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過的,是誰的人生?如實長出生命力量的5種鍛鍊
唯有「把自己視為完整獨立的一個人」,才能產生承擔自己生命的力量。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簡單卻顛覆的思辯,帶你穿越人生迷霧...自我成長書展75折起,滿額送保溫袋 👉逛逛去
太多人活得太費力,我想為大家、包括我自己,找到比較省力、又能活得更舒服的方法。─蔡康永
內容簡介
你總是擔心身邊人的看法,追求別人的肯定嗎?
什麼時候,你才要開始過自己的人生呢?
如實接受自己的痛苦,如實解決自己的問題,
你就不必再討好全世界,只需做真實的自己。
★華人世界最受信賴的心理教練、傷痛療癒諮商專家蘇絢慧的「生命力量鍛鍊指導」!
★透過「深層心理對話」「你可以這麼做」,帶你凝視自己,練就柔軟而強大的生存基本功。
你真正要做的,是過好「你的」人生
我的生命鮮少想過,要投入那種必須證明自己「優越」的遊戲。
中學時期的B段班、高中時期美工技職科、大學時期就讀神學院……
都不是主流教育體系和學習機會,卻讓我有充分的空間和時間摸索自己。
這樣的歷程,對我很重要。
我沒有迷失在競爭和拚排名的思維中,也未讓成績和分數決定我的價值。
我只需認識「我自己」是誰?我的「能」與「不能」是什麼?
我的長處和限制是什麼?我和別人的同與不同是什麼?
然後,專心做自己可以做得好、也有興趣的事。
我發現, 唯有「把自己視為完整獨立的一個人」,才能產生承擔自己生命的力量。
這本書,是因你的勇氣召喚而來到你生命中。
透過理解「害怕做自己的20個因為」,與「如實長出生命力量的5個所以」,你將誠實與自己面對面,忠實支持內在的自己成長、茁壯,完整活出生命的力量!
我曾跟你一樣脆弱──
透過如實面對,我開始壯大我自己……
▓為何我總在人際關係中受苦及失望?
我從小在打罵的環境中生活,不知道怎麼保護自己,只能默默忍受。
我甚至讓自己忘了呼吸,以為,只要停止呼吸,我就不是「我」,那就感覺不到痛了。
▓為什麼我要做自己,卻如此不安?
我曾很討厭自己,連介紹自己的名字都不喜歡。
我花了好多力氣念出自己的名字。卻又在他人不認識我名字中的「絢」字時,覺得難堪困窘。
好希望我,不是我自己。
▓為什麼「愛與被愛」對我來說那麼難?
過去,我總以為自己愛得強烈,無法獲得時,就恨得強烈。
當別人沒有如我一樣愛恨強烈時,我就以為沒有人懂我高尚的愛,辜負了我的愛,
我是多麼可憐,多麼不幸啊!
▓焦慮、憂鬱、煩躁、憤怒,為何總跟著我?
我不承認我需要愛,我討厭自己有情緒。
當我的情感經驗到脆弱沮喪,我嚴厲地對自己說:「你真是麻煩,真是一個糟糕的人。」
然後我就會更沮喪、更加厭惡自己。
目錄
自序 找到自己,才能過你想要的人生
一封信,給19歲的我
Chapter 1為什麼我總在人際關係中受苦及失望?
因為──模糊混淆的人我關係,模糊了我,模糊了你
因為──討好性格,來自對關係的依賴
因為──無止境的恐懼和不安全感
因為──從未體認過他人的「好意」
因為──非做「好人」「乖孩子」不可
Chapter 2 為什麼我要做自己,卻如此不安?
因為──你,從未是你
因為──缺少自我認同及自信
因為──總是看自己為不好
因為──犯濫的自責與罪惡感
因為──強烈害怕被拒絕及排除
Chapter 3 為什麼「愛與被愛」對我來說那麼難?
