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老科技的全球史

The Shock of the Old Technology and global history since 1900
說書2016十大歷史好書
  • 9 378
    420

出版情報

說書Speaking of Books

2017/02/05 「說書2016十大好書」書單: 安德列雅.沃爾芙《2017840116530》/果力文化 理查.巴奈特《2014160076674》/麥田 馬厄利爾.詹遜《2017310150392》/商務印書館 加藤陽子《2017310160919》/廣場 岡田英弘《2010050054104》/臺灣商務 塞巴斯蒂安.康拉德《2016030005715》/八旗 大衛艾傑頓《2014090003719》/左岸 康培德《2017330172756》/聯經 宋怡明《2016730147296》/臺灣大學 吳叡人《2015710077875》/衛城 《2017840116530》可以說是一本紀實文學,也得以視為科學普及類的著作。作者安德列雅?沃爾芙細心考究洪堡德的著作,其謹慎小心可從「作者說明」的用心體察。作者何以耗費如此精力於這位博學之士身上?最重要的原因是,洪堡德的故事已然漸漸遠離今人的視界;我們可能熟知達爾文,卻不知道他受洪堡德影響,才毅然走上小獵犬號。 理查.巴奈特意欲描繪的景象,即是外科如何打造純屬外科醫學的知識體系。在《2014160076674》中,讀者首先會注意到數幅怵目驚心的醫療繪畫,我更建議閱讀作者撰寫的〈導讀〉後,搭配圖幅思索:人類在十九世紀對身體的認知如此精詳真實,與當時的科學發展有何關係?洪堡德解剖自己,發掘內在宇宙的勇氣,以及外科逐漸建立知識大廈的過程,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著名的日本史學者馬厄利爾.詹遜指出,這一幕就是天翻地覆的開始,這是世界觀的革命。詹遜在《2017310150392》中,以三個時代的人物為主角,揭示日本如何走出中國的知識領域,廣求寰宇知識,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世界觀。解剖人體令杉田玄白時代的日本人發現,中國人是錯的,且絕不能盲目接受傳統學問。 加藤陽子為了釐清近代日本的戰爭史,以「????、日本人????選??」為題,意思是「儘管如此,日本人還是選擇了戰爭」,正面檢視這段歷史。本書在臺更名為《2017310160919》上市,儘管內容源自作者與高中生的講課,是面向一般讀者的作品,卻不是閱讀門檻低的著作。加藤陽子展現日本學界解讀文獻的精細功夫,搭配細膩的國際政治分析,嘗試在一個變動交錯的過程中,尋找日本一系列宣戰的動機。加藤陽子強調國際政治,以及地緣政治的聯繫。展開地圖,日本設想維持利益線、主權線,他們需要政治與戰爭的緩衝地帶。此概念貫穿甲午戰爭以降的歷史,日本越陷越深,最終無人能置身事外。 《2010050054104》雖然是一本論文集,但經過作者修訂,且篇章前大都附有解說,讀者得以按圖索驥,不至走失於文字荒野。日本學界重視文獻解讀的能力,以及精準考證版本的耐心,因此書中大部分的內容,皆是偏重考釋的專題論文。然而,作者並非為考據而考據,而是寓義理於考據。關於蒙古與清朝史,日本學界有主張漢語史料、蒙文史料兩派,我們必須謹記,作者在古文獻上的成果,是為了回應漢語史料派的正面直拳。立基於此,作者申論高麗王朝、遼東半島的政治聯繫,以及強調清朝的蒙古源流,顯得客觀信實。轉換視野像是念頭一轉的理念,卻離不開根於史料文獻的研究。 作者塞巴斯蒂安.康拉德任教於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專攻近代史。閱讀《2016030005715》,值得注意作者如何解釋「全球史的興起」,他深入地比較「比較研究」、「跨國史」、「世界體系理論」、「後殖民研究」與「多元現代性」的不同。作者思慮清晰,舉證明確有力,如他批評比較研究導致「視比較中的兩個個案為各自獨立、本質上沒有關聯」,並不諱言全球史的諸多侷限。他認為當代史家過分強調交流、聯繫,致使「誇大不實與扭曲」,我們變得只關注遠渡重洋的洪堡德,忘了推動歷史的多數,是留在歐亞大陸上,未曾遠離家園的農夫、領主與人類的慾望。 另一本關於全球史的皇皇鉅作是《2014090003719》,作者大衛?艾傑頓是英國國王學院的講座教授。作者的野心與其博學相等,令筆者深深折服,他認為當代書寫科技歷史的方式,值得重新檢討。科技的歷史不應該以「發明」為核心,以此纂修科技的編年史。他的解答是「使用中的科技」,這個新視角能夠改變我們對於「甚麼是最重要的科技」的想法;以此為基礎的探論,才可以是真正的全球史,涵蓋了所有使用科技的地方,而不是少數創新與發明集中出現的地點。 荷蘭人為了貿易,挾著火器與宗教進入臺灣島,開啟荷蘭統治時期。康培德的大作《2017330172756》是學界少數針對荷治時期的深入研究。康培德精通荷蘭語,且頻繁地在臺灣各處田野調查,是學識與行動力兼具的研究者。《2017330172756》辨析荷蘭人如何認識、分類原住民,他們的人口管理政策是甚麼?值得注意的是,康培德以雞籠 Kimaurji 社人 Theodore 為例,展示當時一位臺灣原住民,如何掌握自己的命運。 冷戰時期的金門是對抗共產主義的前線,宋怡明認為「金門的軍事化程度,與其面臨的軍事威脅狀況完全不成比例」,更引人注意的是,金門的現代化進程,實與島嶼軍事化難脫干係。《2016730147296》可被視為全球微觀史的作品,宋怡明結合地緣政治、冷戰格局,以及從下而上的社會史考察,目的是回應過分寬泛、無明確指涉的「全球史」。宋怡明在接受說書編輯部訪問時,表示「我要呈現全球與在地之間有意外而深刻的互動關係」(宋怡明訪談請見:https://goo.gl/wJ7SnB),可說與《2016030005715》揭櫫的理念不謀而合,值得批判地交互閱讀。 《2015710077875》集結十七篇文章,以及三篇講話,皆是作者針對臺灣時政的探論,以及關於近代臺灣、周邊地域的專題論文。作者吳叡人從各種面向剖析,哪些力量與歷史陳因,將臺灣引領至今的「現狀」。全書讀來,頗能感受到作者豐沛的情緒,以及學識淵博的視野。關於全球史,作者認為當今「全球比較歷史的方法」對於臺灣研究而言,隱含了重要但互相衝突的涵義。利用這名為全球的尺度,臺灣民族主義這個似乎很獨特的問題,很快解除其神秘性,得以與各種民族主義現象一併討論。 文/說書,前往詳細文章來源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從全球史來看,只有老科技才能真正觸及全球視野,不然若只談創新和發明,那麼就只能侷限在特定的城市或國家。從科技史的角度來看,衡量科技最重要的不是多新穎,而是如何被使用,科技的發展並不是新取代舊的進步史,老科技的影響力,比我們知道的要精彩許多。

