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是禮物:24個練習,培養自我修復力,溫柔擁抱內在的自己(長銷新版)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簡單卻顛覆的思辯,帶你穿越人生迷霧...自我成長書展75折起,滿額送保溫袋 👉逛逛去
太多人活得太費力,我想為大家、包括我自己,找到比較省力、又能活得更舒服的方法。─蔡康永
時報全書系購書滿549元,金幣加碼3倍送
👉逛逛去
內容簡介
學習自我治癒,擺脫情緒困境,傾聽內在療癒師的聲音,找回那個最真實的自己。
每個人偶爾都會有焦慮的經驗--但對某些人而言,焦慮是長期的磨耗。在《焦慮是禮物》中,作者教你如何看穿焦慮的表面,去發現它從潛意識捎來的重要訊息。你將學到如何轉向,而不是逃避焦慮,並挖掘你不適感的起源,以在其中尋得豐沛的自知。
焦慮不是敵人,而是一場邀請,讓我們走進內在、靠近自己。
全球有超過2.6億人被診斷為焦慮症患者,還有更多人從未被發現。
焦慮,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共同語言。
你是否常在深夜問自己:
「我是不是撐不下去了?」
「如果我永遠無法好起來呢?」
--這些你心裡常常響起的問題,其實很多人也正在經歷,你不是一個人。
本書以24個溫和實用的練習,引導你認識、接納、並與焦慮和平共處。這是一趟無需靠藥物、也不需要壓抑或逃避的療癒旅程。當你願意轉身擁抱它,焦慮就會成為通往內在力量的禮物。
?不靠藥物,也能跨越焦慮暗夜
?從轉折中的不安,找回自己的路
?24個練習,溫柔陪伴你走過情緒風暴,走向平靜與韌性
誠摯推薦 依首字筆劃排列
林萃芬 諮商心理師
盧美妏 人生設計心理諮商所 共同創辦人/諮商心理師
蘇予昕 蘇予昕心理諮商所所長、暢銷作家
各界好評
在這本充滿智慧的書中,雪瑞兒?保羅為現今普遍的焦慮觀點引發了撼動人心的轉變,轉而朝向一個更和平、更慈悲的世界。當我們被焦慮、憂鬱、無助感及無望感癱瘓的時候,《焦慮是禮物》這本書,就是通向真實的道路,告訴我們自己是誰,以及如何在人生中找尋方向;這是我們確切回歸至完整性的宣言。
--艾拉妮絲o莫莉塞特Alanis Morissette /創作歌手
論據穩固的罕見之作,將為你帶來從內而外的徹底改變。書中充滿會讓你開懷大笑的實用智慧與洞察,《焦慮是禮物》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書,是我們現在最需要的。
--猶太教祭司得撒?費爾史東 Rabbi Tirzah Firestone, PhD /《創傷的智慧》與《在天堂紮根》作者
每個人偶爾都會有焦慮的經驗--但對某些人而言,焦慮是長期的磨耗。在《焦慮是禮物》中,作者教你如何看穿焦慮的表面,去發現它從潛意識捎來的重要訊息。你將學到如何轉向,而不是逃避焦慮,並挖掘你不適感的起源,以在其中尋得豐沛的自知。
焦慮不是敵人,而是一場邀請,讓我們走進內在、靠近自己。
全球有超過2.6億人被診斷為焦慮症患者,還有更多人從未被發現。
焦慮,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共同語言。
你是否常在深夜問自己:
「我是不是撐不下去了?」
「如果我永遠無法好起來呢?」
--這些你心裡常常響起的問題,其實很多人也正在經歷,你不是一個人。
本書以24個溫和實用的練習,引導你認識、接納、並與焦慮和平共處。這是一趟無需靠藥物、也不需要壓抑或逃避的療癒旅程。當你願意轉身擁抱它,焦慮就會成為通往內在力量的禮物。