因為──崩壞的親子依戀關係
因為──又愛又恨的矛盾情結
因為──學來的「怪罪」及「指責」,損害著關係
因為──控制及依賴,都不是親密關係中的愛
因為──抗拒自立,難以有愛的能力
Chapter 4 焦慮、憂鬱、煩躁、憤怒,為何總跟著我?
因為──想隱藏缺愛內心小孩的焦慮
因為──總害怕自己是「錯誤」的沮喪
因為──強悍,絕不能輸的性格,讓你無法調節情緒
因為──壓抑,無法有真實的情感
因為──害怕分離的焦慮
Chapter 5 勇敢,創造你要的人生
所以──溫柔對待,比要自己堅強更有力量
所以──建立以愛為基礎的人生,而不是恐懼
所以──以涵容,接納別人對你的失望
所以──完成自己,勇敢轉化
所以──完整「是自己」!過你要的人生
序/導讀
自序
找到自己,才能過你想要的人生
在我生活的世界中,從小到大不乏有人看衰我。
我看過不少鄙視的眼神,彷彿指著我說:「你的生命沒有什麼好被肯定的!」
也聽過從不同人口中出現對我生命的質疑:「你憑什麼?」「你以為你是誰?做什麼夢?」「你算什麼?」
華人世界習於以輕視或貶抑,讓自我凌駕於他人之上、護衛自己的自尊,且對於「優越」有既定的價值偏好,像是智育表現要優異、家世背景要顯赫、名聲頭銜要顯耀⋯⋯等等條件,才足以受人尊敬或瞧得起。
說真的,我也知道我無法憑「什麼」,我自認沒有什麼條件可憑著;沒有可誇耀的家世背景、沒有權威勢力、沒有優異聰穎,沒有特殊條件可以證明自己是「優越的」,當然,也無從反駁種種質疑及看輕。
然而,我的生命鮮少想過,要投入那種必須證明自己「優越」的遊戲。
中學時期的B段班、高中時期美工技職科、大學時期就讀神學院⋯⋯都不是主流的教育體系和學習機會,卻讓我有非常充分的空間和時間來摸索我自己,認識我自己。也才有之後生命的確認:明白自己生命的志向,及想畢生投入心力鑽研的專業領域。
這樣的歷程,對我很重要。我沒有迷思在競爭和拚排名的思維中,也並未被成績和分數決定我的存在價值。我只需認識:「我自己」是誰?我的「能」與「不能」是什麼?我的長處和限制是什麼?我和別人的同與不同是什麼?然後,專心做自己可以做得好、也有興趣的事。
因為認識也明白了自己,我才能盡力發掘自己、培植自己,而不是活在他人不屑的鼻息中,內化及深信他人對我的看法是對的,跟著認定自己一無是處。相反的,我領悟了,若你總是介意著不看好你的人的神情和言語,其實也放棄了可以好好充實自己的機會。
何況,別人當然可以輕視你,那是人家的權利!這世界本來就不總是存在支持及肯定我們的人。就算他是過於自負,或自認聰明,而對你出現了不屑一顧的態度,對你有所攻擊,那仍是他的自由。你只需要「心知肚明」就好。但是,放在心上,不是為了反覆深化對這世界的仇恨,而是要讓這份輕視,轉化成你支持自己的動力,和對自己無條件的愛。
然後,也別浪費時間去追逐那些,喜以輕視、貶抑來護衛自尊的人的認可,因為他的人格不會那麼容易改變。即使你已漸漸拉開與他的距離,也漸漸有自己的天地,但是一有機會,他還是會趁機踩你一腳。所以,別輕易讓烏煙瘴氣再次薰害你。
離開那種會折損你的人,是你雙腳的自由;為心靈保有良好的清淨空間,是你的責任。
如果你始終存在一個執念:「一定要得到別人的肯定,才能相信自己值得肯定」,那麼,這個總是等他人來評價的執念,會讓你成為一個「討好的人」,也會讓你一直提心吊膽,擔心別人的不認可和批評,而損害了內在的力量。
你從來不敢由自己來肯定自己,自然也無法相信自己「夠好」,以至於你必須不斷追尋他人的認同及肯定。他人一有反對的眼神、批評的口氣,你就立刻陷落挫敗深淵,反覆責問自己:為什麼總無法讓別人滿意?為什麼這麼努力、這麼付出了,那些人還不願肯定你的好?
