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胡人說書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看更多
  • 會員好評 ★★★★★(1)
  • 1個人喜歡
  • 分類:
    中文書文學現代華文創作現代散文
    追蹤
    ? 追蹤分類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分類新品通知。
  • 作者: 駱以軍 追蹤 ? 追蹤作者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作者新書通知。
  • 出版社: 印刻 追蹤 ? 追蹤出版社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出版社新書通知。
  • 出版日:2017/02/03

出版情報

【年度風雲人物】生命與文字的歷劫歸來:駱以軍

2018/12/18 2008年,以耗時四年、45萬字的《西夏旅館》獲華文小說最高榮譽——紅樓夢文學獎,駱以軍以瑰麗奇詭的工筆雕琢人心的幽暗明滅。十年後的今天,作家筆下親民的《小兒子》不只搬上舞台,耗盡台下無數衛生紙,更化身為繪本躺進孩子們的床頭櫃。到底中間發生什麼事,讓小說戰神化身暖男,甘願從異次元回歸到小日子? 跟《紅樓夢》一樣,一切的故事,要從一顆石頭說起。 自嘲老色鬼 賞美石如見美女 「這塊叫『藍星』,你看它是青色的,所以又叫『封門青』,」凝脂般的淡青色上,綴著鮮艷欲滴的湛藍星點,駱以軍珍稀地把玩著手上的青田石,對其家世如數家珍:「我這是淘寶上買的,貴的也玩不起。青田石裡最珍貴的一個品種,太稀有了也沒人看過,名字很好聽,叫『燈光洞』,古人說在夜裡一拿出來『整室燦如燈輝』。」 從去年開始迷上壽山石與青田石,說起「石頭經」來,駱以軍可以從明清文人雅士開始說起,一路談到「國共內戰」,再講到70、80年代,台灣如何承接起清朝壽山石文化的歷史脈絡。「壽山石有田黃、荔枝凍、善伯洞等一百多個品種,形色各不相同,非常迷人,」駱以軍說的心嚮往之,笑稱:「我就像個老色鬼,在欣賞各種丫頭、各國佳麗。」 然而,石頭對駱以軍來說,不只是佳麗,更是救命恩人。欲知前事如何,且往下看去。 病如其文 三大文學高手歷劫歸來 2017年,駱以軍心肌損傷,路倒在大安森林公園,就醫後查不出病因,健康卻大為受損。「你看我現在跟你講話很有力氣,當時說話是完全無力的,我感覺自己生命之樹即將枯死。」駱以軍回憶,當時只覺得1967年出生的自己,好像活不過50歲。 好在命不該絕,四處求醫無果的駱以軍,在青田街巧遇以前《人間副刊》的老主管楊澤,看到生命之火如殘燭般的駱以軍,楊澤趕忙帶他去看老中醫,又拽著他去找踩蹻師傅治療。在楊澤的殷切關照下,駱以軍的健康總算漸漸有了起色,從鬼門關口硬是折了回來。 巧的是,過鬼門關而不入的,不只駱以軍。跟駱以軍同年出生,小說家黃錦樹與董啟章,都在前幾年遭遇大劫,黃錦樹患了重症肌無力,連眼皮都垂了下來,得服用類固醇治療;而董啟章則是患了精神性的恐慌症,長期不見外人。 「我們三人像是不同路數的武功高手,我比較走外家拳,病的是心臟,一掛就嗝屁了的那種,」駱以軍表示,文人生起病來,居然還不忘搭配文風:「董啟章走的是內心戲,患了恐慌症;黃錦樹像是東邪西毒,他的小說很魔幻,連病都生免疫系統的怪病。」 內向世代 要命得先接地氣 好在三位高人身子都已大好,回歸武林。然而,1967年生的三大門派高手居然前後歷劫,事出必有因。楊澤表示,問題出在五年級這個「內向世代」太宅。五年級的文人不太社交、不喜哈拉,上一代的文人有沙龍集會,下一代作家有網路連結,五年級的作家過去就像孤島,專注地面對自己的內在,自顧自地在紙戰場上搏命。有孤獨的靈魂先行離去,如黃國峻與邱妙津。 