這是部二十世紀的全球科技史,但卻是一部不尋常的科技史。

大多數科技史的寫法,通常把焦點放在重要的發明與創新,乃至以此作為敘事的架構。然而,這本書並未特別提到盤尼西林發現的日期或電腦是誰發明的,書末也沒有附上「二十世紀重大科技發明時間年表」。書中並未詳述萊特兄弟如何研發與試飛歷史上第一架動力飛機,倒是在插圖中提到,萊特經營的腳踏車店是當時相當典型的小型作坊(workshop)。

書中不談超音速噴射機、衛星發射或登月計劃等二十世紀著名的科技里程碑,卻用相當的篇幅談鐵皮屋、拼裝船和拼裝車、肥料農藥、屠宰場等一般科技史根本不會觸及的主題。

此外,作者還告訴我們,致力研發與使用新進武器科技的國家,不見得會贏得戰爭;二次世界大戰火炮與步槍所殺死的人數,要遠大於轟炸機與原子彈;一個國家投入科技研發的經費多少,與其經濟成長率不見得有正相關;擁有昂貴精密的高科技武器系統,不見得能戰勝科技水準落後的敵人。這樣的情況牴觸了許多人對科技的認知與常識,但歷史充斥著這樣的例子,統計數字也顯示如此,究竟這是怎麼回事?