你若無法覺察,自己是如何「不把自己視為『完整獨立的一個人』」,總是依附著他人的贊同和認可,你就無法真正開始,長出承擔自己生命的力量。
當我們還給自己身為「一個人」的自主及權利,我們也才能真正有力量給自己,從內在長出力量,為自己的生命負責及承擔。
如果你一直抗議、埋怨他人的壓制或否定,並且不斷以行為去和對方抗爭、拉扯,這也不是真正懂得承擔自己的生命。這仍是把自己放在「幼小孩子」的位置,任由殘留的幼兒性格作祟,再次重演因為渴望不到父母、長輩的認可,而耍著孩子脾氣,以頂嘴或是生悶氣的方式,向那些你在乎、重視的權威人士「討愛」「討肯定」「討滿足」。
一個能獲得肯定的人生,是一個能承擔自己生命的人生。即使沒有功成名就、光宗耀祖,單單因為我們「懂得承擔自己的生命」,願意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我們就值得一份肯定。
當然,你也可能事事都能做到讓人滿意,也確實擁有讓人稱讚的成就,諸如名聲、地位、學位等等社會條件,但是,如果這些都是照著別人的要求或是標準而做,沒有你自己的思想、意志、意願,你所過的人生,也只是「別人認為好」的人生。是「別人要的人生」,而不是真正屬於你的。
你懂了自己的心,懂了自己的意願和喜好,懂了自己真正想過的人生,你的人生,也才真的能由你來創造、來實現。
如果,你一直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你又如何確知,你過的人生,真的是你要的人生?又怎能讓你確實感受到自己的內在力量?如何能從內心深處肯定自己,為自己感到實實在在的榮耀和心滿意足?
你的存在,一定有屬於你的力量和能力,足夠讓你付出,完成自我的生命實現。
然而,唯有你真的挺了自己,充分信任自己,你的內在力量才會發生效力,滋養自己的茁壯。
這本書,是由你的勇氣召喚而來,來到你生命中。透過理解「害怕做自己的20個因為」,與「如實長出生命力量的5個所以」,誠實面對自己、認識自己;如實接受自己的痛苦,如實解決自己的問題。
當我們願意誠實與自己面對面,我們就不必討好全世界,只需做真實的自己,忠實支持內在的自己成長、茁壯,讓生命的力量,完整合一地活出來,完成屬於自己想要創造的人生。
一封信,給19歲的我
親愛的:
你的信裡說,你很不快樂,日子過得很不好,你總是揮不去自己生命是場錯誤的念頭。
你想著,既然不能決定要不要來到這世上,總能決定要不要活在這世上吧!
生命對你來說是難以承受的沉重,而這樣的沉重卻有好長的一段日子無人能分擔,也無人能理解。你不止一次懷疑,你會帶著痛苦與悲傷走到生命的盡頭,你看不到任何救贖,也不相信會有任何安慰。
生命,只是一場荒謬罷了,你是這麼認為的。
你問,究竟要痛苦到什麼時候呢?為什麼不能拒絕不想發生的事呢?又為什麼生命像被詛咒似的,總要注定被遺棄、被傷害。你不明白,為什麼你不能做一個樂觀開朗的人,為什麼悲傷與痛苦總如影隨形跟著你。
我多麼慶幸你願意和我談內心這些痛苦的感覺,當你願意給我機會回應你,我相信你的內在是何等地想「活下去」,並且想要活得好,所以你試著再給自己多一次機會,來化解痛苦。
這些年,我一直潛心了解,何以一個充滿痛苦與不堪的生命,會讓人痛苦與難堪呢?為什麼痛苦難堪的生命不能獲得人們接受;為什麼無法平心靜氣、不需附加太多解釋,安然接受這是生命過程?
