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討海魂:13種即將消失的捕魚技法,找尋人海共存之道

  • 9 567
    630

出版情報

去野一個海洋,詩一首魚的漂流,乘一場浪折的勇敢

2017/08/07 「我可以把鞋子脫下朝遠遠的地方扔棄!我可以將長裙挽起,讓腳踝被沙礫摩娑!啊!我不拒絕將袖子捲至肩頭,讓陽光吮黑手臂!也不拒絕風的搜身!如果海天無人,為什麼要拒絕裸遊?人與貝石無異的。」-這是簡媜在《水問》裡的文字,迫不及待接受海洋的召喚,白天激起白浪水花,晚上聆聽潮浪拍打,酷熱的盛暑,多了一絲溫和力量。 一個海人的漂流,一瞬念頭的想像,一本為海而寫的札誌 三十五歲成為職業討海人的作者廖鴻基,出版多部關於海洋的著作包含《2018551740274》、《2018551687135》、《2018551610362》、《2018551550859》、《2018551483225》等等,不管海洋的故事是怎麼也說不完,文字與想像是廖鴻基的另外一尾魚,他以文字捕捉,將所有關於海的想像、靈光、燦爛如光的瞬間,都化作筆下一篇篇短而細緻的故事,像是呢喃,也像是親暱,輕輕地講,輕輕地講一個個關於海洋的故事。 我從大海來,大海是我的家! 蘭嶼達悟族人的作家夏曼‧藍波安,海洋的變幻莫測孕育出達悟人獨特、優美而亙古的文化,也成為他取之不竭的創作泉源。《2018630036212》的海上旅程,如作者夏曼‧藍波安筆下生動地浮現:「不同國籍的人要長期共生在沒有船艙的仿古船,長時間曝曬在赤道的艷陽下是需要耐力、深厚的心理素質的。你也會發現每天睜開眼睛、閉目睡覺都在海上,夾在黑色的星空下與無情的波濤上,船隻的脆弱如一片樹葉……」 生活在海邊的人,腦子裡很難有任何一種思緒,與大海無關。 網路知名歷史「故事」團隊,最新著作探討與台灣最密切的海洋歷史!生活在臺灣,你總有許多機會,看見海。在宜蘭,你剛剛走下火車,踏上漢本車站的月臺,廣闊的海洋便在你眼前無垠地伸展。《2017200000554》這本小書蒐集了古往今來,關於台灣海洋的一些歷史片段。因為是這樣一座奇妙的島嶼,我們於是擁有這許多,與海洋相遇的美麗契機。 只要你是依海之人,那麼你便是斐索人 馬達加斯加西南部有一群說南島語,住在海邊,以海為生的斐索人(Vezo)。一個理想的斐索人要會做一些與海有關的事情(但不需全部都會),例如游泳、到林中砍樹造船、行舟(這包括了划船、操帆、掌舵,以及通曉洋流波浪知識)、捕魚(蝦)、識魚、食魚、賣魚等;最重要的是得「住在海邊」。即使你擁有斐索人的血統但是你在城市生活,那麼你便不屬於斐索人;相對地,即使你沒有斐索人的血統,但是你的生活行為模式都與一個「依海之人」無異,那麼你就是斐索人。《2015350021344》以人類學民族誌的眼光探索斐索人的獨特之處。 台灣第一本衝浪文學,從浪裡發現台灣,在浪裡思索人生 吳懷晨這位在浪裡思索人生的哲學家,在《2018551628985》一書中以哲學的腦袋與浪漫的心寫下當代台灣的海洋傳奇,以文字影像重新發現東海岸面貌,同時以外來者眼光紀錄偏鄉人口外流、原住民的故事,最後收束在衝浪天后貝貝的傳奇人生;構成了海岸山脈下動人的一頁。 聆聽海的話語,詩文與繪圖最美的共鳴 詩人們皆以詩句歌頌海的樣貌──生命的顫動、戲耍的光線、靜默無語的礁石、洶湧的海浪、高漲的大海、魚的夜曲。海是永無止境的生命,總是讓人著迷那召喚聲裡,難以抗拒地想回到她的懷抱。《2018510228171》一書透過超大開本的驚豔繪圖,帶領讀者沉浸在海的狂熱血液裡,歌詠從古至今詩人們對海深深的眷戀。 海這個字在義大利文裡是陰性不可數的。 我,像首歌一般升向月亮,又回來大地的擁抱。 我,一直邀請著你,跟著我,躺在浪潮的搖籃裡, 在我的懷裡溜滑著並忘掉你所認識的空氣。 我,是滋養的水;也是呼吸的水。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壯麗的海洋切面,氣魄的漁人討海哲學,

再現福爾摩沙的海男技藝!

