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為什麼會破產:橋水基金應對大週期的原則
超值合購
-
大債危機:橋水基金應對債務危機的原則
定價750元 -
國家為什麼會破產:橋水基金應對大週期的原則
定價560元
內容簡介
★《原則》作者達利歐最新力作★
當下全球最熱議之書,破解國家財政困境與你我投資難題
美國白宮、聯準會、國會、全球投資人一致搶讀
一字未刪‧唯一中文完整版!
「預購期間即掀起華盛頓閱讀熱潮」——《紐約時報》好評,
首週空降《紐約時報》暢銷榜冠軍
「對政策制定者、投資人和每位公民來說,本書都是無價之寶。」
——勞倫斯‧薩默斯,美國前財政部部長
全球當下最熱議題——
為什麼川普掀起全球關稅戰?
美國到底欠多少錢要還?
從2018至今的美中對抗,糾結在哪裡?
政府舉債、全民發現金,有什麼危機?
央行印鈔大灑幣又是哪裡有問題?
投資人最關心的資產配置——該買哪國股票?
美債、日債要賣嗎?黃金該不該追?
台灣的切身問題——如何站在美國、中國的角度想世界、看自己、對未來預作準備?
●國家正在走「大週期」的「電梯向上」還是「電梯向下」?是順風還逆風?看達利歐怎麼說
橋水基金創辦人達利歐獨特的投資視角和方法,讓他以全球總經投資大神聞名:他以歷史數據與規律為分析框架,觀察全球經濟與金融市場,綜合分析利率、匯率、債務、通膨、貿易與資本流動等總經因素,來制定投資與風險管理策略。
他認為各國的經濟遵循「大債週期」的節奏:「電梯向上」的擴張期(低利率與信貸擴張→經濟繁榮→債務累積與資產泡沫→政府印鈔購債);「電梯向下」的緊縮期(債務負擔超過承受力→信用緊縮/資產下跌→大債危機),最終走向去槓桿化(即化債)與經濟調整。理解並判斷週期處於擴張與緊縮過程,能幫助投資人、政府官員與企業預先洞察未來的風險與投資機會,並在週期不同階段採取相應策略。
●美國即將破產、川普急了? 達利歐提3%三重減債解方!
為什麼川普祭出Dodge?急著關稅談判?若從達利歐的國家負債角度來看,美國「電梯向下」,破產的臨界點快到了,川普必須籌錢……
美國已進入大債週期的末段(約75年長期週期已走過 85%),信貸擴張接近極限(政府債務利息支出占政府收入比現約為100%,預計15年內將升至約150%),達利歐直言,如果不立即實施財政改革與降低赤字,美國破產風險急速升高。
達利歐提出的3%三重減債解方,能將美國的財政赤字從目前預計約GDP的6%削減至GDP的3%。藉由節流(削減政府4%的支出)+開源(增加4%的稅收)+降息(降低1%的實質利率)達成最和緩、最低痛苦的減債過程。
●中國債務又是如何?日本如何走出失落三十年?
美國最大的競爭對手中國,也處於「電梯即將向下」的擴張期後段,近年來債務與信貸大幅上升,特別是地方政府與不動產部門債務壓力加劇。中國央行已介入維持市場流動性,但尚未全面轉入去槓桿或強烈貨幣緊縮。
達利歐以日本「失落的三十年」先例,提醒中國即時積極寬鬆、債務重組、制度改革,否則恐重演日本命運。
而日本的大債週期走向「電梯向下觸底」的緊縮期後段,經歷高債務、低成長、通縮(或低通膨)過程;長期依賴寬鬆政策維持金融穩定;結構改革緩慢;雖然近期通膨上升與赤字收斂成效已現曙光,仍待結構性改革才能突破長期停滯。
●最重要的是,投資人如何自保?
避免持有過度負債政府的債務和貨幣:債務負擔過重國家央行幾乎總是會選擇印鈔並貶值貨幣,你的資產會越來越投資越少(例如2013來,日債持有者相對於持有美債少賺四成五,相對於黃金少賺六成)。
在債務危機和貨幣貶值期間的資產配置:黃金、原物料和股票通常會跑贏債券和貨幣。
投資基本面好又安全的國家:避免投資過度依賴印鈔來解決債務問題的國家,轉向基本面強勁且正在崛起,並透過在地緣政治衝突中保持中立而獲益的國家,包括印度、東協國家(如新加坡、印尼、越南)以及波斯灣合作理事會國家(如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沙烏地阿拉伯)。
●台灣人應該要擔心嗎?
