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在所有母親之間

The Push: A Novel
英美文學界一出手即驚世駭俗的新聲音!未出版即售出33國版權
強推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看更多
  • 會員好評 ★★★★★(7)
  • 2個人喜歡
  • 9 360
    400

出版情報

亮得都著了火——讀《在所有母親之間》

2021/06/21 「你的房子在夜裡發亮,亮得像裡頭所有東西都著了火……」 這是加拿大小說家艾希莉.歐娟(Ashley Audrain)處女作《在所有母親之間》的開場,她以罕見第二人稱設定,由主人翁布萊絲帶著她書寫的一疊告白檔案,前來向前夫坦露她身為母親遭遇到的困境,由此展開一部令人心驚膽戰的家庭驚悚敘事。 小說破題揭示的第二人稱設定,不是容易的書寫,第二人稱太直接、太親近、太情感飽滿而容易令人半途而廢,它考驗讀者耐性,更考驗創作者的能力。 正因如此歐娟的處女作更屬難得,一打開來,亮得像是所有東西都著了火般,點燃翻讀的渴望。 打開小說,隨激昂飽滿的情緒,有時怨懟、有時自責、有時甜蜜、有時無助而憤怒,進入布萊絲敘述的世界,了解布萊絲成長於二代母親失職失能的家庭,外婆因憂鬱症輕生,冷淡的母親在她十一歲時拋家棄子,而成年的布萊絲以為遇到白馬王子,正要攜手創造一個美好家庭,撕掉家族遺留下來的不完美母親頭銜之際,她懷孕生產出來的女兒,卻帶給她完全不一樣的期待。 乖逆的女兒簡直像是來討債似的,令身為母親的布萊絲百思不得其解。她從懷疑自己是否一脈遺傳到家族母親們的命運,到確信是女兒的人格行為有偏差…… 家庭生活就在這一點一滴的不信任中一步一步慢慢走向毀滅…… 究竟是女兒還是母親有問題?布萊絲的先生正常嗎?誰才是厄運的推手? 在這本小說之前,我不曾設想成為母親的難題,不知道來自不健全家庭的女性,在母職之路會有這麼多單純而細小的擔憂甚至恐懼。 你很想問,小說中母親和女兒之間變態詭異的互動關係是誰先開始的? 你很想問,親子之間,孩子表現出來的冷漠、乖逆、對立、衝撞,是不是都注定好了?不對盤就是不對盤,誠如中文說的「沒緣分」? 你很想問,何為好母親,何為壞母親,要做到多少才足夠,才能成為夠好的母親? 世人倡議的好母親標準是怎麼讓世世代代的女性虔誠信守,害怕自己不能合格?為什麼? 你甚至閃過一絲不敢往下想的念頭:人之本性是否形自於家族、形自於母體血液裡?布萊絲的女兒天生有問題,她是對加害他人無感的小孩? 歐娟以精采的家庭驚悚敘事試圖挑戰人類社會長久以來的母職和親子關係議題,這本讓全球審書編輯都為之瘋狂的處女作小說,在腦中炸出的每一項提問都巨大而深沉,皆乃盤古開天以來,人類面對的永恆課題。 擎著奔往真相的火炬,是布萊絲,這趟英雄(母親)之旅的發展,要由讀者來判定。也許一切是布萊絲歇斯底里的幻想,她的孩子根本很正常?這樣我晚上會睡得安心。成為母親、生下遠非期望的小孩,確是非常駭人的考驗。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金石堂強力推薦書 !

 

人如何給予自己不曾擁有的事物?

沒被母親愛過的我,怎麼愛自己的孩子?

 

英美文學界一出手即驚世駭俗的新聲音!

《紐約時報》小說暢銷榜前十大

亞馬遜總榜前百大

英國《星期天日報》暢銷榜

誠品2021年六月選書

博客來2021年1月外文選書

未出版即售出33國版權,第2本續集售出21國

全球總預付破紀錄高達三百萬美金

九方投標競價,影視劇版權由《哈利波特》製片搶下

 

吳曉樂(小說家)、劉心蕾(諮商心理師)──專序導讀

周慕姿(心理師)、譚光磊(版權經紀人)──傾心推薦

 

你為我的生日寫下了你愛我的一百件事。

十四,我愛妳剛入睡時淺淺的鼾聲。

二十七,我愛妳優美的文字。

三十九,我愛用手指在妳背上寫下我的名字。

八十,我愛看妳讀完一本好書後把書緊擁在胸口的模樣。

九十二,我愛妳將會是個好母親。

 

成為母親意謂著什麼?