 

台灣12位國寶級捕魚達人的生命歷練

身為島嶼公民必修的自然倫理學分

別於「漁工業」的大型機具戰法

這是屬於男人與海的“定孤枝”氣魄

更是與海洋共生共存的智慧

 

你以為如常的海景,卻是漁人搏命演出的詩句。

漁人歷經風浪的手展示著大海拍打過的生命故事,

我們轉化以圖文記錄下那些寶貴的傳統技法。

身為台灣海洋島嶼的一員,他們用身體去搏鬥、每日在戰浪中討生活。

大海教導了他們大自然沒有說出口的生存之道,

透過漁男見識大海的經歷和風景,

提供身為海洋居民的我們,一條更接近己身生活小島的美麗途徑。

 

行人團隊於2014年開始企劃,並陸續收集調查台灣各地傳統漁法的相關資料。一經深入採輯發現,各地對於沿海漁村地區、以及其捕魚技法的相關記錄,資訊非常缺乏。此外,在漁村人口流向都市,捕魚技法無人傳承之下,許多漁法可能在五至十年內面臨失傳的困境。因此,我們希望藉由這本書,把這些精彩但即將消失的漁法細緻地呈現給所有讀者。

 

費時一年,動員15位工作人員,踏遍台灣及離島

 

行人團隊邀請三位優秀的撰稿文字者、四位攝影師、一位插畫家,全組動員15位工作人員,前前後後,共計費時一年。團隊拍攝採訪期間,每天清晨即起,摸黑中就算暈船也要跟著漁人出海。多個月下來,每場的採訪不離風吹浪打,太陽無情的照曬,更從行人曬黑的身影下,不言而喻看見我們的努力。一切只為直搗海洋的最前線,收錄最令人動容的漁人群相和故事。

 

本書以台灣海域地形為本書架構,將採輯區塊分為:東海岸、西海岸、離島。工作人員一一至各點田野踏查,拜訪在地文史工作室及耆老,再視當地潮汐環境和漁汛期,挑選出傳統漁法及漁人。比如:在東海岸金山的蹦火仔,盧秀雄以炫麗的技法點亮海上夜景,引起萬魚爭相跳躍的魔幻場景;花蓮秀姑巒溪的三角網,是阿美族代代相傳的傳統技法,陳耀忠以不過漁和美麗的歌聲感謝天地海的虔誠之心;台東的鏢旗魚,斷指船長陳永福,僅憑一把二十公斤鏢叉與等身大的旗魚進行一場榮譽的對決。西海岸,芳苑海牛採蚵的李福相,透過海牛下田展現漁人對工法的智慧和漁村風光;苗栗幾乎絕跡的牽罟,靠眾人其心拉網,齊力互助的漁村心意。離島,澎湖石滬法,是世代居民遵循海法,合力修護大海最美的古蹟而造就的甜美魚穫;蘭嶼神秘的拼板舟,可見海洋民族力與美的結合,不能言說的捕魚祕密,展現敬大海的心……透過達人終其一生奉獻給大海的生命哲理和視野,以神乎其技的傳統漁法,展現漁人打魚的勃發英姿。

 

《討海魂》是行人團隊送給台灣讀者的一份海洋大禮

 

雖然我們的生活環境被海洋圍繞,但大部份的人對海洋了解甚少。行人希望藉著出版《討海魂》一書,帶著大家回到問題的原點。透過這些漁人一生與海共存共榮、簡單而不過漁的傳統捕魚技法,帶出人與海的相處哲學。或許這些生活簡單、終日與海搏鬥的漁人,能為我們指出一種未來。

名人推薦

––關注海洋.滿儎推薦––


周文欽|《蹦火》紀錄片導演
柯金源|紀錄片工作者
曾芷玲|蚵寮漁村小搖滾 幕後推手
黃惠玲|udn tv藝想世界節目製作人
廖鴻基|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創辦人

編輯推薦

12位國寶級捕魚達人的生命歷練,展現漁人討海哲學與技藝的大智慧。

「磺火捕漁,是一種傳承百年的蹦火仔技法,目前全世界僅存在於金山鄉磺港一帶。蹦火仔是利用當地盛產的電石(磺石)來捕魚,負責蹦火仔的火長站在船頭找魚,一發現魚汛,立刻點火,電石加水後產生乙炔而發出『蹦』的聲音,火長持著火把照亮了海面,吸引趨光性的青鱗仔跳躍,形成海魚翻騰的畫面,船上的船腳則利用手叉網將魚撈入船艙。」一幀「磺火之夜:捕青鱗魚」的照片曾經登上《國家地理雜誌》中英文雙封面,再次讓人注意到世界僅存的磺火捕漁法,也就是流傳超過一百年的「蹦火仔」。

「知識不怕多,也不怕記不得,因為累積的時間太久了,而且要懂得自己想辦法,相反的,你願意自己想辦法的事情就會用心。一般人打漁都會想用最短時間抓更多魚,不想付出勞力但想賺很多錢。但我不會這樣想,不是說我不在乎花多少力氣、得到什麼,而是我滿腦子都在想要怎麼把事情做好。很多事情的開端都是一個思想,那就是想要解決問題,所以才會有發明。」馬祖漁人黃鵬武如是說,對他來說,即使暈船,也暈不倒求知欲。

從來沒想過,一本關於捕魚技法以及漁人們和大海拚搏的生命故事的書,閱讀起來竟是如此有趣!翻開《討海魂:13種即將消失的捕魚技法,找尋人海共存之道》,全書介紹了12位台灣國寶級捕魚達人,以及13種即將消失的捕魚技法。這些捕魚達人不見得有高學歷,但從他們的生命故事裡,讓我們看到他們與海洋共存之道,從他們採用的漁法,觀察到背後隱藏的自然倫理。看這些持簡單漁具的漁人,展現他們卓越的技藝以及不凡的漁人討海哲學,不禁肅然起敬!