由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任期內希望實現的統一目標,但台灣在半導體供應鏈中有不可替代的角色,美國極力避免台灣受制於中國。台灣人要警戒,不能成為美中談判籌碼。
達利歐提到一條重要原則:「如果你不擔心,你就該擔心了,如果你擔心,你就不用擔心。」這句話的意思是:對潛在的風險保持警惕和憂慮,反而能促使你做好準備,從而保護自己;相反地,如果你對可能出錯的事情毫無覺知,那麼你將會面臨風險而毫無防備。
適度的擔心是一種保護機制,無論是債務加速累積的政府、舉債消費的民眾、考慮投資標的的投資人,甚至是地緣政治火線上的台灣……洞悉週期位置,為未來預作準備,都是達利歐最重要的提醒與建議。
◎本書特色
1.出版前即引發全球熱議!華盛頓、華爾街搶讀的年度巨作
達利歐最新力作,揭開國家大債週期與破產風險的秘密,出版前即受萬眾矚目,白宮政策圈與華爾街投資界預購期間搶讀,甫出版即空降《紐約時報》暢銷冠軍。
2. 解析美國、中國、日本債務危機,關心全球經濟發展者必讀!
2025 全球最矚目政經議題:為何再掀全球關稅戰、美國國債會帶來什麼後果?政府舉債、全民發現金,背後潛藏哪些危機?從 2018 年至今,美中對抗的核心糾結是什麼?美股、日債、黃金,該怎麼配置?背後的運行邏輯就是「大債週期」!當你看懂局勢,才能守護資本、抓住危機中的機會。
3.美國、中國、日本各自的週期階段與未來挑戰,關心國際局勢者必讀!
書中提供了完整的大債週期架構和具體觀測指標,剖析中美日財政現況與風險:美國處於「大債週期」後期,政府債務占GDP比達1946年以來最高點,已經接近「無法回頭」的邊緣(達利歐建議3%三重解方應對)。中國處於「大債週期」中後期(類似日本1990年代),面臨龐大的地方政府、企業及房地產債務,同時與美國的國際地緣衝突(包括科技與台灣議題)持續加劇。日本則處在「大債週期」最晚期,嘗試長期寬鬆與財政調整。
4.大債週期對投資的啟示與達利歐的建議,想守護財富者必讀!
達利歐警示:投資人應避免持有過度負債政府的債務和貨幣,應投資基本面強勁的國家(優秀的人力資本、穩健的財政、國內秩序、低地緣政治風險,並能從AI浪潮中受益)。引領投資人安全度過風險期,抓住危機中的機會。
◎專業推薦
漢克‧保爾森(Henry M. Paulson Jr.,美國前財政部部長)
蒂姆‧蓋特納(Timothy Geithner,美國前財政部部長)
勞倫斯‧薩默斯(Lawrence H. Summers,美國前財政部部長)
東尼.羅賓斯(Tony Robbins,暢銷作家)
喬.史卡伯勒(Joe Scarborough,美國前國會議員、《Morning Joe》節目主持人)
瑪雅.麥古伊尼絲(Maya MacGuineas, 美國「責任聯邦預算委員會」主席)
「這本書是獻給人類的禮物……達利歐提出了應對我們繁榮的最大且最確定威脅的解方。」
——漢克‧保爾森(美國前財政部部長)
「每位國會議員、政府官員,以及所有想理解這議題重要性的人都應閱讀此書。」
——喬.史卡伯勒(前美國國會議員、《Morning Joe》節目主持人)
「預購期間就掀起華盛頓閱讀熱潮。」
——《紐約時報》
「對政策制定者、投資人和每位公民來說,本書都是無價之寶。」
——勞倫斯‧薩默斯,美國前財政部部長
編輯推薦
文/商業周刊出版處
你我每天的投資決策,與世界各國的財政狀況緊密相連。當美國過度舉債放福利、中國房市債務膨脹、日本長期停滯,橋水基金創辦人瑞・達利歐在新書《國家為什麼會破產》中提醒:理解總體經濟脈動與「大債週期」,已經不是經濟學家的專利,而是每一個想守住財富的人必修的課。
危機不是突如其來,而是規律的必然
達利歐觀察數百年的經濟歷史,歸納出一個核心規律:國家會因為債務而興,也會因為債務而衰。當利率低、信貸快速擴張時,經濟繁榮看似無限,但同時債務雪球越滾越大。最終資產泡沫破裂、信貸收縮,國家必須面對痛苦的去槓桿化──這就是「大債週期」不可避免的經濟下行階段。
日本:觸底同時原地踏步
若要理解「國家債台高築」,日本是最鮮明的案例。1990 年代之後,巨大的房市泡沫破裂,政府與央行只能不斷以寬鬆貨幣拖延,結果是一場長達三十年的停滯。即便今天,雖然通膨出現回升、赤字收斂,但結構改革緩慢,日本仍在等待真正的轉機。
中國:繁榮後的負擔
中國近年的債務累積,尤其是地方政府與房地產部門,已成為潛在炸彈。表面上,央行透過維持流動性避免系統性崩潰,但週期規律顯示:遲早必須面對債務重組與結構調整。若無改革,中國恐怕重演日本「失落三十年」。
美國:接近破產臨界點
美國的債務問題同樣嚴峻。達利歐指出,美國的大債週期已走到末段:光是政府債務利息支出,就快要壓垮稅收收入。依照目前走勢,十五年後利息負擔將達收入的 1.5 倍,這已經是破產的警告線。川普急推關稅措施,正是來自這股壓力。達利歐提出「3%減債解方」──削減支出、增加稅收、降息──希望將赤字控制在 GDP 的 3% 左右,以減少劇烈衝擊。
投資人應如何自保?
