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逛一回鮮活的宋朝民俗

完整宋朝風土、社會民情,一書在手,盡收囊中!
  • 分類:
    中文書人文歷史中國史地宋元史
    追蹤
    ? 追蹤分類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分類新品通知。
  • 作者: 李開周 追蹤 ? 追蹤作者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作者新書通知。
  • 出版社: 時報文化 追蹤 ? 追蹤出版社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出版社新書通知。
  • 出版日:2019/01/08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時報全書系購書滿549元,金幣加碼3倍送
👉逛逛去

內容簡介

暢銷超過10萬冊宋史專家 李開周 2019新作上市!

74幅珍貴文物彩圖,13張趣味插畫,文圖並茂,閱讀樂趣加倍

 

穿越最熱鬧、超淋漓的宋朝人生

【老爸叫兒子大哥】

王安石自誇獨子王雱:「大哥自是一個!」

【岳父榜下捉金婿】

歐陽修進士登第,當朝副相立馬嫁女兒

【天冷卻得吃寒食】

放七天假卻不准生火煮飯,是哪來的規矩?

【二月初二挑菜節】

皇家挑菜宴,為何答對有賞、猜錯不罰?

 

您願意做一個宋朝人嗎?

假設回到宋朝,從出生到年老,婚喪嫁娶,生老病死,要遵守哪些規矩?會養成什麼習氣?怎樣求學?怎樣娶妻?怎樣謀生?怎樣交際?在書裡都可以找到答案。

一生之外,也談四季,寫一年之中大部分的節日和節氣,包括立春、清明、寒食、端午、七夕、中秋、重陽、夏至、冬至……奇風異俗,千奇百怪,不說不明白,不懂難顯擺。

 

‧八月十五,居然沒有人吃月餅?

‧七月初七,滿街賣的摩睺羅是什麼玩意兒?

‧大宋開個同學會為何長達一個月?

‧趙明誠如何向學校請假回家探望嬌妻李清照?

‧活死人墓第一個住戶不是小龍女,是誰?

完整宋朝風土、社會民情,一書在手,盡收囊中!

作者

李開周

1980年生,河南開封人,青年學者,《南方都市報》專欄作家,曾在《新京報》、《中國經營報》、《世界新聞報》、《羊城晚報》、《中國烹飪》和《萬科周刊》等媒體開設專欄。

著有《民國房地產戰爭》、《誰說不能從武俠學化學》、《誰說不能從武俠學物理》、《包公哪有那麼黑》、《擺一桌絕妙的宋朝茶席》、《過一場歡樂的宋朝新年》、《吃一場有趣的宋朝飯局》、《歷史課本聞不到的銅臭味》等。

目錄

開場白:你願意做一個宋朝人嗎?

 

上篇:一個宋朝人的一生

 

第一章 出生

龍子鳳孫的存活率

孕婦的飲食禁忌

遇到難產怎麼辦?

宋朝人重視胎教嗎?

大宋育幼院

洗三和抓周

 

第二章 取名

乳名和迷信

對兒子叫大哥

宋朝女生怎樣取名?

哪種名字最流行?

哪種名字不能用?

拿數字當名字

皇家取名套路深

 

第三章 就學

八歲上小學

每天學習多長時間?

宋朝沒有暑假

國立學校不收費

太學生怎樣請假?

宋朝學校裡有沒有女生?

神童是怎樣煉成的?

 

第四章 婚嫁

宋朝流行早婚

表哥娶表妹

同姓不婚

朋友成親家

榜下捉婿

榜前賭婿

宋朝姑娘出嫁難

秦檜夫婦的婚前公證

新娘下花轎

 

第五章 交際

宋朝的名片

大宋同學會

在宋朝自由結社

宋朝也有明教

 

第六章 喪葬

活死人墓

郭靖應該怎樣埋葬師父?

武大郎因何火葬?