目錄

【編輯室報告】

 

 

【東海岸】

台東成功鎮 鏢旗魚 陳永福

下輩子還要跟旗魚對決

鏢魚是沒有休息的,連吃飯時眼睛都是盯著海面,而不是低頭看要吃什麼菜。「菜挾一挾,就邊扒飯邊看有沒有魚浮出海面,常常看到有魚,飯碗就趕緊扔下。

 

花蓮秀姑巒溪出海口 三角網 陳耀忠

以「頂浪魂」立命的阿美族廚神

那個過程中,我只聽見我媽媽一直哭、一直叫著我,『啊,我的孩子』,一直叫著我的名字。我原本想著,我今天應該會死在這裡了,是因為我媽媽一直叫我,讓我的意志力更強。

 

宜蘭南方澳 釣棹(艚)仔 洪武軍

與大海車拚的海上大法師

靠著漂流的竹筏討生活,每一次出海都是跟大海博鬥,洪武軍經常拿繩子把自己跟船綁在一起,以免遇到大風浪被捲到海裡,「沒死掉就等於是撿到這條命。我現在能夠在這裡跟你們吃上一頓飯,那是很不簡單的,是在海上死無去(台語),才可以回來。」

 

金山礦港 蹦火仔 盧秀雄

我是討海大學畢業的

有一次,海腳們趁著空檔在船上補眠,結果睡在甲板上的人不小心踢到水的開關,水就一直流入磺石桶裡,最後乙炔氣體爆炸,有人就被震彈到海裡去,連遺體都找不到。

 

【西海岸】

彰化芳苑 海牛採蚵 李福相

下輩子不想再討海

為了抓緊退潮的時間下蚵田,李福相經常半夜起床觀察潮水,有時凌晨一點多出門做事,到早上十點多才回到家。那時沒有路燈,都是在黑夜中摸著路旁的竹子找路。在蚵收成的季節,更是忙得不可開交,不僅天亮要採收,半夜也在採收,那麼大的蚵田,可是用了一萬斤以上的竹子插出來的蚵枝。

 

苗栗大山 牽罟 陳水旺

牽罟是一生永遠的牽引

牽罟是近海作業,船出海後離岸差不多一、二百公尺左右的距離,船上的人如果不小心落水,立刻就會被拉起來,不會有危險。危險性比較高的時候,不是出海,反而是回航,陳水旺說,「回來才是知輸贏。」

 

高雄汕尾 櫓魚栽 吳寶次

看海的漁人 看懂的海海人生

「每個掠魚的都會有自己的發明啊,一發現有不妥當的所在、冒險的代誌,就要想辦法解決。」他描述自己曾遇過船身破洞進水隨即水淹高過一人的險境,「如果那時候沒有想辦法、沒有妥當,船就沉了。我也是犯過好幾次的恐怖。所以說機械的問題最重要,犯險的時候比天氣問題還嚴重。」

 

屏東旭海村 八卦網 姚金龍

最重要的事情  就是輕輕的就好

討生活那些事都是輕輕的而已,哪有很重。最重要的就是輕輕的事情如果比較多、那我就比較快活。要不然我平常捕魚已經用那麼多腦筋了。生活就是趣味、好玩、歡喜。就是這樣而已。

 

 

【離島】

馬祖北竿 打樁漁法 黃鵬武

海上事,識不完

一般人打漁都會想用最短時間抓更多魚,不想付出勞力但想賺很多錢。但我不會這想,不是說我不在乎花多少力氣、得到什麼,而是我滿腦子都在想要怎麼把事情做好。

 

澎湖吉貝 石滬(&抱墩)漁法 柯進多

石滬是我最初的捕魚老師

放一顆石頭要同時思考下一顆石頭能不能插得進來,就跟下棋一樣,每一步都要留後路。有時候石頭不夠,還需立即下判斷,把直角轉彎的地方改成斜角才行。石滬達人柯爸自謙從小學起,學了十幾年,一直到二十幾歲才真正掌握訣竅。

 

綠島公館 鰹竿釣 田亦生

把人生的選擇做到最出色

跟大海搏鬥要有毅力,不是一整天都有魚釣,魚不吃餌的時候,你要怎麼忍耐到那個程度,你不等到潮流過去,就抓不到魚。在海上,要耐得住大太陽,要耐得住餓肚子。

 

蘭嶼東清部落 拼板舟 黃杜混

海上的不老戰士

釣鬼頭刀魚一定要小心,如果釣到的魚力氣太大,就把魚線割斷,不然會像傳說裡的族人,一路被拖行到菲律賓去,無法回家。

 

【附錄】

「當繒」──從八斗子漁撈特色,看傳統漁法的衰微 

許焜山(八斗子漁村文物館籌備處)

 

 

【特別感謝】

序/導讀

編輯室報告

 

沿著東部海岸騎車,經常會不經意發現有漁人在海邊或出海口捕魚。漁人的工具大多是簡單的:簡單的網子、簡單削尖的木棍。持著漁具的手,黝黑的皮膚在陽光下跟海水一般發亮。簡單幾個動作,幾隻小魚落入網中。

 

對我們這種終日在都市生活的人來說,看到「食物」從大自然中出現總是覺得不可思議。水果從樹上出現(而非便利商店)、魚從海裡來(而非超市冰櫃),如此違反「經驗值」。其中最吸引人的部分,或許是這些事物都不需經過金錢交易,透露出一種「可能明知是幻想」的自給自足生活模式。

 

自給自足的生活想像

 

我們這一代都是資本主義浸養出來的。物產豐隆、生活方便:在個人的代價是換來永遠忙碌的生活,在地球的代價是讓自然資源耗盡。當我們看著這些漁人,心中幻想的是,我們有沒有可能選擇另外一種生活方式?

