡。音樂家海頓(西元一七三二~一八○九年)還因此寫了絃樂四重奏〈雲雀〉,以表達「雲雀自由自在地飛翔,於大自然中快樂地歌唱」之憧憬。兩百多年前,普魯士大帝的農業改革讓鳥雀無蹤、害蟲... -
2017.04.17大自然的藝術:圖說世界博物學三百年
文/獵槍、筆墨與鏡頭:探索世界與分享發現十八世紀的航海技術讓人們比以往更輕易地跨過海洋,邁向更多未曾探索過的海域、大陸和島嶼,發現許多有別於家鄉的動植物。從遠洋帶回來的珍禽異獸,令歐洲人為之瘋狂,狂熱的程度並不亞於寶可夢熱潮。無論是蒐藏家、探險家與博物學家,都引頸企盼著下一個陸地或下一批船隊,會發現或帶回什麼從未見過的稀世珍品。有了一種就想要更多,有了更多就想要全部。這種難以平息的蒐集慾望,讓整個世界都成為歐洲人的任天堂。然而,尚無攝影設備與技術的時代,呈現生物樣貌和自然現象的方式不外乎文字、繪圖、或是乾脆捕捉活體製作標本。交通與通訊技術遠不及現代的狀況下,一趟旅程或寄一封信必須花上好幾個月,為了有效且精準的傳遞在海外的所見所聞,特別勤於鍛鍊自己的筆墨,寫作與繪圖的功力都不在話下。例如華萊士與達爾文的通信內容,不僅篇幅相當長,且審慎的遣詞用字,才能將自己的想法完整且準確的傳達給對方,避免不必要的誤解。繪圖方面也是... -
2017.04.10蘭的10個誘惑:透視蘭花的性吸引力與演化奧祕
文/植物之美,不只在寂靜而已植物,或許是因為欠缺行動的能力,在大部分人眼中不過是樹、雜草,或至多是花季時令人讚歎的繽紛色彩。但植物真的是如此無趣嗎?當你深入了解植物世界之後,就會發現那是極為誤謬的觀念。正因為植物欠缺行動的能力,它必須利用各種更複雜、更巧妙的構造及手段才能彌補這方面的不足,特別是在授粉時,需仰賴各種媒介的幫助,因而和傳粉者之間形成了極為巧妙而有趣的交互作用。蘭花是植物界中種類最多的類群,和傳粉者共同演化出極為多樣的花部形態。本書選取蘭花授粉生態中十個有趣的主題,以生動的筆法,佐以精緻的科學性插圖,再加上極具藝術性的水彩插畫,深入淺出的介紹蘭花如何利用美色、氣味、詐術、陷阱以及各種巧妙的機關來吸引、欺騙或強迫昆蟲幫它傳粉。各種匪夷所思的構造及方式,令人拍案叫絕。寂靜的植物所展現的氣象萬千,竟是如此奇妙,一花一世界! 文/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王震哲一本極具藝術感的科普佳作植物與授粉媒介的交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