會對人類社會產生重大影響的科技,必然是使用相當廣泛的科技;一項科技要能獲得相當廣泛的使用,距離其發明必然已經有相當長一段時間;然而,大多數的科技史研究乃至通俗文化都把焦點放在發明、創新以及新科技早期的應用,這使得我們對於科技與社會的關係以及科技在歷史上如何發揮作用,理解有所偏差。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在英語世界裡科技幾乎等同於發明。這種混淆對於理解科技沒有幫助,也對理解發明造成負面影響。我們並沒有關於發明的歷史,相對地,我們擁有的是某些後來成功的科技之發明史,這點就使得理解有了偏差。然而,我們所擁有的發明史本身就是以創新為中心,它把焦點放在發明本身的某些新面向,強調發明本身出現的變化,而不是那些不變的部分。

名人推薦

名人推薦

作者採用無比細緻的平衡報導,將科技與社會變遷的樣貌以充滿洞見的方式呈現,這是傳統觀點做不到的。——《獨立報》

我可以拿這本書,往那些科技怪客、電腦怪咖、熱愛新事物的未來學家的頭殼敲下去,來個當頭棒喝。——Simon Jenkins(專欄作家)

我喜歡這本會挑戰刻板觀點的書。面對這個不斷拋棄舊事物、只管追求新事物的世界,我想要慶祝這本書的誕生。——《星期日泰晤士報》

作者的創新之處在於聚焦在我們真正在使用的科技,而不是那些可能稍縱即逝、卻號稱全新的科技事物。——《每日郵報》

充滿原創性的引人注目之作,切合當下的需求。——《自然》

新玩意很吸引人,但它們有什麼重要性?作者讓我們看見被忽略的科技,這些科技才真正影響多數人的生活。——《新聞週刊》

打破成見,挑戰以創新為中心的科技觀。——《Icon雜誌》

作者

大衛・艾傑頓David Edgerton

英國國王學院「漢斯‧勞興講座教授」(Hans Rausing Professor),創辦該校的「科學史、科技史與醫學史中心」(Centre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致力挑戰傳統的科技史觀,常在雜誌、媒體發表文章。著有England and the Aeroplane: Militarism, Modernity and Machine、Britain’s War Machine: Weapons, Resources and Experts in the Second World War。

譯者

李尚仁

英國倫敦大學帝國學院科學史科技史與醫學史中心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曾獲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著有《帝國的醫師》(第二屆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譯有《歐洲醫療五百年》《科倫醫師吐真言:醫學爭議教我們的二三事》

目錄

譯者序
 
導論
 
第一章    重要性
在歷史上保險套是否比飛機還重要?我們都知道科技對二十世紀的歷史影響重大,但到底如何衡量科技的重要性?
 
第二章    時間
許多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科技是在一九○○年之前就發明創造出來的。在這些科技當中,有些在二十世紀沒落,有些則否。這些科技的重要性不該被低估。
 
第三章    生產
雖然農業就業人口減少,但產出卻增加;屠宰動物通常被歸類為製造業,而非農業。為什麼會如此?也許家戶是個很好的討論起點。
 
第四章    保養
一九五○年代汽車工業帶來對「自動化」的恐慌,人們想到工作機會的消失,但是要讓自動化機器能夠運作,必須大量增加保養的人工,結果能節省的人工所剩無幾……
第五章    國族
 
創新並不等於經濟成長,蘇聯和日本這兩個國家在二十世紀其研發支出都很高,但日本的經濟卻陷入長期停滯,蘇聯更是貧窮,為什麼?
 
第六章    戰爭
一般人理解毒氣、雷達和原子彈是二十世紀戰爭勝負的關鍵,這幅圖像非常誤導。其實,兩次大戰中靠的主要仍是步槍、火炮、坦克和飛機,甚至馬匹。
 
第七章    殺戮
二十世紀是謀殺的世紀。文明化過程並沒有減少殺戮,我們只是將殺戮排除到公共場合之外,無論處決罪犯或殺雞皆然。
 
第八章    發明
以過去的標準來看,現在並不是一個激進創新的時代。以今天的標準來看,過去顯得特別具有發明力。我們只要想想在一八九○年到一九一○年的二十年間出現了許多明顯的新產品,像是X光、汽車、飛行、電影與無線電,這些科技今天仍在持續擴張。
 
結論
致謝
作者重要著作選輯
註釋
參考書目

序/導讀

導論(摘錄)