?不靠藥物,也能跨越焦慮暗夜
?從轉折中的不安,找回自己的路
?24個練習,溫柔陪伴你走過情緒風暴,走向平靜與韌性
誠摯推薦 依首字筆劃排列
林萃芬 諮商心理師
盧美妏 人生設計心理諮商所 共同創辦人/諮商心理師
蘇予昕 蘇予昕心理諮商所所長、暢銷作家
各界好評
在這本充滿智慧的書中,雪瑞兒?保羅為現今普遍的焦慮觀點引發了撼動人心的轉變,轉而朝向一個更和平、更慈悲的世界。當我們被焦慮、憂鬱、無助感及無望感癱瘓的時候,《焦慮是禮物》這本書,就是通向真實的道路,告訴我們自己是誰,以及如何在人生中找尋方向;這是我們確切回歸至完整性的宣言。
--艾拉妮絲o莫莉塞特Alanis Morissette /創作歌手
論據穩固的罕見之作,將為你帶來從內而外的徹底改變。書中充滿會讓你開懷大笑的實用智慧與洞察,《焦慮是禮物》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書,是我們現在最需要的。
--猶太教祭司得撒?費爾史東 Rabbi Tirzah Firestone, PhD /《創傷的智慧》與《在天堂紮根》作者
目錄
前言 焦慮是一條光明之路
PART 1焦慮與它的訊息
第一章 焦慮的定義,以及轉向內在的召喚
焦慮的徵兆
焦慮的根源
練習 1節制媒體使用
焦慮並不是打地鼠遊戲
關鍵四要素:好奇、慈悲、靜止與感恩
練習2靠著留心和指認,來變得具備好奇心
練習3施受法
練習4協助你慢下來的冥想問題
練習5腹式呼吸法
第二章 產生焦慮的兩種文化訊息:「正常的迷思」與「對快樂的期待」
正常的迷思
練習6正常的迷思如何影響了你
對快樂的期待
練習7以慈愛的行動,來取代「應該」
通往智慧之路沒有答案,只有路標
身為人類
練習8留意你內在的正面特質
第三章 通往療癒的阻礙
抗拒的特性
練習9 處理抗拒
責任感:轉化的關鍵
練習10找出你的內在家長、自身的慧心與慈悲的朋友
完美的緊急逃生出口:逃避責任的一種方式
療癒的進度表
第四章 轉化
轉化的三個階段
我們的文化不討論的轉化
練習11面對在轉化的裂口時,所浮現出的一切
第五章 月份與季節
秋天:放手的季節
冬天:靜止與感恩的季節
練習12邀請痛苦加入你的團圓飯
春天:重生的季節
夏天:慶祝的季節
練習13季節的邀請
第六章 活在當下的脆弱
生命沒有緊急逃生出口
感覺過於良好的恐懼
練習14學習處理感覺過於良好的恐懼
PART 2 自身的四個領域:療癒焦慮,從根本做起
第七章 你餐桌上的主位
慈愛的內在家長特質
練習15讓你明智的自己/內在家長成長
第八章 身體的領域
焦慮的生理症狀
低血糖與焦慮
食物與焦慮
酒精與焦慮
運動
睡眠
荷爾蒙
練習16三十日挑戰
第九章 思考的領域
侵入性思維與焦慮在認知方面的表現
運用抉擇片刻
培養洞察力:只要你灌溉了,無論什麼東西都會成長
練習17明辨你如何灌溉自己的想法
象徵、隱喻與夢境
練習18隱喻的練習
侵入性思維的隱喻
和不確定性共處:侵入性思維的呼喚
練習19拆解侵入性思維的四個步驟
第十章 感覺的領域
焦慮是感覺的虛主詞
我們這一輩子,都習慣了逃避痛苦
早期與久遠的痛苦
練習20關於痛苦的記憶和想法
未曾流露出的悲傷如何轉變為焦慮
轉而面對你的恐懼
身為人類必然會有的感覺:無聊與孤寂
第十一章 欲望
基本欲望與次要欲望
我們永遠都經歷不到的人生
渴望的智慧
練習21對欲望更加好奇
第十二章 心靈的國度
安樂的存在之井
健康儀式的基本功能
練習22培養健康的儀式
第十三章 當焦慮療癒時
焦慮與空虛
努力的果實
PART 3 關係
第十四章 關係的脆弱
第十五章 戀愛關係
什麼是關係焦慮?
什麼是健康的愛?
