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動

出版故事 /人物動向

2017.04.24

心物交融的現代女源氏江文瑜

文/帖千函
午後三點的齊東詩舍,明亮的陽光透著玻璃窗斜照進來,靜好微溫的春光,人們隨性散坐在木地板或榻榻米上,講者江文瑜請聽眾站起來,朗誦佛洛斯特的詩作〈未擇之路〉,「大聲唸出來,用自己的聲音。」文字被朗讀的當下,有了獨特的節奏,她賦予詩歌音節一個更為浪漫的連結──接近人類心跳聲的共感,神祕卻又無比熟悉的律動,生命正在演奏。

原來都是詩起的頭,江文瑜是台大語言學教授,也是知名詩人,1998年出版第一本詩集《男人的乳頭》,就以前衛、顛覆男性觀點的禁忌語彙震撼文壇,更長年推動女性生命史的書寫,為台灣第一位留日女畫家陳進書寫傳記。但其實她從小就渴望寫小說,醞釀沉潛多年,終於在今年完成第一本小說集《和服肉身》。第一篇即是〈心臟黑盒〉,呼應詩的韻律,當心跳聲透過發聲器被放大,迴盪於空間之中,那是「比打鼓聲更震動耳膜」、「宛如手風琴風箱淒愴的顫動」,而兩顆心臟一起跳動,就像蒼茫宇宙中的探戈舞步。實際上,江文瑜真的見過小說裡的「心臟盒子」呢,她仍然深刻記得日本教授為她戴上聽筒的那瞬間,自己的心跳聲從耳畔傳回心底的悸動。

小說的敘事從這裡開始,如果人與人之間可以透過心跳聲的傳遞相互了解,找尋同步的音頻,那麼國與國之間呢?二○一三年,江文瑜以京都大學言語科學講座訪問學者的身分移居京都半年,有機會近身理解日本的街道、生活與文化,同時也審視身為台灣人內心的曖昧與矛盾,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難以卸下的複雜情愫,〈魔窟?吻〉表面上書寫女人的情慾流轉,也是借男女情感隱喻台日關係:

其實並未遺忘,只是被壓抑下來,恐懼、不安、害怕的組合,隨時繞著她的脊椎爬行,蛇般的威脅從海底深處往上蔓延,與其說她害怕這種被控制住的感覺,不如說是突如其來的卑微,蛇般地纏住她的靈魂。


她自己的經驗則是走路。「日本的男教授,尤其較為年長者,走路都很快,完全不等人,我變成必須跟在後頭追趕,這時總讓我想起大河劇中那種低頭碎步的日本女人。」不過,卑微在故事後半翻轉為堅毅的自我了悟,猶如台灣的隱喻,而日本男人外在的威儀或許恐是必須為之的堅強,就算是堅毅的武士,也難抵年華老去、櫻花凋零的哀傷。〈?子屋裡?蟬刺青〉的大江教授,在「刺青」的魔力螁去之後,還原為一個人:

他剛才所煥發的青春,從有些顫抖的雙腳溜走了。他舉起步伐要踏上階梯的姿勢如此緩慢,羽珍走在他的後面,看到的是一個六十幾歲的男人的背影,因為必須稍微彎著腰,扶著樓梯才能一步一步越過陡峭的階梯,那的確是佝僂的身影。


她笑說,能夠把小說寫出來,應該是那段時間趁機好好觀察了日本男人吧!不過,更私密的連結是父親的影響,「爸爸身材高壯魁梧,又曾留學日本,他有著武士般的威儀呢。」去年受邀至下關做學術演講時,她趁機拜訪了父親當年就讀的九州大學,當她興奮地向父親訴說校園的景物時,電話那頭竟傳來哽咽的聲音,剛毅的形象在此刻化為溫柔的思念。而她也在見到父親當年的字跡和論文資料時,流下了感動了淚水,彷彿穿越時空,見到了年輕時的父親隻身在異鄉奮鬥的身影。人類複雜多感的情思,往往就藏在不經意的物事之中。

「貌似嚮往,其實悲憫。」文學家柯慶明認為《和服肉身》凝聚了反思的能量;日本文化研究者林水福則在江文瑜的小說女主角身上,看到了「現代女源氏」的影子。書中豐沛的意象描述,如紙窗的剪影、竹林的風動、觀音的面容與木階梯嘎嘎的聲響,透過詩人的感受,一筆筆帶出顏色、氣味、觸感、節奏與光亮,那一期一會的片刻永恆。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