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0919_開學季語言展

或許,我就這樣一個人走了:在時光靜止的孤獨死模型屋裡,一位遺物整理師重現「死亡終將造訪」的生命場景

本書不是為了讓人震驚,而是希望提醒世人:有生之年,請好好學習面對死亡。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 會員好評 ★★★★★(1)
  • 5個人喜歡
  • 分類:
    中文書社會哲思社會議題社會觀察評論
    追蹤
    ? 追蹤分類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分類新品通知。
  • 作者: 小島美羽 追蹤 ? 追蹤作者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作者新書通知。
  • 譯者:陳柏瑤
  • 出版社: 麥田 追蹤 ? 追蹤出版社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出版社新書通知。
  • 出版日:2021/01/07
  • 相關主題: 孤獨死

出版情報

每個人,都有孤獨死的可能!

2021/01/25 每個人,都有孤獨死的可能! 這句話著實令人震撼、但細想之後又難以反駁。這就是本書給現代社會的一個當頭棒喝。 原文書名直譯是《在時間終止的房子裡:遺物整理師藉由模型屋訴說關於孤獨死的故事》,意思也一目瞭然。作者小島美羽女士年僅二十二歲時就從事遺物整理兼特殊清掃的工作。而且,還特別是「孤獨死」的現場。當死後一段時間才被人發現,遺體所在的現場若沒有特殊清掃經驗與技術的業者,通常僅能清潔表面,導致仍有揮之不去的異味殘留,這時,就需要像作者這樣的專業人士前來處理了。 或許,我們都覺得孤獨死往往只發生在獨居的老人,或許因為貧困,或許無可依親,然而,從作者幾年的經驗來看,孤獨死的可能性遠超過我們想像。只要身故的時候旁邊正好沒人,也就符合了「孤獨死」的定義。 而更讓我們震撼的是,從作者親歷孤獨死現場的經歷來看,有太多人其實在死前都還沒有好好規劃自己的身後事。作者就在書中寫道,當她前往孤獨死的現場時,常常會有意料不到的闖入者,以「死者生前的朋友」身分突然冒出來,他們甚至在親友面前肆意取走死者的遺物,然後說「這是死者約定好要給我的!」,然後大搖大擺的搜刮而去。 本書還有一章提到了寵物。現代人流行飼養寵物,甚至將寵物取代親人,跟寵物建立了比人還親密的關係。但當飼養多隻寵物的主人不幸孤獨死的時候,這些寵物又該何去何從呢?作者就分享了曾經歷過的數個案例。當死者終於被人發現的時候,死者所飼養的寵物都已無比狼狽,即使僥倖沒有餓死、渴死,也都奄奄一息失去了生命的光采。這些寵物的飼主或許沒有想過,自己與寵物的生命不可能同時走到盡頭吧!所以若希望自己最愛的寵物能幸福生活,或許也該把牠們納入自己的死後之事來考慮設想。 作者小島美羽把她這麼多年的工作經歷,動手做出了微縮模型屋,透過這些時光停止在某一刻的模型小屋,讓世人親眼目睹孤獨死亡的現場,也點出了死亡終將造訪、很少人能決定自己會以哪種方式死去。 這也是中文版書名定為《或許,我就這樣一個人走了》的構想緣由。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沒人想孤獨死,但極少人能決定生命落幕的方式,
唯一確定的是,每個人終將面對死亡。
在那之前,請不要逃避,學習與死亡共處吧。

 
 

如果本書使你感到震驚、不忍直視,甚至噁心,
那是因為作者揭露了生命的本質中,最痛苦的一面。
這麼做,為的是提醒世人:有生之年,請好好學習面對死亡。


各界推薦 ▍

大師兄(《你好,我是接體員》作者)、金浩鑫(「社團法人中華長照協會」理事長)、洪仲清(臨床心理師)、許皓宜(心理作家、諮商心理博士)、廖心筠(收納教主)、鄭鴻展(微縮藝術家)、盧拉拉(《命案現場清潔師》作者)、蘇絢慧(諮商心理師、作家)◎齊聲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本書特色 ▍

在步向超高齡化社會、擁抱獨居、人際關係愈漸疏離,甚至因全球疫情不得不在家隔離的時代,一本貼近社會脈動的必讀之書。
‧ 收錄八座震撼人心的「孤獨死微縮模型」,在令人屏息的細節下,呈現死亡最真實的一面。