恐懼的雙眼或清晰的雙眼:愛情與恐懼並不互斥
了解關係焦慮的關鍵概念:投射作用,以及追逐者-抽離者症候群
練習23 處理投射作用
第十六章 在焦慮年代中教養下一代
擔心是身為父母的課題
給為人父母的抗焦慮療法:感恩、調適,把視野拉長
協助有焦慮症的孩子
教導小孩感受他們的感覺
完整地被愛
練習24 透過慈愛的雙眼看著你自己
後記
致謝
附錄A 感情關係的危險訊號
附錄B 兩種書寫日誌的方式
深入閱讀
PART 1焦慮與它的訊息
第一章 焦慮的定義,以及轉向內在的召喚
焦慮的徵兆
焦慮的根源
練習 1節制媒體使用
焦慮並不是打地鼠遊戲
關鍵四要素:好奇、慈悲、靜止與感恩
練習2靠著留心和指認,來變得具備好奇心
練習3施受法
練習4協助你慢下來的冥想問題
練習5腹式呼吸法
第二章 產生焦慮的兩種文化訊息:「正常的迷思」與「對快樂的期待」
正常的迷思
練習6正常的迷思如何影響了你
對快樂的期待
練習7以慈愛的行動,來取代「應該」
通往智慧之路沒有答案,只有路標
身為人類
練習8留意你內在的正面特質
第三章 通往療癒的阻礙
抗拒的特性
練習9 處理抗拒
責任感:轉化的關鍵
練習10找出你的內在家長、自身的慧心與慈悲的朋友
完美的緊急逃生出口:逃避責任的一種方式
療癒的進度表
第四章 轉化
轉化的三個階段
我們的文化不討論的轉化
練習11面對在轉化的裂口時,所浮現出的一切
第五章 月份與季節
秋天:放手的季節
冬天:靜止與感恩的季節
練習12邀請痛苦加入你的團圓飯
春天:重生的季節
夏天:慶祝的季節
練習13季節的邀請
第六章 活在當下的脆弱
生命沒有緊急逃生出口
感覺過於良好的恐懼
練習14學習處理感覺過於良好的恐懼
PART 2 自身的四個領域:療癒焦慮,從根本做起
第七章 你餐桌上的主位
慈愛的內在家長特質
練習15讓你明智的自己/內在家長成長
第八章 身體的領域
焦慮的生理症狀
低血糖與焦慮
食物與焦慮
酒精與焦慮
運動
睡眠
荷爾蒙
練習16三十日挑戰
第九章 思考的領域
侵入性思維與焦慮在認知方面的表現
運用抉擇片刻
培養洞察力:只要你灌溉了,無論什麼東西都會成長
練習17明辨你如何灌溉自己的想法
象徵、隱喻與夢境
練習18隱喻的練習
侵入性思維的隱喻
和不確定性共處:侵入性思維的呼喚
練習19拆解侵入性思維的四個步驟
第十章 感覺的領域
焦慮是感覺的虛主詞
我們這一輩子,都習慣了逃避痛苦
早期與久遠的痛苦
練習20關於痛苦的記憶和想法
未曾流露出的悲傷如何轉變為焦慮
轉而面對你的恐懼
身為人類必然會有的感覺:無聊與孤寂
第十一章 欲望
基本欲望與次要欲望
我們永遠都經歷不到的人生
渴望的智慧
練習21對欲望更加好奇
第十二章 心靈的國度
安樂的存在之井
健康儀式的基本功能
練習22培養健康的儀式
第十三章 當焦慮療癒時
焦慮與空虛
努力的果實
PART 3 關係
第十四章 關係的脆弱
第十五章 戀愛關係
什麼是關係焦慮?
什麼是健康的愛?