為死者辦房屋權狀

魂瓶以及宋墓裡的拜火教

 

下篇:一個宋朝人的四季

 

第一章 正月裡來是新年

麵蛇、柳枝、桃符

宋朝的春聯和門神

把春節過成萬聖節

讓小孩長高,把懵懂賣掉

過年不吃餃子,吃餺飥

初一到初七,雞日到人日

初六送窮

初七探繭

打春牛和搶春牛

 

第二章 正月十五鬧元宵

從張燈三天到張燈五天

把花燈戴在頭上

棘盆燈

燈展期間的安保工作

元宵節的美食

十八收燈後

 

第三章 二三月的賞心樂事

從大內總管被殺說起

二月初二挑菜節

放園子

社日社飯

 

第四章 寒食與清明

一年三大節,寒食居其一

生火招罵,還被罰款

不能洗澡,不能洗臉,不能梳妝打扮

寒食的吃喝和玩具

清明賜新火

掃墓一整月

 

第五章 四月煮酒,五月解粽,六月頒冰

浴佛和煮酒

從端一到端五

艾虎,百索,道理袋,菖蒲酒

夏至百家飯,三伏頒冰時

 

第六章 從立秋到重陽

楸葉報立秋

七夕摩睺羅

中西合璧七月半

大宋中秋無月餅

杯中茱萸酒,頭上重陽糕

 

第七章 十冬臘月

十月初一暖爐會

冬至大如年

冬至也守歲

祭灶的時間

祭灶的規矩

試閱

乳名和迷信

寶寶出生後,父母或者祖父母會給他(她)取一個乳名。

有些乳名很雅致、很好聽。例如蘇東坡乳名「同文」,蘇轍乳名「卯君」,蘇東坡的二兒子蘇適乳名「阿羅」,黃庭堅的獨生子黃相乳名「小德」,王安石的大女兒吳堇乳名「伯姬」,歐陽修的長子歐陽發乳名「僧哥」,陸游的伯父陸宦乳名「馬哥」。男孩子乳名裡帶一「哥」字,是江南地區固有的風俗,就像魯迅小時候被叫做「迅哥」一樣。

有些乳名很粗俗、很難聽,故意往低賤處走。按宋人筆記《澠水燕談錄》,一個名叫江仲甫的京官乳名「芒兒」。乍一聽,這個名字很可愛,其實當時人們稱呼牧童為芒兒,江仲甫出身於官宦世家,父母給他取這個乳名,正是故意往低賤處走的例證。

現存敦煌卷子裡記載了唐宋時期的大量人名,其中無論男孩還是女孩,乳名通常都很難聽。例如P.3589(敦煌卷子編號,P指伯希和,S指斯坦因)上一個張保山的戶主,給兩個孫女分別取名叫「殘婢」、「僧婢」,意思是殘疾的婢女、和尚的婢女;S.4710上有一個女孩,乳名「醜婢」,意思是醜陋的婢女;S.2041與P.3249上則載有四個男孩子的名字,分別是馬狗子、宋狗子、衛狗子、陰狗子,古代中國人並不像歐美人那樣愛狗,以狗為名,那是非常低賤的乳名;P.3379、P.3714、P.4063、P4491、S.2894等卷子上分別又有令狐糞堆、張糞堆、于糞堆、宋糞堆、星糞堆、傅糞堆、王糞堆、胡糞堆等更加奇葩的人名,糞堆是農家廁所旁堆積的人畜糞便,一個人居然以糞便為名,應該也是乳名。

乳名難道不應該親切可愛才對嗎?古人為什麼要給孩子取如此難聽、如此變態的名字呢?一是因為沒文化(從敦煌卷子上可以看出,愈是平民的孩子,名字就愈粗俗,官員家的孩子很少取名為狗子或者糞堆的),二是因為他們迷信,認為低賤的乳名可以幫助孩子平安長大。

以前大多數中國人都相信世間有地獄,地獄有閻羅,閻王爺會拿著筆在勾魂簿子上勾魂,他老人家只要在誰的名字上大筆一勾,那這個人就得死翹翹。想不讓孩子夭折,就得避免閻王勾到自家孩子的名字。怎樣才能不讓他勾到名字呢?方法很簡單,取一個低賤得不像人名的名字好了。狗子、糞堆,一聽就不像人類的名字,閻羅王看到這種名字就不勾了,沒興趣。對兒子叫大哥

