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電子書】不曾結束的一戰

  • 385

活動訊息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一戰過後,帶給歐洲的不是和平,
而是一連串悲慘的戰亂,
並宣告「歐洲內戰延長」的時代到來!


★ 20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終戰百年必讀佳作
★《泰晤士報文學副刊》年度好書
★ 獲第一次世界大戰歷史協會(WW1HA)頒發湯姆林森獎(Tomlinson Book Prize)
★ 市面上唯一一本探討歐洲所有戰敗國之作
★ 民主為何沒有帶來和平?本書解釋為何帝國滅亡後反而內戰四起
★ 特邀臺北大學歷史系副教授伍碧雯作序推薦、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周惠民背景導讀

一戰可說是歐洲秩序混亂的開端:
極端主義出現、大型帝國瓦解、民族革命四起,
讓歐洲人民落入比一戰更悲慘的暴力循環中,永無寧日。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初,大部分的歐洲人以為一戰僅是將原本巴爾幹地區與奧斯曼帝國的混亂情勢導正,迎向更穩定的局面,可讓人民回歸和平無爭的生活,沒想到戰事不僅讓全歐洲淪陷戰場,還持續了四年之久,而一九一七年以降,戰爭本質轉變,以消滅異己為目標,視暴力為唯一手段,也為往後的歐洲革命戰亂埋下伏筆。

因此,一戰的終結並未帶來和平,對戰敗國的人民而言,反倒陷入更殘暴、更恐怖的戰亂之中。從戰敗國所處的東歐、中歐到東南歐連接形成「弧形暴力地帶」,在這些國家及地區,因大帝國的瓦解而分裂成小型民族國家,當中極端主義崛起、內戰頻傳、民族革命四起,甚至發生跨國武裝衝突,導致歐洲內戰延長。進而醞釀未來二戰發生的種子。

這是一部還原戰敗國人民再度身陷戰火的悲慘故事。作者葛沃斯將焦點放在戰敗帝國,他蒐集這段時期各種資料、文獻,重現史實,試圖完整探討當時歐洲各戰敗國的狀況:各國是如何結束一戰,又是如何開啟戰後的內戰與革命。若能釐清一九一七年至一九二三年間的戰亂真相,就能了解歐洲二十世紀的暴力循環的運作,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開戰原由的背後祕辛。

作者

羅伯.葛沃斯 Robert Gerwarth

都柏林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Dublin)近代史教授兼戰爭研究中心(Centre for War Studies)主任,著有《俾斯麥神話》(The Bismarck Myth)以及納粹大屠殺執行者萊因哈特.海德里希(Reinhard Heydrich)傳記《希特勒的劊子手》(Hitler’s Hangman),現於美國、英國、德國與法國等地研究並講學。

譯者

馮奕達

政治大學歷史學系世界史組碩士。專職譯者。譯有《帝國與料理》、《消失在索穆河的士兵》、《世界帝國二千年》、《旅人眼中的亞洲千年史》、《大人的地圖學》、《全球史的再思考》等書籍與論文若干。

目錄

推薦序 從一百年後的今日,省思一戰帶給我們的教訓 伍碧雯
背景導讀 周惠民
地圖
引子    

第一部 挫敗
第一章 春日列車行
第二章 革命復革命
第三章 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
第四章 勝利的滋味
第五章 前路將盡

第二部 革命與反革命
第六章 戰爭沒有盡頭
第七章 俄羅斯內戰
第八章 民主的勝利表象
第九章 激化
第十章 紅色恐懼與法西斯的崛起

第三部 帝國傾頹
第十一章 潘朵拉的盒子:巴黎和會與帝國問題
第十二章 重新打造中東歐
第十三章 哀鴻遍野
第十四章 阜姆
第十五章 從士麥那到洛桑

後記 「戰後」與世紀中的歐洲亂局
謝辭    
參考文獻
圖片版權聲明

序/導讀

推薦序

從一百年後的今日,省思一戰帶給我們的教訓
 
歷史學者大致上都同意,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於一九一八年。這場在二十世紀初期讓近一千萬歐洲年輕人,命喪戰場的災難,距離今年──二〇一八年—終於百年了!在戰場上倒下的每一個身軀,原本都擁有青春的未來與等待開展的人生,但是長達四年的暴力相向、武力對峙,讓他們化為哭泣的孤魂與哀怨的幽靈,埋入了千人墓、萬人塚內。歷經百年時光,今日我們重新再檢視這齣人類歷史剛剛跨入二十世紀時的大悲劇,不應聲嘶力竭的咒罵,也不是悲憤難抑的怒吼,我們已經累積足夠的時間距離,願意用不激情的態度,嚴肅冷靜的評論與回顧這場大時代的大事件。目的呢?不是浪漫的百年懷舊,而是要記住這百年前的血色歲月!

