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六會員日-電子書加碼

選擇分類

1004~1006_旅遊展

限時超特惠

看更多

備好整年的修正帶!限量省$300

7 特價800
加入購物車

【LIHIT】造型證件套-海豹

特價460
加入購物車

ADATA 威剛 13W LED 高效能燈泡-單入

特價169
加入購物車

緋彈的亞莉亞AA Vol.2 DVD

特價450
貨到通知

企鵝寶貝2:極地的呼喚DVD

特價399
貨到通知

【花草巫婆】冷泡飲 薰衣錫蘭6.25gx12入

59 特價330
加入購物車

焦點議題

 

選書推薦

出版情報

達利歐給投資人的全球財政警告

10/06 你我每天的投資決策,與世界各國的財政狀況緊密相連。當美國過度舉債放福利、中國房市債務膨脹、日本長期停滯,橋水基金創辦人瑞・達利歐在新書《國家為什麼會破產》中提醒:理解總體經濟脈動與「大債週期」,已經不是經濟學家的專利,而是每一個想守住財富的人必修的課。 危機不是突如其來,而是規律的必然 達利歐觀察數百年的經濟歷史,歸納出一個核心規律:國家會因為債務而興,也會因為債務而衰。當利率低、信貸快速擴張時,經濟繁榮看似無限,但同時債務雪球越滾越大。最終資產泡沫破裂、信貸收縮,國家必須面對痛苦的去槓桿化──這就是「大債週期」不可避免的經濟下行階段。 日本:觸底同時原地踏步 若要理解「國家債台高築」,日本是最鮮明的案例。1990 年代之後,巨大的房市泡沫破裂,政府與央行只能不斷以寬鬆貨幣拖延,結果是一場長達三十年的停滯。即便今天,雖然通膨出現回升、赤字收斂,但結構改革緩慢,日本仍在等待真正的轉機。 中國:繁榮後的負擔 中國近年的債務累積,尤其是地方政府與房地產部門,已成為潛在炸彈。表面上,央行透過維持流動性避免系統性崩潰,但週期規律顯示:遲早必須面對債務重組與結構調整。若無改革,中國恐怕重演日本「失落三十年」。 美國:接近破產臨界點 美國的債務問題同樣嚴峻。達利歐指出,美國的大債週期已走到末段:光是政府債務利息支出,就快要壓垮稅收收入。依照目前走勢,十五年後利息負擔將達收入的 1.5 倍,這已經是破產的警告線。川普急推關稅措施,正是來自這股壓力。達利歐提出「3%減債解方」──削減支出、增加稅收、降息──希望將赤字控制在 GDP 的 3% 左右,以減少劇烈衝擊。 投資人應如何自保? 達利歐提醒投資人對潛在風險保持警惕,避免持有過度負債政府的債務和貨幣,在全球市場起伏之際的投資建議有: •調整資產配置:黃金、原物料與股票在危機時期表現通常優於債券。 •聚焦基本面:避免過度依賴問題國家,選擇基本面強勁、財政穩健的市場。 •投資低風險區域:印度、東協及波灣國家等地區,擁有人口紅利、政治中立與新科技加持,長期投資價值更高。