 
內容簡介 ▍
 

一個努力成為「遺物整理師」的年輕女子 × 八座重現數百件死亡現場的「孤獨死模型屋」◆

她把令人不忍卒睹的孤獨死,化為精巧逼真的微縮模型屋
數百件死亡現場的共同特徵、來不及說出口的故事,皆濃縮其中
◆◆



◇────────◇
每個人,都有孤獨死的可能。

無業、家庭關係疏離、獨居於老家的中老年男子;
單身、四十多歲、因某種原因而無法按時倒垃圾,或患上囤積症的上班族女性;
在冬日的浴室或廁所,因劇烈溫差而休克、從此不再醒來的長輩;
與心愛的毛小孩同住,卻比牠們早一步離世的人;
自殺者。

令人訝異的是,許多家屬事後都說:「從沒想過,親人會以這種方式死去。」
◇────────◇


孤獨死,又稱「獨居死」,或「無緣死」。意味在無人看顧的狀態下死於自宅,並因鮮少與外界互動,導致死後經過了一段時間才被發現。以作者小島美羽處理過的個案為例,最長的時間是兩年。

在日本,每年約有三萬人孤獨死。十年以來,孤獨死成為電視雜誌經常取材報導的社會問題,如今,也是台灣人耳熟能詳的詞彙。然而,對於孤獨死的真實樣貌,大眾的理解仍相當薄弱,或是把它視為在社會陰暗角落才會發生之事,或是把孤獨死的死者視為可悲可憐之人,很少有人真切意識到,死亡往往猝不及防,其實每個人都可能孤獨死去。

在作者經手的案例裡,便有二十幾歲、正要展開大好人生的青年。
也有生活條件優渥、退居山林隱居的成功人士。
有的死者家中掛滿相框,照片中猶見與親朋好友齊聚一堂的燦爛笑容。
他們,都是真實活過的人。

孤獨死本身並無好壞,亦不能定義一個人的存在。
唯一可確定的是,即使我們無法屏除孤獨死的可能性,但仍能看清死的本質,把握一去不復返的「當下」。

小島美羽是專業的遺物整理師,由於其生父也與孤獨死擦身而過,眼看父親臨走之前幾無意識,卻在家人聲聲呼喚時流下一滴淚水,這使她重新思索了自己與父親的關係。懷著對亡父的遺憾,小島走入了特殊清掃兼遺物整理這個一般人避之唯恐不及的行業,在高達百分之九十九的離職率下,一做就是五年;而她一年要處理三百七十件以上的案子,其中孤獨死就占了將近四成。
為了讓社會大眾對孤獨死有更真切的體認,自二○一六年起,小島投入了「孤獨死模型屋」的製作,並在一年一度的東京國際殯葬產業博覽會展示,從此大受矚目。本書是她「捕捉死亡」的成果,收錄她製作的八個孤獨死模型屋成品,在精緻卻令人悚慄不安的細節下,隱藏著的,是她竭力讓死亡停格、迫使人們「直面孤獨死」的心意。

編輯推薦


每個人,都有孤獨死的可能!
(文/麥田出版 編輯部)


每個人,都有孤獨死的可能!

這句話著實令人震撼、但細想之後又難以反駁。這就是本書給現代社會的一個當頭棒喝。

原文書名直譯是《在時間終止的房子裡:遺物整理師藉由模型屋訴說關於孤獨死的故事》,意思也一目瞭然。作者小島美羽女士年僅二十二歲時就從事遺物整理兼特殊清掃的工作。而且,還特別是「孤獨死」的現場。當死後一段時間才被人發現,遺體所在的現場若沒有特殊清掃經驗與技術的業者,通常僅能清潔表面,導致仍有揮之不去的異味殘留,這時,就需要像作者這樣的專業人士前來處理了。

或許,我們都覺得孤獨死往往只發生在獨居的老人,或許因為貧困,或許無可依親,然而,從作者幾年的經驗來看,孤獨死的可能性遠超過我們想像。只要身故的時候旁邊正好沒人,也就符合了「孤獨死」的定義。

而更讓我們震撼的是,從作者親歷孤獨死現場的經歷來看,有太多人其實在死前都還沒有好好規劃自己的身後事。作者就在書中寫道,當她前往孤獨死的現場時,常常會有意料不到的闖入者,以「死者生前的朋友」身分突然冒出來,他們甚至在親友面前肆意取走死者的遺物,然後說「這是死者約定好要給我的!」,然後大搖大擺的搜刮而去。