歐洲近代長存的敵對政治情勢,如何變成了「大戰」?甚至演變成「大混仗」?最簡單的答案:眾多的B咖政治人物上場了!將場景拉回一九一四年夏天,歐洲政壇B咖政治人物對於薩拉耶佛刺殺事件處理不當,導致數十天後,「到巴黎郊遊」、「在巴黎相見」、「從萊比錫到巴黎」、「從慕尼黑到巴黎」這些歡慶的語句,豪放地寫在全德國總動員運兵的火車車廂外。年輕士兵帶著無懼戰爭的自信表情,揮手道別;年輕女性以欣慰的笑容,獻上花束,歡送保家衛國的弟兄、丈夫、男朋友。這一張張黑白照片的史料,訴說著一九一四年夏天,德國加入戰爭的樂觀氣氛。同樣洋溢著高昂參戰情緒的照片,在德國的敵對方——法國與比利時,也是多不勝數。歐洲年輕人這麼好戰嗎?不知戰爭是邁向死亡的捷徑嗎?是的!人類果然健忘!前一次的歐洲大戰是拿破崙時代,早已遠在百年之前。一八一五年之後,歐洲百年之間沒有地理空間的大戰了!然而就在年輕人摩拳擦掌,興奮期待衝鋒陷陣,欲大展殺敵護國的英雄想像之際,迎來的卻是外於所有過去戰爭經驗的停滯戰:壕溝中的整日窩蹲,長期待命的神經緊繃,夜半敵人摸黑前來的割喉,突然投擲過來的手榴彈,以及瀰漫戰地與沈降於壕溝的毒氣。非死即傷,手斷腳殘,失明與發瘋,腦袋轟掉了一半……出征時的健全身心與贏家夢想,四年後已是身殘心悔,活著就是勝利。對於「小我」的士兵而言,這場戰爭的目的與意義已經完全模糊不清了!

不甩無數「小我」的垂死與傷殘,屬於國家民族層面的「我族」,權力算計與政治角力加碼續演。一九一八年秋冬時節,戰火好像停止了!但是僅侷限於兩大陣營(英、美、法為主的協約國與德、奧匈為首的同盟國)國際交戰狀況停止而已。鍋仍熱、火仍燒:這頭國際戰場的武力稍熄,那頭國內左右派系的纏鬥猛火正旺;這方民主人士召開巴黎和平會議,那方社會主義工人揪團暴動。和平會議裡:民主是假的,報仇是真的;工人運動裡:正義是假的,奪權是真的。列寧已開始出口他的國際共產革命模式;極左國際思想的大紅潮來襲,激發出極右的民族主義反撲對抗。一方要從資產、共產到無產;另一方則從恐共、防共到反共。相異意識型態的對罵,落實為恨死對方的武裝廝殺,更激化為絕不留活口的滅絕異己。請問誰是「異己」?不僅僅是意識型態不對盤者,更擴及族群、習俗、文化,甚至外貌長相……無限上綱到所有與「我族」不同者皆是。歐洲歷史曾經長存的多元族群共存政體,在戰末B咖政治人物提倡民族自決理想之下,已失去存在價值,「我族」的獨立建國才是主流。這也製造了各國社會內,尖銳的排他與屠戮異己族群的合理動機。至此,讀者或許會質問:一九一八年戰爭不是結束了嗎?當然不!只是暫停喘息。「休息」果然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更長遠的暴力血腥之路。國際戰場的結束,卻是各國內部各派人士混仗的開始。此時,請忘記基督教的博愛、和平!請記住:歐洲精神在戰爭血泊中展現,歐洲價值在仇恨鐵蹄中實踐!