古人姓名特別麻煩,一個稍有文化或者地位的人,小時候有乳名,長大了有大名,大名之外還有字,字以外又有號。就拿蘇東坡來說吧,乳名「同文」,大名「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在正式場合和公文上,他會以大名自稱;朋友喊他時,一般稱字或者號;比他年長或者與他同輩的親人喊他的時候,一般都是以乳名相稱,顯得親切。

《四朝聞見錄》記載,北宋滅亡時,宋高宗的同父異母妹妹柔福公主被擄掠到金國;南宋建立後,這個公主又千里跋涉逃到了臨安(後來被發現是假冒的)。「引見之頃,呼上小字。」柔福公主見到高宗皇帝,張口就喊他的乳名。妹妹為什麼要喊哥哥的乳名呢?因為顯得親切。

不過有時候也不喊乳名,而是喊排行。

《齊東野語》載,宋孝宗即位,宋高宗做了太上皇,孝宗血氣方剛,年輕氣盛,一心要恢復中原,高宗勸道:「大哥,且待老者百年後卻議之。」大哥你別急,等我老人家死了以後再說。

另據《陔余叢考》,王安石和獨生子王雱閒談,父子倆品評天下人物,把當朝高人數了一遍,最後王安石指著王雱說:「大哥自是一個!」 雖然你是我兒子,但我舉賢不避親,我認為你也是一個了不起的傢伙。

父親誇兒子,是人之常情。我也經常誇自己的兒子:「才五歲就會自己小便了,真了不起!」「竟然知道爸爸是男的,媽媽是女的,真是奇才!」但我絕對不會像王安石那樣誇:「大哥自是一個!」兒子再了不起,也不能喊他大哥嘛!

高宗稱呼孝宗為大哥,王安石稱呼王雱大哥,是不是一時激動喊錯了呢?當然不是。在宋朝,「哥」這個字並沒有兄長的意思,而是對家裡男孩的愛稱,前面一般還要再加上排行。大哥者,家裡最大的那個男孩是也。

宋高宗沒有兒子,孝宗是他唯一的養子,王安石倒是有兒子,但只生了王雱這一個。因為沒有其他男孩的競爭,所以孝宗是高宗膝下排行最大的男孩,王雱是王安石膝下排行最大的男孩,所以他們才會被父親親切地稱為大哥。

宋高宗死了以後,南宋出了一個抗金名將趙方,趙將軍有三個兒子,臨終的時候,他把兒子們叫到跟前囑咐後事,最後對三兒子說:「三哥甚有福。」(《齊東野語》卷八〈前輩知人〉)意思是說老三最有福氣。在這裡,他管三兒子叫三哥。如果他喊的是二兒子和大兒子,稱呼就變成二哥和大哥了。
宋朝學校裡有沒有女生?

宋朝是才女輩出的朝代。

李清照是才女,自不待言,此外如朱淑真、吳淑姬、賀羅姑,都是才女。陸游的母親唐氏自幼傾慕秦觀詩詞,說明她也是才女。王安石的妻子吳國夫人能填詞,能寫一手好文章,更是才女。王安石還有一個女兒,嫁給了老同學吳充的兒子吳安持,過門之後,想念家鄉,寫過這樣一首詩:

西風不入小窗紗,秋意應憐我憶家。
極目江山千萬恨,依前和淚看黃花。(轉引自《臨漢隱居詩話》)

詩風清麗可喜,可見也是一個才女。

才女不是天生的,一個女孩無論智商多高,如果沒有人教她讀書識字,絕對不可能成為才女。當然,男孩也一樣。

李清照之所以能成才女,是因為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她父親李格非是散文名家,寫過膾炙人口的《洛陽名園記》。作家父親培養作家女兒,順理成章,水到渠成,甚至可以說天經地義。

