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洗手戰疫

The Doctors` Plague
  • 9 225
    250
  • 分類:
    中文書醫療保健醫療人文醫學總論
    追蹤
    ? 追蹤分類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分類新品通知。
  • 作者: 許爾文.努蘭 追蹤 ? 追蹤作者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作者新書通知。
  • 譯者:莊安祺
  • 出版社: 時報文化 追蹤 ? 追蹤出版社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出版社新書通知。
  • 出版日:2005/10/17

出版情報

美國知名外科醫師許爾文.努蘭的抗老秘方

2008/01/28 許爾文.努蘭(Sherwin B. Nuland)於耶魯大學醫學院擔任外科醫師三十餘年,曾在手術台前拯救過無數生命,在其經典著作《死亡的臉》(時報文化)中曾寫下這樣一段話: 在醫學不發達的時代,人們相信「死亡藝術」這樣的概念,當時接觸死亡的唯一態度,就是讓他發生......一旦有死亡徵兆時,沒有別的選擇,只能期待上帝手中平靜地安息。 在醫學發達的今天,反而沒有死亡的藝術,取而代之的是拯救成功的顯赫光榮,以及更常見的,不能拯救後的遺棄。 努蘭坦承,若有一天自己罹患重症,絕對不願意將生命的存續權(是否接受折騰人的化療、是否安樂死、拔掉氧氣罩......),交給對其人生完全一無所知的陌生人,即使對方是醫術高明的醫師,他也寧可選擇自己決定。他認為,在旅程的最後階段,人們需要有愛的人相伴,而且也需要智慧來選擇自己的路,在這個時刻,人們需要的是一個長期瞭解自己的醫師朋友,但是即使有了最敏感、最體恤的醫師協助,真正的控制仍需要我們自己對疾病及死亡的瞭解。 想要死得安祥、死得有尊嚴,是所有人共同的渴望,但畢竟只有極少數的幸運者是在睡夢中安祥地離開人世;事實上,不論是對自己或家人、在肉體上或精神上,死亡的過程是痛苦的。因此努蘭在《死亡的臉》作出的結論:活著時的誠實與仁慈,乃是我們死亡的真正方法──後人對我們的回憶並不在於死前狼狽的最後幾週或幾天,而是我們過去活過的幾十年。活得有尊嚴的人,死得也有尊嚴。 《2014110427365》(時報文化)可以說是延續了《死亡的臉》的主題,他認為,如果想在生命最終的幾十年活得有尊嚴,那麼就必須事先規劃。雖然身為醫師,努蘭想要倡導的抗老秘方,卻不是財務上或是醫療上等實質的準備,而是心智與性靈上的。 隨著醫學及生技科技的發展,人類的健康及壽命有長足的進步,在少子化、老年化的社會趨勢下,現代人都知道要審慎理財、儲存養老金、購買壽險,以期待在年老時能有安穩優渥的生活。但是這些準備並不能保證我們在年老時能避免諸如退休後頓失生活重心、親朋好友陸續死亡、子女爭奪家產、罹患重症時遭遇醫療糾紛,以及最後在病床上痛苦且無尊嚴地死去。 因此努蘭提醒,除了物質的規劃,我們為何不多涉獵知識、培養興趣,累積性靈及智慧的資金?為何不在身體上做迎接老年的準備?早在衰老發生之前就開始規律運動、適當飲食,並增加對自己的身體以及疾病的認識?為何不培養在人生每一個階段都能受用不盡,對家人、朋友及社會的關懷之愛?努蘭認為,智慧、健康以及情感關係,就好像經營得好的養老基金一樣,我們的存入和後來我們獲得的將成正比,而利息也會不斷的累積。 作為一位外科醫師與作家,努蘭的生命河流蜿蜒且曲折。父母皆是移民自俄國的猶太人,11歲時母親因癌症過世後,孱弱卻不時暴怒的父親,在其幼小之心靈中留下巨大陰影。由於身體之殘疾,努蘭必須隨時預備作父親的柺杖,不但緊緊抓著他的肉體,也時時糾纏著年輕無助的靈魂。40歲時因為嚴重的憂鬱症而住進精神療養院,不但醫學生涯結束,妻子更與他離婚,並在前妻律師的運作下變得身無分文。獨自承受經年累月的孤單折磨,努蘭終與病魔搏鬥成功,悠悠的穿過漫漫長夜的幽暗。他相信藉著智慧與永恆的愛,人才能脫繭而出。 因此,努蘭在新作《一個外科醫師的抗老秘方》中強調,老化雖然為人們帶來諸多不便,但是只要有心經營,智慧的積累卻也是老化最大的禮物。為了履踐此種信念,努蘭在58歲時(1988年)開始出版第一本著作《器官神話》(時報文化),並從此幾乎每年都有新的作品問世。在1994年更以《死亡的臉》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National Book Award)殊榮。而《一個外科醫師的抗老秘方》便是在高齡77歲時完成的。 *文中許爾文.努蘭照片,由時報文化提供。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時報全書系購書滿549元,金幣加碼3倍送
👉逛逛去