大多數的科技史是為各年齡層的男孩所寫,這本書則是為所有性別的成人而寫。我們已經和科技共同生活了漫長的時光,整體而言,我們對科技已有相當的認識。從經濟學者到生態學者、從古玩愛好者到歷史學者,人們對於周邊的物質世界及其變遷有不同的看法。然而,過於頻繁出現的狀況是:在討論科技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時,議程是由那些提倡新科技的人所設定。

這些人高高在上地向我們宣揚科技,使得我們只想到新奇與未來。過去數十年來,「科技」一詞和「發明」(創造出新的觀念)與「創新」(新觀念的首度應用)緊密地連結在一起。在談論科技時,重點總是放在研發、專利以及初期使用,用來指稱後者的術語是「傳播」(diffusion)。縱使科技史有許多不同的斷代方式,但其依據都是發明與創新的日期。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科技常常簡化為航空(一九○三)、核能(一九四五)、避孕藥(一九五五)與網際網路(一九六五)。告知我們變遷的速度越來越快,且新科技越來越強大。大師們堅稱,世界因科技而正在進入新的歷史紀元。

以使用中的科技(technology-in-use)做為思考的出發點,將會出現一幅完全不同的科技圖像,甚至也可能形成一幅完全不同的發明與創新圖像。 整個隱形的科技世界隨之浮現。過去的科技地圖是根據創新的時間軸所繪製,思考「使用中的科技」則會引領我們重新思考對科技時間(technological time)的看法。它所帶來的歷史無法套用一般的現代性方案(schemes of modernity),並且反駁以創新為中心之說法背後的某些重要預設。更重要的是,「使用中的科技」新視角會改變我們對何者才是最重要的科技之認定,它會產生一部全球史;至於以創新為中心的歷史,雖然號稱具有普世性,其實僅侷限於少數地方。

此一新史觀之不同以往將會令人詫異。例如,蒸氣動力向來被認為是工業革命的特徵,然而它在一九○○年的絕對重要性與相對重要性,都遠高於一八○○年。即使在率先工業革命的英國,蒸氣動力的絕對重要性在一九○○年後仍持續增加。英國在一九五○年代的煤使用量,遠高於一八五○年代。全世界在二○○○年所消耗的煤,遠高於一九五○年或一九○○年。世界上的汽車、飛機、木製家具與棉織品都多於以往。全球海運噸位持續增加。我們仍在使用巴士、火車、收音機、電視與電影,而紙張、水泥與鋼鐵的消費量是越來越高。縱使電腦這項二十世紀晚期關鍵新科技出現已有數十年,書本的印行量依然持續增加。後現代世界擁有四十年歷史的核電廠與五十年歷史的轟炸機。這不只是科技懷舊風而已:後現代世界有新的遠洋郵輪、有機食物以及用復古樂器演奏的古典音樂。甚至已經過世的六○年代搖滾歌星,其作品仍有巨大銷售量;而今天的小孩仍舊愛看他們祖父母小時候觀賞的迪士尼影片。

以使用為基礎的歷史有個特別重要的特徵,那就是它可以是真正的全球史;涵蓋了所有使用科技的地方,而不是少數創新與發明集中出現的地點。在以創新為中心的敘述中,大多數的地方並無科技史;以使用為中心的敘述,幾乎所有地方都有科技史。以使用為中心的敘述帶來和全世界所有人都有關的歷史,因為世界上大多數的人口都是窮人、不是白人,而且有一半是女人。使用的觀點指出二十世紀出現的新科技世界之重要性,而這個世界在過去的科技史中卻無一席之地。這些科技當中,最重要的是窮人的新科技。它們之所以被遺漏,是因為一般認為貧窮世界只有傳統的在地技術,缺乏富裕世界的科技,或僅是受害於帝國科技的暴力。當我們在思考城市時,我們應該同時想到鐵皮屋城(bidonvilles)和未來城(Alphaville);我們不應該只想到柯比意規劃的城市,也要想到沒有都市計畫的貧民區,後者不是由偉大的營造者所建造,而是由數以百萬計的人用許多年的時間自己建造而成。這是我所謂的克里奧科技(creole technologies)的世界,這種科技從起源地移植到其他地方而獲得更大規模的使用。