如果成為人母後,一切不如你所願,甚至發展成你最害怕的情勢呢?

 

艾希莉・歐娟一鳴驚人的長篇小說,以懸疑敘事,罕見的第二人稱(妻子向前夫敘述[控訴]的口吻)回溯其身負母職一路的困境與遭遇,並揭露女兒的內幕。

 

「薇歐列忒的到來,應該是我人生中最幸福的一天,代表新的開始……但當我雙臂一抱到她,我知道,有些事情不太對勁。我一直都曉得自己家族中的女人都不適合當母親,丈夫卻說我不一樣,一定能當個好媽媽。但是女兒給我非常不對勁的感覺,究竟是她的問題、還是我的問題?」

布萊絲下決心擺脫家族三代母親的命運,要做一個溫暖又善解人意的媽媽,儘管她人生中沒有適合的範本可參考,童年回憶中只有因憂鬱症而自殺的外婆,與在她11歲就拋家棄子的母親。她下定決心不讓同樣的悲劇發生在女兒薇歐列忒身上。

當薇歐列忒出生後,筋疲力盡的育兒生活完全不同於布萊絲所想像的美好。而薇歐列忒似乎跟一般小孩完全不一樣,既吵鬧又難帶,在父親面前卻像個小天使,布萊絲提出的所有意見,丈夫弗克斯都認為是她的胡思亂想。

幾年後,弟弟山姆出生了,在兒子身上,布萊絲找到她期盼的親子連結,薇歐列忒也似乎疼愛這個小弟。沒想到,一場突如其來的意外撕裂了她的家庭,也打碎原本甜蜜如今卻搖搖欲墜的婚姻。當她試圖從災難中重新站起時,必須面對的可怕真相一次次考驗她的認知。

《在所有母親之間》是一本令人戰慄的小說,挑戰人們對於母職天生的觀念、重省親子關係,更讓人思考社會對母親設下的高標準是否公道。

 

[本書特色]

1.英美文學界第一次出手即備受矚目的新作家、新聲音。

2.以罕見的第二人稱、情感濃烈的文風,為讀者勾勒一幅美國新大陸橫跨三代的母親畫面。

3.極少見的家庭驚悚小說。

4.以張力十足的情節帶出小說欲探討的「母親」一職與「親子關係」。

 

小說之問,法國哲學家西蒙波娃說,女性不是生而為女性,而是成為女性。英國兒童心理學家溫尼考特提出過,夠好的母親這樣的客體環境對孩子的人格養成之重要:

1.「女人」是否需透過「成為母親」來完整她的生命?

2.何謂完美的母親?不管東西方社會,人們對「母親」的標準是不是太多也太高?

3.「母性」、「親子血濃於水」,這些人們以為是天生的情感真是如此嗎?

4.不是每位母親,或每位小孩都很順利、而且幸運,而且都愛他們的母親或小孩?

 

[媒體好評]

本書敘事語調讓人嘆為觀止,我幾乎被它所麻痺,彷彿同時置身白日夢以及夢魘之中,為它的美而背脊發涼。──英國出版社審書編輯

一部觸動所有嚴肅讀書俱樂部的張力十足的心理小說,喜歡《凱文怎麼了》的讀者也會喜愛。──克莉絲汀.漢娜(Kristin Hannah,美國暢銷作家,著有《最好的你》等)

一部詩意、閱讀過程中一路刺激我神經的緊湊小說。──莉莎.珠兒(Lisa Jewell,美國暢銷作家,著有《不過就是30歲》等) 

當一位母親不愛她的女兒會發生什麼事?歐娟的處女作,是一部扣心心弦、驚悚的小說,深掘游移在母親主題的黑暗邊緣,透過敘事者布萊絲的故事,她釋出一個教養育兒上的問題:父母的失能是不是會過繼到下一代身上?人是不是會繼承父母的失能?挑動所有讀者的神經,彷彿火車衝撞的力道般令人難忘。──《 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緊張,寒意逼人……歐娟有種天分,她能捕捉看似微小然而富含張力的時刻,以此探討各種關係──《紐約時報》書評

一部無法停止翻讀、寒意逼人的小說,向你拋出所有挑戰問題。── 《Real Simple》雜誌

一部驚悚處女作。── 《哈潑時尚 》雜誌

編輯推薦


亮得都著了火——讀《在所有母親之間》
(文/商周出版第四編輯室總編輯 劉憶韶)