內容簡介

  一八四七年,進入維也納總醫院生產的婦女,平均每六人就有一人死於產褥熱。在細菌和消毒觀念尚未形成的時代,惡露受阻、乳汁轉移、空氣中盤旋惡氣等今日看來匪夷所思的想法,卻是醫界當時公認的病因。一旦染上此急症,幾乎等同於宣告死亡。

  一位來自匈牙利的醫師史模懷斯(1818-1865),解開了產褥熱肆虐之謎,發現醫生救命的雙手,同時也將屍體和病人傷口的感染物質,帶到下一位健康產婦身上,成了致命殺手。但只要一個簡單的洗手消毒動作,就能預防悲劇發生。

  術前洗手這個重大發現,一提出就遭到強力駁斥;一個輕而易舉的小動作,竟然面臨醫護人員固執抵抗,甚至引爆維也納醫界的新舊對立。多少產婦無謂犧牲,原本可以及早制止……。

  史模懷斯懷抱理想卻屈辱而終,最後死於精神病院。這段幾乎被人遺忘的生平,一直困惑著今日耶魯大學外科臨床教授許爾文‧努蘭(Sherwin B. Nuland),他正是《死亡的臉》、《生命的臉》、《器官神話》作者。從二十一世紀外科醫生的角度,怎麼看待史模懷斯的一生?史模懷斯所面臨的困境,到底是來自醫院人員的官僚惡習、白色巨塔內的黑暗鬥爭、醫生專業的傲慢,還是某些個人性格的缺陷使然?

  對努蘭而言,史模懷斯一連串關鍵的錯誤決定,不但阻礙了個人事業邁向成功,也辜負了醫界對他使命的殷殷企盼……。

名人推薦

中研院史語所李尚仁 推薦導言

作者

許爾文‧努蘭(Sherwin B. Nuland)
  耶魯大學外科臨床教授,同時也傳授生物倫理學與醫學史。著有《死亡的臉》,而獲得一九九四年的美國國家圖書獎。其他的暢銷作品有《生命的臉》、《器官神話》;他除了為醫學刊物撰寫文章,作品也散見於《紐約客》雜誌、《紐約時報》、《新共和國》、《時代》雜誌、《紐約書評》等。努蘭現與家人定居康乃狄克州。

譯者

莊安祺
  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印第安那大學英美文學碩士,現任職傳播媒體,譯作豐富,包括《感官之旅》、《愛之旅》、《AQ》、《A+的秘訣》、《贏在說服力》等書。◎ 作者其它著作
  《沒有終點的旅程——努蘭自傳》、《器官神化》、《生命的臉》、《死亡的臉》