《老科技的全球史》中譯本導言

現代世界的物質史

《老科技的全球史》是部二十世紀的全球科技史, 但卻是一部不尋常的科技史。大多數科技史的寫法,通常把焦點放在重要的發明與創新。然而,光從章節架構就可看出這本書顯非如此;它雖然是一部二十世紀的科技史,卻不是常見那種依照時間順序講述人們耳熟能詳的重大發明之故事的編年敘事史;從章節安排便可以看出,這是本以主題為架構、強調分析與議論的著作。 本書就內容來說也很特別,書中並未特別提到盤尼西林發現的日期或個人電腦是誰發明的,書末也沒有附上「二十世紀重大科技發明時間年表」。作者並未詳述萊特兄弟如何研發與試飛歷史上第一架動力飛機,倒是在插圖中提到,萊特經營的腳踏車店是當時相當典型的小型作坊(workshop)。書中不談超音速噴射機、衛星發射或登月計劃等二十世紀著名的科技里程碑,卻用相當的篇幅談鐵皮屋、拼裝船和拼裝車、肥料農藥、屠宰場等一般科技史根本不會觸及的主題。此外,作者還告訴我們,致力研發與使用新進武器科技的國家,不見得會贏得戰爭;二次世界大戰火炮與步槍所殺死的人數,要遠大於轟炸機與原子彈;一個國家投入科技研發的經費多少,與其經濟成長率不見得有正相關。這些見解和主流說法可說大異其趣。

透過這樣的架構與內容,作者強有力地呈現並申述其核心論旨:以發明與創新為焦點的傳統科技史,無法理解科技在全球所扮演的角色;要達成這個目標,必須將研究的焦點放在科技的使用。為何本書會用這樣的角度來看待科技?是什麼樣的作者會寫出一部如此特殊的二十世紀科技史?本書作者大衛‧艾傑頓原本主修化學,畢業於牛津大學,後來在倫敦帝國學院攻讀博士,論文分析比較英國在一九三一年到一九五一年間對棉紡織與飛機這兩種製造業的國家干預政策。  這個訓練背景不止見諸艾傑頓的科技史研究對於經濟數據與政策分析的重視,也可見諸本書對科技與產業關係的探討,乃至所舉關於飛機與棉紡織業的例子。博士畢業後,艾傑頓先是任教於曼徹斯特大學教授科技史,之後在倫敦帝國理工醫學院(Imperial College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創辦科學史、科技史與醫學史中心(Centre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並擔任該中心主任,後升任「漢斯‧勞興講座教授」(Hans Rausing Professor)。他與該中心於二○一三年移轉到倫敦國王學院的歷史系。艾傑頓的研究興趣主要是二十世紀英國史、全球科技史以及現代性的物質史(material histories of modernity),尤其關心英國國家(British state)、英國軍國主義(British militarism)以及專家與科技官僚在現代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等課題。艾傑頓曾經應清華大學科技與社會中心邀請,於二○○二年來台訪問並於清華大學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發表演講。

艾傑頓的史學研究的重要切入點批判是長久以來充斥著英國史學界、社會科學界的「英國沒落論」(British Decline)以及相關的歷史解釋,尤其是致力檢討此一說法所涉及的科技史史學議題。本文就由他對沒落論(declinism)的反思著手,來簡介艾傑頓的科技史史學觀點。

對英國沒落論的批判

根據艾傑頓的看法,沒落論的說法深刻地影響了當代英國對於英國歷史、政策、文化與產業的認識。所謂「英國沒落論」並非泛泛地指涉大英帝國在二十世紀的瓦解以及英國國力在這段期間的衰弱,而是對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英國歷史的一套特定的看法和解釋,其中特別強調科技落後與國勢衰頹之間的因果關係。這套沒落論的論點大致如下:十九世紀上半的英國不只是國力超強的帝國,也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經濟上,英國的產業領先群倫是全世界製造業的中心。然而,到了一八七○年代情況卻開始改變。雖然英國仍是個大帝國,甚至還持續擴張其海外殖民地,國家卻開始走上沒落之路。英國的經濟效率比不上新興的德國與美國,其產業缺乏研發與創新,工廠使用過時的技術,無法在國際上與其他國家競爭。這是英國在二十世紀走下坡的源頭。造成英國走向沒落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英國政府與產業界不夠重視科學與技術,投入技術研發與創新的資源嚴重不足,高等教育更是忽視科學與科技教育的重要性。這種偏頗的走向,和英國以牛津和劍橋這兩所古老大學為代表的菁英文化關係密切。這些大學的教育偏重以古希臘文、拉丁文閱讀古典典籍,頂多再加上對數學這個抽象學科的偏好,卻對實用的科學與技術不屑一顧。結果這些大學培養出來的政治與文化菁英不只對科學缺乏理解、而且還有反科技與看不起工程師的偏見,結果造成英國社會一股反產業與反科技的風氣;也使得英國文化充滿了懷舊氛圍與對田園風味的喜好,上流社會瀰漫著一股向後看、不往前看的舊式仕紳風尚。牛津與劍橋大學畢業的菁英位居政界、法界、文官體系乃至商業與金融界的要津,導致英國政府與企業界對科技研發的無知與輕視,而政府財政部門的政策偏頗,更導致英國政府對於科技研發與科學研究的投資嚴重偏低。如此林林總總的不良影響,導致一八七○年後英國技術發展落後於其他的競爭者。