「你的房子在夜裡發亮,亮得像裡頭所有東西都著了火⋯⋯」

這是加拿大小說家艾希莉.歐娟(Ashley Audrain)處女作《在所有母親之間》的開場,她以罕見第二人稱設定,由主人翁布萊絲帶著她書寫的一疊告白檔案,前來向前夫坦露她身為母親遭遇到的困境,由此展開一部令人心驚膽戰的家庭驚悚敍事。

小說破題揭示的第二人稱設定,不是容易的書寫,第二人稱太直接、太親近、太情感飽滿而容易令人半途而廢,它考驗讀者耐性,更考驗創作者的能力。

正因如此歐娟的處女作更屬難得,一打開來,亮得像是所有東西都著了火般,點燃翻讀的渴望。

打開小說,隨激昂飽滿的情緒,有時怨懟、有時自責、有時甜蜜、有時無助而憤怒,進入布萊絲敘述的世界,了解布萊絲成長於二代母親失職失能的家庭,外婆因憂鬱症輕生,冷淡的母親在她十一歲時拋家棄子,而成年的布萊絲以為遇到白馬王子,正要攜手創造一個美好家庭,撕掉家族遺留下來的不完美母親頭銜之際,她懷孕生產出來的女兒,卻帶給她完全不一樣的期待。

乖逆的女兒簡直像是來討債似的,令身為母親的布萊絲百思不得其解。她從懷疑自己是否一脈遺傳到家族母親們的命運,到確信是女兒的人格行為有偏差……

家庭生活就在這一點一滴的不信任中一步一步慢慢走向毁滅⋯⋯

究竟是女兒還是母親有問題?布萊絲的先生正常嗎?誰才是厄運的推手?

在這本小說之前,我不曾設想成為母親的難題,不知道來自不健全家庭的女性,在母職之路會有這麼多單純而細小的擔憂甚至恐懼。

你很想問,小說中母親和女兒之間變態詭異的互動關係是誰先開始的?

你很想問,親子之間,孩子表現出來的冷漠、乖逆、對立、衝撞,是不是都注定好了?不對盤就是不對盤,誠如中文說的「沒緣分」?

你很想問,何為好母親,何為壞母親,要做到多少才足夠,才能成為夠好的母親?

世人倡議的好母親標準是怎麼讓世世代代的女性虔誠信守,害怕自己不能合格?為什麼?

你甚至閃過一絲不敢往下想的念頭:人之本性是否形自於家族、形自於母體血液裡?布萊絲的女兒天生有問題,她是對加害他人無感的小孩?

歐娟以精采的家庭驚悚敘事試圖挑戰人類社會長久以來的母職和親子關係議題,這本讓全球審書編輯都為之瘋狂的處女作小說,在腦中炸出的每一項提問都巨大而深沉,皆乃盤古開天以來,人類面對的永恆課題。

擎著奔往真相的火炬,是布萊絲,這趟英雄(母親)之旅的發展,要由讀者來判定。也許一切是布萊絲歇斯底里的幻想,她的孩子根本很正常?這樣我晚上會睡得安心。成為母親、生下遠非期望的小孩,確是非常駭人的考驗。

作者

艾希莉.歐娟Ashley Audrain


前加拿大企鵝(Penguin)圖書出版公司行銷宣傳部總監,經手作家包括《追風箏的孩子》作者卡勒德‧胡賽尼、《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作家伊麗莎白‧伯特,現居多倫多,和她的伴侶一起養育兩個小孩。《在所有母親之間》是她的第一本小說。

譯者簡介

王娟娟


畢業於台灣大學人類學系,現定居美國加州,為專職譯者。譯作以小說見長,譯有A. S. 拜雅特短篇小說集《元素:冰火同融》、《馬蒂斯故事》、《夜鶯之眼》等三冊,《我要買個母音》、《暗房》、《神祕河流》、《暗礁》、《姊妹》、《沒有男人的夏天》及其他藝術類、語文類譯作共二十餘冊。

序/導讀

母的起點,女人的終點──《在所有母親之間》

 

吳曉樂(小說家)

 