陸游的母親唐氏之所以能成才女,也是因為良好的家庭教育。陸游的外公唐介是宋仁宗時著名的諫官,和包拯交情莫逆。陸游的舅公晁補之是蘇東坡的學生,能書畫,善詩詞,北宋後期有名的才子。晁補之與秦觀同為蘇軾門生,唐氏愛讀秦觀詩詞,應該就是因為舅舅晁補之的介紹。

王安石的妻子和女兒之所以能成才女,更與好家教分不開。妻子吳氏出身於臨川望族,女兒當然更不用說,那是大政治家兼大學問家的女兒。

事實上,王安石的三個妹妹也都能寫詩,「草草杯盤供語笑,昏昏燈火話平生。」就是他的大妹寫下的佳句。推根溯源,還是因為王家世代書香,家教優良——王安石的祖父王用之和父親王益都是進士,極其重視子女教育。

總而言之,宋朝才女之所以成為才女,主要是因為家教,而不是因為學校。在那個時代,無論是官辦的太學、府學、州學、縣學,還是民間的私塾和半民間的書院,都是不收女生的,否則李清照身為京官之女,完全有資格與夫君一起入太學,也用不著讓趙明誠每月兩次請假回家了。

北宋志怪小說《青瑣高議》後集第七卷寫過一則傳奇故事:

宋仁宗至和二年(一○五五年),一個名叫溫琬的女孩呱呱落地,她的父親是個商人,在她周歲時病故,母親將她寄養在姨母家。溫琬自幼愛學,苦於無人教導,於是女扮男裝去私塾就讀,同學們和她相處一年有餘,竟不知道她是女生。

長大後,溫琬沒有生活來源,不得已流落為娼,但是仍然不忘讀書。她熟讀儒家經典,能將《孟子》倒背如流,並著有《孟子解義》八卷,對經書的理解不亞於飽學宿儒,連司馬光都對她讚賞有加,是當時名副其實的才女。

溫琬的故事很勵志(流落為娼除外),但也反映了客觀的現實,那就是宋朝的私塾不收女生。如果女生可以入學,她幹嘛要像祝英台那樣女扮男裝呢?
神童是怎樣煉成的?

女生不能入學,一是因為女性的社會地位低,二是因為「男女之大妨存焉」,怕男女同校有傷風化,三是因為女性不能做官(最多只能在宮裡做女官),家長們失去了送女兒上學的動力。

對於兒子,宋朝父母卻滿懷期望地傾注心血,強烈渴望能將他們培養成神童。

宋朝雖然已經普及科舉,但平民子弟在仕途上仍然困難重重,一是參加地方考試時(解試)被解送進京的概率低於官員子弟,二是考中進士(會試)的概率低於官員子弟,三是參加公務員考試(關試)時獲得保薦的概率低於官員子弟,四是做官後再參加升官考試時獲得保薦的概率同樣低於官員子弟。除此之外,平民子弟還存在第五項劣勢:家庭條件通常較差,要麼沒有讀書的機會,要麼在科舉落第之後和重新應考之時,得不到可以持續的經濟支持。

可是一旦將孩子打造成神童,就有可能被地方官保送進京,參加由皇帝親自主持的面試,只要獲得皇帝認可,就有機會做官,甚至還可能做大官。例如北宋大臣楊億、晏殊以及南宋大臣胡穎,走的都是這條捷徑。

關鍵是怎樣才能把孩子打造成神童呢?那些望子成龍的宋朝老百姓是這麼做的:「小兒不問如何,粗能念書,自五、六歲即教之五經,以竹籃坐之木杪,絕其視聽。教者預為價,終一經,償錢若干,晝夜苦之。」(葉夢得《避暑錄話》)

且不管孩子智商如何,從五、六歲時就教他讀誦《尚書》、《周易》、《詩經》、《禮記》、《春秋》。如果父母不認字,就聘請家教,按照孩子背誦的篇章多寡給家教付酬。比如說孩子這個月背熟了《尚書》,獎給家教五千塊錢;下個月孩子又背熟了《周易》,再獎給家教五千。總之是論件計酬,公平交易,像生產零件一樣生產神童。