信奉西方文學長大的五年級文人,駱以軍在年輕時甚至逐字抄寫《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迷戀米蘭.昆德拉與梵谷那種,以自己的肉身為獻祭殉道的創作模式,燃燒生命,如布拉尼奧、瑞蒙.卡佛與卡夫卡,都在四、五十歲時紛紛離世。 「不接地氣,不通天地,」楊澤一句話,直指問題核心。除了帶駱以軍醫好自己的身體,楊澤更要駱以軍養自己的心。「簡單來說,楊澤要我別再宅了,要接台灣市井地氣。叫我先不要寫我的小說了,要接觸一些東方文化。要我喝茶,不要喝咖啡;要我去跟街上的老頭混,不要老是跟文青攪和,」駱以軍摸著頭說。 走進市井 療癒心的運動傷害 駱以軍過去常在青田街、永康街一帶的文青咖啡屋窩著寫作,楊澤卻為駱以軍的台北地圖展開新的風景。同樣的地點,念頭一轉如時空錯置,駱以軍才留意到這一帶有很多在地耆老開的小店,一進去就是跟你喝茶聊天,一同賞玩普洱茶、談瓷器,充滿雅趣與活力。聽著玩著,駱以軍發現市井當中有連故宮研究員都要敬他三分的中國美術史行家,高手在民間。 如此輾轉薰陶下,駱以軍愛上了壽山石,發現父親早年也買過壽山石,並仔細標註「某年某月,買於永和哪個市場」。懂了石頭的駱以軍,發現父親買的石頭全是假貨。「我爸是比我更窮的文人,買的都是便宜貨,況且當時還沒有淘寶。」駱以軍笑著說。 愛上石頭、結交各路市井好友,讓過去二、三十年來像近距離盯著監視器,在觀測人心如何叵測黑暗變態的駱以軍,心境上有了全然的改變。 「我快樂很多,過去像是在做一個內心的極限運動,」如今沒事摸一摸石頭,欣賞壽山石「夕陽拖水」、「凍雨欲垂」的紋理,駱以軍說:「石不能言最可人,你看像我這樣摸它,用嬰兒油去養它,石頭也會反過來,修補你的心。」駱以軍像是個帶著運動傷害、疲憊的奧運選手,受到了大地之母的療癒。 砍掉重練 數位世界裡他牙牙學語 石頭改變了駱以軍的心,而改變駱以軍創作的,是臉書。 過去沒有參與MSN與部落格時代的駱以軍,至今仍是用紙筆書寫小說。一拿起筆,駱以軍在A4紙上一寫,就是《西夏旅館》式華美絢爛的長句,雖在文學成就上備受肯定,但對於一般受眾卻不好入口。 2011年,駱以軍因緣際會玩起臉書,當時極少使用電腦的他,用「一指神功」開始在臉書上寫起文章,在這個用打字陳述的世界裡,大作家舌頭彷彿被綁住。「我像是退化成一個啞巴或口吃,連標點符號都不會打,只好言簡意賅,像剛學說話的人一樣,句子很短,內容很傻,」駱以軍道。 在數位世界裡牙牙學語,作家的筆如獲新生,以更接近本性的質地形塑文字。用簡單易讀的語句,描述純粹可喜的日常,《小兒子》與《計程車司機》從螢幕上紅進了紙本,《小兒子》更走進了劇場舞台與繪本,在欲振乏力的社會氛圍中,像一陣薰風,吹暖了讀者的心,不分男女老幼。 無招勝有招 臉書po文皆可為劍 「因為能力很弱,像是電影的畫素不夠,變得很簡單,我的耍寶的個性就跑出來了,不知不覺也七、八年了,滋養了寫小說的那個很純淨的我。」駱以軍說,過去自己與前輩們從90年代以來,對於西方小說有一個朝聖的夢境,渴望殉身於此,像《紅豬》電影一樣,看到很多夥伴就這樣墜落下去了。如今的駱以軍,覺得自己這個51歲的大叔,沒有愧對年輕時的自己。 去年一度與死亡擦身而過,當時駱以軍覺得不甘願,因為自己還欠這個世界一部偉大的小說。生死關頭,挽回一命,後來駱以軍覺得,這時候葛屁也可以了,至少自己有留下《西夏旅館》、《女兒》跟《匡超人》三個長篇。 如同金庸筆下的獨孤求敗,釋懷後的駱以軍,彷彿以草木竹石皆可為劍,臉書上不以為意的隨筆,為大病後的駱以軍,迎來市場影響力最大的一年。 問到在未來的未來,駱以軍希望以什麼樣姿態被記憶?「如果未來的人要看1990年到2030年,我所置身的這幾十年的台北,」駱以軍表情相當溫柔地說:「透過我的作品,他會看到一個自己置身其中的森林,或是海下礁岩層,他們是這樣對話與思考,如此相濡以沫。」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說書人的專長是
復活,詞的復活
讓石頭
更像石頭
讓花更花


