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動

東野圭吾最新出版

關於東野圭吾

東野圭吾作品精選

雪地三部曲

延伸閱讀

《新參者》加賀恭一郎系列

祈念之樹&拉普拉斯的魔女&飯店推理系列

影劇改編作品

推理謎必讀

電子書

精選活動

書的故事

出版情報

【👧張爸比札記👧】小時候是兄弟姊妹,長大卻變成了親戚

11/21 兄弟既具,和樂且孺。 兩個女兒相差近3歲。雖然個性迥異但從小感情很好,很少吵架,遑論你打我我打你的告狀。 姊姊是強勢主動、愛講道理的牡羊座,妹妹是只有能吃就滿足的聽話乖巧的水瓶座。所以最常看見姊妹相處模式,若有點衝突意見不合,姊姊就是一番大道理輸出並餵食,妹妹就嗯嗯嗯的被說服。 有一年夏天拉迪勾橫空出世,風靡了多少小女生,人人都要當愛莎公主。姊姊可得意了,終於擺脫灰姑娘壞姐姐的角色扮演。 公主玩偶又多了二支,每天家裡都在拉迪勾,吵的我片刻不寧。真想掐卡通配樂編劇,天天勾勾勾,也不問家長願不願意。 終於妹妹受不了啦!問為什麼她不能當姊姊。 「因為爸媽陪妳前半輩子,伴侶陪妳後半輩子,只有兄弟姊妹,才是一輩子。 而且你們現在是姊妹,長大後莫名其妙就會變成親戚,所以現在是姊姊還是妹妹不太重要,這是命中註定。」 「所以爸比你和叔叔現在是親戚了嗎?」看妹妹告狀隨後跟來的姊姊說。 「爸爸我小時侯會欺負你叔叔,搶電玩,叫他跑腿,玩俠客有時候會打來打去。 到了國中意識到自己不對就沒有在吵架打架,我和我弟的性格差異更是不同,如果我們不是兄弟,不會成為朋友。 但是親情就很奇妙,我和我弟就是會有默契去處理事,或是有個感情依賴。你叔叔很多方面都比爸爸能幹的多。 你們以後也是,如果沒有住在一起,就會成為人家口中說的親戚。要珍惜現在相處的時光。 突然有一天你會發現,那個偶爾玩玩具,偶爾吃零食的姊妹,可能考上大學,可能已經在離你很遠的城市。 想要在一起聚聚,還要想著會不會打擾對方。」 「蛤,爸比我是說姊接都當愛莎,我也要玩愛莎,我才不要像安娜那麼笨。姊接不讓我玩愛莎....嗚。」妹妹沒聽懂。 「妹咩我跟你說,安娜很好的,安娜他樂觀有誠意,又善良,小動物喜歡他,你不是也喜歡麋鹿啊,喜歡安娜,小狗小貓的也喜歡妳喔。」 「真的嗎?」 「真的啊,我跟你說......」姊姊一邊唬弄妹妹,一邊把人拉向房間繼續玩公主娃娃家家酒。 世界安靜了下來,我繼續刷手機。

發明,從來就不只是一個人的偉大壯舉!

11/21 「愛迪生發明了電燈!」 從小,愛迪生就穩居偉人故事中發明家的代表人物,我們讀到他如何歷經不斷的嘗試失敗,終於成功製作出電燈泡,照亮了全世界。然而,這個充滿勵志概念的雞湯故事,卻掩蓋了很多工程。 大家都喜歡英雄故事,然而把一項歷史發明歸功於單一個人,卻是一個具有嚴重害處的迷思。我們常常以為,一個工程奇蹟的根源,必然是一項科學突破,於是,緊接著科學發現之後,一個靈光乍現的好點子化為現實,成就了一個偉大的發明。但就以電燈泡的發明過程,愛迪生並不是第一個發明電燈泡的人,而是成功發明了第一個能商業化的實用電燈泡。在愛迪生推出第一款成功的白熾燈原型之前的四十年間,至少有二十位發明家已針對白熾燈提出概念、取得專利,並實際展示成果:以電流加熱燈絲直到它發光。 愛迪生和眾多競爭對手嘗試過各種各樣的燈絲材質與加工方式,直到一八七九年,愛迪生的團隊才研發出可以持續點亮超過半天的電燈泡,然而他的競爭對手馬克沁,卻在短短幾個月後推出可以持續使用四十天的電燈泡。也因此,如何找出最適合製作白熾燈泡燈絲,就成了各路競爭者追求的聖杯。 在本書中,我們看到了工程師如何嘗試各種材質與各種方法,最後讓鎢絲燈絲成就了白熾燈泡一百多年的霸業。書中還列舉了歷史上許多重大技術及發明的演進歷程,原來,我們長久都忽略了工程師最優雅、最微妙甚至最崇高的巧思。這些巧思讓工程師們得以克服大量製造所遭遇的限制,並贏得快速且可靠地量產產品的挑戰,最終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