我漸漸體會,人們有多恐懼遭受悲傷不幸的事,越是恐懼,就花越多的力氣去迴避。但許多事既是事實,也是不能討價還價的,於是玄之又玄的方法,改命、改名、改風水,只要能除去那些無以對抗的無助感覺,都成為一線生機。卻抹滅了自己能為自己努力、學習、探究及歷練的力量。
我知道許多時刻,你是真的想放棄自己。你認為沒人會在乎你生命的存在或消失。你找不到自己,心裡疑惑著存在的意義,也懷疑自己的價值。你不知道,對存在意義的疑惑,是成長必經的道路,是每個生命都要面對的課題。你就是想放棄⋯⋯
痛苦是一種奇妙的感覺,痛苦讓生命停滯,也吸取所有的動力,讓人像一灘死水,只剩孤寂與癱軟,看不見任何光亮。
但是,你決定給生命多一點時間,給自己更多鼓勵。我想,能繼續走下去,除了你一身的傲骨之外,還有你的信心與盼望。
你總是願意相信,痛苦經歷只是生命暫時受烏雲覆蓋,其實,烏雲之上仍有太陽,你相信生命有一天必能撥雲見日,你盼望看見陽光照進生命,讓生命光亮起來的那天。
於是你勇敢了起來,希望解除痛苦,決定在渾沌不明中走入許多人害怕的黑暗裡—誠實面對深層的內心,那被廢棄與遺忘已久的地方,你知
試閱
受苦及失望?
因為—討好性格,來自對關係的依賴
■我曾跟你一樣脆弱
父母太早消失在生命中,讓我以為,我天生就不被喜歡和接受。
我以為只有討別人喜歡,只有讓別人高興,
我才可以在他人身旁,不會被忘記,
也不會再經歷任何人的遺棄。
你忘了,從什麼時候開始,只要在關係中,你就自然而然想要讓別人喜歡和滿意。只有讓別人喜歡和滿意,你才會感覺到自己的存在有價值。
尤其,當別人表現不喜歡、不滿意,就會馬上引發你的焦慮及不安,好像你是一個很有問題的人,很麻煩,讓人嫌棄。
你的潛意識總是不自覺地湧現出一些零散的畫面。那是在童年時期,大人用惡狠狠的、冷漠的眼神,對著你說:「如果不乖乖聽話,就不要做我們家的小孩。」「我們家,沒有這麼差勁的小孩。」
有些時候,你一做錯事、不符合他人要求,大人嘆氣、瞪你一眼的不耐煩神情,就會在你腦海裡閃過。
你搞不清楚究竟為什麼,這些畫面會一再自動浮現?你就是會瞬間不安、恐懼,深怕自己會被嫌棄、被丟掉,被視為不該存在的垃圾、沒用的東西。
那種會「被丟掉」的感覺,簡直要你的命,彷彿亮起紅色危險警戒。一種讓你窒息的痛苦感猛然襲來,腦袋裡轟隆隆的聲音響起,聽不清楚外在的聲音,也聽不清楚自己內在的聲音,只感覺到自己突然被移到另一個時空,看得見周遭卻感受不到。
然後,你會立刻道歉,馬上說對不起,要對方別生氣、別失望、別拋棄你。接著,大量承諾脫口而出:你會努力改進;你會盡力辦到;你會照著對方的意思做,不再有疑慮,不再有個人的想法及感受。你甚至會以哀求的口吻討饒,只要對方不要離棄你、不要排除你,不要對你失望,你什麼都願意聽對方的。
你是不是曾經看見自己這樣的姿態?看見自己的哀求及討饒?你可曾在這一刻連結到自己的感受,覺得自己可悲堪憐?