本書還有一章提到了寵物。現代人流行飼養寵物,甚至將寵物取代親人,跟寵物建立了比人還親密的關係。但當飼養多隻寵物的主人不幸孤獨死的時候,這些寵物又該何去何從呢?作者就分享了曾經歷過的數個案例。當死者終於被人發現的時候,死者所飼養的寵物都已無比狼狽,即使僥倖沒有餓死、渴死,也都奄奄一息失去了生命的光采。這些寵物的飼主或許沒有想過,自己與寵物的生命不可能同時走到盡頭吧!所以若希望自己最愛的寵物能幸福生活,或許也該把牠們納入自己的死後之事來考慮設想。

作者小島美羽把她這麼多年的工作經歷,動手做出了微縮模型屋,透過這些時光停止在某一刻的模型小屋,讓世人親眼目睹孤獨死亡的現場,也點出了死亡終將造訪、很少人能決定自己會以哪種方式死去。

這也是中文版書名定為《或許,我就這樣一個人走了》的構想緣由。

作者

小島美羽


一九九二年八月十七日生於日本埼玉縣。自二○一四年進入遺物整理清理服務股份有限公司ToDo-Company工作,負責遺物整理、垃圾屋清掃、孤獨死特殊清掃等相關業務,主要工作內容是處理孤獨死的死者所遺留的房子。她受到委託的案件,一年約有三百七十件以上,其中六成是遺物整理,近四成是孤獨死的特殊清掃。二○一六年,小島美羽以自學方式開始製作重現孤獨死現場的模型屋,在國內外媒體或社交平台上蔚為話題。

譯者簡介

陳柏瑤


日本女子大學畢業,曾於日本居住六年。目前專職翻譯,同時從事日文教學工作。

攝影者簡介

加藤甫


一九八四年生於日本神奈川縣。師事攝影師西村陽一郎。除了以自由攝影師的身分在各媒體擔任攝影之外,也於各地進行藝術家、音樂家、藝術季的紀錄攝影。

目錄

目次

前  言 日本的孤獨死/我製作模型屋的理由
第1章 音訊全無的父親
第2章 每個垃圾屋各有其苦衷
【Column 1】房東們的苦惱
第3章 家中的密室:廁所裡的孤獨死/浴室裡的孤獨死
第4章 充滿遺物的屋子
【Column 2】令人無法忘懷的遺物
第5章 留在牆壁上的「對不起」
第6章 被留下的寵物們
第7章 最後的棲身之所
寫在最後

試閱


我從事遺物整理兼特殊清掃的工作,是始於二十二歲,來到今年,正好已滿五年。

我還清楚記得第一次踏入孤獨死的現場時,那種不可思議的感覺。那間突然失去主人的屋子,宛如時間靜止了般,過去以來的生活、人生,完全被停止在那裡。

孤獨死,在現今的日本,正持續增加中。

日本的孤獨死
所謂的孤獨死,就是在無人看顧的狀態下死於自宅,從死亡後到被人發現已經過數日的狀態。據說,在日本,每年約有三萬人孤獨死。這十年來,孤獨死成為電視或雜誌經常取材報導的社會問題,也是每個人耳熟能詳的詞彙。不過,我以為孤獨死並不是糟糕的事。畢竟誰也無法阻止死亡,況且許多人也期望在待慣了的家中往生(此時說成「自宅死」或「自然死」,或許更為貼切),而不是在醫院或養老中心等處。所以孤獨死本身並無不是,問題在於距離被發現的時間長短。

我被委託的案件,一年下來大概有三百七十件以上,其中六成是遺物整理,近四成是孤獨死的特殊清掃。尤其在夏季,往往是因異樣的惡臭傳開之後才被發現,因此孤獨死的委託案件必然也就隨之增多了。

就我個人目前經手的孤獨死現場來看,從死亡後到被發現,時間最長的是兩年。換言之,兩年的期間,無人察覺,只有死者獨自等著被發現。縱使兩代同住於一個屋簷下,但有些案例被發現時甚至已經是一週以後。或許聽來匪夷所思,卻是實際的現實。由此不難理解,當事人與家人、朋友或鄰居已經沒有交流對話了。因為,孤獨死就是與周遭的溝通不足所引發的問題。