 

《歷史大口吃》(An Edible History of Humanity)的作者Tom Standage曾經指出,人類自以為從「漁獵」發展到「農牧」是一個美好的歷史發展。但歷史證據指出,漁獵生活可以讓人類有五天的週末(不用工作)、身體可能更為健康,理當更為快樂;但因為種種歷史發展原因,我們踏上了農業的路,然後經歷工業革命、綠色革命、都市化。像是一隻從海洋逐步爬上岸的哺乳類動物,慢慢爬進馬克思・韋伯式不可逆反的牢籠。

 

認真思考起來,為什麼經濟一定要發展?為什麼我一周不能少工作一天?我們有沒有機會回頭看某個錯過的歷史片刻,將過往當成未來?

 

我們與海洋的距離

 

漁人自己的生活其實跟這些都沒有關係。很多漁人可能是沒有選擇的;如果有,他們也許寧願在都市生活、在超市買魚、度假時去海上搭遊艇(這也是幻想的)。我們聽著他們經歷的故事,聽他們抱怨他們自己的生活的滿意與不滿,也同時驚覺,其實這個幻想中的自給自足的生活模式也要即將消失:因為全球暖化,海洋將再次淹沒原本的「海邊」;因為過度捕撈,海洋即將無魚可補。這其中最致命的問題是,對此,大部份的人漠不關心。

 

其實,人類過去總是逐水而居,從海洋河流汲取魚獲,並以水路為主要交通。但是當都市成為人類主要的聚集與居住模式,我們逐漸用柏油與水泥把河流蓋上、用大量堤防及消波塊隔開大海,好讓我們躲入安穩喧囂的都市裡。但弔詭地,我們卻又要聽著人工海浪聲,才能安心入眠。

 

漁業大國與海洋枯竭

 

全球暖化無論真相如何,它的確逼使我們思考許多問題,讓海洋的議題一再浮出。暖化造成的海平面上昇不止威脅斯里蘭卡等小島,也會對台灣有劇烈的影響,例如接下來的颱風只會越來越嚴重,堤防與消波塊會逐漸無法擋住沖襲的巨浪;而我們習以為成的海岸線將不斷往後退縮 。

 

另一方面,我們台灣在海洋枯竭的議題上擔任極為重要角色:台灣是世界級的遠洋漁業大國,年產值400多億元(2014),居全球前三位。其中,鮪魚延繩釣產業規模世界第一、秋刀魚漁獲量世界第一。如果如2006年的《科學》(Science)雜誌研究所說,2048年海洋將會枯竭,那麼身為最大受益國的我們,是不是應當採取一些作為?

 

我們或許可以謹慎選擇吃魚,用消費投下永續海洋的一票。(請見綠色和平網站。)我們可以關注海洋法律,監督台灣漁業沒有危害地球。(請見環境資訊中心網站。)我們可以走到海岸參與淨灘活動,保持海岸的美麗。我們可以去漁村住一晚,深入了解漁民的生活方式與困難。我們也可以沿著海岸線慢慢走一圈,感受所有台灣人在不同時期「過鹹水」而來的共同歷史。

 

漁人漁法的背後故事

 

行人文化實驗室選擇去拜訪以雙手與海搏鬥的漁人,希望從他們的口中聽到他們與海洋共存之道,希望從他們採用的漁法觀察到背後隱藏的自然倫理。我們有興趣的不是為台灣帶來豐沛外匯的遠洋漁業,我們關心的是在台灣1600公里的海岸線上,與海洋進行日常戰役的漁人們。他們採用簡單漁具、沒有豐沛資本、沒有耗費大量汽油的機具、取得的漁獲基本上也大多是親友自用,只是為了自身的生存而奮戰。這種早於資本主義之前就存在的生存之道,是否能給我們一些啟發、以面對枯竭的海洋?

 

從漁業大國的角度,遠洋漁業船上博命的漁人是我們的英雄,他們也的確值得欽佩。從另外一種生活方式的可能,這些持簡單漁具的漁人,則是我們關心的對象。在這本書中,我們從這個有些曲折的切入點,展現漁人的記憶與技藝,尋找這個海島上另外一種英雄。以此為根本,我們也想著,這個屬於過去歷史的漁人生活,有沒有未來?

試閱

花蓮秀姑巒溪出海口 三角網 陳耀忠


以「頂浪魂」立命的阿美族廚神
花蓮秀姑巒溪出海口旁的「陶甕百合春天」,是東海岸最知名的原住民無菜單料理餐廳,許多食材都是主人陳耀忠每天親自上山下海採集而來;二樓,一整面牆的落地大壁畫,畫面中有人手持著一個染滿夕陽餘暉金黃色的倒三角形,朝天矗立在落日映照成藍紫色的大海中,不禁引發食客的好奇心:那是什麼?