你的討饒,正是一種討好,以弱者的姿態,要對方不要傷害你、遠離你,不要棄你於不顧。在你的認知裡,你是沒有能力和力量去選擇關係的。只要有人「要」你,你都謹慎小心、戒慎恐懼,避免別人對你厭煩,最後遺棄你。
所以,你只能努力討好、迎合,努力的把自己摒棄,只求可以委身在關係裡,這樣就可以獲得讓你安心的依附,不用感覺到只有自己一個人的孤獨感和無助感。
你害怕獨立、孤單一個人的感覺,所以無論如何,你都要緊抓關係,依附在另一個人身上。只要有人「要」,就能證明自己不是垃圾、不是廢物,不是被人失望唾棄的那一個。■深層心理對話從無助到恐懼
當我們是小孩子的時候,因為身體弱小,體能有限,還無法靠自己一個人生存,免不了得依賴在身邊照顧我們的大人。
在這個時期,身邊無論是怎樣的大人—不管有沒有照顧能力,慈愛或冷漠、理智或暴力,我們完全無法選擇要或不要,只能緊緊依賴著他們。他們存在,我們才有機會存在。他們不離開我們,我們才能夠安全。
這是小孩子時期的我們,對重要照顧者所產生的依戀情感。為了確保生存得到保障,獲取情感的安撫及關注,即使這重要的照顧者情緒不穩定、若即若離,或是出現暴力及傷害行為,對一個小孩而言,他只能承受、忍耐,即使無助、恐懼、痛苦,為了能活下去,他什麼都得接受下來,說服自己這沒什麼。不然能怎麼辦?
這是我們對於「無助」的初次體驗。體驗到「無助」的年紀越小,我們就越被無助情緒束縛、綑綁,過早經歷「無助」的人,也是過早經歷「恐懼」的人。除了情緒綑綁及限制行動能力,恐懼的情緒,也常會引發許多不合乎現實感的「恐怖想像」,例如:「一旦沒有了他,我就死定了。」「那件事若發生,一定可怕極了,我絕對無法承受。」「如果他不要我,我就再也沒有活著的意義⋯⋯」
平常習慣性壓抑的無助及恐懼,只要相仿的情境一出現,就會像是觸碰到深埋的地雷一樣,瞬間爆發,將自己炸得魂飛魄散。
如果內在只住著一個「孩子」的靈魂,當我們遇到情緒爆發的情況,或是經歷到無助及恐懼時,我們的內在無法有另一股力量,來安撫照顧、陪伴引導。我們只能任憑內在的小孩驚慌失措、沮喪崩潰,卻絲毫沒有安頓自己的方法。除了忍受這些不舒服,強壓這些痛苦情緒,別無他法。只能咬著牙關,靜待黑夜離去,直到下一次再度爆發⋯⋯
■你可以這麼做不要急著消除恐懼
你記得嗎?幼年時,你還沒能真正了解發生什麼事。若是失去一個依靠的對象,確實會令你驚慌、無助和恐懼。因為你還小,沒有半點辦法靠自己活下去,你需要大人的存在。
但是,如今你已經不同了。身軀長大了,力氣也大了,處世方法也隨年齡增長而有所精進。你已不是過去時空中的無助小孩,只能任憑環境傷害及挫折。除了意識上要確實明白,你不再是那個「害怕被丟下」的小孩之外,在潛意識,你也要能與你的恐懼及焦慮共處、共存。不要試圖急切地,消除恐懼、焦慮的不舒服感覺,因為當你急切想消除那些不舒服感覺時,你會立刻的奔向你想依賴的人,會希望透過依附在和另一個人的關係中,讓自己以為自己是安全的、有人要的,不會被遺棄的。
於是,你會不顧一切捨去自己,討饒、哀求,希望對方不要離開你,好讓你繼續依賴在他的身邊,渴求他的關注和愛惜。即使,這可能性相當微小。
只要一被恐懼及焦慮綁架、壓制,你就幾乎不會相信,自己能有獨立的勇氣和力量。
