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海洋臺灣:歷史上與東西洋的交接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看更多
  • 會員好評 ★★★★★(1)
  • 4個人喜歡
  • 79 300
    380
  • 分類:
    中文書人文歷史台灣史地台灣史概論
    追蹤
    ? 追蹤分類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分類新品通知。
  • 作者: 蔡石山 追蹤 ? 追蹤作者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作者新書通知。
  • 譯者:黃中憲
  • 出版社: 聯經 追蹤 ? 追蹤出版社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出版社新書通知。
  • 出版日:2011/01/11

出版情報

他們為你而寫

2011/01/27 董啟章新書《在世界中寫作,為世界而寫》自問到「詞典是誰的工具?」,他強調,「辭典的工具性令它成為一近乎透明的文類……它甚至取消了姿勢這回事……它雖然蘊含豐富的知識,但它不像任何學科的鉅著一樣誇張自己的價值。」 2010年因為英譯本發行而讓西方文學界亮眼的韓少功,卻也在當時選擇了「詞典」成為了他寫作的形式寫出《馬橋詞典》,將原本不能表現出情緒及主觀的參考用詞彙定義,將文字衍生成最具力量的表達媒介。文字不再只是文字,文學之所以成謂文學彰顯。韓少功更在國際書展期間帶給台灣讀者新作《紅蘋果例外》,用好整以暇,不急不徐的態度,將權力與受欺壓者的關係,藉由戲謔寫法把人物與人物間的層次,更鮮明呈現,備受注意的中篇〈報告政府〉也因此讓許多讀者及書評家討論。 過去只能透過傳唱的西藏傳說《格薩爾王》,經過藏族作家阿來筆下首次讓我們窺見這個博大的宗教文化的重要故事,勇敢、智慧的格薩爾王,為了達成人間與天上的平衡,用他的生命完成這場驚世的冒險。 蔡瀾被很多人稱為「最會生活的人」,這些如何享受生活的細微感受,許多都來自早年留學日本學習電影的經驗,從數十年前的日本到今天,日本到底是什麼樣的地方,改變了什麼,蔡瀾都用最直接、最簡單、最鮮明的方式說出一個可以看日本的方法。許多的「實話」及「直覺」讓人覺得大塊人心,也打到了心中那塊對日本的想像及嚮往。《日本旅遊團》《日本私房菜》《日本萬花筒》《日本電影院》四書不僅用最快速的方式展露日本的內裡,還可以看蔡瀾怎麼精采過生活的方式。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中國對臺灣的影響,要到十七世紀下半葉才可明顯察覺到,
這與一般人對中臺關係史的錯誤認知其實大相逕庭。
臺灣由於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資源,
在亞洲海上貿易網中占舉足輕重的地位。
1921年,在慈善家林獻堂和名醫蔣渭水等在淡水河沿岸組成臺灣文化協會,
推動臺灣文化並發揚臺灣民族意識。
臺灣目前是世上第19大經濟體,
臺灣社會已變得更文明,媒體變得更自由,政治已走上民主、自由之境,
而這很大一部分得歸功於美國在軍事、經濟、教育、技術方面的援助。
過去四百年,
臺灣與荷蘭、英國、法國、日本、美國等歷史上的海上強權有過千絲萬縷的深遠關係。
海洋文化與西方價值觀的合於一身,如今仍可在臺灣風土中見到。
日本、荷蘭、法國、蘇格蘭、英格蘭、加拿大、美國等各國形形色色的遺風和影響熔於一爐,協助促進並主導臺灣的發展。
過去四百年裡,臺灣有著豐富殖民過去與獨特海上活動傳統而充滿活力、吸引多種文化匯聚於一身的地方。

從海洋到島嶼,臺灣的歷史亙古綿長
數百年來,臺灣的地理位置和獨特歷史,
塑造了臺灣鮮明的主體性、文化、價值觀,
透過史學家蔡石山在《海洋臺灣》的精彩描述,
一窺這幾百年來臺灣的演變,
鉅細靡遺地呈現這段歷史的曲折起伏。

從歷史看臺灣與海洋的關係
距亞洲大陸一百多公里的臺灣島,
數百年來一直是世界各地商人、移民、海盜與軍事謀畫者輻輳之地。
中國有著排外的長期傳統,
相對的,臺灣則有與遠近其他航海民族互動(包括敵意與友善的互動)的漫長歷史。