那是「三角網」,阿美族人自古流傳至今的人力捕撈法之一。陳耀忠說,「牆面畫的,就是我們(阿美族)這裡的部落,在出海口捕撈的生活;你們在餐廳裡吃到的魩仔魚,就是你們所看到的,用這個三角網下去捕撈的。」

魩仔魚多到從眼角掉出來
秀姑巒溪出海口一帶的部落,主要有南側的靜浦部落,以及北側的港口部落,舊時共同屬於 Cepo’(阿美族語,意思是「出海口」) 大部落,分為五大氏族。陳耀忠來自港口部落,身上流著的是太陽氏族(阿美族語 PACIDAL)的血液。

小時候的他,身上有著彷彿太陽般用不完的精力,幼稚園才畢業,他就已經學會使用傳統的三角網和八卦網。青少年階段,陳耀宗養成了自己一個人到海邊捕魚的習慣,晚上八、九點才回家,對他而言是正常的作息。

由於族裡的老人並不會刻意教導下一代,該如何使用三角網、八卦網等傳統漁法,想用,就只好自己想辦法學。他偷偷拿走阿公或爸爸的網具,到河邊去捕魚,只要被家人發現,就是一頓毒打。陳耀忠說:「我不喜歡讀書,每天不是在海邊,就是在河邊,捕魚不是為了什麼成就感,純粹自己好玩。」

「小時候只要到大水溝,或遇到魩仔魚大出,每天都是算幾個臉盆哩!」陳耀忠還記得,捕到最多魩仔魚的一次,是讀國小四年級的時候。「那一次撈到的量幾乎是一個大臉盆,我個子矮矮小小的,我那個三角網也沒有很大,而且拿的還是我媽媽的網子,白色的,撈起來幾乎是抬不動,眼前布滿了紅通通的魩仔魚,我只好慢慢地走,眼睛看不到路,看到的都是魩仔魚在我的眼前不斷地跳躍著。肚子餓了,手掌就直接往網子裡滿滿的魩仔魚群裡去撈,然後倒扣到嘴巴裡面,魩仔魚還會從鼻子跑出來,也有從耳朵跳出來的,還有從眼角掉出來的呢,太多了啦!」
上天給阿美族的神祕三角習題
聽陳耀忠細數曾經有過的捕魚「戰績」,輕鬆的口吻背後,卻是一段段綜合著體力、耐力、技巧,以及智慧的大考驗。有時,甚至是一次次的生死交關。

「三角網,不要小看它喔,你要一直站在岸邊,光是一整個晚上,手拿著網子下去海裡再上來的這個捕撈動作,是要進行上百次、上千次耶,還要隨波逐浪換位置,有時候浪大,有時候浪小,有時候天氣一不好,這個出海口也會帶走很多部落的人。我覺得這就是生活,大海潛藏著很多我們想像不到的意外。」陳耀宗用「一道神祕的三角習題」,來形容族人視為生活一部份的三角網捕撈漁法。

他曾經遇過上天出過好幾次習題。「我救過人,自己也差一點溺水,可以說是死了很多次,只是九命怪貓而已。就是我的命已經交給祂的那種感覺,可是我又不放棄,一直想著要救自己,意志很重要。」印象最深刻的一次,發生在出海口的北口。

那天,大約是晚上八、九點鐘,當年二十七、八歲,尚未結婚的陳耀忠來到出海口時,他的母親已經在三角網的隊伍中,跟著四、五十個人一齊捕撈魩仔魚。他選了一個魚群會洄游的位置加入行列,告訴自己要小心,因為這個位置比較危險,只要被浪打到,就一定會掉到海裡。那個時候還沒有發明現在使用的 LED 頭燈,都是背著機車電瓶充當燈光的電源,由於很重,每個人走起路來,都彷彿在太空漫步。

在一次次下網的重複動作中,陳耀忠發現行列中站在他前面的,是住在村子南邊的一位60幾歲的老人,沒想到忽然間來了一個天高的大浪,他聽到老人大叫一聲,自己趕緊閃躲,但老人卻還硬撐著,沒幾秒就掉下去。陳耀忠情急之下把三角網伸出去想叫老人拉住它,這時又來一個大浪,陳耀忠就被冲進海裡了。

本來想要救人的他,感覺自己一直往下沉,第一個反應是冷靜思考,張開眼睛看清楚當下的處境,發現老人在上頭壓著他,於是陳耀忠這麼做:

「我先把老人家推開,把電瓶推走,再開始解我身上的青蛙裝,難度很高,因為它吸水之後,整個會夾著你的腿,所以要在水裡解掉它非常困難。那個過程中,我只聽見我媽媽一直哭、一直叫著我,『啊,我的孩子』,一直叫著我的名字。後來解完所有負荷,我浮上來,循著燈光的方向上岸,一眼看見那位老人家又被一個浪推回來,我就衝過去把他拉上陸地。隔一天,他的老婆和家人來跟我道謝,包了很多錢,我只收下了紅包袋。我原本想著,我今天應該會死在這裡了,是因為我媽媽一直叫我,讓我的意志力更強。」
內褲被大海沒收也開心
雖然大海有著如此深不可測的危險,但是大海帶給陳耀忠及族人們的禮物,除了魚穫,還有和夥伴們一同捕魚的快樂。

「我們有分前鋒、中鋒、後衛,前鋒就是最強的,要負責頂浪,有時候甚至連潛水衣都沒有穿。頂那個浪,浪大的時候,人是半浮半沉在水面耶,有時候腳還是懸空的,雖然踩不到底,腳還是要一直這樣踢,繼續撈魚。最大的浪是兩、三層樓高,浪來了,沙子也跟著來,還會被夾帶的石頭撞擊到黑青。在最前面頂浪,等於是泡在水裡,早期負責頂浪的老人家,最多就是穿一條內褲而已,常常內褲會被浪打到鬆掉,甚至掉下來,被大海沒收,但也沒辦法,管它的,為了吃嘛!」