你會以為,一旦靠自己獨立,就會慘遭懲罰、排除,甚至責備與嘲諷。那些你兒時被驚嚇的經驗,會毫不遲疑說服你,這一切都是真的;你毫無能力,你只會被驅逐、被丟棄,你將會過得很可憐、很不幸、孤伶伶,沒有人聞問,也沒有人關心。甚至會被取笑,誰叫你自以為是。
真正讓你動彈不得,對自己失去信心的,是那些被你壓抑到潛意識的恐懼及焦慮,而不是你理智所知道的事實(你已經長大了,有獨立行動的自主和自由)。
所以,請這樣為自己改變,不要放棄告訴自己:「我已不是過去無助、恐懼的我,過去的我遭受過許多恐懼及擔心,因為我確實能力不足,也弱小。但是,現在的我,懂得如何照顧自己,懂得為自己分辨什麼才是對自己良善的事。照顧、保護自己,我不再交給他人,期盼他人來滿足和負責。我願意好好擔負起照顧及支持自己的責任。我有意願和權利,先為自己的福祉著想,好好努力。」
因為—無止境的恐懼和不安全感
■我曾跟你一樣脆弱
記憶之初,我所認識的世界,冷酷又殘忍。
他們告訴我,沒人愛我。
還告訴我:「如果不聽話、不乖、惹麻煩,那就不要你了。
連你的父母都不要你,你還不好好看人臉色?」
你總是心慌慌的,任何你從來沒有接觸過的事情,你都先認定自己「做不到」「做不好」。
在未跨出第一步前,你會盡一切可能地想:所有最壞、最糟的情況,都會發生在你身上。
你非常習慣「先想起來放」。想著失敗時,可能出現的所有嘲笑;想著他人對你不以為然的上下打量;想著人家肯定在背地裡等著看你失敗。然後,你會想起所有過去所經歷過的挫折,心裡想著:「沒錯!我從小到大都是如此,總是被看笑話,總是被別人嫌惡地說,我總是搞砸、做不好。」別人總在你搞不清楚怎麼回事的時候,狠狠踢你一腳,落井下石地說:「早跟你說過了,你還是這樣⋯⋯」或是有人不耐煩地破口大罵:「你是哪裡有毛病?一定要把事情搞成這樣,才會高興?」
那種鄙棄你是十足敗類、惹人厭角色的斥責,讓你像驚弓之鳥,不知道從哪裡,在何時,又會射出一支支無情之箭,刺得你遍體鱗傷。
你很想跟上這個世界的腳步,也很想迎頭趕上他們的步伐,但是你真的不明白,為什麼好像所有的嫌棄和意見,總是不停朝你而來,彷彿你的感受一點都不重要。在
他們眼中認定你是不及格、不符合標準的,甚至說你的存在好奇怪。
沒有人知道,你常常一個人在黑夜裡哭,在獨自一個人回家的路上,你深鎖眉頭,不明白,是這世界的規則和方式,對你太困難?還是,是你太不知道如何應和別人?以至於總是那麼被挑剔,被歸類為「麻煩之人」。
你其實很沮喪,也很痛苦,因為沒有人可以一直承受被排斥的感覺,卻不以為意。只是,好像只能說服自己:「隨便,我不在意。」卻無法有足夠的內在信心,告訴自己:「我只是和別人不同,不表示我不好,不表示我沒有資格存在於世界上。」
在還未能完整接受自己時,我們就是無法心平氣和「做自己」。也無法氣定神閒地「允許」自己的不同、「允許」自己可以有存在的位置。我們就是如此辛苦,繼續忍受,說服自己:「不要介意,不然能怎麼辦?」
■深層心理對話是「你」選擇了在乎的對象
停止再追逐那對你不以為然的人的認同了,也停止用盡心力摸索他想要的標準,來討好他。
那是你幼年時的陰影;總是聽著大人的標準,聽著他們對你不滿意,而感覺到自己的不好,和不值得存在的不安。
你內化了他們的標準,內化為你唯一的價值觀,以為只要達到了、符合了,他們就會對你鼓掌,讚賞你的努力。