試閱

第一章 一八四七年,維也納總醫院
她覺得自己至少有一點還算幸運──今天是星期天,她不必單獨一人上醫院。維也納總醫院(Allgemeine Krankenhaus)這宏偉的禁地,一棟又一棟封閉的建築、迴廊和中庭,這幾個月來,她只要一想到這裡,就不由得膽顫心驚。然而事到臨頭,不得不任人擺佈,她反倒莫名地鬆了口氣,猜想或許命運之神會對她和善一點。她的朋友莉莎工作的地方,是十九世紀中葉維也納最時髦的製衣坊,她和二十餘名女孩一起接受首席女裁縫師艾根布洛特(Frau Eigenbrodt)的監督,在寬敞卻不透氣的樓上縫衣。星期天意味著莉莎不必上工,可以陪她走到第八中庭,扶她登上幾級台階,敲開通往產房的大木門。有這樣的好朋友陪她走這麼遠的路,必然可以減輕她的恐懼之心。護士一來,她就要和莉莎道別,獨自面對生產,而不會喪失勇氣。
沒有人注意到這女孩過去幾週以來,曾多次孑然一身站在第八中庭,觀察其他即將臨盆的年輕女孩,舉步維艱地跨上那幾級石階。即使她滿心煩憂,仍忍不住偶爾微笑,因為她看到招呼這些女孩的親切面孔,以及這些孕婦大腹便便的模樣。她知道一旦她跨過那道門檻,把自己交託給護士,她們也會以同樣慈悲親切的態度對待她。
在那苦候良久,滿懷恐懼的時刻,這女孩最需要的就是慈悲親切。自五個月前她離家以來,就再也沒有體會過慈悲的滋味。她原是殷實商人捧在掌心呵護有加的獨生千金,然而在她大著膽子告訴父親她懷了孕之後,所有的幸福快樂竟然在轉瞬間煙消雲散。她原本期待父親會體諒她、安慰她。在她十八年生命中親密的父女之情,使她滿心以為爸爸會有不同的反應,她甚至還指望爸爸能安撫她痛苦的罪孽,她以為爸爸會知道該怎麼辦。從前,每當她憂愁悲傷,他總款語溫言撫慰她,就像她十二歲那年,摯愛的母親因肺部感染去世時一樣。她以為他會以一貫的態度待她,知道該如何應變。她暗自期待,或許他能想出什麼辦法,讓這一切消散無蹤,就像從沒有發生過一樣。沒想到父親卻大發雷霆,連珠砲似地盤問一個又一個問題,而今沒有母親緩頰,只有女侍瑪麗亞和她自己一樣,因這鰥夫的暴怒而呆若木雞,不知所措。
她不肯說出孩子的爸爸是誰,使情況更糟糕。就算說了又能怎麼樣?他是維也納大學哲學系的學生,一天下午,她上完歌唱課之後,在咖啡館邂逅了他。兩人初認識的幾週簡直教人神魂顛倒,和這麼一位能言善道前途光明的年輕人出遊,徜徉在城外的草地上,他們談詩論藝,以及其他微不足道的小事,浪漫之情在他們之間心中滋長。終於在一個黃昏,她騙爸爸去朋友家,卻在田野間夕陽下把自己獻給了這熱情的男孩。他們談到歌德,而這年輕的哲學家就把自己的相思比擬為少年維特的煩惱。
起先她對自己衝動的行為無怨無悔,只覺得奇妙歡喜,就像花朵綻放一般,期待更美好的未來,但這男孩卻不知為什麼不願隨她到自己家裡漂亮的小房子來見爸爸,而且在極短的時間之內,他倆之間就起了變化。不到幾週,他好像就變了個人似的,一心只想享受肉體的歡愉,只顧找出租房間或朋友家的閣樓,偷偷摸摸的見面,時間僅足夠交歡,這是後來兩人見面唯一做的事。她不知道該如何阻止自己或他,不久她對這學生初萌的愛就化為羞恥。她告訴他說她懷了孕,他的反應卻是厭惡地拒斥她,說他竟和這樣笨的女孩廝混,都得怪他自己。他用「廝混」這個詞,洩露了她原已開始疑心的事實。
於是她只能向爸爸求助,滿心以為他會像她小時候一樣,張開臂膀護衛她,向她保證不會有事。但他暴跳如雷,把她嚇呆了。即使是現在,她勉強擠在莉莎狹小房間的窄床邊,感到分娩初始的陣痛,依然不敢相信她摯愛的爸爸竟會破口大罵,把她趕出家門。她不敢相信他竟然在接下來幾週拒收沾滿她淚水的信,她在信中乞求父親收留,懇求他寬恕。如今她的寶寶不得不祕密出生,在沒有人認識她而她也不認識任何人的喧鬧公立大醫院裡,沒沒無聞地來到世上。
