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季

選擇分類

0823~0829_金網暑假漫博

焦點議題

 

選書推薦

出版情報

擺脫慢性病,從細胞重啟健康

08/22 亞馬遜、紐約時報2024年度暢銷書《Good Energy 代謝力打造最強好能量》,以全球熱銷近百萬本、版權售出逾30國的驚人成績,引爆全球健康話題。這本書揭示了現代人頭痛、過重、失眠、慢性疲勞、腦霧等種種不適的根源——問題不在年齡,而在於代謝異常。 突破主流醫學盲點,直指疾病根源 作者凱西・明斯博士曾是史丹福醫學院外科醫師,她發現主流醫學僅治標不治本,無法真正解決現代慢性病危機。毅然離開主流醫學,明斯博士從細胞生物學角度出發,提出顛覆性觀點:細胞產生的「壞能量」,才是導致我們生病的元兇。 書中強調,只要讓細胞獲得「好能量」,身體就能立即扭轉現狀。 川普新任醫務總監的健康策略 更令人矚目的是,美國總統川普提名凱西・明斯為新任醫務總監,正是看中了她與其兄長卡利・明斯在代謝健康領域的創見,以及他們共同提出的「MAHA(Make America Healthy Again)」政策。本書正是這對兄妹驚人發現的總結,為美國嚴重的慢性病危機提供了嶄新解方。 全面修復代謝,打造健康生活 《Good Energy 代謝力打造最強好能量》不僅揭露終極健康的底層邏輯,更提供具體可行的實踐方案。全書分為三大部分,從科學解釋代謝與慢性病的關係,到飲食、運動、生活型態、生理節奏、環境等面向,提供正確心態與良好策略。書中還包含一套實用的「4週好能量計畫」與「好能量食譜」,助你將與生俱來的自癒力發揮到極致,重新掌握健康主導權。 如果你也正被各種身體不適困擾,或希望預防慢性病、提升生活品質,本書將是你必讀的健康指南。

寫歌和寫書一樣,都是心懷觀眾與讀者,並且對自己誠實

08/20 「何謂好的散文?」記得在和作者開了提案會議之後不久,就收到依玲傳來這樣的訊息。編輯部的同事們也紛紛討論起這個命題,像是:「好的散文是能從尋常事物中挖掘不平凡。」「可以把日常觀察得入微。」「有作者自己想傳達的觀點。」對我來說,寫出優秀散文的第一步是「對自己誠實」,並且能將自身的經歷自由地拋出,讓讀者對此產生連結或共鳴。 抱著「想寫出好看的故事」意念的依玲,曾形容「藝術與創作是人類渴望得到宇宙回音的方式」,而她也確實做到了,不只誠實,她連文字裡的彆扭與掩飾都是真實的,更努力地和周遭與世界對話,這賦予了《在燈暗的時候唱歌給自己聽》這本書一種獨特的清透感,毫不矯情也不過度執著。 收齊稿子後的編務工作,通常是從分類與安排章節順序開始,因依玲的文筆情感濃烈且多次談及刻骨銘心的家庭互動,因此,如何鋪陳有呼吸空間的閱讀節奏又不打亂整本書敘事結構,成了和作者來回討論的一大重點。〈開學日〉一篇描寫了依玲求學時曾經「想找媽媽」的記憶,隱約勾勒出家庭的變故、母女關係、作者早熟的性格,當中有辛酸、有釋懷,也有體諒,更有從創作中感受到的自由……便決定以這篇作為整本書的開頭。中間還加入了「彩頁照片合輯」當作小彩蛋,以依玲喜歡的爬山來比喻的話,像是讓讀者在攀登一座山的途中可以稍作喘息、回頭看看腳下風景。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散文中不僅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性格,還有或許是從寫歌的經驗中逐漸形成的「文字個性」。身為獨立樂團「淺堤」的主唱,曾掙扎於音樂要有多大程度去迎合市場的依玲,也想過出一本「看起來酷酷的」書,卻發現那不見得適合自己。只要細讀《燈暗》這本書,便會發現它和淺堤的音樂有幾分相似,日常生活中的細膩體會在依玲筆下有了更多樣、更立體的形狀,也有對於漂泊、關係、生命、死亡的凝視,讀著讀著彷彿耳邊正傳來〈恬恬一下仔〉、〈永和〉、〈水母漂〉的歌詞與旋律。 作為女性感受到的框架、恐婚恐育、因頻繁搬家而習慣不買太多東西、想試著在台北找到一個棲身之處……讀到最後,會發現,依玲寫的遠不只是她自己,而是眾多和她一樣擁有夢想、經歷過失去、渴望找到自我認同的每一個人。