而成年後,那些對你不以為然、不滿意的人,總是喚起你的不安及恐懼,於是,你就如小孩時期一樣,要自己盡力符合要求,讓對方沒話說,這就是你「解決」不安及恐懼的方法。
其實,你有沒有注意到,是你選擇了要在乎的對象,也是你選擇了要關注那些對你不以為然的人。
如果,你的內在沒有設定那個程式,這些人又怎麼會如此觸動你的情緒,引發你的反應?所以,別再拚命追逐與滿足對方,而是停下來,回頭過來看看自己,真心地問:「你做得不夠嗎?你不盡力嗎?你難道不覺得累,不覺得辛酸嗎?」
然後接著問自己:「你的感覺不重要嗎?」「你難道不值得被善待嗎?」
對自己能保持關愛的情感,我們才能在內心對自己有了慈悲,有了友善的連結。
如果對自己不聞不問,一遇到他人不滿意的反應,恐懼不安就立刻鋪天蓋地,讓我們忙亂迷失,那麼,情緒的風暴必然反覆吹襲,使我們失去方向,混亂得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誰。
■你可以這麼做把心中那些「過去的人」請出去
如果,你緊抓著早年「失敗」的記憶,接下來,人生將會自動化地「失敗」,如此才符合你對自己的認定與設定。
當你無條件地相信自己時,「相信」會回饋給你力量,推你一把,使你往實現自我的方向行動。
然而,為什麼相信自己這麼難呢?因為那是我們人生早年生活裡非常缺乏的經驗。早年(特別是五歲前)所經歷的生活經驗,我們幾乎不會有任何懷疑,無法透過個體的篩選,決定我們要什麼經驗、不要什麼經驗。這一切都受到個體的家庭環境和教養方式影響。
如果早年生活環境充滿負向語言和負向的情緒,像是不斷以嫌棄或指責的態度,對個體的情緒反應、想法和行為,表現出批評和辱罵,以一種洗腦式的方式要孩子接收「你不好」「你很笨」「你很煩」「你問題很多」「你很壞」⋯⋯孩子就會不加思索(無法有分辨能力)地全盤接收,並且深信不疑。
儘管後來,成長過程中有許多機會可以讓個體知道,他其實不是一無是處,有天賦優勢或是很棒的能力,但他的早年生命經驗,會難以鬆動地說服他:「你不好」「你很笨」「你很煩」「你問題很多」「你很壞」,更可能使他變本加厲地認定自己:「沒資格」「沒能力」「沒價值」。
你要覺察,你是如何持續地認同過去那些傷害你、辱罵你、貶抑你的人,持續讓那些「過去的人」掌控你的生命,掌握最大的權威。他們始終在你的心中,無法被你「請」出去,你如此習慣地授予他們絕對權威,接受他們言語及對待的方式,支配、恐嚇、威脅甚至辱罵你。除了在心中壓抑所有的不甘心及憤怒,扭曲成委屈和受害情
緒,你絲毫不敢也不認為,你才是自己生命的權威,才是生命的主人,而非他人的奴婢或僕人。
請還給自己生命的權威和主人身分。拿回你對自己的認同和承擔,你才能真正的「是自己」,實踐你想要的生命景象。你害怕的「變」,讓你以為是一場失控,一種你難以承擔的壓力。但是你要認真而專注地思考,「不變」難道真的壓力比較小?真的比較不失控?
難道不是一種慢性的崩塌和侵蝕,正在發生?
而改變的契機,第一步就是「自覺」,仔細覺察思維的改變,覺察思考習慣。你的思考模式或許一直將你習慣性地帶進絕境,而不自知。
勇敢,創造你要的人生
生命的真實,
在於我們有創造、克服、忍耐、改變及愛的能力,
這都比我們經驗的苦難更強大。
─本.奧克里
所以—溫柔對待,比要自己堅強更有力量
你的生命,一路走來,究竟是怎麼長大的?
究竟為了什麼在忙、在拚?