然而為什麼只有在日本,孤獨死才多到足以形成社會問題的程度呢?由於國外很少有所謂的孤獨死,因此在對日本的狀況感到震驚之餘,國外媒體也屢屢報導。在日本,隨著核心家庭化,高齡者為了不成為子女的負擔,希望獨自住在自己已習慣了的舊家;還有看護設施所費不貲或設施不足,因而難以利用等問題。儘管如此,最重要的是,大多數人從未意識到自己可能成為事件的當事者。許多委託人都提過,他們萬萬沒想到,自己的親友竟死於孤獨死。

我製作模型屋的理由

最初,我製作孤獨死的模型屋是開始於二○一六年。當時是為了一年一次在東京國際展示場舉辦的喪葬業展示會「國際殯葬產業博覽會」而做的。

過去以來,大多都是搭配工作現場的照片,向參觀者說明我們的工作,以及孤獨死的議題。然而選擇照片時,我們仍得考量到不暴露現實的部分,因為如果使用實際的孤獨死現場照片,不但會帶給觀者衝擊,再者,也會擔心這樣的行為是否枉顧死者的隱私,又或者怕勾起家屬悲傷的記憶。

然而在另一方面,我擔心媒體沒有報導到現實情況。日本媒體在報導孤獨死現場時總以馬賽克處理,隱去了最核心的部分。如此一來,絲毫無法引發人們思考自身也可能陷入孤獨死的危機感。其實,任何人都可能死於孤獨死,即使年齡尚輕的人也不例外。我二十二歲時所清理的孤獨死現場,死者也同樣是二十二歲的年輕男子,他被發現時,已是死後的三個月。

希望大家瞭解現實狀況,卻又無法如實以告,或沒有人願意如實以告。

到底該如何是好呢?

那時,我想到了「模型屋」。儘管我從來沒有做過模型屋,但既然是模型,就不至於過分寫實,也讓人更願意耐心觀看,不是嗎?況且,還能綜合現場的特徵在一個模型上。對於我的提議,社長僅僅是一笑置之,但我那種「凡事先做了再說」的個性,逼得自己不僅當場宣告將在博覽會展示,也自掏腰包買了道具與材料,利用工作之餘的時間,開始反覆試驗製作。社長見狀,雖然對我半是嘲弄,卻還是默默守護著我。

最後,我總算完成了模型屋第一號作品,稱不上精巧,但在國際殯葬產業博覽會展示時大受好評,吸引了眾人的目光。翌年,我又再製作展示更寫實的模型屋,參觀者在推特或SNS廣為分享,於是引來了電視或雜誌的關注報導。

截至目前,我製作的模型屋共有九件,本書介紹了其中的八件。每件作品都濃縮了我日日目睹孤獨死現場的房間特徵,再予以忠實呈現。因此,它們並不是某個特定的現場,即使是書中介紹與提及的案例,為了避免讓人聯想到某位特定的案主,我也更動了部分的細節。此外,基於這些是孤獨死現場的模型屋,本書的部分篇幅包含了再現血液或體液的模型屋照片,恐怕會給人不舒服的感覺,未成年者、敏感不安者在閱讀之際,也請留意。

本書的目的,並不在於討論防範孤獨死所提出的具體方案,而是希望至少讓每個人都能夠理解孤獨死的現實狀況,進而思考這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同時,閱讀本書的你,如果心頭浮現了那個人─獨居的父母親、變得疏遠的親戚友人、鄰居的老人家們─拜託請務必向他們打聲招呼,或找機會拜訪他們。若是等到他們走了,一切就都太遲了。

經常有人問我,會繼續製作這樣的模型屋嗎?我想,如果我要傳達的事情已經不復存在,或是縱使不製作模型屋,這世間的每個人也都可以接納孤獨死或自己必將死亡的事實,我應該就不會再做了。

不過,我現在仍持續製作著。

我會持續製作下去,直到每個人都能體認到那並非他人之事,而是真實的現實為止。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3448488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144
    • 商品規格
    • 21*14.8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共1 則好評)
  • el**irs 說:
    2021-01-07
    作者的工作態度令人尊敬,而且為了讓世人更瞭解孤獨而終的發生並不少見,特地學習如何製作模型,看了現場模型屋的感受,真的很震撼......

相關商品

全選
※ 出版日十年以上商品需另下訂,調貨時間較長,無法與一般商品合併結帳,敬請見諒。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網友掛保證,絕不踩雷書單如下 ↓↓↓
預計 2025/09/19 出貨 參考庫存量:1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