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3~1105_神奇柑仔店1920完結篇

秋刀魚的滋味

  • 9 270
    300
  • 分類:
    中文書文學現代華文創作現代散文
    追蹤
    ? 追蹤分類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分類新品通知。
  • 作者: 廖志峰 追蹤 ? 追蹤作者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作者新書通知。
  • 出版社: 允晨文化 追蹤 ? 追蹤出版社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出版社新書通知。
  • 出版日:2019/03/01

出版情報

不刻意,卻留下浮光掠影的人生故事-《流光.散策》的出版背後

2023/07/31 2017年5月,我出版《流光》這本書,這本原先在臉書逐日撰寫的文字,沒想到出書之前,竟已累積四十多萬字,更不可思議的是,它同時無意間留下了我在出版這條路上所有遇到的人與書的故事,當然還有最重要的場域,書店的故事,非常珍貴。 只會出一本這樣的臉書文集,我曾對自己這樣說。書的故事,本來應該停在二○一七年五月。於是初版售罄後,我把《流光》做成電子書上架,決定放生。作為出版人,我的環保意識也顯示在書的出版上,慎選慎出,自己的出版人隨筆已出版過就好,我應該追隨數位化潮流,《流光》於是有了電子版上架。但是陸陸續續有讀者來問這本書,想閱讀紙本。我開始想,也許不是每本書都適合做成電子書。重新出版的因緣始於二○二三年的台北國際書展,有位書友到攤位上來買《流光》,我說絕版了,朋友卻說她在某攤位看到一本全新的《流光》。我很驚訝,市面上已沒有流通了,何況是書況好的?來源可疑。想來也許是前一陣子一位作家向我要了這本珍藏的書去讀,因此開始它流轉的命運。我說如果你看到就買吧,雖然心裡不免有些嘀嘀咕咕,有一種被突襲的感覺,也許是時候重新出版了。 於是改版重出。為了要與舊版有所區隔,重出的《流光》增加了大約二萬八千字左右,收錄的文章從二○一七年之後到二○二二年所寫的臉文精選,挑出於我意義深刻的人事與記憶。重新檢出閱讀時卻發現文字透著歲月難掩的瑩光,對著往日時光眨眼,令人驚喜。全書文字既然已逸出了原來的範疇,那麼書名呢?要沿用?或重新命名?頗傷腦筋。我實在捨不下「流光」這個書名,我覺得這個書名最能代表自己在人世流轉中的心情,於是保留了。至於新編收入的文章,本質的散步步調如故,於是用了「散策」來函括,於是定名《流光.散策》。 書稿整理的過程是甜美的,我重新閱讀過去所有的文字,好像又重歷與這些師友互動的溫暖,場景重現。對我個人來說,編輯這份工作所能得到最甜美的果實我已經獲得了,無法再奢求了。新收的文章特別著重已經辭世的余英時教授、尉天驄老師,和彭明敏教授諸位前輩,但對我來說,他們的精神永在。我以文字定格時光,安慰的是自己中年的徬徨。 新版還特別邀請了作家也是出版前輩同行:陳雨航、李金蓮、果子離,和陳夏民寫推薦語,非常感謝他們的盛情與鼓勵。幾乎每個受邀朋友都是一口就答應了,我覺得這些同行特別了解我的心情。這本書可以當成一般隨筆或城市風景閱讀,但也可以說是獻給自己職人生涯的紀念,我不願這些偶然相遇的人事隨風而逝。書很厚,是因為故事很多,我希望分享我所真誠感受到的人情與溫暖,這是無法復刻的人生旅程。但願各位朋友能從文字裡可以讀出一個時代的文人側影與我們這個世代所經歷的文化風景。 那麼,就讓我們一起優游自在地展開這段旅程吧。閱讀快樂。

活動訊息

金石堂,總有一本書懂你!雙11更好買,25家銀行信用卡分期0利率!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文化漫遊者直面生命之書
眾聲喧譁中一脈淺淺清唱
娓娓道來,淡定溫潤,於味無窮


卜大中、王德威、王盛弘、平路、陳樂融、單德興 真情推薦(按姓氏筆畫)

廖志峰此書涉及的範圍極廣,但他很聰明地避開記憶無法規避的政治隱喻,而把自己限制在文化活動上。書中的眾多回憶我們或多或少也有共同經驗,但沒有他那種精細打磨、字斟句琢的講究。所以我願意力推本書,讓它的紀實與知性成為記憶的刻痕,永不抹滅。——卜大中

廖志峰讀書、閱人、觀影三十年
從文藝台灣到映像世界,從蒙迪安諾到小津安二郎
吉光片羽,剎那因緣
文字、光影、親情
娓娓道來,淡定溫潤,餘味無窮——那是《秋刀魚的滋味》——王德威