孩子需要的不是更聰明,而是被好好連結

10/04 我們的孩子,正在流失一些無法用成績和排名補救的東西。疫情過後,嬰幼兒語言發展遲緩、青少年孤立無援,中學生表示「感到孤單、缺乏支持」的人數比十年前翻了一倍,就連母嬰情感連結,都比疫情前少了一半。這不只是家庭的挑戰,更是整個世代的危機。 孩子與朋友相處的時間,比十年前少了六成;家庭越來越小,缺少手足和阿公阿嬤的陪伴;才藝、補習排得滿滿,卻沒有時間交朋友;一有空檔就沉浸在螢幕世界,越來越少在戶外奔跑、探索。我們看到的,是一群更焦慮、情緒不穩、缺乏同理心和合作經驗的孩子,他們努力學習,卻沒有機會練習與人連結。而人際關係,才是學習力、好奇心、自信心的根基。 《人際智商:讓孩子學得更好的教養新關鍵》是一本喚醒我們的書。作者侯可麗三歲時被診斷為學習遲緩,靠著父母的愛與老師的陪伴,一步步追趕、甚至超越眾人期待,從法國南部的偏鄉走進哈佛、走進全球金融圈,如今領導史丹佛大學「學習加速器」,推動教育改革,幫助數百萬名孩子重新找回學習的動力。她常問自己:「如果我沒有被好好接住,今天會在哪裡?如果人際連結能改變我的命運,能不能也為其他孩子鋪出一條不一樣的路?」這份親身體悟成為她一生使命,也是這本書的核心。 更重要的是,這本書能替家長省下寶貴的時間。現在的父母明明花了兩倍時間陪伴,卻發現孩子在螢幕與壓力夾擊下,仍缺乏自由玩耍和社交互動的空間。本書提醒了我們,比起增加陪伴時數,更有效的方法是幫孩子建立多元的人際關係網絡──朋友、長輩、老師、鄰居,讓不同關係共同塑造孩子的大腦,幫助他們自然發展學習力與韌性。 書中不只點出問題的嚴重,更給出行動方案:從零歲開始培養安全感、愛與信任,刻意創造與不同親友、同儕互動的時間,給孩子留白,讓他們有機會玩耍、探索、交朋友,讓學校、家庭、社會重新把人際關係放回教育核心。 在少子化的台灣,家長和老師都迫切需要這樣一本書。即使你沒有小孩,也能從中獲益。因為讀完後,你會有一份強烈的使命感,想要成為孩子生命中重要的人際關係,陪他們建立安全感、看見他們的好奇、鼓勵他們去交朋友。孩子需要的,不是更聰明,而是被好好連結。

生命,比我們想像的還要綿長

10/03 小時候,總覺得生離死別這個詞離自己很遠,但其實每天都在發生。要好的朋友轉學、喜歡的飲料店收掉了、家裡的寵物離開;而長大之後,我們經歷失戀、和某些朋友漸行漸遠,也面對身邊的長輩離開人世。告別這件事之所以艱難,在於它會為我們帶來難以承受的巨大悲傷,像是有一部分的你從此被掏空,我們也可能因此怯於再去擁有什麼、再和誰建立一段新的關係。畢竟沒有開始,就不必經歷失去。 然而,《大貓,小貓》這個簡單的故事,像是用堅定的語氣告訴你:「不是這樣的。」作者以簡練的筆觸、純粹的黑白線條,描繪原本獨自生活的大白貓,有天家裡來了一隻小黑貓,大貓便擔任起前輩的角色,教小貓吃飯、喝水、上廁所的規矩,與小貓依偎著入睡。一個人生活沒有什麼不好,但只有大貓身影的畫面,乾淨、整潔,卻顯得有些寂寥;而小貓加入後,雖然做什麼都亂七八糟,我們卻能感受到畫面增添了不少動感與活力,大貓也不再孤單。小貓長大後,兩貓更是形影不離,相互陪伴、一起玩耍,日子充實無比。 然而,離別終將到來。大白貓老去,有天離開後便再也沒有回來,對比兩貓相處時溫馨熱鬧的氛圍,如今只剩大黑貓孤單的身影,令人感到格外心碎。然而,生命會凋零,也會有新生命萌發。大黑貓的家裡來了一隻小白貓,牠像先前大貓做的那樣,教小貓吃飯、喝水、上廁所的規矩,從一個被保護者,成長為保護者的角色。我們知道,生命的循環會繼續下去,這個故事也會一直延續,也讓我們在感傷的氛圍中,找到前進的力量。 我認為,這本繪本最想傳達的是「希望」。大貓和小貓,可以隱喻各種關係:家人、師生、朋友、兄弟姊妹、戀人、同事。我們告別的那些人、逝去的那些事,或許確實帶給了我們巨大的悲傷,卻也在我們身上留下難以抹滅的痕跡,而我們會帶著這些重量,繼續和其他人相遇、創造美好的回憶,將愛傳承下去。 我們的肉身無法永恆,但我們的生命可以。所以,不要害怕和他人建立羈絆,不要認為失去摯愛,人生就迎來世界末日。生命比我們想像的還要綿長,人的心也遠比我們想像的堅韌許多,未來總有令人期待的事物,請依然相信人生是值得活的。