達利歐提醒投資人對潛在風險保持警惕,避免持有過度負債政府的債務和貨幣,在全球市場起伏之際的投資建議有:
•調整資產配置:黃金、原物料與股票在危機時期表現通常優於債券。
•聚焦基本面:避免過度依賴問題國家,選擇基本面強勁、財政穩健的市場。
•投資低風險區域:印度、東協及波灣國家等地區,擁有人口紅利、政治中立與新科技加持,長期投資價值更高。
目錄
我為什麼要分享這本書
誌謝
如何使用本書
前言
第1部∣大債週期巡禮
第1章∣大債週期簡史
第2章∣用文字和概念描述運作機制
第3章 ∣用數字和公式描述運作機制
第2部∣中央政府和中央銀行破產的典型過程
第4章∣典型的過程
第5章∣民間部門和中央政府債務危機 (第1至第4階段)
第6章∣危機蔓延到中央銀行(第5至第6階段)
第7章∣大債危機消退,新平衡達成與新的週期開始(第7至第9階段)
第8章∣完整大週期
第3部 ∣回顧歷史
第9章∣1865年至1945年的簡史
第10章∣1945年至今的大債週期簡要回顧
第11章∣1945年至1971年的掛鉤貨幣(硬通貨)體系
第12章∣1971年至2008年由法幣、利率驅動的貨幣體系
第13章∣2008年至2020年法幣及債務貨幣化
第14章∣2020年至今的新冠疫情及龐大財政赤字貨幣化
第15章∣—1945年至1949年至今,中國的大週期簡要回顧
第16章∣日本的債務問題及啟示
第4部∣展望未來
第17章∣我的觀察指標
第18章∣我的3%三重解方
第19章∣我展望的未來
關於作者
達利歐的其他著作
試閱
第19 章 我展望的未來
●基於我的範本與指標展望未來
正如前面所述,債務危機即將爆發的下一個重大警訊是現有政府債務資產(如債券)持有者的大規模拋售。這將與政府新債的發行和銷售同時發生,導致債務供給遠超過需求,迫使央行面臨兩難選擇:要麼選擇讓名目利率和實質利率大幅上升,要麼選擇大量印鈔並購買長期政府債務以壓低利率,從而導致債務和貨幣貶值。在我看來,現在似乎是一個很好的時機來回顧以下原則:
●當債務過大,超過償債所需的貨幣量時,政府必須增加現有貨幣供給量,和/或減少債務供給量,這會導致政府違背履約承諾,以及不得不採取以下措施:a)增加貨幣供給量與提高信貸供給量;b)減少債務金額(例如,透過債務重組);c)禁止市場對硬通貨(如黃金)的自由持有與流通。在這種情況下,資金通常會從「劣通貨」轉向「硬通貨」,但政府往往會試圖阻止這個過程,亦即會禁止自由持有與流通硬通貨。
顯然,減輕如此沉重的債務負擔符合這些國家的根本利益。根據我對歷史的研究,當國家陷入類似處境時,它們往往會採取各種在當時(以及現今)看來難以想像的極端手段來減輕債務負擔,包括:凍結債務償付、沒收敵對國家資產、實施懲罰性稅收及資本/外匯管制、債務違約或延長償還期限,以及改變流通貨幣的類型(例如,取消與黃金等硬資產掛鉤或發行新貨幣)。
我不是說這些事情一定會發生,但我想指出的是,在川普這樣具爭議性的領導人之前,像羅斯福和尼克森這般的傳統領導人也曾採取過這類激進的改革措施。儘管目前我認為大多數方案仍不太可能發生,但有一點毋庸置疑,就是各國領導人必須妥善解決債務供需失衡問題。重要的是要警惕這些極端措施可能引發的風險,也要動態跟蹤事況演變。在我看來,最理想的方案是實施我提出的3% 三重解決方案(指縮減支出、增加稅收及降低利率的組合),配合協調有序的「和諧的去槓桿化」進程,即透過財政緊縮和債務重組等通縮性去槓桿手段,與貨幣寬鬆和債務貨幣化等通膨性去槓桿手段達成平衡。無論如何,那種透過超額舉債來維持非生產性人口過度消費的時代即將終結。未來的主要目標就是在提升生產力的同時減輕債務負擔(這一過程往往伴隨著債務與貨幣價值的同步縮水)。