那麼,前鋒、中鋒、後衛,會不會吵架?「會啊,浪大的時候,光靠前鋒一個人是頂不住的,中鋒的網子在後面擋,一陣混亂中,有時候會不小心踩到後面的網子,甚至連竿子都被踩斷。這時候,後面的人常會拿網具刺前面的屁股,前面的人心想:『沒有關係,等一下換位置,換我報仇』,在這種半認真半開玩笑的氣氛中,大家團結一起向大海討生活,所以,頂浪不是一個人頂,沒那麼簡單的。」

陳耀忠記得,直到一、二十年以前,無論三角網撈起的是魩仔魚或鰻苗,都是自己吃或分送親友,沒有像現在秤斤論兩拿去賣的。「一、二十年前那時候,我們捕撈的量多到整個臉盆都滿出來,大家把魚洗乾淨,早餐一起吃,吃的是「水煮魩仔魚」或「魩仔魚沙西米」,就一道菜而已,大家卻吃得很開心。以前還沒有冰箱,多的,就分給幫忙挑洗的人,剩的,就醃起來保存。在山上務農、宴客,以及有親友來訪時,就可以把醃魚拿出來配飯吃,或當禮物送,比方遠方的親友在劍筍季帶劍筍來訪,剛好我們有醃魚,敦親睦鄰、以物易物,是部落傳統生活文化最好的一種方式,也是一個很好的禮儀。」

今年四十三歲的陳耀忠,小時候靠著自學成為捕魚高手,高一開始半工半讀,到工廠做機械鋁門窗,也當過木工師傅;後因父親身體不適,由花蓮市區回到部落,找了份合菜餐廳的差事,二十三歲第一次接觸廚房工作,一待就是八年,考上中餐證照後決定開店,一開始的薑母鴨店,因為都讓朋友簽帳,不到一年就宣告倒閉。隨著民國九○年代賞鯨餐興起,陳耀忠投身原住民風味餐,到現在已經十二年了,店名「陶甕百合春天」,是家人們的名字組合,「陶甕」是大女兒,「百合」是二女兒,「春天」則是陳耀忠的族名。餐廳除了餵養自己一家五口,員工有九成是部落的人,也開放給部落的學生暑期打工,生意好時還提供回饋金給部落。

在社會上繞了一圈,現在的陳耀忠,脫去了過去想要符合外界期待的枷鎖,回到童年赤裸著上半身,隨時上山下海的自在,而且只取所需的份量,不過度捕撈,新鮮,就是世界上最棒的滋味,創意,把食材變成讓人驚艷的料理。餐廳壁畫中的那一張三角網,不僅是部落的生活命脈,更彷彿是一面風帆,引領著迷失在現代文明的人們,回歸大自然溫暖的懷抱。
花蓮三角網漁法
魚網上找到小小透明魚體 眼力大考驗

操作三角網捕撈的方式,X 字形朝向自己, A字部份面向大海,左手(左撇子則為右手)握持橫桿,在此運用槓桿原理,彎身將三角網鏟入襲岸的白浪中,數秒之後,讓網面離開水面,左手操橫桿將網身立起,右手則拿著白色短碗,在 LED 頭燈的照射下,運用眼力及經驗,將一隻隻的鰕虎科或鰻苗由網上鏟起,放入隨身的魚苗筒中,等到上岸休息時再把魚苗筒中的魚苗,倒入大的白色塑膠桶,而鰻苗則會一尾尾小心翼翼的取出,放入鰻苗筒中。

由於鰕虎科及鰻苗體型很小,通常只有指頭那麼長,而且身體是透明的玻璃體,如果使用白色的魚網,不容易在幾秒鐘之內就分辨出來,所以現在都用綠色的魚網。有的魚網上還會特別再縫製長筒狀的小網袋,與魚網的方向垂直,目的是把經濟價值較高的鰻苗置入其中,屆時上岸後不用再費心將其由鰕虎科中選取出來。

三角網離開海面後,網子上除了有鰕虎科、鰻苗,還會有小石頭、小貝殼等,即使在頭燈的照射下,也很難一下子看出哪個是鰕虎科、哪個是鰻苗,因此眼力和經驗很重要。在長長出海口海岸線中,該選擇何處站定,通常成群結隊時,若以打籃球的術語來形容,實力和體力較強的人為前鋒,浪大時率先頂浪,其次為中鋒、後衛。

三角網該何時鏟入浪中,憑經驗決定。有的人喜歡迎接捲上海岸的浪,有的人等待的是捲上岸的浪往海中退的時機。

何時該上岸休息,或收工回家,全憑自己決定,是完全的自由業。
台東綠島 鰹竿釣 田亦生


把人生的選擇做到最出色
人生的道理,說穿了其實並不複雜。俄國作家托爾斯泰的名言:「選擇你所愛的,愛你所選擇的。」就是其中一條通往幸福的道路,也是許多老師送給畢業生的禮物。無論是面對課業、感情或事業,先慎重地考慮,再做出選擇,然後對自己的選擇負責任。
綠島鰹竿釣達人田亦生,就是這樣活出他精彩的一生。