會不會有一天,沒有老師來教我們的孩子?

10/01 《當我告別教職──一位離職教師的沉痛告白與深情祝福》一書上市三天,旋即再版;而隨著教師節到來,熱銷狀況不斷攀升。這本由梁芳瑜所書寫的書,有什麼獨特或不凡的吸引力? 首先,這本書極其難得地談到了教師們心中普遍的痛楚(很謝謝芳瑜的勇敢與動人的文字);那些在教師們心中積累已久,但可能不容易訴說,又或是另一種讓人打從心底覺得不忍與不捨的,是有些教師覺得那些痛楚,是因為自己不夠好、不夠堅強、不夠拚命,所以他們反而回過頭來更戮力要求自己。 這可能與老師普遍的人格特質有關。老師多數自小功課優異、自律、自我要求高,還帶點理想性,所以當遇上困難時,他們總是要求、砥礪與鞭策自己。他們心裡想的是:「如果我再多付出一些、如果我再多努力一些,是不是孩子就會更好、也更有機會改變?」 這是老師們非常令人感動的地方,也同時是教職這一份工作,相對於其他職業來說,很獨特且不一樣的地方,因為老師們做的是「影響生命」、「影響孩子一生」。 只是當教育制度或學校的環境不夠友善,那就彷彿是無數堆疊的巨石壓在老師身上了。而芳瑜的這本書,就像是有雙溫柔又堅毅的手,輕輕、緩緩地幫忙卸下老師身上的巨石,讓老師們知曉自己並不孤單;讓老師們知曉在當老師的這條路上,自己從來也不是一個人;更讓老師們知曉,老師的付出與努力已經夠多夠多了,該反思與改變的是制度。 當痛楚被傾聽、被理解,心裡積累許久的委屈有了出口,情緒就能開始釋放;也因此,有許多老師提到自己看這本書時哭了。其實哭了真的很好,哭了之後,就會有力氣持續往前走。就像這本書也書寫了極為溫暖且實用的諸多建議,分別給仍然擔任老師,或想告別教職的老師。 除了訴說第一線教師面臨的困境,例如過勞、家長對老師的濫訴、薪資脫節、管教權限縮,以及教師之間彷若一座座孤島等,這本書也非常推薦給家長或關心教育的讀者。 一如這篇文章的標題,「會不會有一天,沒有老師來教我們的孩子?」請別覺得太杞人憂天或危言聳聽。這一兩年,每到寒暑假過後的開學前,新聞總會有「行政大逃亡」、「教師荒」等斗大標題,而今年更嚴重了,甚至有學校在一招、二招……二十招之後,依然找不到老師來上課。 或許,我們從來都沒想過,比起「少子化」,我們竟然更早迎來了「少師化」;而當學校沒有足夠的老師,我們的孩子該怎麼辦? 孩子可能就必須承受不是那麼穩定的師資,或是孩子會驚訝發現怎麼歷史老師在下一堂課,搖身一變成為家政老師,甚至因為老師的負擔更多、更沉重,而無法更專心與完整地陪伴孩子們成長,這最後,損失的會是誰呢?終究是每一個孩子啊。

話題推薦

即時排行榜 看更多

 

新刊雜誌 看更多

3C/家電

親子玩具

居家休閒

會員專屬優惠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