恐懼的雙眼或清晰的雙眼:愛情與恐懼並不互斥
了解關係焦慮的關鍵概念:投射作用,以及追逐者-抽離者症候群
練習23 處理投射作用
第十六章 在焦慮年代中教養下一代
擔心是身為父母的課題
給為人父母的抗焦慮療法:感恩、調適,把視野拉長
協助有焦慮症的孩子
教導小孩感受他們的感覺
完整地被愛
練習24 透過慈愛的雙眼看著你自己
後記
致謝
附錄A 感情關係的危險訊號
附錄B 兩種書寫日誌的方式
深入閱讀
試閱
第一章 焦慮的定義,以及轉向內在的召喚
有個六十歲的男性每天凌晨三點都突然驚醒,憂心著他的財務未來,即便他財務狀況無虞。一個七歲的小女孩怕父母死去;二十五歲的女性反覆思考她是不是不夠愛男友─雖然他已經是她夢寐以求的對象。這些人都為焦慮所苦。
即使大多數人都知道焦慮的感覺,卻很難描述它到底是什麼。比起一段無以名狀的經驗, 我們能夠說明與辨認的事物攻擊性較低:因此,能夠定義焦慮,已經是我們得以容納,並撫慰焦慮的其中一個方法。這是我對焦慮的定義:
焦慮是一種對於當下並不存在的危險,所感受到的恐懼、不安或不祥預感。我們也能將其定義為一種缺乏確切來源、普遍且廣泛的臆病感。焦慮雖然常以生理症狀為人所知,但它卻是一個思想掛帥的地方,讓其囚徒陷入建立於恐懼之上又徒勞無功的思考困境。焦慮讓你處於高度警戒狀態,存在其核心的,是你有問題、你永遠都有問題的想法,以及你在生理、情緒和精神上都不安全的信念。焦慮和信任是互斥的。
焦慮,是對我們現代生活籠統的診斷。我認識的那些被主流醫療和心理治療系統分類過的人,幾乎每一位都被診斷出有廣泛性焦慮症。並不是說主流的醫師和心理治療師是錯的:的確有很多人飽受焦慮之苦,而我分享的定義,也和羅列在《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在心理學相關文章中簡稱為DSM)中,診斷出焦慮症患者的官方準則非常接近。雖然我認同心理學所定義的焦慮症大部分的組成要素, 但我理解和處理焦慮的方式與之不同。如同先前敘述的,我從不認為焦慮是一種「疾病」;因為若我們將焦慮視為疾病,就會為自己貼上「有問題」的標籤,並因此辨認不出這是個徹底覺醒的時機,無法以重視的心態,來喚醒步步逼近的焦慮。倘若我們將焦慮視為某些事情「有問題」的跡象,就會錯過掩蓋在症狀之下的智慧、隱喻,以及成長的機會。
了解焦慮在整個個人歷程中的正功能,能推動我們思維模式的必要轉變,我們的心態會從想要擺脫焦慮,轉變為對其感到好奇。焦慮向來扮演著使者的角色,但它傳遞的訊息已隨時間今非昔比,也因人而異。舉例而言,保持高度警戒對人類而言,曾經非常受用,因為走入森林時,可能就在下個拐彎處遇上老虎。在一個社群裡,就是這種已經熟悉細節和微妙差異的敏銳個體,才能指出眼前的真實危險:草叢輕微的晃動、溫度的改變或幾乎無法察覺的聲音。傾聽並尊重焦慮所溝通的訊息,是一件攸關生死的事。
現今的問題在於下個拐彎處沒有真正的老虎,現代人因此將他們的焦慮依附在幾乎任何一個來源上,然後稱之為直覺;彷彿面對危險而逐步形成的高度警戒心--也就是迎擊或逃避反應(fight-or-flight response)--的那一部分心理,不曉得該拿自己怎麼辦。因為它的主要任務已經解除,所以會突然轉向,踏上阻力最小的那條路,看上去通常就像在內在視野範圍中掃描危險:我的伴侶是不是對的人?(愛情安全嗎?)我會不會傷害到誰?(我無害嗎?)我會有足夠的錢嗎?(我有沒有保障?)我是不是得了絕症?(人生安全嗎?)地球沒事吧?(我們所有人都安全嗎?)和那些在叢林野外讓人類活下去的思考模式一樣,我們因而用同樣攸關生死的心態,來面對這些問題,感覺既擔憂又恐慌。但如今我們活在新時代裡,那些曾經讓我們受用無窮的原始警報系統,需要現代化並轉變方向,這樣我們才不會將焦慮投射在其他人、我們自己,以及這個世界身上。全球有幾百萬人被焦慮折磨,我們全體一起被召喚,以辨認出其中隱藏的,是一個充滿力量的邀請,要求人類這個單一物種,朝全新的方向逐步進化。
焦慮的徵兆