但這少女還保留了最後一絲希望──或許,不過只是或許,在寶寶出生後,她可以回到爸爸身邊,爸爸會原諒她的一切,只要他看到自己的外孫,一定會疼愛他,就像她風風光光嫁出去一樣疼愛他。
莉莎是她爸爸管家的女兒,這位管家在她家裡好多年,直到媽媽去世後一年才離開。兩個女孩自小情同姊妹,即使莉莎的媽媽遠走赴維也納一家新工廠工作,兩人依然維持親密的情誼。自她的人生有了悲慘的轉變開始,莉莎租賃的女工宿舍就成了她的棲身之處。
她坐在床沿沈思了十五分鐘,床單已經被她的羊水浸濕了。下一波陣痛襲來,她俯身去拉熟睡朋友的手臂,莉莎一言不發跳起身來,把薄薄的毯子覆在她的肩頭,再趕緊在自己的睡袍外罩上舊衫。這兩個少女默默地走下四級破木板階梯,踏入黎明晨光。兩人駐足屋前,莉莎轉身向著她,綻開鼓勵的微笑,然後拉起她的手肘,準備步行半哩多的路程,前往維也納總醫院。
在那個五月末的清晨,赤著腳的兩人心事重重,小心翼翼地穿過滿是垃圾的人行道,花了約一個小時才抵達目的地。這棟龐然建築的門房早已經看慣大腹便便的婦女由此經過,前往產科病房,因此對她們毫不在意。等她們走到第八中庭,她已經筋疲力竭,甚至期待體內一陣陣的收縮,因為這至少讓她有機會停步,休息幾分鐘。但現在陣痛越來越強,也越來越頻繁,莉莎得很費力,才能扶她的朋友踏上大木門前的階梯。
一位和善的護士現了身,接著又一位。或許是因為衣著的關係,使她們顯得慈祥可親:法蘭絨的深藍色制服,腰下隨著底下的襯裙波動,漿得雪白的寬大圍裙,由胸部一直覆蓋到足踝,鬆鬆的麻布帽子,用布條綁在她們的下顎。不論是什麼原因,這兩位護士都讓人安心,甚至讓人想到媽媽。她們一人一邊攙住這女孩,慢慢地領她走上長梯,長梯頂端是一張小桌子,一名嘴上沒有幾根鬍子的醫學生正坐在那裡,戴著厚厚的眼鏡讀大本筆記。這女孩猛然想起,她因見到這兩名護士而分心,竟忘記向莉莎道再見。沒關係,她的知心好友會了解的,過幾天她們倆就會為此哈哈大笑,那時莉莎一定會來看她,也探視她的新生寶寶。
這三名婦女走上台階,學生由潦草的筆記中抬起頭來,指向他的右方,帶著濃重的北方摩拉維亞口音,大聲說:「請把她帶到第一分區。」這女孩猶豫了,因為她聽人家說,她應該明白要求要到由助產婦(midwife)接生的分區病房才對。
這裡共有兩大病房,其中一個是由助產婦接生婆接生,另一個則由醫科學生和指導老師負責接生,也就是說,在分娩過程中會有更多的檢查,會有更多的手指頭探入產道。接生的學生和老師不喜歡有太多的干擾,這點全維也納的婦女都知道。莉莎聽艾根布洛特的女裁縫提過,轉告她朋友,要她小心不要落到醫學生好奇的手裡,或者該說,不要讓他們好奇的手伸入她體內。莉莎說,已經生過好幾胎的婦女對此似乎並不在意,「但對像你這樣的少女,則不該如此。你最好確定為你的寶寶接生的人,不會因為好奇或者一想學東西,就扒開你身體來看。」
「請問,」這女孩問道:「第一分區是醫生還是護士接生?」護士的回答就像媽媽的口氣,雖然聲音很柔和,但語氣卻很堅決。較年長的那位護士答道:「那不關你的事,親愛的,不過既然你想知道,那麼那是由醫生接生。」
「可是求求你,太太,讓我去另一個分區,我希望我的寶寶是由助產婦接生。」
「抱歉,小姐,不行。醫院有醫院的規定,你得遵守。」
這時那位醫學生覺得有必要展現他的權威。
「請注意,小姐!我們是按病人來就醫的日期輪流分配分區。由週五下午至週日下午到院的病人,分在第一分區,你得去醫生那邊!」
她想求情。
「但求求你,好先生,我能不能……?」
「不行。絕對不行!現在請你安靜下來,到護士那邊去。」