如前面提到的,美國及多數主要經濟體目前可能已走完短期債務週期的三分之二進程。從實質與名目經濟成長率、利率及通膨水準綜合判斷,這些國家正接近均衡水準。2022 年3 月啟動的貨幣緊縮,終結了聯準會等七大工業國央行長期奉行的免費提供大量貨幣和信貸的模式。從那時候開始,聯準會與各國央行政策基調從以下特徵發生根本轉變,從a)對貸款人(債務人)有利但對放款人(債權人)不利且具有通膨性的貨幣政策,轉向b)略顯緊縮的貨幣政策(按我的評估標準)。伴隨貨幣緊縮與供應鏈壓力緩解,通膨率已回落至略高於央行目標區間的水準,促使各國央行逐步放鬆政策。
現在大多數國家正處在一個新的典範中,就是央行實施相對中性的貨幣政策(具體鬆緊程度因各國而異,例如美國經濟成長強勁,尤其是科技業,而其他七大工業國家則表現疲軟)。但英國、法國及巴西等發展中國家,正面臨本書前文所提及的政府債務供需失衡問題。總的來說,單就通膨與成長率而言,當前名目與實質利率水準看似處於合理區間,即能滿足債權人的基本收益要求,又不至於對債務人造成過度壓力。但根據本書分析的財政供需動態,現行利率水準(按我的評估標準)仍顯不足。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當前這場顛覆性變革正以截然不同的方式衝擊著各行各業—事實上,影響程度之大,遠超我記憶中的任何時期。過去數十年來,儘管債務規模持續攀升,但償債支出並未同步激增,其主要原因在於,從1980 至1981 年至本次升息前,利率始終處於向下趨勢。由於實際的債務支付存在滯後效應(即固定利率的債務到期前,利率不會調整),我們應該預期償債支出將繼續上升,逐步向現行利率水準靠攏。就2025 年3 月的最新通膨與經濟成長數據而言,聯準會此時啟動寬鬆政策顯然不合適。但這引發出一個根本性難題:做為一個實質上的全球央行,聯準會該如何制定出一項能對大多數人都有效的貨幣政策?我認為,這是一項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聯準會將因此面臨更多的批評和干預。從過去經驗來看,每當央行身處在此類困境時,其政策獨立性往往會遭受挑戰,我們絕不能理所當然地認為聯準會能永遠保持獨立性地位。
最近這一輪短期債務週期緊縮與歷史案例略有差異。首先,由於政府部門向民間部門進行了大規模的財富轉移(政府目前承擔了大量債務,並且大量舉債以支撐民間部門),民間部門目前的財務狀況相當不錯,而政府部門卻面臨財務問題,就如前面所描述的那樣。在主要發達經濟體,尤其是三大儲備貨幣經濟體(美國、歐元區及日本),中央政府持續透過大規模舉債,將資金分配給家庭,這種操作正嚴重侵蝕政府財政健康,並形成本研究多次警示的威脅。換言之,近年來中央政府與央行自身資產負債表的惡化,正是為了企業與家庭部門資產負債表的改善。這種模式為民間企業創造了更安全的環境,因為政府部門無需過度擔憂債務問題、流動性壓力或市場波動風險。
這一輪短期債務週期不同於以往的第二個原因在於,民間部門內部出現了異常嚴重的分化。2022 年啟動的緊縮政策對某些產業的衝擊遠高於其他產業,而技術變革、國內政治及地緣格局變動也進一步放大了這種差異。更具體地說,在最近一輪短期債務週期緊縮中,過度槓桿化、現金短缺、對利率敏感和處於泡沫中的企業及其投資人受到打擊;而現金充裕、對利率不敏感、財務穩健與熱門技術相關的企業及其投資人卻表現良好。但儘管存在從政府部門向民間部門的財富轉移,貧富差距仍在繼續擴大。處於底層的60%教育程度較低人口處境艱難,而受過良好教育、在新興產業中表現出色的頂層1% 的人口(大約300 萬人),卻在工作與投資收益上獲得驚人回報。這種現象在眾多獨角獸公司中最為明顯,這些公司正在推出大量令人驚歎的新產品,提高生產力,並以驚人的速度造就了大量億萬富翁(至少在帳面上是如此)。
根據我的評估模型,未來兩到三年內同時出現債務緊縮與經濟衰退的風險相當高。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