作家李維菁寫過一篇文章〈隔壁家的小孩更適合當我媽的女兒〉,描述一女同學,舉止儀度都合於她母親的心水,「她的婚姻觀是我媽喜歡的,她的衣服是我媽喜歡的,她的髮型是我媽喜歡的,功課好又做家事,只微笑不大笑,不發表意見、不強出頭,也是我媽喜歡的」。《在所有母親之間》,女主角布萊絲深深願夢,「隔壁家的女人更適合當我媽」,她把自己畫進鄰居艾靈頓一家的故事裡。布萊絲的母親瑟西莉雅發現女兒把自己畫入黑人家庭,狠砸女兒頭頂。

 

故事倏地大步橫跨至數十年前,讀者恍然大悟,暴佞的瑟西莉雅也有個壞童年。她的母親艾塔個性寡淡,看似對瑟西莉雅的存在惴慄不安。據瑟西莉雅的看法,艾塔「設法學會讓自己看起來像是個符合母親形象的人」,而其他人早已放棄期待艾塔像個母親。由此可知,艾塔的「表演」並沒有說服誰,瑟西莉雅還沒成年時,艾塔選擇與女兒永別。瑟西莉雅及長,竟也「克紹箕裘」地在布萊絲差不多抵達她失去母親的年紀,拋下一切,遠走高飛。

 

布萊絲很早就懷疑自己的生命有個大麻煩,與弗克斯墜入情網以後,深埋在體內的警鈴於焉大作:人如何給予自己不曾擁有的事物?沒被母親愛過的我,怎麼愛自己的孩子?

 

數十年來,心理學者戮力研究孩童與父母的關係如何對他日後的人際發揮影響,二者之間確有關聯。不識母愛的布萊絲,質疑自己是否能模擬出近似母愛的感情?弗克斯做了跟艾塔、瑟西莉雅的丈夫,並無二致的反應:相信眼前這名女子會自然而然地成為一位好母親。弗克斯的語言並不讓人陌生,自工業革命後,性別分工趨向明確二元,男人外出工作從事有償勞動,女人待在家中進行無償付出。資本主義、異性戀霸權等意識形態攜手編寫母愛神話,維持女人在家庭內給予同情、關懷,與孩童保持親密,以維持整個體系立於不墜,經過時間流轉,「母愛」這個社會建構出的名詞,成了許多人心目中的自然生態:一旦生下孩子,母親自會懂得如何給予關懷。

 

每逢布萊絲陷入瓶頸,弗克斯就會策動母親二字來激勵布萊斯。他一廂情願地認定自己為家庭擘劃完美分工,他出外工作,源源供給經濟資源,布萊絲專注哺育女兒薇奧列忒。諷刺的是,布萊絲成為母親以前,曾坦承自己的作家志願,弗克斯竭誠支持,宣稱「我無法想像妳做其他事」,而在薇奧列忒出生以後,弗克斯態度驟變,處處執意育兒至上。布萊絲恍然大悟,弗克斯諾言裡的「妳」已隨著女兒的誕生而消失於世上,她只能以母親的臉孔活下去。讀者越是深入布萊絲的心聲,越能意識到「父母」二字作為一組名詞是如此投機取巧,雙方從中所領受到的責任是如此雲泥之別,卻在多數場合被並列,彷彿意義相近。歐娟細工描繪親職的懸殊落差,有一段讓人心痛,「你用腦發揮創意,創造空間、視線與視角,你的日子關乎照明、立面圖與完工。你讀的字句都是為成人而寫。你圍著上好質料的圍巾。你有洗澡的理由」。布萊絲在陳述弗克斯生活之完好、她境遇之破碎時,使用機械、抽離的聲腔,像是她也學習了對自己的苦痛置身事外。

 

世人往往迴避承認,身為母親,有時是一創傷經驗。曾不只一次聽到女人如此形容她們的育兒過程「孩子簡直是來討債的」。對布萊絲而言,薇奧列忒不僅阻斷了她實踐寫作願景,同時她也是個磨娘精(difficult child)。薇奧列忒只渴望父親,頑強拒斥布萊絲的接觸,布萊絲屢屢發出求援訊號,卻被弗克斯置若罔聞。出身幸福家庭的弗克斯心目中對於「完美母親」有具體擘劃,他不惜對布萊絲進行「削足適履」式的批判,只為了將妻子鑲入母親海倫的樣版。

 