如果在西夏,你走進了那間旅館
盜夢者與女神剛剛離開
桌上還留有一抹烙著光影的字痕
記憶無法存取,彷彿正在消散
趕不上了嗎?不,故事永遠準備開始
幸運的話,那個說書人還在
一開口啊,幾千億光年的繁華在眼前展開
那是一個銀杏葉漫天紛飛的世界

33篇深入閱讀核心的珍藏書語,當代文學不可錯過的夢幻書單:宛如死亡百科全書的馬奎斯《百年孤寂》;卡爾維諾《命運交織的城堡》的永劫回歸;無限接近那傷害、暴力、恐怖景觀的第一現場的黃錦樹之南方書寫;將真實時間液化、不斷重返的邱妙津《蒙馬特遺書》;看透籠中少女的暗慘心思的張愛玲《雷峰塔》;直闖神話森林不可思議意象的大江健三郎《個人的體驗》;企圖贖回最初依偎時光的童偉格《西北雨》;仿若整個地獄輝煌燃燒的陳雪《附魔者》;盤旋險峻通往無光所在的天梯的房慧真《單向街》;直視未來驚駭想像的韋勒貝克《無愛繁殖》等。
每一次閱讀,都是一次時空輪迴之旅,解構記憶,延展夢境。

在那裡,人生永遠有機會,重新開始。

是這樣靜謐的獨自時光(也不是獨白或獨語),而是獨自感受著星光、流風、時間、大海、暴雨臨襲前的風雲變化,無害但存在於老屋或這座島各處的鬼魂。一個完滿的宇宙。——駱以軍

 

名人推薦

【胡人閱覽室】推薦書單

童偉格《西北雨》
房慧真《單向街》
黃錦樹《南洋人民共和國備忘錄》、《猶見扶餘》、《雨》
朱天心《初夏荷花時期的愛情》
蘇偉貞《魔術時刻》
陳雪《附魔者》
李渝《九重葛與美少年》
木心《木心作品集》
大江健三郎《個人的體驗》
莫言《蛙》、《生死疲勞》、《檀香刑》
楊澤《新詩十九首》
楊凱麟《祖父的六抽小櫃》
張怡微《哀眠》
徐譽誠《紫花》
蔡俊傑《世界早被靜悄悄換掉了》
黃宜君《流離》
埃蒙德.巴恪思《太后與我》
邱妙津《蒙馬特遺書》
陳綺貞《不在他方》
金宇澄《繁花》
卡爾維諾《命運交織的城堡》
馬奎斯《百年孤寂》
伊恩.班克斯《捕蜂器》
羅貝托‧波拉尼奧《2666》
張愛玲《雷峰塔》、《易經》
奈波爾《米格爾大街》
赫拉巴爾《沒能準時離站的列車》
安娜.普露《惡土》
艾莉絲‧孟若《太多幸福》
安潔拉‧卡特《焚舟紀》
喬伊斯.卡洛.奧茲《狂野的夜》
韋勒貝克《無愛繁殖》
賀景濱《速度的故事》
余華《我能否相信自己》

作者

駱以軍

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創作組、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研究所畢業。曾獲第三屆紅樓夢獎世界華文長篇小說首獎、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時報文學獎短篇小說首獎、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推薦獎、台北文學獎等。著有《肥瘦對寫》(與董啟章合著)、 《讓我們歡樂長留》、《女兒》、《小兒子》、《棄的故事》、《臉之書》、《經濟大蕭條時期的夢遊街》、《西夏旅館》、《我愛羅》、《我未來次子關於我的回憶》、《降生十二星座》、《我們》、《遠方》、《遣悲懷》、《月球姓氏》、《第三個舞者》、《妻夢狗》、《我們自夜闇的酒館離開》、《紅字團》等。

目錄

贖回最初依偎時光
底層的珍珠.微物之神
寫在南方
第二次
不確定的灰色地帶
鎮魂曲:不存在的女兒和她的瘋魔情人們
哥德大教堂與曼陀羅
他從自己褲袋掏出那枚錢幣,放上
靈魂深處祖母的敘述
從不斷累聚的陰影朝下望
在時間的影子裡玩耍,閑坐,喝茶
一種少年同伴的時光冒險邀請
那麼大的離散;那麼小的團圓
佇立地獄入口的文字神靈
真空管裡的獨角獸
別人的夢
讓人眼瞎目盲的愛之太虛幻境
時光踟躕
Un Momento
繁花
永劫回歸
死亡百科全書
妖異綻放的「惡之華」
宇宙黑洞裡蘊藏的能量
籠中少女的暗慘心思
真實世界的邊陲地帶
逆旋的時光重力場
如利刃般的想像
在大師的墓地上跳舞
華麗髑髏場
不只是處決了小說一次而已
百感交集的旅程