焦慮的顯現有很多種方式,但它最常出現的形式,是不間斷的侵入性思維、身體症狀以及強迫行為。
舉例來說,我那些被感情焦慮困擾的病患,他們最初寄來的郵件內容幾乎都一樣:「我的感情生活很忠誠,也很健康;但在某個夜裡我突然驚醒,伴隨著重擊的心跳,覺得自己無法呼吸,口乾舌燥,接著竄出一個念頭:『我愛錯人了。』從那之後我就不停被懷疑折磨。我上網查『你怎麼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戀愛了?』之類的敘述,但只讓我越來越焦慮。這代表那個想法一定是真的。」(第十五章有更多關於「真愛」的討論。)
另一些受孕期焦慮磨難的病患則分享:「我最希望的就是懷孕,但我在看到驗孕結果是陽性的那一刻,卻開始慌張。現在日日夜夜在我腦海裡狂奔的那些念頭可怕透頂,像是:我覺得我好像被診斷出有絕症。我不想要這樣。我熱愛我的生活,還沒準備好要放棄。我覺得好像有異形在我身體裡長大。這一定表示我不是真的想要這個孩子。」
我們會在第九章〈思考的領域〉更深入討論這些場景,但你很清楚這些是焦慮的徵兆--這些念頭、生理感覺和行為(因為焦慮而上網查資料,就算是強迫行為),以及接下來的解釋:「這一定表示我不想繼續這段感情」或「這一定表示我不想要這個小孩」。在處理焦慮時,最重要的是區分這些徵兆,以及我們賦予這些徵兆的意義。因此,你越了解焦慮的徵兆, 就越有充足的心理準備去辨別,然後透過好奇與憐憫的透鏡接近它,而不是直接以最表層的解釋論斷。
再者,即使焦慮這個詞在今日的世界司空見慣,卻仍有很多人不知道什麼想法、感受和知覺代表焦慮。我們不了解的任何事物,都導向更嚴重的焦慮。要是有人告訴我,我第一次恐慌發作被送到急診室的那個晚上,是因為焦慮纏身的話,我就不用在一開始的極度痛苦之外,還得再痛苦好幾個月,去試著找出我到底出了什麼問題。當然,我什麼問題也沒有。我的心靈才剛順利透過恐慌這個使者向我傳遞訊息,告訴我是時候開始個體化的過程,以及突破被制約的自我了。我當然不會期待急診室醫生告訴我:「歡迎,妳剛才進入了妳心靈的暗夜。」但如果他讓我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來為我指引道路的話,我會比較容易找到原因。
有個六十歲的男性每天凌晨三點都突然驚醒,憂心著他的財務未來,即便他財務狀況無虞。一個七歲的小女孩怕父母死去;二十五歲的女性反覆思考她是不是不夠愛男友─雖然他已經是她夢寐以求的對象。這些人都為焦慮所苦。
即使大多數人都知道焦慮的感覺,卻很難描述它到底是什麼。比起一段無以名狀的經驗, 我們能夠說明與辨認的事物攻擊性較低:因此,能夠定義焦慮,已經是我們得以容納,並撫慰焦慮的其中一個方法。這是我對焦慮的定義:
焦慮是一種對於當下並不存在的危險,所感受到的恐懼、不安或不祥預感。我們也能將其定義為一種缺乏確切來源、普遍且廣泛的臆病感。焦慮雖然常以生理症狀為人所知,但它卻是一個思想掛帥的地方,讓其囚徒陷入建立於恐懼之上又徒勞無功的思考困境。焦慮讓你處於高度警戒狀態,存在其核心的,是你有問題、你永遠都有問題的想法,以及你在生理、情緒和精神上都不安全的信念。焦慮和信任是互斥的。
焦慮,是對我們現代生活籠統的診斷。我認識的那些被主流醫療和心理治療系統分類過的人,幾乎每一位都被診斷出有廣泛性焦慮症。並不是說主流的醫師和心理治療師是錯的:的確有很多人飽受焦慮之苦,而我分享的定義,也和羅列在《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在心理學相關文章中簡稱為DSM)中,診斷出焦慮症患者的官方準則非常接近。雖然我認同心理學所定義的焦慮症大部分的組成要素, 但我理解和處理焦慮的方式與之不同。如同先前敘述的,我從不認為焦慮是一種「疾病」;因為若我們將焦慮視為疾病,就會為自己貼上「有問題」的標籤,並因此辨認不出這是個徹底覺醒的時機,無法以重視的心態,來喚醒步步逼近的焦慮。倘若我們將焦慮視為某些事情「有問題」的跡象,就會錯過掩蓋在症狀之下的智慧、隱喻,以及成長的機會。