《海洋臺灣》充斥外國冒險家到臺灣的迷人故事,
重現了在不同海洋文化與價值觀匯聚臺灣的衝擊之下,
臺灣原住民的悲歌,中式帆船貿易、強大的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英國鴉片商和蘇格蘭茶商、耶穌會神父和長老會傳教士、日本殖民統治者、美國援臺官員的人、事、物。

名人推薦

國際知名的兩岸問題專家、邁阿密大學政治系教授金德芳(June Teufel Dreyer)
蔡氏旁徵博引,利用了從古至今中文、日文、歐洲語文的浩瀚資料,為一個經由海上接觸塑造成形的海島社會,寫下獨一無二的歷史。

美國紐約城市大學巴魯克學院臺灣問題專家張格物(Murray A. Rubinstein)
這一獨特而重要的著作——說明全球史的絕佳範例——從更廣闊世界史的角度,探討臺灣史。

譯者


黃中憲
政治大學外交系畢業。專職翻譯。譯有《1683維也納:哈布斯堡王朝與土耳其人的對決》、《歷史上的大暖化》、《成吉思汗》、《貿易打造的世界》、《破解古埃及》、《蒙娜麗莎五百年》、《法老王朝》、《大探險家》等書。

目錄

表格、插圖一覽表
誌謝

第一章 導論
臺灣一名的由來
臺灣與其他海洋國家
競奪臺灣

第二章 十七世紀統治臺灣者──荷蘭人、西班牙人、鄭成功
荷蘭人在臺殖民
西班牙人到來
荷蘭人挑戰西班牙威權
將近四十年的荷蘭統治
荷蘭傳教士
賺大錢的荷蘭東印度公司
鄭芝龍、鄭成功等海盜登場

第三章 貿易網──臺灣、東南亞、中國沿海
鄭成功治下的臺灣
清朝治下的臺灣
海盜橫行臺灣

第四章 英國人在臺灣的足跡──領事館、商行、長老會教堂
英國東印度公司
英國人重返臺灣
臺灣開放通商
英國長老會傳教士來臺
臺灣的大宗商品引來英國商人
英國人在臺設領事館

第五章 戰略要地──法國攻臺之役
法國人與臺灣的早期接觸
中法戰爭
法國艦隊入侵北臺灣
法國封鎖臺灣
孤拔的遺產

第六章 姍姍來遲的美國人
美國人早期對臺的了解
培里與美國人試圖殖民臺灣的舉動
美商受樟腦吸引來臺
臺灣沿海的美國炮艇和失事船
李仙得將軍在臺足跡
田貝的來臺之行
兩位哈佛畢業生掌理臺灣關務

第七章 日本帝國的根基──拓殖臺灣
日本早期對臺的關注
臺灣成為日本殖民地
臺灣抗日運動
後藤新平:臺灣民政長官
財閥的到來
同化不代表平等

第八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臺灣──從殖民地變成避難所
日本在臺的殖民教育
日本戰爭機器裡的螺絲釘
臺灣人赴戰區工作
臺灣拓殖株式會社
日本進攻東南亞的跳板
臺籍日本兵
戰俘
苦難結束

第九章 戰後臺灣──美國勢力和影響力日增
美國倉促決定臺灣的歸屬
二二八屠殺
臺灣獨立運動
韓戰與臺灣的命運
美援
臺灣成為美國的反共盟邦
金門危機與美國對臺政策
新美中臺三角關係的形成
吉米‧卡特與臺斷交
臺灣關係法
美國與臺灣的民主化
臺、美關係降溫
美國的「模糊政策」

參考書目
索引

試閱

第一章 導 論

臺灣一名的由來

在歐洲,1648年的韋斯特發利亞條約認可了現代國家的主權觀念。在東亞,中、日、韓、臺、越南諸國,則進入有著與歐洲大不相同之歷史背景的現代時期。這些東亞國家地理位置相近,同受佛教與儒家影響,因而在文化和體制上有某些相似之處,但在國家形成和文化聚合上,各有自己的獨特模式。


中國史籍記載,西元前108年,漢朝征服朝鮮半島北部,設立樂浪郡。中國對當地的影響,包括文字、貨幣制度、稻米文化、政治體制,一直持續到西元313年本土部落王國高句麗將漢人趕到滿洲內陸深處為止。


西元前2世紀的大部分期間(至西元前111年為止),越南北部由名叫南越國的漢人叛離政權統治,涵蓋紅河三角洲地區。此後,採行漢字、儒家學說、中國官僚制度的越南北部,被併入中華帝國千餘年,直到西元939年為止;西元1407至1427年間,又短暫併入明朝版圖。