試閱

贖回最初依偎時光

克蒂斯能描述各種自己從未見過的事物:世界是詞藻的海洋,是沼澤、是沙漠,瞬息萬變地環繞他所站立的方寸之地。魯恩總看著朋友,七手八腳為眼前所見的事實塗上一層又一層厚重的油彩,直到一切黝黑而可疑,不再是原來的樣子。……「朋友,」每一場戰役後,魯恩總對克蒂斯說:「您知道的,我但求公平一戰。」「我的朋友,」克蒂斯總是聳聳肩,一手敲著拐杖,一手扶起魯恩,對魯恩說:「只有讓他們在我的言語前,成為需要嚮導的盲人時,我們才平等。對此,我深感抱歉。」我深感抱歉;幾乎每則歷險,都結束在這句話上頭。事後想起,這亦是整個童年時代,白紙黑字浮現在我腦中的最後一句話。

我讀童偉格,視覺上那翻動著空曠的場景如此像年輕時看的塔可夫斯基。但流動的詩意卻讓我想到以色列小說家奧茲,或較好時的石黑一雄。

等待,一個被遺棄的孩子。「時間本身,單純地讓每個人終成鰥寡。」一種時間的洞悉同時放棄。一種靜默的瘋狂,一種焦灼、緩阻,目視著學習老人們(後來你知道那其實是死人亡靈)如何無聲在這殘酷的荒原和時間中,慢速地活著,不,展演他們儀式般慎重以對,像某些要素被吃掉被隱蔽的記憶,「最好的時光」(但難以言喻的古怪)。

小說是這樣靜謐的獨自時光(也不是獨白或獨語),而是獨自感受著星光、流風、時間、大海、暴雨臨襲前的風雲變化,無害但存在於老屋或這座島各處的鬼魂。一個完滿的宇宙。

空間上它是一座島(或有兩個不同名字:狗山和光武島的不同兩座島)。這個島,也許譬似艾可的《昨日之島》,似乎泅泳過去便穿過換日線到被時間沒收的另一端;但卻又歷歷如照明燈下近在眼前栩栩如生的遊樂場。「我好像必須花上淺薄生命裡的數十個年頭,才敢向自己確認,也許,它將永遠如此靜靜的瘋癲,像宇宙中最稱職的療養院。」這個霧中小島有神話時期的父親,有史前時代的軍隊,有王爺府,有火車、鐵路,有校園、村落、家庭、鄰里親人……在這些地貌場所上活動並進行著什麼的人際關係。小說的大半本以上這個小說像在翻印著一具你找不到邏輯的視窗,一種村上春樹的末日之街,石黑一雄《別讓我走》那提供器官之複製人的寄宿學校,或瑪格麗特‧愛特伍的《末世男女》、韋勒貝克的《一座島嶼的可能》──是的,科幻小說,我們借著小說家的凝視,看著那一整片他描述出來的畫面風景,古怪又詩意,其實是童偉格將那「災難」的耳半規管從所有飛翔情節之鴿子的內裡摘除掉了,那變成一種「空望」。童偉格在晚近以單篇形式發表的一篇題名為〈將來〉,奇怪的是,「將來」除了作為這整個小說接近結尾部位的一個時間邏輯的給予,恰像是童偉格自《無傷時代》即發展出來的時光劇場,讓它們進入核爆過後的世界。計時失去了任何藉以形成描述人類存在之意義,與回憶相對應的是一個被永恆取消掉了的現在,那是一個死亡的時間,「已經」終結了,但無法在目蓮救母式的巨大悲願重建這一切枯荒無望之曠野的同時,「解決」那悖論的仍在前進的物理時間。