她號啕大哭,想掙脫年長護士圍在她肩上既安撫又壓制她的手臂,然而卻只是招來更大的壓力,把她拉往第一分區。就在此時,又是一波強力的子宮收縮,這女孩痛得無法他顧。等陣痛過去,她已經被帶往短短的走廊,其後就是病房,那是一個寬敞開放的長方形空間,四面都是面向白牆垂直擺放的病床,每張床上都躺著一個大肚子的女人,有些正在分娩,到處都是醫科學生和老師,至少有一打,有些人站在一邊猛記筆記,有些則圍在一起,站在火爐邊小聲談話。有三張床各有一名學生正在檢查產婦,而這些產婦的雙腳都被護士左右兩邊拉住朝後彎折。其中一張床邊,站著一個三十來歲的男人,似乎在指揮他的年輕病人。
「不要擔心,親愛的,」護士邊說邊領著這女孩走向病房內唯一的空床:「這裡平常並沒有這麼忙。因為現在還很早,學生都剛由停屍間過來,所以他們急著作內診。他們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去那裡,然後像小狗一樣猴急地趕來這裡,不過今天是週日,他們很快就會散了。」
女孩對停屍間一無所知,這個念頭令她毛骨悚然。護士忙著把她安頓在覆著皺巴巴床單的薄床墊上,她則提心吊膽地問那個教人頭皮發麻的究竟是什麼地方。
「你知道,醫生得靠解剖屍體來學習,所以他們每天早上來這裡展開例行工作之前,會先去那邊。」
「可是死的是誰呢?請不要告訴我生小孩也會死。喔,求求你,求求你,我一想到就受不了。」
護士平靜的面容浮起了陰霾,不過稍縱即逝。「噓,噓,你不要無緣無故擔無謂的心,讓自己太緊張。你當然知道生孩子偶爾也會死,但這裡是知名大醫院,是全歐洲最好的醫院。不必擔心死亡,畢竟現在已經是一八四七年了。安靜下來,孩子,我們會好好照顧你的。」
女孩受到安撫,鎮定下來,按照護士吩咐的做。她走了這麼長的一段路才到醫院,已經筋疲力竭,終於能舒服地躺在床上。好不容易護士問完了一長串入院需要的資料,她只想閉上眼睛小睡片刻,準備面對下一波陣痛,然而這份寧靜沒有維持多久,不到幾分鐘,就有一個學生走到她的床腳,清清喉嚨把她吵醒,他並沒有為自己的魯莽道歉,而只喚來護士,幫忙他為這位新病人做最後的檢查。
很明顯他根本是個生手。他還沒開始,老師就趕過來附在他耳旁說了幾句話。檢查非常冗長,但起先她的難為情遠勝過不舒服的感受。老師不斷地要學生停下來,換另一個方式摸索,有時還會親自示範,把他那像蜘蛛一樣長長的手指探入女孩體內,用力把什麼東西向內推。每一次她都因為奇特的感覺而忍不住想叫喊,深恐可怕的事情會發生。學生笨拙的手指頭像鏟子一樣,愚鈍地推往未知的目的地,這女孩不禁覺得他是刻意在掏挖什麼。她聽到他老師急促的低語:「輕一點,輕一點,你這笨蛋,不要傷到她。想想希波克拉提斯(Hippocrates,譯按:古希臘醫生)。呆瓜。」這話教她不安,但老師對她只說:「你不要動,小姐,不然我們沒辦法作必要的檢查。這是為你好。」除了這幾句話之外,她簡直就像不存在一樣,只有她的生殖器官對他們有意義。她覺得簡直不可能照他們的吩咐向後躺,因此不斷地想爬起身來。然而只要她撐起腰,看護就把她按回枕上,手勁雖輕,但態度卻非常堅決。她只能咬緊牙關,免得自己叫出聲來。每當那醫生把他的手指探到她的子宮口時,她依然壓抑不了喉嚨深處的呻吟。
好不容易檢查完畢,這女孩疲憊地朝後躺下。折磨她的人站在床腳討論意見,彷彿她不在當場似的。她幾乎聽不見他們究竟在說什麼,而且她一心只想趕快結束這個過程,其他什麼都不重要。但是她的苦難才剛剛開始。學生朝著她的方向點頭,向指導老師說了些什麼,老師答應了。有位看護似乎不同意他的決定,向較年長的那位提出規勸,但沒有用,她說:「不能等一下嗎?這可憐的孩子才剛進來,需要一點時間休息、習慣一下。」