在聖德太子治下(573~621),日本開始襲取中國政府的律令和術語(但非本質和根本原則),襲取中國思想與藝術的基本精神。日本以兼容並蓄的原則襲取中國文化,因此得以在其整個歷史演變過程,在種族、語言、習俗上保持有別於中國的獨立特性。


臺灣的情況則稍有不同。


雖然臺灣島與大陸只隔著一道一百多英里寬的海峽,但中國對臺灣的影響,要到十七世紀下半葉才可明顯察覺到,而這與一般人對中臺關係史的錯誤認知其實大相逕庭。此外,中國文化傳布到臺灣的過程中,不斷遭遇來自更大海洋世界之別種文化的抗衡。


1644年,滿人入主中國,創建清朝,國勢於1800年左右達到巔峰,隨後逐漸衰落。在日本,1603年,軍事政權「德川幕府」建立封建國家,不久採行鎖國政策,除了讓中國人、荷蘭人前來,與外界斷絕往來,直到一八五四年才改弦更張。明治維新(1868)三十年後,日本一躍而成強大、統一的現代國家。韓國在李氏王朝(1392~1910)期間一直是個「隱士王國」,頑強抗拒西方的影響,但1894至1945年間卻成為日本軍國主義的受害者。經過三十年內戰和王朝對峙,越南於1673年分裂為安南、東京、交趾支那三國,最後淪為法國殖民地。1648年,臺灣落入荷蘭東印度公司之手,該公司以臺灣島為中國絲織品和瓷器、日本銀和銅、東南亞香料的配銷中心,獲利豐厚。但接下來的三百五十年期間,隨著外部強權一再入侵臺灣島,臺灣史成為動亂頻頻的歷史。
16世紀之前,臺灣島上的住民是一些未與其他民族(包括中國人)有接觸或貿易往來的原住民部落。這得歸因於島上天然資源豐富,以及孤懸海外的地理位置。中國人從8世紀起就活躍於沿海航運和對外貿易,但中國的舢舨和貨運帆船往返於東南亞、南亞時,總是盡可能緊貼著中國沿海航行。因此,除了12世紀時開始有漢人漁民定居於澎湖,除了蒙古帝國曾在該地設置一軍事基地,中國商人和水手鮮少踏上臺灣的土地。事實上,在17世紀結束之前,這個島的存在,中國文獻都很少提到。臺灣首次為中國人所認知到時,中國人是以流求之類名字指稱該島。《隋史》(589~618)和《宋史》(960~1279)裡就出現「流求」一名。但這些名字的使用太模糊,太多變,因而最終未沿用下來。現代時期最常用來指稱此島的兩個名稱,福爾摩沙和臺灣,都非中國人所創,而是航行海上的歐洲人所造出來。


16世紀末期(很可能是1582),有艘來自澳門的船,因遇暴風雨,船身嚴重受創,而沿著臺灣島岸尋找避難所,航行途中,船上的葡萄牙水手看到島上的自然美景,不由得讚嘆Ilha Formosa!(美麗島)。船上有位名叫林斯霍登(Linschotten)的荷蘭軍官,迅即將此名寫在其海圖上,給了此島第一個名字。接著,1597年左右,地圖繪製者洛斯‧里奧斯‧科羅內爾(Los Rios Coronel)繪出第一張臺灣詳圖,使西方人開始注意到此島。「臺灣」一名很可能源自17世紀荷蘭人在臺灣的殖民地首府大員(Tayouan)。大員位在今日臺南市瀕海行政區安平境內,當地人把Tayouan唸作Tai-wan,使荷蘭人取的這個名字從此保留下來。中國人跟著把這島叫作Taiwan,從而使這一地名的由來湮沒不明。一如華盛頓年幼時砍櫻桃樹然後坦承自己所為那則流傳甚廣但令人存疑的說法,「臺灣」一名源自中國語這則說法,儘管有鐵證予以駁斥,如今仍廣為中國人所認同。在民族主義高張的年代,臺北的國民政府和北京的共產政權都選擇在學校教育裡反覆灌輸此一語源上的虛構說法。