那讓人想起馬丁‧艾米斯的《時間箭》。一部小說如錄影帶倒帶,時間是顛倒進行的,我們眼中所見,竟不止是動作的倒轉:抓姦的丈夫變成把妻子送給姘頭的皮條客,劊子手贈予死屍完整的身體和生命,噁心的糞便從馬桶的水喉上升吸入人的肛門,之後從他口中吐出豪華豐盛的美筵……「當生命倒著走時,一切變得美好了」。在童偉格的這個「將來」的世界發生著什麼事呢?一種保護著──甚至如在碎成破片的倒影世界裡傻笑著,如失聰者,如杜斯妥也夫斯基的「白痴」──《無傷時代》的,以超荷於「小說所能贈與、贖償真實之空無」的願力──黏貼模型那樣「小小世界真奇妙」的一個空間化的「白銀時代」(借王小波的書名)。那是我所能想像小說家用不可能之死物與屍骸,用一「借來的時間」讓它們活在宛然畫面裡(一座被大海包圍的島)。所以這個只要用願力泅泳過換日線的「昨日之島」,一切都變換成白銀熠熠的「將來」,在「我想起來了」的魔術啟動之前,它們恆只是漂浮靜止於巨大標本皿內的死物(殘缺的曠野),一種內向封印於族類的環節們失落的「故事」。這種刻意返祖,剝落掉寫實主義以降強大複刻「真實」的細節元素,使之類似神話(寓言)場景的「故事」,讓人想到巴加斯‧略薩的《敘事人》:「因為在馬奇根卡斯人中間有一個擔負著十分特殊任務的人,他既不是巫師,也不是巫醫,而是主要擔負著講述歷史的任務。這個人是講述事情的、說話的。不久前,馬奇根卡斯人還是分散的,孤立成一個小小的公社,有時是人數很少的家族團伙,因為他們居住的地區是非常貧瘠的……不能組成重要的社會集體。這樣他們便完全分散、孤立的生活。馬奇根卡斯人稱之為『敘事人』的人物是他們各團伙之間來往連繫的一種形式,有些像中世紀的行吟詩人,也有些像巴西東北地區尚存的流浪歌手,彈著六弦琴,走村串鎮,邊走邊唱。至於『敘事人』並不是唱歌而是講故事──既講他們在別的部落裡看到的事情,也講他們自己的經驗、公社裡過去的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和個人編造的故事。」

這個在死者、祖先、昨日和將來間,傳遞故事(或夢境)的「我」,是一個退化症的畸人(譬如《鐵皮鼓》的侏儒奧斯卡,《最後一個摩爾人》裡的早衰症少年)。歷史在這個島因某種畫框外的重擊而擱淺了,所有人都停止在那故障的時刻裡,「一個人出生的地方,終於成了他們所能抵達的,最遙遠的地方。」停格,曝光,永遠重複。「我」的父親是個外國人(飛行員。飛機被擊落而被島民俘虜關在大狗籠裡),像瘋了時的老邦迪亞那樣以原人形象成為猿猴般的展示物。真到父親的國家戰勝,島民這一邊的國家戰敗了。「但是,『恥辱』哪裡去了?『仇恨』哪裡去了?還有,『憐憫』哪裡去了?」「我」構造著父親的感受,凝視、獨白、頓悟。由這個退化症的「我」,「無傷時代」的「我」,慢速,默片、黑白膠卷地投影那個父親孤自面對一島之人的屈辱、仇恨和憐憫。這樣篩沙也似流光從眼前傾落,一種偏執的觀照,想看清楚無辜的每一個在場者是在哪個關鍵遭受侮辱和損害。其實其證物泯滅之哀慟一如舞鶴之〈拾骨〉。只是童的「祖先遊戲」之抒情核心更在「寬諒」。寬諒什麼?「我」的罪如迷霧包裹,層層遮蔽(他的祖先們並無罪啊,有的只是被剝奪、被侵侮、被壓碎了)。因為「我」無法修補父祖們的壞毀?「我」故障了,這個僅能用如此艱難晦澀故事重建殘酷時光劇場之「我」讓想像中的父祖失望了?「當簡潔與溫暖,終於也像餘燼那樣將要消亡,對他們的每次猜想,於我就像傾巢的話語,去抵禦那個終將沉默的自己。」

所以這是一個「自己」之書。但那又是一個魯佛的《佩德羅‧巴拉莫》的世界,所有死去亡靈的追憶、懷念、遺憾,全部進駐這個唯一活人(甚至他發現自己也早已死去)的意識。「我」負載著這所有沉默無告的祖先們那麼巨大無垠的苦難,「自己」是遺忘的荒原最後一隻稻草人,最後一根鹽柱,但我難改自己血液基因裡那善於苦笑、沉默、原諒,和畏敬海天的天性,「我已經無話可說了」。「我」,假定是複製自他人生命的贗品;但同時對抗這種複製,形成了楊照所說的「廢人存有論」:不給人帶來困擾,不與這世界發生過多不可測的連繫。