究竟為自己留下了什麼?
究竟是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
你會怎麼回答?
你的答案裡,有越多「不得不」,有越多情非得已,你的不快樂感覺,和沮喪低落的反應,就會越強烈。
在這樣的答案裡,你的內在所說的是:「這世界對我有好多要求。這世界不是我可以掌控的。這世界總是發生許多讓我必須去犧牲、必須去承受的事,即使不關我的事。」
在這樣的反應裡,你有沒有看見一個人與世界之間的關係?世界,是控制他的;世界,是要求他的;世界,是他必須去服從和犧牲的。換言之,他和世界的關係,不是正向關係,而是操控的關係,剝奪及犧牲的關係。
在世界面前,這個人就像是俘虜或奴隸,失去自尊、失去自我價值,無法成就他個體的生命完成。
一個人與世界的關係,若是不和諧,他與自己的內在關係,也不會是協調的。當他覺得被世界壓迫欺負,他會因此覺得受害,接著開始同情自己或厭惡自己。無論是同情自己,或厭惡自己,都將使內在形成兩股勢力,分裂成好多不同的我,來指責自己,或憐憫自己。
如果,我們可以接受這個世界本來就有屬於它的樣貌,不論我們喜不喜歡,都是這世界的一部分。同時,接受這世界的種種景象或情境,提供我們一面鏡子,鏡射反饋給我們所認識或還不認識的自己,從中得到更多自我發現及自我探索。
那麼,所有發生過的事件、情境,就會有一個有價值的意義,讓你懂得看見自己,發展自己,並成為真正的自己。
所以,不要因為這世界發生了不好的事,對你產生了傷害和逼迫,而反過來傷害自己。也停止在已經很難承受的情況下,給自己更多不合理的要求和指責。有時候,混亂和失控,是為了找回新的秩序、建立新的結構。所以,找回自己的平和,陪伴自己走過生命裡,那些不容易經歷的時刻。
人生的歷程,不會總讓你快樂和愉悅,也不是永遠都能滿足你所渴求的願望。更多時候,人生其實充滿各式各樣的難題,讓人掙扎而矛盾,也讓人挫折而迷惘。許多時候,我們或許都不是真的明白,究竟為何那些人、那些事,要存在我們的生命中,莫名其妙地帶來許多破壞和傷害?
但是,即使再不明白,也無法找到真正的答案。那些亂七八糟、狗屁倒灶的情況,也還是自顧自地發生、演變。無論如何,你還是要願意沉住氣,保守你的心,溫柔地對待自己。因為唯有我們內心可以對自己柔軟,可以以愛接納自己,我們的內在才不會經歷四分五裂的衝擊,而支離破碎。
所以,與其要人生總是保持堅強,來面對所有混亂、充滿壓力的時刻,更重要的是,對自己要有一份情感,願意以溫柔支持自己、善待自己。
讓別人就只是「別人」,不是決定你生命是否平穩的那個人。讓你自己,帶著意識,開始學習將自己視為一個練習愛的對象。唯有你內心有溫柔及愛了,你的世界,也才開始會發生溫柔及愛。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相關商品
完美情人不存在:從愛戀關係的內在陰影和心理投射中覺醒,破除愛情幻覺
受害者情結:擺脫惡性糾葛的人際關係,重新找回完整的自己!
療癒孤寂:30堂課學會接住自己,建立內在安全感,成為能與他人連結的完整自我
可惡的他人和可憐的自己:即時療癒人際關係的痛與情感內傷
敬那些痛著的心:蘇絢慧的暖心放映時光
七天自我心理學,找回原本美好的你
你過的,是誰的人生?如實長出生命力量的5種鍛鍊
慣性討好:不再無底限迎合,找回關係自主權的18堂課
找回愛與尊重的自尊課:擁有安穩的自尊,安心成為自己,在關係裡自由自在
成為自己的內在英雄:6種人格原型,認識「我是誰」,活出最好版本的自己!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