走投無路的布萊絲亦很快地辨識出,「從哪裡失去,就從哪裡尋回」的簡單道理,她刻意忽略薇奧列忒的需求,試圖重建出弗克斯自她身上剝奪的權力感。布萊絲因冷落薇奧列忒而獲得重新掌握人生的狂喜,書中出現了不只一次,歐娟似乎遙指出寬諒艾塔跟瑟西莉雅的蹊徑:若世人把孩子跟母親的關係塑造成「此消彼長」的零和遊戲,我們也一併抹消了皆大歡喜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布萊絲的遭遇也讓人看見神話的結構如此結實,在一望無際的玉米田,在鋼鐵叢林拔地而起的大都會,布萊絲沒有得到比瑟西莉雅和艾塔還充裕的諒解與援助。所有個人的掙扎與吶喊依舊被高於一切、運轉不休的聖母形象所湮沒。

 

聖母的起點,何嘗不是象徵了女人的終點?

 

此書的另一懸念在於薇奧列忒是否天生邪惡?威廉馬奇(William March)的《壞種》(The Bad Seed)一書於1954年出版,裡頭壞得入骨的八歲女童蘿達,深刻形象啟發後續無數文本。若我們採信布萊絲的觀點,薇奧列忒之狠毒程度絕不亞於蘿達。她啟動一樁樁事件,促使布萊絲步上瑟西莉雅的後塵,被家庭長久隔絕。然而,我們也應對布萊絲的陳述保持警覺,考慮她敘事殘破、心智搖晃,我們也能臆想為布萊絲墜入自證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的陷阱,自始至終,她不曾懷疑自己有逃離家族宿命的機緣,薇奧列忒感應到布萊絲身為一個人(而非身為一名母親)對自己的拒斥,進而有意無意地延續株連四代的人性輓歌。歐娟精描故事輪廓,內裡卻有心留白,間接開展思想迴盪的空間。

 

《在所有母親之間》罕見地使用第二人稱,布萊絲嘗試對仳離的前夫弗克斯解釋她作為兩人孩子的母親,一路上有多麼孤獨且質疑滿斥。你很難說自己沒有從布萊絲悲傷的呢喃裡品嚐到驚人的苦澀,布萊絲仍想說服弗克斯,以母親而言,她做到最好了。也是在這些黯淡無光的告白中,我們聽見了,布萊絲始終沒有忘記,當初身為女兒的感覺有多麼疼痛。

 

在所有的恨之間    

*本文可能透露關鍵情節

 

劉心蕾(諮商心理師)

 

這是一本你讀著讀著可能會漸漸發現不太容易消化的小說,它不只是典型的驚悚片,作者艾希莉以一種幾乎像是躺在精神分析躺椅上囈語的風格,大膽碰觸幾乎可說是禁忌的主題:親子之間的恨。

 

二十多年前我在紐約求學,當時曾去到美國大學女籃賽現場觀賽,即使已經過了那麼久,當時場上球員勇猛衝撞帶給我的震撼感直到今日仍然能清晰感覺到。她們的肢體動作帶著一種剽悍感,整個人仿佛被憤怒燃燒,在幾近失控的邊緣成功地把最大的能量給爆發出來。當年台灣的籃球賽風格還相當保守溫和,相較之下實在一點也不精彩,這樣的文化衝擊讓我不禁開始思考攻擊性在人生中的價值。

 

在精神分析線上論文資料庫裡十三萬多篇的學術論文中,最常被瀏覽的第五名是英國知名分析師溫尼考特的「反移情當中的恨」。撇開論文中專業艱澀的部分不談,溫尼考特想要說明的是,精神分析師(應該也適用於一般心理治療師)在面對充滿破壞攻擊性的病人時,心中被激起的恨意是具有客觀正當性的。看到這兒你可能會想,分析師不是應該要無條件地同理病人、接納病人嗎?但就像新手媽媽們常常被折騰到喊著想把寶寶塞回肚子裡,一個人真實經驗到被折磨而卻感覺不到恨才是奇怪的事。當然,恨意是件很難消化的事,照顧者可能會自責、自我懷疑,但被激起恨意有時候是人性上的一種必然,這是成長歷程裡關係互動中的魔王關卡。照顧者不僅得要感覺得到自己的恨意,不因為罪惡感而一味潛抑否認,更要承擔得住心裡的強烈情緒,確保在遭受攻擊下還能夠存活下來。作為照顧者的精神分析師是如此,作為照顧者的母親也是。

 