「我」養著一隻「穿透了老王的心」的那隻小象;「我」在父親面前和看不見的貓玩把戲,這樣馬歇‧馬叟式的和不存在,已離去的失落之物(親愛者)玩「他們仍在場」的默劇,「我」像捧著將要迸散碎落的水,那樣小心翼翼,那樣預示著「將要」,必然的失手。那個慢速連笑話都失去了該有的痙攣,「沒關係,笑話會等人。」或「好好想,你時間多。」「他」(在後來的章節證明是「我」的祖父)在「我」的夢裡,時光運鏡不斷往前推:包括「他」總是被陌生人騙走的母親;「他」在軍中承受那一次靜默荒謬的暴力,薛西佛斯式的浪費;「他」的父親為了兒子的命運去找神乩打架,想收回海王之神諭,最後卻變成那麼悲哀、孤獨,那麼自由對羞辱的反轉冥想之死前時刻。當「自己的故事」退無可退成為「箱裡的造景」──「『他的』山村如何被封固在一個更為繁複的人造童年裡,和時間兩相遺忘,在地理中消失。他帶動一整幢病院,發現世界並沒有瘋」,只是變成一死者回返的霧中風景。「我全部想起來了。」從無言、失語而至這整個小說最後滔滔不絕的描述,「我」成為那個之前因舌頭賈禍的海王,喚起所有人的記憶,「我深感抱歉」。「我」睡著了,在夢中造鎮,又用小圓鍬鑿毀整個島活人與鬼魂的阻礙;「我」,一種贖回的意志;「我深感抱歉」,為著同時祭起這驚擾亡魂而融化已凍結的時光,讓不知自己已死的親愛之人們重演活著的時光。但那正是「我」和所謂界線外粗暴、快速、無感性的正常世界對決的「平等的話語幻術」。倒帶、透明,揹著快樂無害的他們在這片夢中荒原跑,從葬禮出逃,拉出這樣一幅浩瀚如星河,讓我們喟歎、悲不能抑、靈魂被塞滿巨大風景的「贖回最初依偎時光」的夢的卷軸。

逆旋的時光重力場

孟若收在《太多幸福》短篇集裡其中一篇,〈自由基〉的故事大致是這樣:

一個叫妮塔的女人(她六十二歲)的丈夫瑞奇(他八十一歲)剛過世(死於猝死)—小說的開頭便是這個初老婦人孤獨剛辦完那寂寥的葬禮。

孟若的所有故事,發生的地景,因為那典型加拿大小鎮地曠人稀之感,把人和人的距離在那攤平的空間拉遠些,所以使得一切猜疑、懷念、較長時光裡的耿耿恨意、曾發生過的某一次偷情祕密收藏了幾十年、在那些屋子裡一起生活的男女必然產生的,時光落葉堆的彼此厭煩……這一切似乎比其他人的小說,因為在一較空蕩蕩的運動場館裡,產生了恍如有回音的效果,每一種心思電子在那「孟若空間」裡跑動,要花更長一些時間,才會如撞球擊打到桌台上的另顆球。

這個故事,這個初喪偶的老婦妮塔,在一種靜默、孤寂,對生命乏味的持續狀態,「剩下我一個人活著了」,有一種輕微的錯愕或面對生命的荒謬不知作何表情的呆愣:即原本她(以及那老丈夫)預想是她會先走,他倆大概一年前就有了準備,那時醫生診斷她的癌症已到了最末期。

「我怎麼料得到,這會兒居然被他搶先一步?」她成了那個,必須疲憊辦理老伴喪事的,「收拾者」。主要是,了無生趣,活在死亡遮蔽所剩無多的餘光裡。這時孟若開始露了一手她的「巨蟹座時光落葉堆魔術」,女主角的內心獨白,回憶。原來這妮塔在很久很久以前,是這瑞奇和他前妻婚姻的闖入者,「鳩占鵲巢」,趕走了那個前妻,成為這屋子的新女主人:最後的結局是貝蒂去了加州,後又搬到亞歷桑納州;妮塔則在教務主任的建議下辭了工作;瑞奇因此無法升為文學院院長。他選擇了提前退休,賣掉市區的房子。妮塔沒有接收貝蒂的木匠圍裙,卻在一片混亂中開開心心看她的書,用電熱爐作簡單的晚餐,不時散長長的步,探索周遭的一切,帶回長短不齊的虎百合和野胡蘿蔔花束,放進空油漆罐權充的花器。她和瑞奇安頓好之後,有時想起自己不知怎地一下子就成了那個年輕的新歡、得意的小三,活躍歡笑、蹦蹦跳跳的天真姑娘,不免有點汗顏。她個性其實一板一眼,是個笨手笨腳,在別人面前就不自在的女人。