小津安二郎說,不管電影或人生,都是以餘味定輸贏。廖志峰直面生面之書,樸素、簡白,眾聲喧譁中如一脈淺淺的清唱,勝出的,正是他的餘味無窮。——王盛弘

無論寫父親寫人生寫地景或者寫男人的寂寥,峰哥的筆皆有溫度。淡淡的傷感之中,不時讓讀者覺得近身,一切如在眼眸之前。峰哥在散文中欲言又止,啞謎似的留點殘念,我認為正符合峰哥個性中分寸又節制的特質。——平路

廖志峰看似平易,其實挑書也挑人。對物質生活隨興,但對精神,他磨劍不輟。
這本書寫的不只是書與作家,還是他百分之九十的生活。所有的真善美,他都留在書裡了。——陳樂融

廖志峰是位特立獨行的出版人,隨興巡遊,觸目成趣,這些都與他身為文化漫遊者(flâneur)的角色息息相關。「秋刀魚的滋味」如何,言人人殊。本書由華文世界入行三十年的資深出版家,以人生書海漫遊經驗為素材,精心料理出「人情」、「地誌」、「書話」、「物語」各類佳餚,有請讀者細細品味。——單德興

名人推薦

卜大中、王德威、王盛弘、平路、陳樂融、單德興

作者

廖志峰

廖志峰,出生地台北市,居住地基隆市。淡江大學中文系畢,國立師範大學教育學分班結業,曾任廣告公司文案、國會助理、編輯,現任允晨文化發行人。喜歡旅遊、看電影、漫步和攝影。於《文訊》撰寫專欄「書時間」(二○一二~二○一四),文章、隨筆散見報章雜誌。著有《書,記憶著時光》、《流光——我的中年生活》。

目錄

紀實與知性成為記憶的刻痕/卜大中
吉光片羽,剎那因緣/王德威
餘味無窮/王盛弘
秋刀魚的肖想/平路
所有的真善美他留在書裡/陳樂融
文化漫遊者眼中的風景/單德興

人情第一
他們的時代
柏林的昨天
早秋
倉庫之外
何處不相逢
生命中的鐵道時光
秋刀魚的滋味
郵筒的物語
又見麵茶車
〈瓶中時光〉的時光故事
淡水的山居歲月
一則關於快樂的記事

地誌第二
我城基隆
書報攤
旅人的書街
我的北門
公園裡的銅像
我的台南小旅行
回不去的圓環
哈佛三日
赤峰街,新風情
富錦街,都會裡的異國小鎮
牯嶺街的城南舊事
貴陽街的時代地圖
小鎮電影院──我的文青時代

書話第三
巴黎迷走──《在青春迷失的咖啡館》
活著去說的故事
血液裡的海洋澎湃 
異鄉人的異鄉
記憶的文學地圖
青春的火焰
聽聽海洋的呼喚
偉大的編輯和他的偉大時代
父親的眼淚
片刻卻永恆的靈光
一時多少風流──回首我們的
文學時代
一本寫給台灣的備忘錄
異境的名字──艾可的最後驚奇,《異境之書》
為生命的肖像
故事流成一條河
青春難以承受之重:金宇澄的文革敘述
風雲如幻──讀《霧起霧散之際》
人生應是不斷探求真理的旅行
中年出走──《意外的旅程──我的都蘭農舍生活》
一個編輯的心靈之旅

物語第四
文字的迷宮
字裡行間的生活
文學不廢,江流萬古
人文編輯的這堂課 
書評,為了反芻閱讀
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子──我看《醉.生夢死》
簡單過生活──我看《小森食光》
為了探戈的人生──我看《探戈情未了》
初心──我看《郵報:密戰》
心靈角落──我看《街角的書店》
生命中無言以對的荒涼──我看《大佛》
新潮文庫的啟蒙──記一段青春歲月
謝謝金庸,豐富我青春歲月的浪漫夢想
一個很久以前的夏天──那一年
我許過願

跋──釣台小語

序/導讀

紀實與知性成為記憶的刻痕/卜大中

廖志峰出這本散文集是做善事,讓沒時間回憶台灣老鎮的中壯年人,可以有個回憶的線頭,抽出線頭後,一下子可以拉出一長條記憶的線索,並立即墜入回憶之網。就像本書寫到巴黎時很具象地說:「巴黎人把地鐵路線當作備忘錄,當作一種記憶。」

廖志峰是當下的網紅,他博覽群書,不吝分享,對新出版的書飢渴若狂,閱讀完立刻撰寫心得報告刊登在各種文化報刊,好讓沒時間找書、買書、讀書、評書的人,可以很快獲得新書的資訊並做出選擇。