但媽媽真的會恨她的寶寶嗎?身兼小兒科醫師身分的溫尼考特相當熟悉母子間各種細微的情感,在他的文章中洋洋灑灑列出了十八條媽媽恨寶寶的理由,像是寶寶咬她、抓傷她、生產撕裂她、她失去了自己的世界、得為寶寶付出一切、得清他的大便、寶寶吃飽了就不要她了、她必須像神一般地理解他、滿足他的需要,而他卻視之為理所當然...... 媽媽無法不恨寶寶,雖然同時她也愛他。

 

小說中的布萊絲幾乎沒漏掉這一大串理由中的任何一個,而艾塔、瑟西莉雅恐怕也一樣。她們恨寶寶,而這恨更不只是他們當下恨著面前的那個寶寶,她們恨寶寶,一如她們恨自已的媽媽,一如媽媽當年恨她們這個寶寶,一如外婆當年恨她媽媽這個寶寶。她們之中沒有人有辦法消化得了這些恨,她們承擔不了,她們遇到的男人也無法為他們承擔。亨利裝作沒事發生,艾塔上吊了,賽柏軟弱無能,瑟西莉雅逃跑了,弗克斯否定他妻子的感受,而布萊絲也無法肯定自己的感覺,在這代代相傳的恨意之下,沒有人存活。這陳年的恨如是沉重,而當下面前的這個寶寶注定要接棒傳承如此強烈的恨意。

 

愛與恨其實是根源自人類生命的兩股本能,一邊是結合的力量,小自個別的細胞組織出器官,直到性上面的結合都源於這一股本能;而另一邊則是分離的力量,自最基本的細胞分裂、胎兒離開母體出生,直到成年離家都是這一邊的力量在推動。

 

小說的英文標題「The Push」簡潔有力的濃縮了關鍵的情緒,媽媽將寶寶推出產道,薇奧列忒把伊萊賈推下滑梯、把山姆的推車推向馬路......這「推」源自於恨,但它的本質是一種分離,而分離原本是成長必須的元素。如同我們常常可以在國家地理頻道上看見的,當小熊長大成熟,熊媽媽會堅定而溫柔的把牠們推開,讓牠們知道不能再賴在媽媽身邊了。小熊之間遊戲打架,溫和的互推,這競爭是學習生存技巧的歷程。恨意不見得是負面的東西,重點在於這「推」必須是溫和的推,而不是真的攻擊。

 

為什麼這個家族的恨意無法像熊家族一般溫和發揮?為什麼這恨似乎綿延不絕?艾希莉在她的小說一開頭引用了《曾經,鼓手是女人》(When the Drummers Were Women)裡面頗具啟發性的描述:曾經作為一個卵子的我們,是從母親還在祖母的肚子裡時,在她還只是四個月大的胚胎時,就在她的卵巢裡開始了我們生命的歷程。我們隨著母親血流的節奏脈動,甚至早在她出生之前。在生理上、在心理上,在我們知道我是「我」之前,「我」已經開始了漫長的旅程。

 

不過,我並不是在說小說中的所有這些母親只是被命運決定了而已。我們人生裡的每一個當下,我們在關係中的每一個經驗,都像是一幅自我創作的圖畫,差別只是在於你是否知道你畫筆上的顏料來自何處!普魯斯特在《追憶似水年華》中寫道:「我對著阿爾貝蒂娜說話,某個片刻就像是還在貢布雷的那個兒時的我在對著媽媽說話,另一刻又像是我祖母過去對著我說話一般。過了某個年紀之後,我們自己兒時的靈魂與那些孵育我們糾纏我們的家族亡靈,都將隱晦地執著重現於我們現下原創的嶄新情緒中。」我們每個人手中的畫筆就像是沾染了這些靈魂的顏料,但最終那幅畫依然是你本人的創作。

 

如果在這個故事裡出現了一個人,能打破這恨意無法被消化的循環,事情也許有機會不同。艾靈頓太太似乎差一點辦到了這件事,她有一點像是溫尼考特所說的「夠好的母親」,不是完美的,而是夠好的。夠好的母親能將這個不夠美好的世界慢慢介紹給她的孩子,她不能完全隔絕現實的稜角,她必須能帶來一些可以被忍受的挫折。現實裡不完美的母親具有一種重要的能力,她要可以真心感受對寶寶的恨,但同時又不把恨表現出來真的傷害寶寶,那麼這恨要往何處去?溫尼考特在他的文章末尾提及了一首英國的搖籃曲,他說也許在哼唱這樣的歌謠時,既讓媽媽的恨意得到了釋放的機會,而寶寶又幸運地還沒能聽懂歌詞的意義:

 

Rock a bye Baby, on the tree top,

When the wind blows the cradle will rock,

When the bough breaks the cradle will fall,

Down will come baby, cradle and all.[1]

 

[1] 筆者註:「寶寶搖啊搖,高高掛樹梢。風兒吹啊吹,搖籃搖啊搖。樹枝斷,搖籃掉。寶寶、搖籃往下掉。」為英國兒童心理學家溫尼考特在「反移情當中的恨」一文所引用的一首英國搖籃曲,一七六五年的《鵝媽媽童謠》即收錄有這段歌詞。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0734676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36
    • 商品規格
    • 21*14.8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共7 則好評)
  • ir*************com 說:
    2021-06-08
    「懷孕—生育—教養孩子」,這段過程看似正常平凡不過,一般女子都會經歷的事,其實不是那麼容易。父系社會高標準看待母親,成為母親後丈夫不再視她為女人,她只是孩子的母親。懷孕生子前後生理心理的變化,男人無法感同身受。
  • id*****582 說:
    2021-05-31
    老實說,這本書我覺得有點難讀,不是指文字、翻譯造成閱讀上的困難,而是心理上的困難,除了故事情節驚悚,氣氛也非常抑鬱,一切多虧作者情節編排的功力,相當精采,但讀完只覺得壓力很大,當然沉重之餘也帶來許多思考,根本是警世寓言!
  • we******841 說:
    2021-05-31
    故事的節奏明快,且充滿懸疑、些微驚悚的元素,讓人會忍不住繼續一直看下去,想知道三個人的命運究竟會如何走下去。
  • 72********016 說:
    2021-05-30
    書中薇歐列忒的情況自然是極端案例,布萊絲的家族三代也並非普遍情形,可是正是由於這些設定強烈的戲劇張力,讓人更加投入於小說情節,並在閱畢之後久久無法釋懷。看完《在所有母親之間》會強烈的感受到,我們(孩子)的所作所為同時代表了父母給予的教育,象徵了父母的稱職與否。
  • li*e39 說:
    2021-05-30
    這真的不是單純關於母親的小說,而是和「女人」、「自我認知」有關的警世寓言。雖然作者在行文中製造閱讀的門檻,但是當我們站在傾聽的那方來思考,我們終將會知道這是一部無聲的泣訴。雖然看書的時候會有點感同身受的悲傷,可是我知道在所有的母親之間,總會有一些幸福的時光,然後會找到更多美好的缺憾。希望身為母親的讀者可以閱讀,也希望不是母親的讀者可以在閱讀後知道母愛不只偉大、崇高,還有那些讓人心碎的傷痕。
  • li*e39 說:
    2021-05-26
    所以這真的不是單純關於母親的小說,而是和「女人」、「自我認知」有關的警世寓言。雖然作者在行文中製造閱讀的門檻,但是當我們站在傾聽的那方來思考,我們終將會知道這是一部無聲的泣訴。雖然看書的時候會有點感同身受的悲傷,可是我知道在所有的母親之間,總會有一些幸福的時光,然後會找到更多美好的缺憾。希望身為母親的讀者可以閱讀,也希望不是母親的讀者可以在閱讀後知道母愛不只偉大、崇高,還有那些讓人心碎的傷痕。
  • fa*****ing 說:
    2021-05-26
    書封圖象設計採羅夏克墨跡測驗形式,意指女性人格投射判斷,呼應原文書名”the push”,以多層次的角色探討人性的推演。小說以控訴口吻,對「你」這個父與夫的指稱,細數從戀愛、婚姻到生育之間的變化與落差。布萊絲成為母親之後,丈夫開始移轉了重心,失去伴侶的關注,對布萊絲而言,無疑是身心的打擊,因此,她的社會角色轉變過程並不順利,深陷產後抑鬱的漩渦。事實上,孩童所接觸互動的第一個「你」是母親,也有母性自我檢視的意味。文中穿插布萊絲的記憶回顧外婆、母親與她的連結,一條剪斷的臍帶之後,她的生命風格是否偏差了呢。要是薇歐列忒成為一名母親,會是怎樣的母親?母性是否為天性或自然選擇?皆是社會期待下的嚴厲控訴。
  • 看更多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網友掛保證,絕不踩雷書單如下 ↓↓↓
預計 2025/09/26 出貨 購買後進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