了解焦慮在整個個人歷程中的正功能,能推動我們思維模式的必要轉變,我們的心態會從想要擺脫焦慮,轉變為對其感到好奇。焦慮向來扮演著使者的角色,但它傳遞的訊息已隨時間今非昔比,也因人而異。舉例而言,保持高度警戒對人類而言,曾經非常受用,因為走入森林時,可能就在下個拐彎處遇上老虎。在一個社群裡,就是這種已經熟悉細節和微妙差異的敏銳個體,才能指出眼前的真實危險:草叢輕微的晃動、溫度的改變或幾乎無法察覺的聲音。傾聽並尊重焦慮所溝通的訊息,是一件攸關生死的事。
現今的問題在於下個拐彎處沒有真正的老虎,現代人因此將他們的焦慮依附在幾乎任何一個來源上,然後稱之為直覺;彷彿面對危險而逐步形成的高度警戒心--也就是迎擊或逃避反應(fight-or-flight response)--的那一部分心理,不曉得該拿自己怎麼辦。因為它的主要任務已經解除,所以會突然轉向,踏上阻力最小的那條路,看上去通常就像在內在視野範圍中掃描危險:我的伴侶是不是對的人?(愛情安全嗎?)我會不會傷害到誰?(我無害嗎?)我會有足夠的錢嗎?(我有沒有保障?)我是不是得了絕症?(人生安全嗎?)地球沒事吧?(我們所有人都安全嗎?)和那些在叢林野外讓人類活下去的思考模式一樣,我們因而用同樣攸關生死的心態,來面對這些問題,感覺既擔憂又恐慌。但如今我們活在新時代裡,那些曾經讓我們受用無窮的原始警報系統,需要現代化並轉變方向,這樣我們才不會將焦慮投射在其他人、我們自己,以及這個世界身上。全球有幾百萬人被焦慮折磨,我們全體一起被召喚,以辨認出其中隱藏的,是一個充滿力量的邀請,要求人類這個單一物種,朝全新的方向逐步進化。
焦慮的徵兆
焦慮的顯現有很多種方式,但它最常出現的形式,是不間斷的侵入性思維、身體症狀以及強迫行為。
舉例來說,我那些被感情焦慮困擾的病患,他們最初寄來的郵件內容幾乎都一樣:「我的感情生活很忠誠,也很健康;但在某個夜裡我突然驚醒,伴隨著重擊的心跳,覺得自己無法呼吸,口乾舌燥,接著竄出一個念頭:『我愛錯人了。』從那之後我就不停被懷疑折磨。我上網查『你怎麼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戀愛了?』之類的敘述,但只讓我越來越焦慮。這代表那個想法一定是真的。」(第十五章有更多關於「真愛」的討論。)
另一些受孕期焦慮磨難的病患則分享:「我最希望的就是懷孕,但我在看到驗孕結果是陽性的那一刻,卻開始慌張。現在日日夜夜在我腦海裡狂奔的那些念頭可怕透頂,像是:我覺得我好像被診斷出有絕症。我不想要這樣。我熱愛我的生活,還沒準備好要放棄。我覺得好像有異形在我身體裡長大。這一定表示我不是真的想要這個孩子。」
我們會在第九章〈思考的領域〉更深入討論這些場景,但你很清楚這些是焦慮的徵兆--這些念頭、生理感覺和行為(因為焦慮而上網查資料,就算是強迫行為),以及接下來的解釋:「這一定表示我不想繼續這段感情」或「這一定表示我不想要這個小孩」。在處理焦慮時,最重要的是區分這些徵兆,以及我們賦予這些徵兆的意義。因此,你越了解焦慮的徵兆, 就越有充足的心理準備去辨別,然後透過好奇與憐憫的透鏡接近它,而不是直接以最表層的解釋論斷。
再者,即使焦慮這個詞在今日的世界司空見慣,卻仍有很多人不知道什麼想法、感受和知覺代表焦慮。我們不了解的任何事物,都導向更嚴重的焦慮。要是有人告訴我,我第一次恐慌發作被送到急診室的那個晚上,是因為焦慮纏身的話,我就不用在一開始的極度痛苦之外,還得再痛苦好幾個月,去試著找出我到底出了什麼問題。當然,我什麼問題也沒有。我的心靈才剛順利透過恐慌這個使者向我傳遞訊息,告訴我是時候開始個體化的過程,以及突破被制約的自我了。我當然不會期待急診室醫生告訴我:「歡迎,妳剛才進入了妳心靈的暗夜。」但如果他讓我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來為我指引道路的話,我會比較容易找到原因。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