好吧,我把敘事的轉速調快些,免得掉進「孟若的時光重力場」,那內心層層累聚的深井。總之,這被布置成「多出來的時光」,所有生命債務的相關人事終於在幾十年後都死去,那些愛情、後宮機謀的鮮豔毒汁,早變成老婦內心,無人想好奇探知的壞朽家具—一個靜態的、被時光之塵封印的靜物畫—卻在某個白天,一個青年上門說要「檢查保險絲箱」,當然他不是,他是個剛殺了自己的父母和坐輪椅的姊姊(覺得他們很煩)而逃亡的瘋子殺手(他告訴妮塔老婦,他是要他們坐在客廳拍全家福照時,拿出手槍砰砰砰,把他們全幹掉了,然後又拍了一張他們驚愕或垂頭死狀的照片),變成了很像這類電影(變態殺手和屋子的人質之間的對峙戲碼)。

不對稱的,完全無可商議的暴力,這個年輕人處在瘋狂和躁鬱的高亢情緒,他輕輕一捏就可以把這老婦像螞蟻捏死。事實上,在他眼中,她也已是必死之人(他怎麼可能在離開這屋子前不殺了她,讓她去報警,給他添亂),他賤蔑她,要她拿出屋裡的茶、紅酒、食物,砸碎她的餐盤、展示暴力關係裡,不讓被施暴者用話語中的道德規勸、動之以情、機智、心理戰順藤摸瓜的任何平等刷話位置。在這樣的二人封閉劇場中,施暴者和承受暴力者,皆無可救贖的掉進一「人失去人類形貌,所有文明的細微支架皆無效」,道德最黑暗的墮落深淵。因為我終將殺掉妳,此刻在這火柴盒裡,我對妳所做的一切醜惡、變態的展演,都不會有任何外面的人知道了。沒有任何關於禮貌、道德、輿論指責、別人的目光造成的羞恥、潛意識裡的宗教審判︙︙我可以盡情暢爽的在妳(一堆死肉)面前,演這唯一一個觀眾的獨角戲。但這時,這個老婦妮塔,在孟若筆下,出現了一個三頁左右的魔術,她對這年輕人說:

「我知道那種感覺。我知道把傷害你的人幹掉,是什麼感覺。」

「是喔?」

「我也幹了跟你一樣的事。」

「少來。」

接下來她說了一段像變色玻璃隱形眼鏡片將光線變暗的故事:她告訴那殺人凶手,當初她如何用院子裡的「大黃葉子之葉脈中的毒」,如何精密計畫,不動聲色,瞞過眾人耳目,下毒在那要拐走她先生的賤女人的咖啡裡。這時連我們讀者都產生一種畫框裡的細節,在哪被揉捏一下,便偷天換日產生了「宇宙曲拗」的暈眩感。你可能要小說的更後面才意識到:啊?她把故事中的人物顛倒過來了。她變成那個當初被她搶走老公的,近乎沒有臉的妻子。而這個妻子進入「下毒時光」所毒殺的「賤女人」,正是多年前的她自己。也就是,她說了一個僭越進「當年被她奪走所愛」、理應那怨恨足以支撐一個巧布機關謀殺她的,那個妻子的內心。但其實一切都沒有發生。但在那個故事(此刻她的丈夫已死,她也罹癌似乎不久人世)裡,那「薛丁格的貓」把另一個鏡像宇宙裡該發生的像莎士比亞戲劇那血流五步、復仇夜梟之翼拍擊的情節,全發生了。

更弔詭的是,這個她「顛倒、錯置自己是那個真正生命受創者,所殺掉的死者」之故事,真的打動了這個年輕瘋狂殺人魔。他可能內心哪個祕密的插栓被拉開,視眼前這個脆弱無助的老婦為「自己人」,是和他一樣,「早被打入地獄之人」。他放過她,說了一些恫嚇她的話,開著她丈夫留下的老車子離開了。

這老女人在那倖活下來的發抖時刻,內心想著:

她應該寫信給貝蒂的。

親愛的貝蒂,瑞奇死了。我因為扮成妳,救了我自己一命。

在同一本書裡的另一個短篇〈虛構〉,則非常奇妙的,寫了一個「像那篇〈自由基〉的倒影,或鏡像」的故事。這一篇的女主角喬伊絲,恰是某個「被奪去所愛」的妻子,雖然兩篇在各自的人名完全不同—當然這是兩篇在各自祕境按不同打孔的人心音樂盒簧片旋轉,各自孤立的小說—小說開頭先慢速(孟若轉速)微勘了丈夫離開她的時刻:驚惶、不解、女性自尊崩解(她那麼美、玉腿纖纖、金色長髮、智商全校第二——她丈夫是第一——她在學校教音樂;而那搶走她男人的贏家,只是個矮個、全是刺青、沒有女人味的蠢貨?)。之後是——像許多美麗女人的一生,可以是別的人的幾輩子,傷害過她的往昔人事,或許只成為列車過站其中一個站名的月台,或是,祕境湖泊上划小船下望那清澈水底的一艘沉船——可能二十年過去了,喬伊絲已是另一個有錢男人的妻子(續弦的),她已在豪宅、好客丈夫的眾朋友們來家的餐會、葡萄酒、美食、管弦四重奏……的另一種生活中完美的成為,這種充滿活力、交際應酬、歡樂、菁英圈子的世界,稱職的美麗女主人。之前那個,年輕時和她一道流浪、經歷嬉皮歲月、智商和她匹敵而和社會主流那套格格不入、放棄高學歷文憑而安靜的在偏僻小鎮當個木匠的,那和她像一對「偕老同穴」、靈魂雙胞胎的男人—重要的是,遺棄她而和另一個怎麼看都比不上她的怪女人在一起—這對她都是很久遠,甚至記憶模糊的過去了。