這套科技沒落論說法

試閱

導論(摘錄)

大多數的科技史是為各年齡層的男孩所寫,這本書則是為所有性別的成人而寫。我們已經和科技共同生活了漫長的時光,整體而言,我們對科技已有相當的認識。從經濟學者到生態學者、從古玩愛好者到歷史學者,人們對於周邊的物質世界及其變遷有不同的看法。然而,過於頻繁出現的狀況是:在討論科技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時,議程是由那些提倡新科技的人所設定。

這些人高高在上地向我們宣揚科技,使得我們只想到新奇與未來。過去數十年來,「科技」一詞和「發明」(創造出新的觀念)與「創新」(新觀念的首度應用)緊密地連結在一起。在談論科技時,重點總是放在研發、專利以及初期使用,用來指稱後者的術語是「傳播」(diffusion)。縱使科技史有許多不同的斷代方式,但其依據都是發明與創新的日期。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科技常常簡化為航空(一九○三)、核能(一九四五)、避孕藥(一九五五)與網際網路(一九六五)。告知我們變遷的速度越來越快,且新科技越來越強大。大師們堅稱,世界因科技而正在進入新的歷史紀元。

以使用中的科技(technology-in-use)做為思考的出發點,將會出現一幅完全不同的科技圖像,甚至也可能形成一幅完全不同的發明與創新圖像。 整個隱形的科技世界隨之浮現。過去的科技地圖是根據創新的時間軸所繪製,思考「使用中的科技」則會引領我們重新思考對科技時間(technological time)的看法。它所帶來的歷史無法套用一般的現代性方案(schemes of modernity),並且反駁以創新為中心之說法背後的某些重要預設。更重要的是,「使用中的科技」新視角會改變我們對何者才是最重要的科技之認定,它會產生一部全球史;至於以創新為中心的歷史,雖然號稱具有普世性,其實僅侷限於少數地方。

此一新史觀之不同以往將會令人詫異。例如,蒸氣動力向來被認為是工業革命的特徵,然而它在一九○○年的絕對重要性與相對重要性,都遠高於一八○○年。即使在率先工業革命的英國,蒸氣動力的絕對重要性在一九○○年後仍持續增加。英國在一九五○年代的煤使用量,遠高於一八五○年代。全世界在二○○○年所消耗的煤,遠高於一九五○年或一九○○年。世界上的汽車、飛機、木製家具與棉織品都多於以往。全球海運噸位持續增加。我們仍在使用巴士、火車、收音機、電視與電影,而紙張、水泥與鋼鐵的消費量是越來越高。縱使電腦這項二十世紀晚期關鍵新科技出現已有數十年,書本的印行量依然持續增加。後現代世界擁有四十年歷史的核電廠與五十年歷史的轟炸機。這不只是科技懷舊風而已:後現代世界有新的遠洋郵輪、有機食物以及用復古樂器演奏的古典音樂。甚至已經過世的六○年代搖滾歌星,其作品仍有巨大銷售量;而今天的小孩仍舊愛看他們祖父母小時候觀賞的迪士尼影片。