陪你奠定孩子「非認知能力」的第一本書!

08/19 「這本書真是好適合現在的我⋯⋯我也常常遇到兒子打電動、作業寫不完,還有兩個小孩常在整理玩具時吵架⋯⋯這真是太剛好了!」也是有兩個孩子的書封設計師,收到書稿時傳來訊息。 「老天在冥冥之中,把這本書帶給你⋯⋯」超開心這本書能成為朋友教養路上的「及時雨」,伴隨書稿的知識,也希望透過鍵盤與貼圖能稍稍安慰到媽咪的無奈:「這都是過程啊~~會走過去的!」 養育孩子的道路上,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然而,你是否曾認真想過:「說到底,我究竟希望孩子未來成為怎樣的人呢?」這本書的漫畫故事,就從這個對話拉開序幕⋯⋯ 身處AI日新月異的時代,許多可以用數值衡量的能力,大型語言推理模型已經能做得比人類還要快速還要好;面對人機共處甚至共事的環境,包含內在調適、自我提升、社交連結等分數難以衡量的「非認知能力」,才是更容易幫助我們打造幸福感的重要軟實力。 今年,台灣在教育政策上決定挹注4.4億經費大力推廣的SEL(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社會情緒學習),其中含括的情緒覺察、情緒管理、社會覺察、社交技巧等,同樣都屬於「非認知能力」的範疇。若從學術角度細究,非認知能力的範圍比SEL更寬廣,甚至可達200多種;但為了方便大家理解,長年研究非認知能力的本書作者中山芳一,替我們把複雜的非認知能力分成以下三個主要類型與內涵 (請見圖),而這些都是AI難以學習、拉開人與機器距離的關鍵能力。 去年剛從教職退休的中山芳一,受親子天下教育創新國際年會的邀請,預計將在今年(2025)九月來台擔任國際年會講者。本身就是三個孩子的父親的中山芳一,同時也長年與托育機構、幼兒園、國小國中高中等不同階段的老師合作,研究並推廣非認知能力的培育工作。由於日本早在五年前便將「非認知能力」納入課綱改革的重要核心,大環境的需求加上自身理論與實務兼具的背景,使得他成為這個領域的重要人物,一年受邀演講可高達300場,目前更透過創業型式活躍於教育領域。 (照片提供:本書作者中山芳一) 看到這裡,你是否好奇自己的教育教養價值觀,是否與培養「非認知能力」的方式不謀而合呢? 這裡有5個簡單的提問,每個提問都是書中有提到的內容。請根據你實踐的頻率做答,每題自評分數從1分到5分,分數愈高表示愈同意這則敘述【1分表示從不 (Never),2分表示很少 (Rarely),3分表示有時 (Sometimes);4分表示經常 (Often),5分表示總是 (Always),提問僅供個人反思與參考,並非專業診斷工具】: ➢當孩子嘗試解決困難或學習新事物時,我會關注他們努力、堅持與應變的「過程」,而非只是關注最後呈現的「結果」。 ➢當孩子展現出某些看似負面的特質(例如:好動、害羞),我會嘗試將它們「重新框架」為正面的優勢(例如:有行動力、思慮周全)。 ➢當孩子遇到問題時,我鼓勵他們自己思考解決方案,並在旁陪伴、分享經驗或引導他們尋找資訊,而不是直接代勞。 ➢我會偶爾與孩子分享自己過去的失敗經驗,讓孩子了解父母也有不完美的地方,在這過程中讓孩子對父母產生「安心感」。 ➢我總是持續努力學習、成長並適應變化,成為孩子的榜樣,因為我相信孩子是看著大人的「背影」長大的。 現在來算算看,你或你的隊友拿下了幾分呢? 非認知能力的培養並非一蹴可幾。這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需要大人的耐心、觀察與陪伴。重要的是,大人願意開始反思與學習,這本身就是一個極為正向的改變。 如果當下的你、或你身邊的隊友/朋友,正處於陪伴孩子長大的教育與教養角色,同時也是一位漫畫迷——誠摯推薦這本容易讀好吸收,將理論化為具體實踐步驟方法的漫畫圖文書給你,讓培養「非認知能力」隨之而來的幸福感,成為教養路上最棒的祝福。