將內幕攤在陽光下

11/20 身為出版社編輯,每天都會收到幾十封各家版代傳來的書訊。而那一天,「詐騙」這個詞突然映入我的眼中,原著黑色封面上那隻冰冷注視世人的眼睛,更是令人不寒而慄,也讓我迫不及待想編這本書。   因為一般大眾對於詐騙園區的想像,大概就是一大群人擠在破舊的建築裡,遭受虐待折磨。但長期深耕東南亞犯罪議題的三位作者方易仁(Ivan Franceschini)、李玲、薄馬克(Mark Bo)卻揭露,許多被當成詐騙基地的建築,其實大部分都是為了因應旅遊業而新蓋的,甚至有不少是當地政府投資的建案。但是2019年新冠疫情突然爆發,外國觀光客急遽減少,為了維持收入,地主們就將房子租給唯一出得起高價的犯罪分子。所以一樓會有超市、餐廳,二樓是可以容納上百人的空間,至於三樓是新人訓練室,四樓以上是詐騙專用室及宿舍。   甚至,詐騙園區就跟一般的公司組織架構一樣,有人事、升遷制度、業績目標,甚至還會帶你精神喊話:「雙手敲出億萬金,推銷要拚才會贏!」若做得好,有獎金、禮物,帶你吃香喝辣,體驗豪奢生活;做不好會被罰款、體罰,而體罰也已經進階到不會在身體上留下痕跡的手段,以防受害者事後有證據報警指控。又因為詐騙需要藉由電腦、手機等3C產品接觸被害人,因此毫不知情的外人一眼看過去,大概會覺得這些受害者就是普通白領。   另外書裡還提到作者親身參與救援活動的實際過程,光是透過文字,我就可以感受到其中的艱辛與受害者的悲苦,以及人性的險惡與被困者的無助,那種善惡交織的衝擊、希望與絕望的夾雜,真的讓人在閱讀過後有無限的思量。   而本書繁體版上市時,社會上對於被賣到東南亞詐騙園區的人們已經有了一定的關注,但是被詐騙的人數還是繼續增加中,也許大多數人還是覺得詐騙的議題離自己很遙遠,或是認為只要夠小心、不要貪錢就可以倖免。但是書中許多站出來發聲的受害者告訴我們,他們當初也是這麼想的,他們也已經足夠謹慎,然而犯罪分子太過狡猾,專門針對受騙目標編寫專屬的腳本,在這樣的情況下,又有多少人能夠幸運識破?   我覺得這本書就像是在替這些素未謀面的受害者發聲,讓大眾能更客觀的看待這群人,無論當初是如何被利誘、被欺騙,他們就是受害者,需要我們更多的同理與傾聽。而另一方面,我認為或許官方可以出手拆毀詐騙集團的建築物,但誰又能保證幕後黑手的餘黨不會另起爐灶……。   不過,無論如何,本書問世至少已經揭開詐騙園區外表那層光鮮亮麗的面紗,能讓更多人了解他們的運作方式及詐騙手法。也誠如美國作家洛夫克拉夫特所說:「最古老、最強烈的恐懼,便是對未知的恐懼。」我相信,只要能將內幕攤在陽光下,黑暗終有無所遁形的一天。  

在迷失的時代,成為自己

11/18 為什麼現在正是時候讀榮格?   除了2025年正值這位心理學巨人卡爾.榮格(Carl G. Jung)誕辰150週年外,更深層的理由,是我們正活在一個困惑與迷失的年代。回望過去幾年,大眾心理學與自助書市場的主題變遷——從早期強調課題分離、劃出人我界線,到近年逐漸成為話題的「做自己」、「活出真實的我」。這個轉變,相較於書籍風格的流行更迭,可能更接近社會大眾的集體憂慮所致。而「成為自己」,正是榮格心理學的核心。   為什麼我們要「成為自己」?因為現代人太習慣在外在的節奏中迷路:高速變化的世界、重疊的角色期待、永無止境的社群比較——這些都讓我們以為,只要夠努力、夠忙碌,就代表自己有價值。我們把疲憊當作充實,把焦慮誤認為動力。為了扮演「夠好」的伴侶、子女、父母、員工、主管,我們拚命藏起缺點、掩蓋脆弱。彷彿承認這些短處,就會讓整個人生坍塌。然而,榮格提醒我們:被壓抑的陰影不會消失,它只會在意想不到的時刻反撲、影響我們的人生。   因此,榮格所說的「成為自己」,並不是一條輕盈的自我實現之路,而是一場需要勇氣的探險——向內面對恐懼、承認矛盾、與潛意識對話。那是一場誠實的旅程:我們終於不再只想成為「好人」,而是開始嘗試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正如本書作者鐘穎在前言中溫柔提醒道:「讀完這本書,你仍然會是你,但會是一個更通透、更有活力的你。」   鐘穎長年以故事導入榮格心理學,將抽象的概念化為可理解的語言。這次他以28句榮格語錄為線索,帶領讀者重新思考:如何與內在自我相處?如何與世界互動?怎麼面對日常瑣事,以及生命中重大難解的課題?這本書不是心理學教科書,而是一面鏡子,不僅讓你看見種種困擾的真實面貌,也發現自己內心潛藏的力量。   然而,若你和我一樣,對榮格心理學並不熟悉,也許會問:為什麼他經常強調「順其自然」、「接受自己」?這樣會不會成為一種「消極的安慰」?事實上,書中所描寫的「接受」並非逃避,而是一種勇敢的凝視。真正的自我接納,不是放棄改變,而是先學會看見自己正在逃避什麼——承認恐懼、嫉妒、創傷,或遺憾。唯有與這些黑暗部分共處,我們才能在光明中立足。   世上許多人都在受苦——苦於求而不得,苦於不被理解,苦於失去與遺憾。但也正因為我們會犯錯、會因此痛苦,才有機會理解「完整」的意義。正如有光的地方必有陰影,唯有理解黑暗,才可能向光而行。   願這本書,成為你在紛擾時代裡的一盞燈,帶你重新走向那個真實的自己。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