但有一天,她意外買了一個年輕女孩的小說,非常奇幻(透過閱讀)的某種穿越,她發現那篇小說正是說著她的故事,只是敘事者是以一小學女生的眼光,充滿愛情的回憶著當年那位「小提琴課老師」,那個一頭長髮、個子高高、身上氣味是雪松碎片的味兒的女老師。但後來孩子的母親去師丈那邊上班,這孩子夾在大人錯綜複雜的關係與錯覺之間,一頭霧水。

……星期四有音樂課,是一週中最重要的一天。那一天的喜與憂,全取決於孩子表現得好不好,老師有沒有注意到。兩者都幾乎難以承受。老師的聲音可能很冷靜、溫和,有時講講笑話,掩飾聲音裡的疲憊與失望。孩子好傷心。但老師也可能突然變得輕鬆愉快起來。

於是這個許多年後的金髮高個美女喬伊絲,在這小說中比對、像疊放的幻燈片,重新冒出一個「當年沒意識到,躲在角落以小動物的愛慕,看著那個正在受創的自己」的新視覺,變成一種難以言喻的複式回憶。她既是那被奪去所愛、羞辱的妻子;卻又在這小女孩(而且是那篡奪者的女兒)眼中,充滿當時的她並不意識到的,全世界最輝煌幻光的美。她有沒有利用這小女孩對老師的崇拜,心不在焉的籠絡她,打探自己老公和她媽之間的私密細節呢?透過那小說的閱讀,她想起早已遺忘的片段:她開車載這小女孩回家,帶小女孩去買冰淇淋,看船屋渡口,告訴她一些野花的名字,別有用心的唆使、探問孩子……如果說〈自由基〉是當年搶走別人老公的這個小三,許多年後(老公衰老死去),卻在一次意外危機中,以顛倒、虛構那個挫敗退場的妻子,在不存在的平行宇宙,下毒謀殺了那個自己。她靠這個顛倒、移形換位到「想必恨自己入骨」的老情敵,其實不存在的怨恨密鎖保險櫃,越俎代庖說出了這個「殺死自己」的故事,卻因此救了自己一命。而〈虛構〉這篇小說,卻像量子力學中的「粒子纏繞」—發生過纏繞的粒子,分開後,無論隔多遠,這個粒子發生旋轉,另一個粒子會像鬼魅的魔法,同步產生逆旋—孟若寫了另一個短篇,是以「被奪走丈夫的妻子」,那個受創者,很多年後,她卻是讀到那已與她生命無關的男人、女人,和當年那小女孩,長大後寫的小說,迴旋重臨那傷害現場。那多出來的觀測鏡片,折射出比原諒、遺忘更在時光中讓人低迴、品嚼的,對人類情感的味蕾細微繁複變化之慨:或是在當年的那巨創中,她不是唯一的受害者,但小女孩像凶殺案現場呆站的目擊證人,她看見的是這個美麗的女人,在殺死,從那個悲慘的前身蛻殼,變化成另一個人,之前的,那麼短暫的換日線。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3871422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04
    • 商品規格
    • 14.8*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共1 則好評)
  • 92********734 說:
    2017-06-26
    作者以其豐富的閱讀量,加上自己獨特的創作觀,令所述的文本有了新的面貌,無論是黃錦樹的作品,或是陳雪的作品,都不知不覺染上了駱以軍的色彩,讓讀者產生了想要更深入這些文本的動機。駱以軍在《胡人說書》中,雖不超然,但卻是昂然地表現了自己對文學的愛。

相關商品

全選
※ 出版日十年以上商品需另下訂,調貨時間較長,無法與一般商品合併結帳,敬請見諒。
看更多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網友掛保證,絕不踩雷書單如下 ↓↓↓
預計 2025/09/29 出貨 購買後進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