才五、六歲的孩子,肯定貪玩,肯定對佶屈聱牙的古文經典不感興趣,你讓他背書,他背著背著就溜出門玩耍去了。怎樣才能讓孩子專心學習呢?這些家長的辦法簡直絕了:找一隻大小合適的竹籃,把孩子和經書打包塞到籃子裡,再把籃子吊到高高的樹梢上去。孩子背累了想玩耍,從籃子裡探出小腦袋往下瞧,哎呀媽呀,下不去啊!哇哇哭兩聲,大人不理,只好繼續學習。

我們來看看宋朝官修歷史上記載的那些神童吧。

段祐之,開封人,十一歲會背四經,被宋真宗賜予「童子出身」(即經由朝廷認證的神童)。
邵煥,睦州人,十二歲會做詩賦,被真宗任命為「祕書省正字」。
重軻,南康軍平民子弟,六歲能背《易經》,而且會用《易經》占卦,被真宗賜予童子出身。
徐世長,楚州人,十二歲能背五經,被真宗賜予童子出身。
徐世昌,徐世長的弟弟,八歲能背三經,被真宗賜予童子出身。
朱天錫,饒州人,九歲能背七經,被神宗賜予童子出身,並賜錢五萬。
朱天申,朱天錫的哥哥,十二歲能背十經,被神宗賜予童子出身。
朱君踄,饒州人,九歲能背六經,被神宗賜予童子出身,並賞賜絲綢二十匹。
朱君陞,朱君踄的哥哥,十歲能背十經,被神宗賜予童子出身,並賞賜絲綢三十匹。
朱虎臣,饒州人,十歲能背七經,並且能射箭,能排兵布陣,被高宗賜予武職官銜「承信郎」。
張揉,饒州人,九歲能背九經,並且能做古體詩,被高宗賜予文職官銜「迪功郎」……

上述神童各有特長,有的能口占詩賦,有的能背誦經書,還有的內外雙修、兼備文武,不過大多數神童都是靠背誦經書上位的。這也難怪,小孩子記憶力好,理解力不行,只要加強訓練,完全有可能將幾本經書背到滾瓜爛熟的程度。但是如果想要口占詩賦或者文武雙全,那就必須具備驚人的天賦,天資普通的孩子再怎麼強化訓練都不行。

有鑑於此,背誦就成了宋朝神童的速成大法。用宋高宗的話說:「朕自即位以來,童子以誦書推恩多矣。……向有萬頃,自言能詩,嘗指金唾壺命題試之,筆擱不下,蓋出其不備耳。」自從朕即位以來,大部分神童展示的才能都是背書,並沒有別的本事。曾經有一個名叫萬頃的孩子毛遂自薦,說他會寫詩,高宗指著黃金痰盂讓他寫一首,他一個字都寫不出來。這種孩子大概只會「寫」一些精心準備過的詩,碰到臨時命題,他就沒輒了。
宋朝的名片

大家知道,我叫李開周,因為這個名字,剛出道時常被人誤會,以為我是李開復的弟弟。我們都姓李,都是開字輩,一個開周,一個開復,周而復始,瞧著確實挺像兄弟的。

宋朝有一個李清臣,他的名字也曾被人誤會——後世一些人總以為他是李清照的弟弟。其實他比李清照大得多,和李清照沒有任何親戚關係。

李清照是山東人,李清臣是河北人。李清照生於一○八四年,李清臣生於一○三二年。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是蘇東坡的門生,說起來她要算蘇東坡的孫女輩,而李清臣則和蘇東坡年齡相近,輩分相同,也曾像蘇東坡一樣拜在歐陽修的門下。目前沒有任何史料能證明李清照見過李清臣,如果見過的話,她應該喊人家一聲爺爺。

李清照當然不簡單,不過李清臣也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七歲讀書,八歲開始寫文章,在河北老家是遠近聞名的神童。到了十七、八歲,他學有所成,離開書齋,單槍匹馬遊歷河北,到處拜訪高人異士,像盛唐詩人那樣,一邊壯遊,一邊增廣見聞,一邊向文壇大師和當朝大佬推銷自己。