沒有用。學生向病房對面他年輕的同僚打手勢,後者匆匆趕到,大出這名女孩意料的是,這學生竟然現學現賣,把他剛剛由她體內深處學到的東西展示給同事看,後者毫不遲疑立即自行動手演練,而教師只在一旁微笑觀看。看護則板著臉站在一旁,默不作聲。
這女孩最後終於獲得安寧,她覺得自己好像挨了揍一樣,全身裡裡外外都已經瘀青,說不定體內還有劃破的表皮正在滲血。她輕輕抽泣,悄悄低語,彷彿她爸爸就在床邊握著她的手:「喔,最親愛最親愛的爸爸,我對你、對我自己做了什麼好事?求求你,求求你來看我,幫助我,帶我離開這裡。帶我離開這可怕的地方,不然我一定會死。爸爸。我這麼愛你──只要能再見你一面,我就會好過得多了。沒有你在,我真無法承受這一切。」
她刻意去想這一切的目的,好撫慰自己。只要再一下下,一切就會結束,她就能抱著漂亮的寶寶,讓生命充滿意義和喜樂,在愛的光輝下回家。她能重嘗人生的快樂滋味,而且和爸爸一同分享。她躺在窄小病床上,縐巴巴的床單都被她的汗水浸濕了,下方也因血水和分泌物而弄得髒兮兮,但她想像自己躺在家裡軟綿綿的床上,臂彎裡抱著小寶寶,不久她就沈沈入睡,直到幾分鐘後,因另一次陣痛而痛醒。
分娩過程共花了十四小時。學生的雙手一次又一次地伸入她的體內,他的老師也有幾次。好不容易,到晚上十點左右,新來的教師認定她終於可以移到病房外一個專門生寶寶的小房間。生產在每一方面都算正常,新生兒在她眼中,也如想像一般漂亮。她已經等不及莉莎忙完一天可以來看她的週二晚上,一心只想要她看看她的寶寶。或許幾天後,莉莎的媽媽會來,大家一起想想如何安排她回到爸爸身旁。她很樂觀,未來可能會像過去曾經的那樣幸福。
這女孩第二天一大早就醒了。她在另一間大病房中,這間病房很像她當初進醫院時的那間。雖然下體受傷疼痛,但她滿腦子都是等一下就會送到她懷中的小寶寶。她要為他取名斐迪南,因為這是她爸爸的名字,也是皇帝的名字,聽起來雄糾糾氣昂昂,他一定會長得像外祖父一樣,又強壯又溫柔,成為男子漢。爸爸看到他會有多高興,這個英俊的小男生以他的名字為名,他會多麼驕傲。
護士對她都很親切。其中一位較年長的很有耐心,也很仔細地照顧她,注意她是否舒適,還教她怎麼把寶寶抱在懷裡,等一兩天後漲奶時,又該如何餵奶。她難以自己──當媽媽的歡喜讓她難以自己,孩子對她全然的依賴,教她興奮不已。她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愛,完全超乎預期。這使她成熟。
小斐迪南在她懷裡待了一下子,就又被抱走了。和這個寶寶在一起的一切都那麼自然,好像她天生就該如此似的。她沈醉在作媽媽的喜悅當中,因而疏忽了下腹隱隱作痛,一直到近黃昏,她才想到用手摸摸肚子,沒想到手指輕輕用力,就讓疼痛加劇。稀薄的湯和白煮馬鈴薯晚餐送來了,但她吃不下,這些食物一直放在她床頭的小桌上,碰也沒碰。一小時過後清潔工來收碗盤,她看到馬鈴薯和油膩的湯只覺得反胃。當天深夜她開始嘔吐,甚至連早餐的殘渣也吐了出來,教她驚訝不已。
她的嘔吐引來了護士,護士摸著她的手腕量脈搏,說是一百,然後趕緊去找醫生。或許是她多慮,但她突然覺得渾身發冷。等醫生來了──一個長腿的高個子男人,就像穿著髒巴巴大禮服的中年長頸鹿。他拉下被單,盯著她的肚子瞧了很久,她彷彿聽到他說:「發生這種事還太早。」但她不敢確定。他要護士幫他扳開她的雙腿,讓他觀察她的分泌物。他的頭低俯下來,她敢說他一定是在聞什麼氣味。
他站起身來,她注意到他的表情,他是否在擔憂什麼?她轉頭朝護士看去,又轉回來,想由他們的表情知道他們在想什麼。他們倆都刻意不動聲色,但醫師悄聲地向看護說:「接下來幾個小時,我們得密切注意。如果她想要抱嬰兒,讓她抱一下也無妨。」