直到17世紀,臺灣仍是無主之地。中世紀中國人可能已知此島的存在,且到了16世紀末期時,島上除了原住民,已住有少數漢人,主要是漁民、走投無路的難民、海盜。但臺灣絕未納入大明帝國(1368~1644)的版圖,中國人既無興趣,也無必要,去介入一個島上居民普遍未開化的遙遠島嶼。凡是鑽研過明朝檔案(包括《明實錄》)的學者,都可證明「臺灣」一名從未出現於整個明朝期間。要到1683年9月8日,中國才第一次提出臺灣為其領土的主張。要到16世紀快結束,島上三個供漁民取得淡水和食物的補給站(北港、基隆、淡水),變成中國亡命之徒和叛徒盤踞的海盜據點時,中國才開始對臺灣感興趣,開始與臺灣接觸。1574年版的《明實錄》稱這些亡命之徒是「東番」。這些事全發生於荷蘭人在島上建要塞、倉庫、教堂、政府機關之前約五十年。中國有關臺灣的第一份可信的歷史文獻,乃是陳第根據個人實地考察臺灣的海盜活動寫成的《東番記》(1603)。研讀過兵法的福建人陳第,1601年冬步入62歲年紀時,隨明朝總兵沈有容前來追剿當時正避難於臺灣的倭寇。
在當前臺灣應與中國統一或保持獨立這個情緒性問題的爭辯中,主張統一者常援引陳第的著作,辯稱東番的土地屬於明朝。這一論點頗為常見,且看來頗能打動人,但追根究柢既無根據,且流於淺薄。沈有容追剿倭寇,雖曾挺進這個以原住民部落為主要居民的島嶼,卻只進入一次,且不久就撤走。沈有容撤走後,明朝未留下部隊駐守。此外,後來荷蘭人入主時,中國人面對這些白皮膚的歐洲「番人」將島上原住民,還有當時住在島上的少數漢人,都納入管轄,並未出手制止。事實上,提供誘因(包括現金、水牛、免費搭乘荷蘭船),誘使更多漢人定居島上者,乃是荷蘭人。但荷蘭的殖民者未找日本人前來島上拓殖,乃是因為日本九州爆發反基督教運動,導致一百二十名傳教士和日本基督教徒於1622年遭處死,因為一連串貿易糾紛,導致日本船長濱田彌兵衛於1628年夏曾試圖傷害荷蘭臺灣長官彼得‧奴易茲(Pieter Nuyts)和其幼兒勞倫斯‧奴易茲(Laurens Nuyts)。


荷蘭統治臺灣三十八年期間(1624~1662),將此島作為其亞洲貿易的貨物集散地,藉此將其亞洲貿易與其全球商業網連結。荷蘭地理學家腓力普‧梅(Philippus Daniel Meij van Meijensteen)進行了臺灣首次的土地測量。荷蘭新教傳教士將基督教和拉丁文傳給島上的原住民,進而將臺灣帶進有歷史的時期(詳見第二章)。與此同時,西班牙人也在北臺灣建立一聚落,挑戰荷蘭人對亞洲貿易的支配。1642年,荷蘭人將西班牙對手逐出臺灣,繼續在臺灣執行其卓有成效的傳教活動和繁榮貿易。但1662年,日本女子所生的鄭成功(1624~1662),率領反清復明志士將荷蘭人趕出臺灣,臺灣的荷蘭化隨之戛然而止。鄭成功於1662年6月壯年早逝之後,臺灣的鄭氏政權仍積極與日本、東南亞公開商業往來和與中國暗中買賣。為餵飽軍隊,臺灣貿易船載著中國、越南東京的絲織品、日本的銀、銅、暹邏的黃金,到東南亞換取量多又較便宜的米。派系鬥爭削弱了鄭氏統治家族,在澎湖一場慘敗之後,鄭家艦隊遭殲滅,鄭成功孫子於1683年9月8日正式向滿清皇帝投降。


有很長一段時間,清廷搞不定該如何處置臺灣這個「既險又遠」的島。事實上,清廷甚至曾想說服荷蘭人買回臺灣,但幫清廷打敗鄭軍的荷蘭人婉拒這提議。1895年,清廷看出就要敗於日本人之手時,決定趁損失不大時早早收手。清廷再度斷定,繼續抓著這個島不划算,因此主動向英國兜售臺灣。但英國首相羅茲貝里伯爵(Earl of Rosebery)和外相慶伯利勛爵(Lord Kimberley)兩度拒絕清廷的提議。最後,1895年,清廷將臺灣割讓日本,完全不顧臺灣住民的心願。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570837179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400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共1 則好評)
  • ch****150 說:
    2016-06-24
    相當平述與充實的一本台灣通史,從荷蘭人到國民黨政府遷台,不但詳述了西、荷、中、日各國於15~20世紀在台灣的角逐戰,後面也有提到美國對近代台灣的影響力。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網友掛保證,絕不踩雷書單如下 ↓↓↓
※ 2025夏季暢銷展- 聯經出版任選兩本75折
預計 2025/09/29 出貨 購買後進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