把每一次出海當練習,終於克服暈船障礙

海的聲響和氣味,在綠島的空氣裡翻滾。這一天,十三歲的田亦生,第一次跟著父親田東福出海捕魚。沒想到卻暈船暈得要命,嚴重到從船上回到家裡以後還在暈,只要一張開眼睛,就只看到屋頂360度旋轉不停的畫面。不過,這次恐怖的暈船經驗,並沒有讓他打退堂鼓,雖然陸續還暈了幾次,田亦生每一次都告訴自己,「多練習幾次就好了,暈船沒有藥醫,就是要多出海,習慣了就不會暈」,終於克服了這個對討海人來說最大的障礙。

這一年,民國五十三年,田亦生小學畢業,那個年代,綠島沒有國中,他差零點五分就考上台東縣立卑南國中,本來要去澎湖讀水產學校,結果祖父反對,因為田東福是獨子,田亦生是田東福的長子,是家裡的大孫,家人捨不得讓他出外。於是,祖父的心意,開啟了田亦生的討海生涯。

田東福的「光滿號」,是綠島出名的鰹竿釣漁船,擔任大公的田東福(日本人稱船長為「大公」),不但善於掌舵找到鰹魚群,更有一手釣鰹魚的好工夫。在民國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綠島鰹竿釣興盛的時期,田亦生回憶,「漁船如果有好收穫,便會在船首或船尾插上旗子,五、六百公斤就有一面旗,兩面旗則代表一千公斤以上的大豐收,光滿號經常都是插著旗子回來的。我爸很會釣,如果一艘船有十個人在釣,他釣的量可達三分之一。他真的很會釣。」口說無憑,田亦生至今還保留著一張獎狀可供證明,那是光滿號參加台東縣六十八年度鰹竿釣漁業增產競賽,以總漁獲量七千二百五十一公斤獲得第三名,獎狀是民國六十九年七月一日頒發的,當時的縣長是蔣聖愛。

用力還不夠,用心向老一輩學習才能夠精進
田家的鰹竿釣是一代代傳下來的,田亦生剛開始跟著父親捕魚時,很會游泳的他,在子船上負責「相魚仔」(台語),也就是找丁香魚群,做為準備釣鰹魚時使用的活餌。當時綠島的鰹竿釣,以六根漿的無動力舢板船為主,要划到島的東面去抓丁香魚,朝日溫泉一帶以急流出名,舢板船經常划不過去,即使休息一下再划,也常常划不過去,又要再划回來,通常漁夫體力要很好。「釣鰹魚的母船,如果那天手氣好,一整天來來回回釣個三、四趟是家常便飯,有時候我甚至要游半個綠島,才能夠抓到足夠多的丁香魚。」

然而,找到魚群,不代表能夠順利捕撈,在接近魚群時,如果驚擾到牠們,魚群散開來,一切等於白做工。田亦生用心跟老一輩學習,他只要看一眼,就知道找到的是比較怕人的,還是比較不怕人的丁香魚群。「如果是比較怕人的,遠遠的就要圍起來,因為只要人一靠近,魚群就會亂竄。牠們在海面上的色澤,接近木頭的顏色,另一種不怕人,俗稱『軟骨』(台語),在海面下方呈現深藍色,而且肚子的邊邊比較白。還有,聚集的地點也不一樣,怕生的,多在潮間帶,軟骨的,主要在龍門岩、哈巴狗那邊,礁岩彎進去下面比較深的地方。」

諳水性的田亦生,這輩子有兩次在海中與死神擦身而過,其中一次就是為了抓丁香魚。「那次是在朝日溫泉的火雞岩附近的潮間帶,我們一共有十幾個人上去網丁香魚,沒想到一個大浪打過來,我被大浪帶進潮間帶的一個洞裡面,臉上的水鏡被浪打掉,在海裡我的眼睛只看得到光,還好那個洞另外有開口,我奮力游出去,不然就死了。」找到生路的田亦生被送回家,全身流血的模樣把家人給嚇到了。
眼前是什麼路,認真走下去就對了
田亦生二十八歲時,獲選為綠島區漁會模範漁民,直到民國七十二年,田東福因病過世前,叮囑田亦生:「不要討海了,找頭路吃。」三十二歲的田亦生乖乖地聽從了父親的遺言,放下了船長的身份,遠赴彰化考取水匠資格,第二年把祖傳的「光滿號」交給老一輩出海,民國七十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他到考取的台灣省自來水公司報到,在台東縣成功鎮任職,田亦生的討海生涯,至此告一段落。民國一百年,他做滿二十五年退休,正式投入老家改建的民宿經營,並買了一艘「順勝豐」號,並且申請了娛樂漁船執照,除了自己和家人出海,也帶遊客體驗海釣的樂趣與綠島之美。

在討海的日子裡,因為一顆單純的「想做好」的心,田亦生拿到了許多大海教的學分,不但讓他的生活得心應手,也讓他的每一天都有成長和累積。

其中一個學分,是「耐」。田亦生說,「跟大海博鬥要有毅力,不是一整天都有魚釣,魚不吃餌的時候,你要怎麼忍耐到那個程度,你不等到潮流過去,你不等,就抓不到魚。潮流更換時,魚吃餌的意願就高,就要等,耐性很重要。在海上,要耐得住大太陽,要耐得住餓肚子。還有,釣鰹魚要專注,眼睛要一直看著擬餌,無形中個性方面就會比較有耐力。所以討海人要『耐』。」