一次大戰後歐洲這段極其複雜「殺到飽、戰到死」的史實,橫跨的地理空間非常廣泛:從波羅的海區域,到巴爾幹半島內部;從近東地區原奧斯曼帝國領地,到中歐德國與南歐義大利,也不能摒除西班牙和葡萄牙。涉及的被害與加害族群甚多:猶太人、亞美尼亞人、哥薩克人,還有斯拉夫的不同族群……錯綜交織的暴力對抗蠻力,共產武力對撞民族勢力。百年後的我們,再怎樣的理性與冷靜研究爬梳,還是會一聲聲的嘆息:太複雜、太離奇、太嗜血了!這段歷史應該不可能以單本專論的容量來解讀。但是都柏林大學戰爭研究中心主任葛沃斯教授,很有勇氣地挑戰這項高難度的工程。這位正值壯年的德裔歷史學者,二〇〇五年曾出版關於俾斯麥的專書,二〇一一年撰寫納粹黨政要人海德里希(Reinhard Heydrich)的傳記,兩本學術論著都深受歐洲學界重視。然而除了集中研究明星級歷史人物之外,他更以十年時間,鑽研思考有關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相關議題。這次學術的鎂光燈不再聚焦單一歷史主角,學術雷達廣泛偵測到的標的物,反而是複數的歷史人物與複雜的內政、外交暴戾事件。葛沃斯教授於二〇一六年出版的《不曾結束的一戰:帝國滅亡與中東歐民族國家興起》一書,如他所言,「大規模暴行」是這部論著的核心課題。一九一八年前後歐洲各個社會積累的暴戾能量,其摧殘力道,實不低於二戰原子彈的威力,也使得本書句句血跡,頁頁暴行,閱讀之時,足以擰出一大灘血漬。仔細分析這部專論的特點包括:

第一、民主發展擺一邊,共產革命放首位:翻轉讀者習以為常的以西歐為主的觀點,而直接從比東歐更東邊的列寧共產革命運作與影響切入。

第二、大國的政治動向擺一邊,新興小國的生存掙扎成焦點:芬蘭、保加利亞、拉脫維亞、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等等這些被史家略而不談的小國,卻是當時真實存在的獨立國家。一戰後,他們都面臨了國內左右派系的流血對抗,解決惡質競爭的困境,大家仍然選擇以暴制暴來解困,造成大戰結束,小戰不斷的持續動盪。

第三、粗糙的民主談判擺一邊,嗜血的殲滅武鬥為主線:一戰後多次的國際談判與成立國際聯盟,似乎象徵人類追求永久和平的意願,也是政治文明進步的指標。但是,說穿了,這都是民主國家的自得其樂與自我催眠。證諸史實,戰爭不曾結束,暴力沒有終止,蹂躪加劇,屠殺延續,「殺到飽、戰到死」在一戰後的許多歐洲社會,已是政治常態,更為下一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更極端的屠戮工程鋪平了道路。

站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百年,葛沃斯教授的論著逼著我們直視這些真實發生的醜惡殺戮事件。我們無法迴避或掩飾,我們只能承認,也必須記住:在上一世紀,民主政治曾經很偽善,民族主義確實很危險,共產革命製造了大災難,眾多的B咖政治人物放縱社會的仇恨膨脹,他們讓這段血色歲月更加腥紅、深紅!一九一八年之後的百年之間,狀況改善了嗎?如果沒有,百年之後,二〇一八年的此時,除了省思與憑弔,或是例行公事的應景紀念活動外,我們必須有更實際的行動了!


伍碧雯 (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ISBN
    • 9789571374338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504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購買須知:

使用金石堂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金石堂電子書服務條款

電子書分為「金石堂(線上閱讀+APP)」及「Readmoo(兌換碼)」兩種:

金石堂 電子書
  • 將儲存於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點選線上閱讀直接開啟閱讀。
    1. 線上閱讀:
      建議使用Chrome、Microsoft Edge 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建議裝置有6GB以上的記憶體,至少有 30 MB以上的容量。
    2. 離線閱讀:
      APP下載:iOS Android
      安裝電子書APP後,請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我的E書櫃」→「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通行碼再登入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Readmoo 電子書
  • 請至會員中心→電子書服務「我的e書櫃」領取複製『兌換碼』至電子書服務商Readmoo進行兌換。

退換貨須知:

  • 因版權保護,您在金石堂所購買的電子書僅能以金石堂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閱」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 本品無額外回饋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