在我們看見世界之前,先看見的是這座島嶼上的人們

08/18 《此地即世界》是一本「既說臺灣史,也說世界史」的歷史科普書。這本書有20個篇章:從臺灣的20個地景出發,訴說曾經在此地發生的故事。這20個地景遍布南北,包含外國人常去的觀光勝地,你一定吃過的臺灣美食,畢業旅行必定造訪的景點;這本書要重新訴說它們的故事,搭配豐富的歷史圖片,讓你帶上歷史的眼鏡,透視曾發生在這裡的故事。當你藉由這些故事的觀點重新理解歷史,你會驚訝地發現,原來臺灣史不只關乎這座島嶼,數百年來,這座島嶼從未停止與世界相互連動。 在籌備的過程中,編輯者總是會在心中不斷想像:這本書完成後會被什麼樣的讀者閱讀,這些故事是不是能夠吸引他們不斷讀下去,甚至因為這本書,而對這座島上發生的事情產生更多好奇。在我的想像裡,這本書呼喊招手的目標讀者可以是各式各樣的人們。例如喜愛美食的讀者或許會被蜂蜜蛋糕的故事吸引,發現食物原來也可以是歷史留下痕跡的載體,小小一塊蛋糕承載著航海帶來的文化交融,也體現了文化產物是模仿與不斷轉化後的結果。喜愛歷史建築的讀者當然也能在這本書中找到共鳴之處,鵝鑾鼻燈塔、嘉義舊監獄、新竹動物園,這些建築物過去的建立與權力的施展、爭奪息息相關,如今也仍然矗立一方,帶著過去的故事在新的時代裡繼續創造歷史。 有趣的物質如建築、食物,當然是這本書切入歷史的重要觀點。不過在選編《此地即世界》的內容時,還有一個重點是我自己很努力想要在書中呈現的,那就是歷史中的「人」,尤其是在歷史課本、大的歷史敘事框架中時常忽略,甚至難以被分類、收納的人們。舉例來說,〈阿妹茶樓〉這篇文章說的是日治時期朝鮮娼妓的故事,由於性工作者的邊緣位置,更因朝鮮人的殖民地位階以及語言隔閡,這群遠渡重洋來臺討生活的女人們幾乎在臺灣歷史上被噤聲。另外〈烏鬼洞〉一文從這個地景的神秘故事出發,探究洞中烏黑身影的真實身分,最後揭露的是一段大航海時代下,殖民擴張對原住民進行血腥掠奪的故事。 這些故事體現了層層累積的文化底蘊,以及人類文明的建設成果。但同時也以當代臺灣人的角度省思多重殖民的影響,權力的施展運作,以及發生在這座島上的移民遷徙與族群議題。我時常想,要是台灣的青少年們可以讀到這些故事就好了——這些故事或許微觀,但卻與日常生活緊緊相連,更能從中看見歷史中許多有血有肉的人;如果這本書能夠作為青少年們認識臺灣、認識世界的一塊基礎,甚至開啟他們對世界的興趣,那就太好了。

話題推薦

即時排行榜 看更多

 

新刊雜誌 看更多

3C/家電

親子玩具

居家休閒

會員專屬優惠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