在鰹魚被丁香魚誘釣的過程中,他也觀察到「餓魚難誘,飽魚好誘」的有趣現象。「丁香魚活餌不夠的話,有時候鰹魚會在一直吃的過程中突然醒過來,然後就跑掉;如果有更多丁香香一直給牠吃,牠會吃到笨笨的,吃愈飽又愈愛吃,就容易吃到假餌而上勾。」

出海如果釣不到魚,田亦生不會怨嘆天候不佳、手氣不好,而會去思考,為什麼別人滿載,自己卻釣不到魚?「天候變化,潮汐變化,都可能是原因,要思考,要去記,無形中增加智慧。不去思考,為什麼今天釣不到魚,好比明天要綁什麼擬餌,魚比較喜歡吃?我去台灣自來水公司工作,工作之餘讀六年補校,很有幫助,也學日本人的釣魚技術,從中吸取經驗。不會的地方,我就去找答案。」

祖父開啟了他的討海生涯,從十三歲到三十五歲,以為一輩子就這麼討下去了;父親則幫他的討海生涯畫上句點,三十六歲到六十歲,從事公職;六十一歲退休後在綠島重拾海上樂趣,把釣魚當副業的生活至今;面對戲劇性的人生轉折,田亦生沒有埋怨,因為他一直秉持著「眼前是什麼路,認真走下去就對了」的人生觀。

總結六十歲以前的人生,田亦生說:「向大海討生活,就是要練就耐力,遇到問題要懂得動頭腦,想辦法解決;吃人家頭路,就是要負責。」對田亦生而言,做出選擇之後,如何把你的選擇做到發光發熱、做到能夠說服自己的極致程度,比最初的選擇,還要來得更重要。

柴魚就是鰹魚
鰹魚由於油質少、肉緊實,非常適合製作成柴魚;烤乾水分的柴魚,香度、甜度皆高,而且可保存一、兩年之久,是非常討喜的烹飪材料。鰹魚很容易腐壞,因此一上岸就須立即趕工製成柴魚。綠島的漁人們會自製柴魚片,田亦生說,煙仔現殺之後,用柴火下去燻,變成外面硬硬、裡面軟軟的魚體,冰凍起來,要吃時拿出來切片,煮紫菜湯、海草湯都很適合,尤其是炒高麗菜,氣味非常好。

參考資料:《綠島鄉公所-綠島的故事》網站、《漁業推廣》第二八七期,二○一○年八月出版
【綠島公館・鰹竿釣技法】
一秒鐘釣一條魚 一次釣二、三千公斤

鰹竿釣,日文為「一本釣り」,也可翻譯為「一支釣」。真正進行釣鰹魚的流程,其實只有十幾分鐘的時間,但是為了這短短的十幾分鐘 ,卻必須動用八到十五個人的團隊,以及捕撈丁香魚當活餌的前置作業,可說是一個步驟相當繁雜、作息日夜顛倒的漁法。

首先,子船圍捕丁香魚群,做為誘釣鰹魚的活餌。注意,重點是「活餌」,因此,必須將捕撈上來的魚,快速地倒入船艙特製的活魚艙,或是置於甲板上的活魚桶內。漁民往往在凌晨二點左右出海捕撈丁香魚群,圍捕時需要多人合作,分別負責找魚、趕魚、拉網等工作,非常辛苦。

到了早上六點多,母船正式出海尋找鰹魚聚集處,就定位後,有人負責撈魚,把丁香魚活餌灑在海面上,同時打開船上的水簾裝置噴水(在過去是用人工灑水),製造丁香魚群聚集的假象,混淆鰹魚的視線;船上的釣手,持活鉤假餌釣竿,開始釣鰹魚。由於鰹魚嗜吃丁香魚,魚上鈎的速度有時很快,幾乎到了一秒鐘釣一條鰹魚的程度,令人嘆為觀止。

田亦生說,釣手必須全神貫注地盯著混在丁香魚群中的假餌,只要一有鰹魚上勾,就立刻把釣竿往後甩,當魚超過眼睛以上的高度,線就要放鬆,此時由於假餌比較重,魚會自行脫鈎,魚身會轉一下,好像表演魔術。田亦生剛退伍時,曾有一次和妻舅到台東成功外海釣鰹魚,由於遇到潮流帶來大量鰹魚,船上每一個釣手不停竿地釣,釣到忘我,魚獲量都滿到田亦生的胸口了,都還沒有人發現船因為收穫太多而快沉了,那一次創下了他人生中的記錄,一釣就二、三千公斤。

這種把鰹魚誘到船邊來釣的漁法,整個人的腎上腺素會被激發,讓人上癮。如果丁香魚活餌愈多,就能夠吸引愈多的鰹魚聚集得愈久,有時候還會吸引另一群鰹魚加入,俗稱「添魚」,非常刺激,所以丁香魚的量一定要足夠。

最適合鰹竿釣的季節是農曆的五到八月,根據田亦生的經驗,海水溫度最好在攝氏二十五度,水溫要夠,才容易誘來鰹魚,農曆九月後水溫就過高,而且浪腳變大,不適合抓丁香魚群。魚被誘到船邊時,如果看起來是黑黃色,代表這次會很好誘,如果是雨衣色,那就是天氣要變,要下雨了;吹正北風最適合釣鰹魚,東北風也還行,東風和南風最不適合。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9158558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36
    • 商品規格
    • 18開17*23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網友掛保證,絕不踩雷書單如下 ↓↓↓
預計 2025/09/26 出貨 購買後進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