本書分為兩大部份:一,主觀上個人的台灣城鄉回憶;以及二,客觀上敘述、解讀、評論我們社會的文化活動,尤其是出版、新書和電影。

個人的城市回憶目前在世界文壇上很受重視,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奈波爾(出生於英屬千里達、大半生居住英國)和帕慕克(土耳其人)都很細膩地描寫他們對生活過的城市記憶,那種鉅細靡遺的工夫,好像明天就得阿茲海默老人痴呆症,什麼都忘記般的緊迫。廖志峰顯然要繼承前輩文人的志業,把從童年到如今的回憶,當作一種長期生命記錄的開端,或至少表現出台灣庶民生活的浮世繪。

記憶比較容易凝結出榮格所謂的「集體無意識」,記憶於是與國族有關。廖志峰此書涉及的範圍極廣,但他很聰明地避開記憶無法規避的政治隱喻,而把自己限制在文化活動上。書中的眾多回憶我們或多或少也有共同經驗,但沒有他那種精細打磨、字斟句琢的講究。

所以我願意力推本書,讓它的紀實與知性成為記憶的刻痕,永不抹滅。

試閱

1.他們的時代

我急著離開位在土城半山腰的裝訂廠,要把剛裝訂成冊的書送到作者的手上,作者下了通牒︰今晚一定要拿到書,不管多晚。門口守衛幫我呼叫無線電計程車行,但這說深不深的夜裡,說偏僻又不真偏僻的城郊,最快也要半小時才有車子載客,我面有難色:「可是我趕時間……。」騎著摩托車正準備離開的裝訂廠老闆看到我還在廠區徘徊,笑了笑說:「跳上來吧,我載你到山下去攔計程車。」很久沒坐在摩托車後座了,安靜的夜,沁涼的山風,好像回到學生時代。到了山下,剛好有一輛正在調頭的計程車,我眼明手快地攔下了,來不及向他說謝,很快地又鑽進車廂,告訴司機目的地。

作者住在萬華的一棟舊公寓,在大馬路邊上,很容易就找到了。路燈黯滅,路邊還沒關門的店家,透出的燈光,成了稀微的光源。我依著地址,按了對講機,作者尚未就寢,請我在大門口等,他找人下來取書。我繼續透過對講機和他談明天發表會的流程。取書的人下來了,又很快上樓了,連臉也沒看清楚,只剩腳步聲在盤旋而上的樓梯間傳盪。沒有人請我上去坐一會兒,喝口茶,也許是太晚了。真是晚了,我對著鐵門和對講機,向作者辭別。

那扇沒有進去的鐵門背後,像個私密的禁區,清楚地顯示一種距離。站在一片漆黑的街道上,好像才剛從夢中醒來,一時不知身在何處。萬華的這一帶,我比較熟悉的是再遠些的華中橋和果菜市場。街上幾無行人車聲,彷彿有個時空的磁場在夜晚運行著,把一切吸入黑暗之中,闃寂無聲。糟糕的是,我分不清東西南北。我甚至也弄不清楚剛剛是如何從土城來到這裡,夜晚,讓人意識飄忽。斜行的街道轉角處有公車站牌,但哪一側才是我要離開的方向?在連幢的舊公寓間隙,可以看見遠方一○一大樓閃爍著橘黃色的燈光,那邊是東方吧,我應該要朝西走才是。夜晚的城市像海洋,高樓成了指引的燈塔,而飄動的垂榕樹影則是隨時會絆住船隻水手的海草。我得先找出往台北車站的方向,不然會迷失在更深的夜裡和更陌生的城區。駛來了一部公車,我坐上去,車上沒有幾個乘客。很高興這一天終於結束了,書,有驚無險地趕在發表會之前裝好。不過依照書頁在裝訂機上流動的速度,到了明天中午,也只剛好應付發表會的所需數量。我回想剛剛的過程,作者保持著一種距離的應對,似乎還有著某種戒心,也許不是偶然,而是和他長期以來的遭遇有關。其實離開他的寓所時,我下意識地四下張望了一下。記得他曾說過,那時,馬路對面的公寓頂端也都有人監視著。但是路燈未亮,我什麼也看不到。