宋人筆記《青瑣高議》記載了李清臣遊歷期間發生的一段軼聞。

說是宋仁宗在位時,大臣韓琦以安撫使身分鎮守河北定州,獨攬軍政與民政。李清臣對韓琦慕名已久,很想拜見,但他覺得自己一介平民,不可能被接見,所以先去拜訪韓琦的公子。

到了韓公子居住的地方,李清臣遞上名片,守門人說:「我家公子正睡覺呢,不見客。」李清臣就向守門人借了一支筆,在名片上寫了一首詩,托守門人轉交給韓公子,然後自己轉身走了。

他的詩是這麼寫的:

公子乘閒臥絳廚,白衣老吏慢寒儒。
不知夢見周公否,曾說當時吐哺無?

這首詩用了一個典故:周公吐哺。傳說西周賢臣周公禮賢下士,愛重人才,吃飯的時候聽說人才來訪,趕緊把嘴裡的飯吐出來,急急忙忙跑出去迎接。李清臣引用這個典故,是諷勸韓公子向周公學習,不要老是白天睡大覺,讓守門的小吏慢待賓客。

其實守門的小吏並沒有慢待賓客,雖說李清臣沒有塞紅包,但人家還是老老實實把名片轉交給了韓公子。韓公子讀完名片上的詩,認為李清臣很有才,又把這張名片轉交給了父親韓琦。韓琦一看名片就說:「吾知此人久矣!」原來是李清臣啊,我們河北的神童嘛!我早就聽說他的名字了,有機會要見見他。

果不其然,韓琦後來接見了李清臣,還把侄女嫁給了他。

李清臣的故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故事裡出現了一張名片,宋朝人的名片。

名片在宋朝有兩種材質。一種是用木頭刻的,寬四、五寸,長七、八寸,厚約一分(註),用鉋子刮得溜光水滑,正中間豎刻名字、籍貫和官銜(如果有的話),填以黑漆或者紅漆;一種是紙質名片,用那種很厚很硬的紙張,裁成長方形,或紅底黑字,或白底黑字,從右至左豎行填寫姓名、籍貫和官銜,上面留出一大片空白,用來書寫對拜見物件的敬稱和敬辭。李清臣在名片上寫詩,應該就是寫在了名片上方的空白處。

宋朝人還沒有「名片」這種叫法,他們管名片叫「名刺」,簡稱為「刺」。宋代的名刺當然比現在的名片大得多,其用途也比現在的名片廣泛得多。現在我們給人家遞名片,主要是用來自我介紹,如果和對方很熟,那就用不著遞名片了。可是在宋朝讀書人之間,在宋朝士大夫階層,在所有吃財政飯的文官武將群體當中,特別是在下級參見上級的時候,無論熟與不熟,都要遞上名片,否則會顯得不恭敬。也就是說,宋朝人的名片除了有自我介紹的作用,還有表達敬意的作用。這種風俗不僅在宋朝盛行,在此前的唐朝以及此後的元、明、清等朝也是如此。明、清之時,士大夫拜年,人到不到無所謂,名片必須遞到對方府上,交際廣泛者一天要遞幾百張名片,自己忙不過來,還要雇人代勞,挨家挨戶一一分送,時稱「沿門投刺」。

古人用的名片普遍大一些,因為毛筆字的字畫太粗,要寫的敬辭和官銜又太多,名片小了寫不下。一般來說,官銜愈多的人用的名片愈大。唐朝有一位武將程知節,也就是《隋唐演義》中那位混世魔王程咬金,按照清代筆記《嘯亭續錄》的記載,他用的名片「長可七尺」。唐代官尺長三十公分,七尺就是兩公尺多,如此巨大的名片,拜客時得讓兩個親兵抬著,想起來也是蠻拉風的。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571376462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20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相關商品

全選
※ 出版日十年以上商品需另下訂,調貨時間較長,無法與一般商品合併結帳,敬請見諒。
看更多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網友掛保證,絕不踩雷書單如下 ↓↓↓
※ 2025夏季暢銷展- 時報出版任選兩本75折
預計 2025/09/22 出貨 參考庫存量:1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