但一小時後,寶寶抱來時,她卻找不出舒舒服服抱住他的方法。每個姿勢都讓她的肚子疼痛不已,寶寶似乎感覺到她的笨拙,開始哭鬧,等他大哭大叫被抱走時,這女孩忍不住顫聲問左右鄰床較有經驗的婦女究竟怎麼回事,但她們的回答避重就輕。她花了一個多小時想安撫自己,但辦不到。她的肚子越來越痛,心裡也越來越焦慮,口裡越來越渴,她想喝水,但一次只能喝一點點。她的身體因發冷而顫抖,連杯子都拿不穩。她看著自己的雙手,卻發現冷冰冰的指甲下竟然發青。就在此刻,她全身大抖起來,寒徹骨髓的冷意讓她身下的床也跟著抖動。十分鐘後,寒意止住了,但她卻又熱起來,而且因為發燒,連臉都燒紅了。
她覺得自己的肚子逐漸充滿了氣體。又過了兩小時,她的皮膚冒出濕黏黏的汗水,終於引來一旁的護士,又為她量了一次脈搏,再一次把醫師請來。這回他掀起被單檢視她鼓脹的腹部時,不必再俯身嗅聞──連她自己都聞到一股難聞的氣味由她兩腿之間散發出來。他伸手探入她膨脹的腹部,她疼得叫了出來,她知道一定出了什麼大問題,她的脈搏現在已經是一百二,醫師說它「微弱不明」,任她的手腕由他手中滑落,一邊心慌意亂地把手錶塞回口袋,一邊非常關切地看著她蒼白的臉。他檢查她的舌頭,她想那一定是乾巴巴、白兮兮,覆滿厚厚的舌苔。她又一陣全身抖顫發寒。
一切都發生得太快,她輾轉反側,呼吸急促。過了一個小時,醫師又來量她的脈搏,這回量了整整兩分鐘,同時凝視著她床下尿壺中濃濁惡臭的深色尿液。診視完畢,他意味深長地朝滿臉憂慮的護士點了點頭,不到幾分鐘,就有兩名工友抬著擔架來,把她抱上去。她在醫生和幾名看護的陪伴之下,被送到離大病房不遠的小休息室,但這回她神智已經不清,沒有再問為什麼。她想要回憶爸爸的面容,但什麼也想不起來。寶寶已經離她很遙遠,只存在想像之中。醫師由護士送來的小托盤上拿起刺血針,切開她上臂的靜脈放血,她漠然地看著他的動作,好像這條血管屬於其他人一樣。她毫不在意地看著暗紅色的鮮血灑入淺金屬盆,塗在她鼓脹腹部的松脂糊根本無濟於事,要不是她已經麻木,疼痛恐怕不堪忍受。下一次的徹骨寒冷對她的效果不及前幾次,因為她已經逐漸喪失知覺,這陣教人痙攣的寒冷過去之後,她彷彿遺忘它曾發生過一樣。護士想讓她吞下甘汞和鴉片的混合藥物,卻害她再一次嘔吐。
兩名護士陪在她床邊,輕輕地向她說話,但她現在只能斷斷續續地回答。她們想讓她轉過身來打灌腸劑,她卻痛得大喊,她們只好放棄。她陷入一陣陣遲鈍的恐懼和聽天由命的煎熬,最後已經認不出周遭的環境,只模糊地感到間歇的頭痛。兩小時後,醫師宣布她的脈搏高達一百三,已經回天乏術,但她已經聽不見了。她的金色長髮滿是汗水,連枕頭都浸濕了,深凹的棕色眼睛雖然還睜開,但黯淡無神,什麼也辨識不出來。再一次的發寒,她已經毫無感受,她對一切都沒有感覺了。
接連兩天,這女孩渾身是汗地陷入昏迷,偶爾出現譫妄的現象,緊緊抓住床單,向並不在場的人喊些分辨不出的話語。醫護人員除了幫她擦拭汗水,清理排洩物之外,已經束手無措。她的情況已非人力能及。莉莎週二晚上來看她時,在兩人週日上午分手的大門口就被擋駕,門房告訴她,她朋友拒見任何訪客。
於是,就在週三黃昏之後不久,在她的寶寶出生三天之後,這女孩突然直挺挺地坐了起來,兩眼向前直視,雙臂前伸,大喊:「爸爸,原諒我!」接著向後倒在枕頭上,死了。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571343495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16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