我第一次聽到作者的名字是從父親口中,說他曾是加油站工人,那已是很多年前,父親還說了些什麼?不記得了。父親應該是一邊喝著酒,一邊指著電視機的螢幕說著。他們是同時代的人。像大多數過小日子的人一樣,父輩的日子中只有柴米油鹽,在那凝重沉默的時代,什麼也不多想。他後來中風,話就更少了,我從沒問父親他的時代記憶,和他青春的夢想,我但願能及早多聊一些。作者第一次到辦公室來的時候,年輕的同事多半不知道這位聲音沙啞卻中氣十足,自有一派威嚴的歐吉桑是誰。從路口到騎樓,他施然而行,眉梢眼角總掛著淺笑。不管認不認識,他和遇到的每個人都聊上幾句,是習慣嗎?我很好奇。在路上行走時,我通常快步走過人群,不是傲慢,而是不知要聊什麼。當我告訴幾位朋友要出版這位傳奇人物的回憶錄時,大部份的反應都顯得很吃驚︰咦!他還在嗎?好像這個人應該不在了。對於這種一致性,讓我驚訝。我從沒對作者說起這事。當他打電話來說要出版他的回憶錄時,我同感不可置信︰為什麼找我?雖然早在五、六年前,我就知道他著手進行回憶錄的撰寫,他也曾向我探詢一些出版的作業流程。他的回憶錄是值得的,詩人的名字寫在水上,而他的名字會在台灣的歷史記上一筆。

對我來說,回憶錄最容易看的部份是第一章,像牧歌似的,青春氣息洋溢的艋舺堀江町生活,充滿著時代懷舊的氣味,然後進入人生的覺醒和奮起期,調子就開始沉重,越來越沉重,向一個命定的悲劇走去。編輯的過程中,我有時希望可以跳過這段,好像這樣,後來的悲劇就不會發生。不知他書寫時有沒有參照交響曲樂章的曲式,但整本書開展起來就是一闋壯烈的時代進行曲,這種因草根而來的生猛力道加深了敘述的悲劇性,壓抑在時代底層的,是那一代人對民主的追求,那也是父親和叔叔們的時代。我有時感覺是一個後輩在書中追尋彼時父叔輩的青年背影,意識到此時便覺得揪心。看到書中出現萬華車站、圓環、中華商場,和復興橋的老照片,我忍不住多看幾眼,這都是童年時走過的地方,烙印著記憶,尤其是圓環。於我,那簡直就是當時台北城繁華的中心,而現在的圓環,就算不是路障,也像座環形紀念碑,雖用現代感的玻璃帷幕和霓虹燈裝飾著,但沒有生氣,也抹去庶民的氣味,好像在舊圓環被怪手剷平時,也把記憶連根刨除了。

我其實不認識過去的他,也不知道真正的他,一起工作時,只是提供簡單的茶水或便當,他沒有架子,總是和氣地聽著我說話。我佩服他的,是他的準時守信和那一口生動漂亮的台語。他對新事物也保持著興趣,我安排他在國際書展中進行一場演講,他爽快地答應了。第一次走進台北國際書展的會場時,他不動聲色,只說:「嗯!這和我們龍山寺的夜市差不多嘛。」我們那時正穿過直銷書區。我曾和他約在國賓飯店喝咖啡,我提早在大門口等他,時間到了還沒看到人,不像他的作風,於是我到咖啡廳裏去找人:第一次沒找到,又找了一次,這次,我看到了,他早就坐在角落裡等我。那個位置是有學問的:背靠著牆,看得到進來的人,但剛進來的人,卻不容易看到。每個作者在有意無意間都在幫我上課,調整我的視野。他的人生中,也充滿著良師益友,其中一位是文化界的前輩王詩琅先生。他說,王詩琅先生的書房和他家的廚房只隔著一個僅一人寬的巷子,他隨時可以向他請益,有時半夜起來上廁
所,看到老先生的書房還亮著燈,他會忍不住探頭看,視力已弱的老先生拿著放大鏡,一個字一個字地在燈下讀書。長年如此。

編輯的生涯中,如果有一本書要獻給我的父親一讀,那就是這本回憶錄了,他沒有辦法說出的時代故事和感懷,都在書裡。這不單只是一個個人的回憶,同時也意味著一個世代的人物身影,和公義追求。當然父親不會出現在街頭,他躲在騎樓裡或門縫間隙,看著時代從他面前轟然而過,就像看著一部有著雪花光斑的黑白電影,嘩啦嘩啦地搬演著,一個模糊而又眾聲喧譁的年代。他沒被捲入歷史的抗爭中,只是無言的旁觀者。我應該在發表會的現場留一個座位給父親,一張空座椅,他一定希望和他那一輩的人,坐在一起,聽著台上慷慨激昂的演講,感動著、激動著,重新回想著他們的青春歲月,而後,默默地流著說不出是什麼滋味的淚來。


二○一四年五月十五日,《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9677783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20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金石堂網書25週年慶
預計 2025/11/11 出貨 購買後進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