以使用為基礎的歷史有個特別重要的特徵,那就是它可以是真正的全球史;涵蓋了所有使用科技的地方,而不是少數創新與發明集中出現的地點。在以創新為中心的敘述中,大多數的地方並無科技史;以使用為中心的敘述,幾乎所有地方都有科技史。以使用為中心的敘述帶來和全世界所有人都有關的歷史,因為世界上大多數的人口都是窮人、不是白人,而且有一半是女人。使用的觀點指出二十世紀出現的新科技世界之重要性,而這個世界在過去的科技史中卻無一席之地。這些科技當中,最重要的是窮人的新科技。它們之所以被遺漏,是因為一般認為貧窮世界只有傳統的在地技術,缺乏富裕世界的科技,或僅是受害於帝國科技的暴力。當我們在思考城市時,我們應該同時想到鐵皮屋城(bidonvilles)和未來城(Alphaville);我們不應該只想到柯比意規劃的城市,也要想到沒有都市計畫的貧民區,後者不是由偉大的營造者所建造,而是由數以百萬計的人用許多年的時間自己建造而成。這是我所謂的克里奧科技(creole technologies)的世界,這種科技從起源地移植到其他地方而獲得更大規模的使用。

《老科技的全球史》中譯本導言

現代世界的物質史

《老科技的全球史》是部二十世紀的全球科技史, 但卻是一部不尋常的科技史。大多數科技史的寫法,通常把焦點放在重要的發明與創新。然而,光從章節架構就可看出這本書顯非如此;它雖然是一部二十世紀的科技史,卻不是常見那種依照時間順序講述人們耳熟能詳的重大發明之故事的編年敘事史;從章節安排便可以看出,這是本以主題為架構、強調分析與議論的著作。 本書就內容來說也很特別,書中並未特別提到盤尼西林發現的日期或個人電腦是誰發明的,書末也沒有附上「二十世紀重大科技發明時間年表」。作者並未詳述萊特兄弟如何研發與試飛歷史上第一架動力飛機,倒是在插圖中提到,萊特經營的腳踏車店是當時相當典型的小型作坊(workshop)。書中不談超音速噴射機、衛星發射或登月計劃等二十世紀著名的科技里程碑,卻用相當的篇幅談鐵皮屋、拼裝船和拼裝車、肥料農藥、屠宰場等一般科技史根本不會觸及的主題。此外,作者還告訴我們,致力研發與使用新進武器科技的國家,不見得會贏得戰爭;二次世界大戰火炮與步槍所殺死的人數,要遠大於轟炸機與原子彈;一個國家投入科技研發的經費多少,與其經濟成長率不見得有正相關。這些見解和主流說法可說大異其趣。

透過這樣的架構與內容,作者強有力地呈現並申述其核心論旨:以發明與創新為焦點的傳統科技史,無法理解科技在全球所扮演的角色;要達成這個目標,必須將研究的焦點放在科技的使用。為何本書會用這樣的角度來看待科技?是什麼樣的作者會寫出一部如此特殊的二十世紀科技史?本書作者大衛‧艾傑頓原本主修化學,畢業於牛津大學,後來在倫敦帝國學院攻讀博士,論文分析比較英國在一九三一年到一九五一年間對棉紡織與飛機這兩種製造業的國家干預政策。 這個訓練背景不止見諸艾傑頓的科技史研究對於經濟數據與政策分析的重視,也可見諸本書對科技與產業關係的探討,乃至所舉關於飛機與棉紡織業的例子。博士畢業後,艾傑頓先是任教於曼徹斯特大學教授科技史,之後在倫敦帝國理工醫學院(Imperial College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創辦科學史、科技史與醫學史中心(Centre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並擔任該中心主任,後升任「漢斯‧勞興講座教授」(Hans Rausing Professor)。他與該中心於二○一三年移轉到倫敦國王學院的歷史系。艾傑頓的研究興趣主要是二十世紀英國史、全球科技史以及現代性的物質史(material histories of modernity),尤其關心英國國家(British state)、英國軍國主義(British militarism)以及專家與科技官僚在現代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等課題。艾傑頓曾經應清華大學科技與社會中心邀請,於二○○二年來台訪問並於清華大學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發表演講。

艾傑頓的史學研究的重要切入點批判是長久以來充斥著英國史學界、社會科學界的「英國沒落論」(British Decline)以及相關的歷史解釋,尤其是致力檢討此一說法所涉及的科技史史學議題。本文就由他對沒落論(declinism)的反思著手,來簡介艾傑頓的科技史史學觀點。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5727468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400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網友掛保證,絕不踩雷書單如下 ↓↓↓
※ 2025夏季暢銷展-共和國書籍任選兩本75折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